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7
章
肝炎病毒
学习要点
一、甲型肝炎病毒
(HA
V)
1.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1)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
27
~
32nm
,
呈
20
面体对称,
无包膜。
(2)
基因组为单正链
RNA
,长约
7500
个核苷酸左右。
培养特性
(1)
HA
V
可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株中增殖,但生长缓慢,不引起细胞病变。
(2)
动物模型可用黑猩猩、狨猴及红面猴。
抵抗力
(1)
HAV
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强,常用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2)
对酸、碱和干燥有较强抵抗力。
2.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通过粪
-
口传播。
(2)
病毒进入机体后最终 侵犯靶器官肝脏,
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在引起肝细
胞损害上起主要作用。
(3)
甲型肝炎的预后良好。
(4)
感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
HAV
,对该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3.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
在 潜伏期和急性期可用电镜或免疫电镜观察患者粪便中的病毒颗粒;或用
ELISA
和
R IA
检测
HA
V
抗原。
血清学检查
(1)
抗
-HA
V IgM
可作为早期诊断和近期感染的指标。
(2)
恢复期抗
-HA
V IgG
滴度比急性期高
4
倍或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3)
感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
HAV
,对该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4.
防治原则
一般措施
加强粪便管理与水源保护,注意饮食卫生、个人与环境卫生。
特异性预防
(1)
人工自动免疫
----
我国使用
H2
株甲 肝减毒活疫苗,
用于
1
岁以上儿童或
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
,
预防效果较好。
(2)
人工被动免疫
----
对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或儿童于
1
~
2
周内
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用于甲肝的紧急预防。
二、乙型肝炎病毒
(HBV)
1.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1)
病毒,具有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形颗粒三种形态。
(2)
基因组
DNA
为双股未闭合的环状结构。
(3)
抗原抗体系统有
HBsAg
、抗
-HBs
、
HBcAg
、 抗
-HBe
、
HBcAg
、抗
-HBc
、
Pre
S
、抗
-Pre S
。
培养特性
(1)
目前
HBV
尚不能在传统的细胞培养中分离培养。
(2)
常用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鸭、土拨鼠及地鼠等动物模型。
抵抗力
(1)
抵抗力较强,
对低温、
干燥、
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 均有耐受性。
不被
70%
酒精灭活。
(2)
高 压蒸汽灭菌或
100
℃
10
分钟可将其灭活。氧化剂类可消除其传染性。
2.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2)
主要通过血液及母婴传播。
(3)
病毒进入机体后最终侵犯靶器 官肝脏,
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在引起肝细
胞损害上起主要作用。
(4)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无症状带病毒,或引起急性、慢性、
重症肝炎等。慢性肝炎又可促进肝硬化发生,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5)
对
HBV
的免疫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抗体可参与破坏病毒感染
的肝细胞及中 和病毒,
CTL
在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也有重要作用。
3.
微生物学检查
血清学方法
(1)
检测
HBsAg
、抗
-HBs
、
HBeAg
、抗
HBe
及抗
HBc(
俗称“两对半”
)
(2)
“大三阳”
是指
HBsAg
、
HBeAg
及抗
-HBc阳性,
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传染性强。
(3)
“小三阳”是指
HBsAg
、抗
HBe
及抗
HBc
阳性,为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4.
防治原则
一般措施
加强对供血员的筛选,
对病人血液、
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物品须严格消毒,
提
倡 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
特异性预防
(1)
注射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2)
用高价抗
H Bs
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HBIg)
可作被动免疫预防。
三、丙型肝炎病毒
(HCV)
HCV
是 一类具有包膜结构的单正链
RNA
病毒,其感染途径、致病机制与
HBV
相似 ,是输血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
四、丁型肝炎病毒
HDV
须在
HBV
或其他嗜肝
DNA
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其感染常导致乙型肝炎
感染者的症状加重与恶化。目前尚无特异性 预防措施,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预防其
感染。
五、戊型肝炎病毒
H EV
通过粪
-
口传播,常因病人的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所致。可表现为亚临床型
或临床型,与甲型肝炎相似。本病呈自限性,常于
4
~
6
周内恢复,慢性者 罕见。少
部分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病死率高。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防治原则与甲型肝炎相
同。 疫苗正在研制中,治疗尚无特效药物。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l
、
Dane
particle
2
、
small
spherical
particle
3
、
HBsAg
4
、
HBeAg
5
、
HBcAg
6
、 乙肝
两对半
7
、乙肝
大三阳
8< br>、乙肝
小三阳
二、填空题
1.
目前发现,引起人类肝炎的病毒主要有
、
、
、
、
,近年还发现了
、和
等。
V
属
病毒科,是
的病原体,形态为
形,基因
组为单股正链
。
迄今,
在全世界各地分离出的
HA
V
有
个血
清型。
3.
主要经血液传播的肝炎病毒有
、
、
和
等。
4.
主要经粪
-
口传播的肝炎病毒有
、
。
的三种颗粒形态为
、
和
,
HBV DNA
的
结构特殊,为
DNA
,其中一段为
链。
6.
目前预防乙型肝炎所用的基因工程疫苗主要成分是
,接种后诱导机体
产生的抗体为
。
负链
DNA
上的四个开放读码区分别为
、
、
和
。
8.
乙型肝炎的危害性较大,
约
%
的乙型肝炎转变为慢性肝炎,
部分慢性活动
性肝炎可转化为
及
。
抗原抗体检测
大三阳
的三个阳性指标是
、
和
;
小三阳
的三个阳性指标是
、
和
。
阳性可见于
肝炎、
肝炎或
。急性乙型肝炎
恢复后,一般在
1~4
个月内
HBsAg
消失,若持续
个月以上则认为向
慢性肝炎转化。
引起
肝炎,
是引起输血后
及
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单负链环状
病毒,呈
形。该病毒是一种缺陷病
毒,必须在
或
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13.
以引起急性肝炎为主,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的肝炎病毒是
和
,感染后最易转为慢性的肝炎病毒
是
和
。
感染只发生在有
感染的患者体内,其感染类型分为
和
。
三、选择题
A1
型题
1.
下列肝炎病毒中,属于
DNA
病毒的是
(
)
A
、
HA
V
B
、
HBV
C
、
HCV
D
、
HDV
E
、
HEV
2.
关于
HA
V
的致病性与 免疫性,下述
错误
的是
..
A
、粪
-
口途径传播
B
、很少转化为慢性
C
、病后粪便或血中可长期携带病毒
D
、可引起散发或暴发流行
E
、病后产生抗
-HA
V
,对病毒再感染有保护作用
3.
下列可以抗
HBV
感染的是
A
、
HBsAg
B
、抗
-HBs
C
、抗
-HBc
D
、
DNA
多聚酶
E
、
HBcAg
4.
下列病毒中,引起输血后肝炎最常见的是
A
、
HA
V
B
、
HCV
C
、
HDV
D
、
HEV
E
、
HGV
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
、性传播
B
、垂直传播
C
、医学节肢动物叮咬传播
D
、输血和注射传播
E
、接触传播
6.
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A
、
HA
V
B
、
HBV
C
、
HCV
D
、
HDV
E
、
HEV
7.
患者血清中,
不
易检测的
HBV
抗原成分是
.
A
、
HBsAg
B
、
HBeAg
C
、
HBcAg
D
、
PreSl
E
、
PreS2
8.
用于紧急预防乙型肝炎的生物制品为
A
、乙型肝炎疫苗
B
、胎盘球蛋白
C
、丙种球蛋白
D
、高效价
HBIg
E
、人血清蛋白
V
早期感染的重要指标为
A
、抗
-HA
V IgG
B
、抗
-HA
V IgM
C
、抗
-HA
V lgA
D
、抗
-HA
V IgD
E
、抗
-HA
V IgE
10.
以下
不
是预防甲型肝炎的主要环节的是
.
A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B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C
、管好粪便
D
、保护水源
E
、婚前孕前检查
11.
目前预防甲型肝炎的疫苗为
A
、死疫苗
B
、减毒活疫苗
C
、亚单位疫苗
D
、基因工程疫苗
E
、新疫苗
12.1988
年,我国上海甲型肝炎爆发流行主要是由于
A
、水源被
HA
V
污染
B
、气候关系
C
、使用中央空凋
D
、食入被污染的毛蚶
E
、食用野生动物
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估计 目前全世界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
HBV
携带
者达
A
、
2
亿之多
B
、
5
亿之多
C
、
2000
万之多
D
、
3.5
亿之多
E
、
10
亿之多
由下列哪种基因编码
(
)
A
、
S
基因
B
、
C
基因
C
、
P
基因
D
、
X
基因
E
、以上均不对
15.
对
HBeAg
的叙述
错误
的是
..
A
、阳性提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
B
、持续阳性预示疾病慢性化
C
、其抗体阳性即表示疾病好转
D
、为可溶性蛋白
E
、与
Dane
颗粒及
DNA-P
消长一致
16.
由
C
基因编码的抗原是
A
、
HBsAg
B
、
HBeAg
C
、
HBcAg
D
、
PreSl
E
、
PreS2
17.
在病人血清中不易检出的
HBV
抗原抗体成分是
A
、
HBsAg
B
、抗
-HBs
C
、
HBeAg
D
、抗
-HBe
E
、
HBcAg
18.
关于
HBV
的致病机制,下述
不
正确的是
.
A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B
、兔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
C
、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病理损伤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9:1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606.html
-
上一篇:慢性肝病的皮肤表现
下一篇: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