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远县鲤溪卫生院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慢性肝炎
别名
中医
:
胁痛,膨胀。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慢性肝炎系以乙型、丙型为主,也可以是乙、丙,
乙、丁或乙 、丙、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慢性肝炎的病原学以感染乙、丙、丁型肝炎病毒为主,但导致急
性肝炎演变成慢性肝炎的原因很 多,
例如失治、
误治、
过劳、
饮酒等,
但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是其主要 原因。
中医病因
有关慢性肝炎的中医病因虽众说不一,但大多系湿热
余邪未尽而引起全身脏腑功能失调。
所以慢性肝炎是一个病因病机复
杂的疾病。
季节
地区
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慢性肝炎为多发病
.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肝炎 病毒进入人体,引起免疫应答,造成肝脏损害,出现临床症
状及肝功能异常。正常人参与免疫应答的网络 有单核巨噬细胞、
T
细
胞、
B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含有一种溶酶体, 可以溶解侵入人体的病
毒,
HBV
抗原决定簇与巨噬细胞形成抗原
-RNA< br>复合物,
后者作为信息,
吸引并调动淋巴细胞(主要是
NK
细胞)破坏 靶细胞,引起肝细胞损
伤;还可分泌白细胞介素(
IL-1
)及激活
B
细胞产生抗体。
T
淋巴细
胞(包括
0KT3
、
OKT4< br>、
OKT8
)起决定作用的是毒性
T
细胞,在识别
肝细胞表面 抗原后,可起到破坏靶细胞、杀灭病毒作用。而
NK
细胞
不需要通过识别抗原可直接杀 伤靶细胞,清除病毒。
B
细胞主要产生
抗体,慢性肝炎
T4
/
T8
比例平行,
NK
细胞活性下降或数量减少,因
此病毒难以清除。
中医病机
慢性肝炎病位其始在气,继则及血,因此常涉及到气
血及与血气有关的脏腑和经络。
(
1
)湿热:病初感受湿热之邪,由于失治、误治而导致余邪未
尽;但也有病 久伤脾,湿久化热;也有反复感受湿热之邪,例如慢性
肝炎在长夏季节再感受湿热之邪而复发,
临床上有湿邪或湿热之邪弥
散三焦见症。
(
2
)气滞血瘀:人体情 志的舒畅、气机的协调、脾机的运化、
血液的生发均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
肝有体阴用阳的特殊 性,
故有可
寒、可热、可虚、可实的病理结局,而且病久必郁,病久必瘀。所以
气滞血 瘀是慢性肝炎常见的病因病机。
(
3
)脾虚:病久必虚,所以脾虚为慢性肝 炎主要病因。脾虚可
由于肝郁所致;
亦可因湿邪困脾日久而使之运化失调;
亦可因久用 苦
寒之辈伤脾等原因所致。
(
4
)肝肾阴虚:
肝肾同源,肝藏血,肝郁则血瘀,瘀久暗伤营
血,营血既伤,必致肾阴不足,或久用苦寒之品、苦能伤阴 化燥,亦
可导致肝肾阴虚。
(
5
)血瘀血热:血瘀日久化热,故血 瘀血热是慢性肝炎,特别
是
CAH
中、重型的主要病因病机。总之,慢性肝炎的发生发 展过程,
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正系指人体正气,邪代表致病之因,正不胜邪则
病久不愈。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由于正
邪相争日久, 则机体脏腑俱虚,不能胜邪,所以形成正虚邪实之病因
病机。
病理
慢性肝炎的病理诊断,
包括病因、
病变程度。
病变程度可分为轻、
中 、重三度。
(
1
)轻度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
CPH< br>)
、轻型慢性活
动型肝炎(
CAH
)
。有肝细胞变性,点状及 灶性坏死。嗜酸性小体,汇
管区有(无)炎性浸润,可见轻度碎屑样坏死;小叶结构完整。
< br>(
2
)中度慢性肝炎(相当于原
CAH
中型)
:汇管区炎症明 显,伴
有中度碎屑样坏死;小叶内炎症重,伴桥型坏死;纤维间隔形成,小
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
3
)重度慢性肝炎(相当于原
CAH
重型)
: 汇管区炎症重或伴重
度碎屑样坏死,桥型坏死广泛,累及多个肝小叶;有多数纤维问膈,
导致小 叶结构紊乱,或形成早期肝硬化。西医慢性肝炎分级、分期慢
性肝炎按病变轻重而分级(
G0- 4
)
、分期(
S0-4
)
。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
1
)湿热中阻证: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
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 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口
渴欲饮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 弦数或弦
滑数。
主证:①身目发黄,色泽鲜明;②苔黄腻。
次证:①恶心,厌油,纳呆;②胁胀脘闷;③尿黄。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者, 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②及次证三
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①及次证①、②者,即属本证。
(
2
)肝郁脾虚证;临床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 br>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
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 大便溏泄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
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主证:①胁肋胀满;②腹胀便溏。
次证:①抑郁烦闷;②身倦乏力;③舌淡有齿痕。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者,即 属本证。具备主证①及次证②、③
两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②及次证①者,即属本证。
(
3
)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为右胁隐痛,腰膝酸软,四肢拘急,
筋惕肉跳, 头晕目眩,耳鸣如蝉,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
潮热或五心烦热。
形体消瘦,
面色黛黑,
毛发不荣,
牙龈出血,
鼻衄,
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经闭、舌体瘦 ,舌质红、少津,有裂纹,花剥
苔或少苔,或舌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主证:①头晕目涩;②腰膝酸软;③舌红少津。
次证:①五心烦热;②少寐多梦;③胁肋隐痛,遇劳加重;④脉
细数。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③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证三项中的任何两项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两
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证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三
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次证①、②、③、④者,即属本证。
(
4
)瘀血阻络证:临床 表现为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两胁
刺痛,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妇女行经腹痛,经血 色
暗有块,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主证:①面色晦暗或赤缕红丝;②肝脾肿大,质地较硬。
次证:①舌质暗或有瘀斑; ②肝掌,蜘蛛痣;③两胁刺痛;④女
子行经腹痛或经色暗红有块。
辨证要求:具备 主证①、②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及次证各
一项者,
即属本证。
具备次证①、②、
③项者;
女子具备次证①、
②、
③项中的两项及第④项者,即属本证 。
(
5
)脾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精神疲倦,
面色不华或晦黄,少腹腰膝冷痛,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或晨泄,完谷
不化,甚则滑泄失禁,小便不利或 余沥不尽或尿频失禁,下肢或全身
浮肿,甚则水膨,阴囊湿冷或阳屡,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或滑,脉< br>沉细弱或沉迟。
、
主证:①畏寒肢冷;②神疲脉弱;
次证:①少腹腰膝冷痛:②食少便溏,甚至晨泄;③下肢浮肿;
④阴囊湿冷或阳痿。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证①或②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两项者,
即属本
证。
具备次证①、②、③项;
男子具备次证①、②、③项中的两项及第④者,即属
本证。
特殊见症:慢性 肝炎有些特殊见症,能反映脏腑“肝”的某些实
质性改变。重视这些特殊见症有助于加强针对性治疗,兹 举
2
~
3
则
如下。
①爪甲枯裂:
“肝主筋,其华在爪”
,有此症者提示肝阴不足。
② 咽干喜唾涎沫:
本症在慢性肝炎极为常见。
此为脾虚津液不能
上承,故咽干,但又有湿 邪中阻,故喜唾涎沫。
③胃脘振水声:
60
%以上的慢性肝炎有此症。即心 下有留饮,属
肺、脾、肾三脏俱虚,常伴有腰冷沉重、肩背酸痛。
④黄腻苔:黄腻苔 在慢性肝炎很常见,不属特殊见症。但对黄腻
苔的治疗则常有误,
因黄腻苔主里湿热证,
故一见黄腻苔则以湿热论
治,用苦寒之品。肝炎是感受六淫之邪所致,病程早期以湿热为主,
由于失治、误治或身体素质等因素,致使湿邪留滞,日久化火,灼伤
阴液,导致肝肾阴虚。后者又可加重 肝郁,木郁克土,脾虚失运,造
成水湿内停。因此慢性肝炎之湿,主要是内生。但因受累脏腑及病变程度不同、湿邪停滞部位各异,临床表现亦有区别。有的为留饮,有
的寒聚成痰;有的与时令相应; 也有湿困脾阳久而导致脾胃虚寒,湿
久化热。湿与热结成为湿热,客观上表现为黄腻苔,但该是脏腑功能
失调的病理产物,是标而不是本。因此应在辨证基础上,弄清黄腻苔
病因,而不宜尽用苦寒清泻 之品。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一项
HBV
感染标
志阳性。 慢性
HBsAg
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
持 续阳性
6
个月以上,
这种病人,
尤其是
HBeAg
或抗-HBe
阳性
者,肝活检证明
90
%以上有慢性肝炎病变,一旦过劳、大 量饮酒或
身患其它重病均可导致肝炎急性发作,
临床常诊断为急性肝炎,
但肝
活检均为慢性肝炎。
(
2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CV
、血清及
(或)肝内
HCVRNA
阳性。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9:2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618.html
-
上一篇:2020最新幼儿园大班体育活动方案5篇
下一篇:肝炎宣传标语(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