-
肝脏
正常肝脏血管解剖
肝脏有三套血管系统:
入肝血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
出肝血管:肝静脉
异常动脉(迷走动脉)
代替肝右动脉
包括
代替肝总动脉
代替肝左动脉
副肝左动脉:均起于胃左动脉走行于肝胃韧带,供应肝左叶
临床意义:血管造影时可能遗漏病变。
特点:高脂肪
位置: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走行,
大多数沿胆总管与肝动脉之间稍后
方向上达肝门。在肝门处呈< br>“T”
形分为左右支。
肝静脉:
在肝顶部下腔静脉窝上端 ,有左、中、右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
此处
称为第二肝门。
肝血窦
——
中央静脉
——
小叶下静脉。
第二肝门 处,
除三支大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外,
还有附加肝小静脉,
即
左、
右后 上源支肝小静脉单独进入下腔静脉,
或有副中肝静脉直接开
口于下腔静脉。在第二肝门处可有< br>5~6
个肝静脉之多,且较粗大。
第三肝门:
在下腔静脉窝下段,< br>还接受来自右半肝静脉
(右副肝静脉)
及尾状叶的一些小肝静脉,通称为短肝静脉,即第 三肝门。
临床意义:当第二肝门阻塞时,对侧支建立有意义
。
一、肝硬化
【临床与病理】
?
病因:肝炎和酗酒。
?
症状:早期无明显症状
,
后期出现腹胀、消化不良、消瘦、乏力、
贫血、黄疸、低热,门静脉高压。血清转氨酶升高,白蛋白< br>/
球蛋
白比例倒置。
?
病理:
小结节型:门静脉肝硬化(
<1cm
)
大结节型:坏死后性肝硬化(
1
~
3cm
)
混合型:大小结节共存
【影像学表现】
X
线: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门静脉扩张,
肝动
脉分支变小变少、扭曲。
CT
:(
1
)肝脏大小:增大和萎缩,各叶大小比例失调
(
2
)肝脏形态轮廓:结节再生、纤维化收缩
(
3
)肝密度:不均,结节呈略高密度
(
4
)肝裂增宽
(
5
)继发性改变:脾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腹水
MRI:
变细的血管和炎性纤维组织在
T2WI
呈高信号的细小网格结构;
硬化 结节
T1WI
等信号、
T2WI
低信号,增强无强化;超顺磁氧
化铁 增强后
T2WI
信号降低。
X
线(
X-ray
)
?
食管钡
(Esophagography)
:
食管中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
?
间接门静脉造影
(Indirect Portal Venography)
:门 静脉显影
及排空延迟,主干和肝内主要分支增粗,外周分支变细,数目
减少
【诊断与鉴别诊断】
30
~
50
%的肝硬化合并肝癌,诊 断中必须提高警惕,再生结节
需要与肝癌鉴别。
二、脂肪肝
【临床与病理】
病因:肥胖、糖尿病、肝硬化、酗酒、库欣综合症、妊娠、肝炎、< br>激素治疗、化疗和营养不良等。
?
在原发病基础上出现肝大、高血脂症。
?
分型:弥漫性脂肪性、
局灶性脂肪肝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密度减低,
CT
值测量低于正常,或负的
CT
值 。肝
/
脾
CT
值
之比
<0.85
;
肝内血 管显示清晰,
走行分支正常;
肝脏比脾增强
效果差。
MRI
:
T1WI
和
T2WI
高信号,
STIR
序列上稍高信号 消失。化学位移反
相位上,脂肪变性区的信号强度明显下降,为其特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局灶性脂肪肝
肿瘤性病变。
三、肝脓肿
是肝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根据致病微生物不同分为:
细菌 性肝脓肿、
阿米巴性肝脓肿、
霉菌性肝脓肿、
结核性肝脓肿等。
细菌性肝脓肿
全身或肝邻近器官化脓感染的细菌及其脓毒栓子,通过门静脉
肝动脉、
胆道扩散或直接侵犯等途径到达肝脏,
引起局限性化脓性症
形成化脓 性肝脓肿(
pyogenic abscess of liver
)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肝大、肝区疼痛、触痛以及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急性
感染表现。
以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
右叶脓肿多于左叶。
急性期 局部肝组织充血、
水肿、
大量白细胞浸润,
进一步白细胞崩
解,组织液化坏死 ,形成脓腔。
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具
有吸收脓液和限制炎症扩散的作用。
多 为单房,
少数为多房。
脓肿
可以吸收痊愈,也可穿破脓肿壁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继发 性脓
肿。
【影像学表现】
X
线:腹部平片有时可见肝区 含气或液平的脓腔影,右侧膈肌膨隆,
下肺盘状不张、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等并发症。
CT
:平扫显示肝实质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中央为脓腔,密度均
匀或不均匀,
C T
值高于水而低于肝。环绕脓腔可见密度低于肝
而高于脓腔的环状影为脓肿壁。
有时脓 腔内可见气体或液平面,
是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急性期脓肿壁外周可出现环状水肿带,
边缘模糊。
对比增强
CT
脓肿壁呈环形明显增强,脓腔和周围水肿带无增
强,构成
“
环征
”
(
ring sign
),
90
%脓肿出现
“
环征
”
。
单环:周围没有水肿。
双环:水肿带+脓肿壁
(
多见
)
三环:脓肿壁的内层由坏死组织构成不出现增强,而外层由纤
维肉芽组织构成呈明显增强,则可 见脓腔外周的低密度环和周
围低密度的水肿带之间有一增强的脓肿壁外层环。
有时脓肿早期液化未形成,脓肿呈软组织肿块,与肿瘤不易区
别。
MRI< br>:
脓腔在
T1WI
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信号,
T2WI
表现极 高信号。
脓肿壁在
T1WI
信号呈高于脓腔而低于肝实质较厚的圆环状的
晕环 征。周围水肿在
T2WI
呈明显高信号。
Gd- DTPA
对比增强
厚,脓肿壁呈环形增强,分房的脓肿间隔也出现增强。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结合厚壁囊性病灶,
特别出现环征和脓腔内气
体,一般容易诊断。
早期脓肿未出现液化时,需要与肝癌鉴别。
多发性脓肿与囊性转移瘤鉴别
脓肿与囊肿鉴别
四、肝海绵状血管瘤
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女性,多见于
30
~
60
岁。
【临床与病理】
一般无症状,可出现腹部不适。
90
%为单发,肿 瘤内由扩张的异
常血窦组成,
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
血窦间有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形成海绵状结构。偶然肿瘤内血栓形成,出现钙化。
【影像学表现】
< br>X
线:动脉造影
1
、供血动脉增粗,巨大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
出现
“
抱球征
”
;
2
、早期动脉相肿瘤边缘出现斑点、棉花 团状
显影,形如
“
树上挂果征
”
;
3
、静脉期肿瘤 显影逐渐向中央扩
散;
4
、肿瘤染色持续到肝实质后期不退。表现为
“
早出晚归
”
征象。
CT
:平扫检查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 密度影,
30HU
。增强扫
描要求
“
两快一长
”
( 对比剂注射速度快,开始扫描要快,延迟
扫描要长),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开始出现斑状、结节状强化,
门静脉期增强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延迟后整个
肿瘤均匀增强,程度逐渐下降。呈 现
“
早出晚归
”
特征。中心无
强化区为纤维化或血栓化部分。
MRI
:
T1WI
肿瘤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
T2WI
为高信号。在肝实质低
信号的背景衬托下肿瘤表现为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号灶,
称为
“
灯泡
”
征。
T1WI
动态增强与
CT
表现类似。< br>T2
值比肝癌高,比
囊肿低,约为
88.6
~
116ms。
肝动脉造影(
Hepatic Angiography
)
?
肝实质期瘤体出现
“
血湖
”
,呈爆玉米花染色,具有出现早消
退晚的特点
?
无肿瘤异常血管和动静脉短路出现
?
CT
平扫:肝右后叶下段类圆形低密度影
动态增强扫描:注射造 影剂后
6
分
47
秒,显示造影剂由边缘向内充填
过程,且增强后约< br>7
分钟,病灶密度仍稍高于正常肝
实质。
CT
诊断:肝右后叶下段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表现有其特征性,一般诊断不难。常需要与多血供的肝
细胞癌鉴别。
五、肝细胞腺瘤
多见于
15
~
45
岁女性。与口 服避孕药有密切关系,停服避孕
药可缩小或消失。
【
临床与病理
】
多数人无临床症 状,偶然发现。多为单发,呈圆形或类圆形,
境界清楚,
1cm
~
30cm< br>不等。组织分化程度好,有完整包膜。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
/
等密度肿块,增强后动脉期出现明
显增强,而后逐渐 下降至等密度,平衡期恢复为低密度。肿瘤
周围出现脂肪变性,可见肿瘤周围形成低密度环,认为为肝细
胞腺瘤的
CT
特异性表现。
MRI
:
T1WI< br>一般为稍低信号,
T2WI
为稍高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FNH
分化较好的肝细胞癌
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
(
focal nodulare hyperplasia
,
FNH
)于
1958
年由
Edmondson
病理报告,为肝内少见良性病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儿童。
【临床与病理】
FNH
实质由正常肝细胞、血管、胆管和
Kupf fer
细胞组成,但
无正常肝小叶结构。
病灶中央为星状纤维瘢痕,
向周围放 射状分隔。
肿块无包膜,但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楚,大小一般为
4cm
~
7c m
,
也可大到
20cm
。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增强动脉期表现为明显均匀增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9: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684.html
-
上一篇:粥的种类和做法
下一篇:肝功能检查:异常结果的解读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