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硬化的类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门脉高
压循环)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肝 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
,
继而出现纤
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这三种病 变反复交错进行,
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
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小、变硬、变形引发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障碍
,称为肝硬化。
肝硬化的分类
国际 上按形态上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
大小结节混合型及不全分隔型肝硬化
(为
肝内 小叶结构尚未完全改建的早期硬变)。
我国采用的是结合病因、
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 现的综合分类法:
门脉性
、
坏死后性
、
胆
汁性
、< br>淤血性、
寄生虫性和色素性肝硬化等。
以上除坏死性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及大小结节混合型外,
其余均相当于小结节型。
其中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其次是坏死后肝硬化,其他
类型少见。
病理改变
一、门脉性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但在欧美 以长期酗酒者多见(酒精性肝硬化),在
我国及日本,病毒性肝炎则是其主要原因(肝炎后肝硬化)。< br>
肉眼变化,
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
,质地正常或稍硬,
后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
轻
。
由正常的
1500
减至
10 00g
以下。
肝硬度增加,
表面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
,
大小较一致 ,
最大直径不超过
1cm.
切面见小结节周围为纤维组织条索包绕,结节呈黄褐色(脂 肪变)或
黄绿色(淤胆)弥漫分布全肝。
镜下,①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 ,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
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称为
假小叶
。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有变性、
坏死及再生现象。
再生的肝细 胞体积较大,
核大染色深,
常出现双核肝细胞。
中央静脉缺如,
偏位或有两个 以上。
②假小叶外周增生的纤维组织中有数量不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小胆管
受压而出 现胆汁瘀积现象,同时也可见到新生的细小胆管和无管腔的假胆管。
二、坏死后肝硬化
坏死后肝硬化,
相当于大结节型肝硬化和大小 结节混合型肝硬化,
是在肝实质发生大片
坏死的基础上形成的。
肉眼观,
肝体积缩小,
重量减轻,
质地变硬
。
与
门脉性肝硬 化不同之处在于肝变形明显,
肝左叶明显萎缩,结节大小悬殊,
直径在
0.5-1cm
,最大结节直径可达
6cm.
切面见结节周围
的纤维间隔明显增宽并且厚薄不 均。
镜下,
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
代之以大小不等的假小叶。
假小 叶内肝细胞常有不同程度
的变性和胆色素沉着
。
假小叶间的纤维间隔较宽阔且厚薄不均 ,
其内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和
增生的胆小管。
三、胆汁性肝硬化
因胆道阻塞,胆汁淤积而引起的肝硬化,
较少见,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者
更为少见。
(
1
)继发性胆汁肝硬化
常见原因为胆道系 统的阻塞,如胆石,肿瘤(胰头癌,
vater
壶腹癌)等对肝外胆道的
直接阻塞或外 在压迫,
引起胆管狭窄或闭锁。
在儿童患者多为肝外胆道先天闭锁,
总胆管的
囊肿等。
早期肝体积常轻度增大,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状,硬度中等
,相 当于不全分隔型。肝
外观常被胆汁染成深绿或绿褐色。
镜下肝细胞胞浆内胆色素沉积。
肝细胞因淤胆而变性坏死,
表现为肝细胞体积增大,
胞浆疏松呈网状,
核消失,
称为网状或羽毛状坏死。
毛细胆管淤胆,
胆栓形成。坏死区胆管破裂,胆汁外溢,形成
胆汁湖
。门胆管区扩张及小胆管增生,纤维组
织增大及小叶改建远较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轻 ,
伴有胆道感染时则见门管区及增生的结缔
组织内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甚至微脓肿形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又称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 免疫有
关。我国较少见,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临床表现为慢性阻塞性黄疸,肝大和因胆汁刺激
引起的皮肤瘙痒等。
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和皮肤黄色瘤。
肝内外的大胆管无明显病变。
门管
区小叶间胆管上皮可发生空泡变性及坏死并有淋巴细胞浸润,
继而小胆管破坏并出现淤胆 现
象,纤维组织增生并侵入,分割肝小叶,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临床表现
代偿期
可有肝炎临床表现,亦可隐匿起病。可有轻度乏力、腹胀、肝脾轻度肿大、轻
度黄疸,肝掌、蜘蛛痣。
失代偿期
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不全
门脉高压症:主要由于肝正常结构被破坏,肝内 血液循坏被改建所致。
原因有:①窦性
阻塞,
由于肝内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肝血窦闭 塞或窦周纤维化,
使门静脉循环受阻;
②窦
后性阻塞:
假小叶及纤维结缔组织 压迫小叶下静脉,
使肝窦内血流流出受阻,
继而阻塞门静
脉血流流入肝血窦;
③窦前性阻塞:
肝动脉小分支与门静脉小分支在汇入肝窦前形成异常吻
合,使压力高的动脉血流 入门静脉。
门静脉压升高后,
胃肠脾等器官的静脉血回流受阻。
晚期因代偿 失调,
患者常出现以下
临床症状和体征:
⑴慢性淤血性脾肿大:
7 0%-85%
患者会出现。肉眼观,脾肿大,重量多在
500g
以上,
少数达
800-1000g
。质地变硬,包膜增厚,切面呈红褐色。镜下见脾窦扩张,窦内皮细胞增< br>生肿大,脾小体萎缩。红髓内有含铁血红素沉着及纤维组织增生,
形成黄褐色含铁结节。脾
肿大后可引起脾功能亢进。
⑵胃肠淤血水肿: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的症状。
(
3
)腹水:在晚期出现,为淡黄色透明的漏出液,量较大,以 致腹部明显膨隆。
腹水形
成的原因有:
门静脉高压使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 高,
液体自窦壁流出,
部分经
肝包膜漏入腹腔,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功能降低,导致低蛋 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肝灭能作用降低,血中醛固酮,抗利尿素水平升高,引起钠水潴留、< br>
(
4
)
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高压使部分门静 脉血经门体静脉吻合支绕过肝直接通过上下
腔静脉回到右心。主要的侧枝循环和合并症有
:①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出血。途径是门静脉
--
胃冠状动脉
---
食管静 脉丛
---
脐静脉
---
上腔静脉。如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发生破裂可发生大
呕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死因之一。②直肠静脉(痔静脉)丛曲张。途径是门静脉
---肠系
膜下静脉
----
痔静脉
---
髂内静脉
----
下腔静脉。该静脉丛破裂常发生便血,长期便血可引起贫
血;
3
脐周及腹壁静 脉曲张。③门静脉
---
脐静脉
---
脐周静脉网
---
腹 壁上、下静脉
---
上、下腔
静脉。脐周静脉网高度扩张,形成“海蛇头”。
肝功能不全
:
肝细胞长期反复受破坏使肝细胞数量减少,加之肝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临床
表现有:
1
)对激素的灭能作用减弱:由于肝对
雌激素灭能作
用 减弱,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
体表的小动脉末梢扩张形成
蜘蛛状血管痔和肝掌
(患者手 掌大,
大小鱼际常发红,
加压后褪
色)。此外,男性患者可出现睾丸萎缩,乳腺发育症 。女性患者出现月经不调,不孕等。
2
)
出血
倾向:患者有鼻出血 ,牙龈黏膜浆膜出血及皮下淤斑等。主要由肝合成凝血酶
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减少以及脾肿大后脾功 能亢进,血小板破坏过多所致。
3
)
胆色素代谢障
碍:因肝细胞坏 死及肝内胆管胆汁淤积而出现的肝细胞性黄疸,多见
于肝硬化晚期。
4
)< br>蛋白质合成障碍
:肝细胞受损伤后,合成白蛋白功能降低,使血浆蛋白降低。同时
由于从 胃肠道吸收的一些抗原性物质不经肝细胞处理,
直接经侧枝循环进入体循环,
刺激免
疫 系统合成球蛋白过多,故出现血浆白
/
球蛋白比值降低甚至倒置的现象。
5
)
肝性脑病
(
肝昏迷
):
是肝功能极 度衰竭的结果,主要由于肠内含氮物质不能在肝
内解毒而引起的氨中毒,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又一原 因。
肝硬化往往因引起并发症而死亡 ,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肝性脑
病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肝性脑病、感染肝炎 、原发性肝癌、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
栓形成、呼吸系统损伤、腹腔积液。
诊断
代偿期慢性肝炎病史及症状可供参考如有典型蜘蛛痣、< br>肝掌应高度怀疑。
肝质地较硬或
不平滑及(或)脾大
>2cm
,质硬, 而无其他原因解释,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依据。肝功能
可以正常。蛋白电泳或可异常,单氨氧化酶、血清
P-
Ⅲ
-P
升高有助诊断。必要时肝穿病理
检查或腹腔镜检查以利确 诊。失代偿期症状、体征、化验皆有较显著的表现,如腹腔积液、
食管静脉曲张。
明显脾肿大有 脾功能亢进及各项肝功能检查异常等,
不难诊断。
但有时需与
其他疾病鉴别。对于肝硬 化,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有:(实诊
194
页)
(
1
)血常规枪查
代偿期多正常;失代偿期 可不同程度贫血,脾功能亢进者,
WBC
和
PLT
减少。
(
2
)尿液检查
代偿期一般无变化;胆汁淤 积引起的黄瘟时,尿中胆红索阳性,
尿胆原减少或阴性;
肝细
胞损伤引起黄疸时,尿中 胆红素阳性,尿胆原亦可增加;有时可见到尿蛋白、管型和血尿,
部分患者尿糖阳性。
(
3
)
粪便检查
代偿期正常;
失代偿期粪便中可见脂滴,
部分患者可 见淀份颗粒和肌纤维,
有上消化道
出血时便潜血阳性或可见柏油样便。
(
4
)
临床化学检查
代偿期肝硬化血液化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轻度改变;
失代偿期肝脏有较严 重的全面损害
时,肝功能发生障碍,血液化学检验可出现明显改变。
A
血清蛋白质测定和蛋白电泳分析
血清总蛋白正常、 降低或升高,自蛋白减低.球蛋
白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
A/G
小于等于< br>1
)
;血清蛋白电泳分析
γ
球蛋白明显
增高,
白蛋白减低,
α
球蛋白和
β
球蛋白轻度增高。
B
血清胆红素检查
重型肝硬化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有不同程度增高。
血清胆红素
持续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C
血清胆汁酸检查
总胆汁酸(
TBA
)不仅可反映肝细胞 损害,还有助于评估预后和提
示病变复发。
文献报道,肝硬化病例中,
TBA> 50?
.mol/L
者,病死率为
67%
。
D
血清酶检查
D1
转氨酶:代偿期肝硬化或不伴有活动性炎症的肝硬化,
AL 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和
AS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多为正常;肝硬化 活动期可升高;
ALT
和
AST
常为轻、中
度改变,一般以
ALT
增高较明显,伴有肝细胞严重坏死时
AST
升高。
酒精性肝硬化
AST/ALT>2
。
D2 MAO
(单胺氧化酶)和
PH
(脯氨酰羟化酶):随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的进展,反映
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酶活性不断地高。
MAO
在重症肝硬化和伴肝癌的 肝硬化时明显增高,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9: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