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足少阳胆经全部穴位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2 18:04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帕金森的治疗方法)
足少阳胆经全部穴位

人体穴位图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 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
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 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
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 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
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 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 外眼角
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
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
沿胁里,出 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 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
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 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
……
环跳)。
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 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
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 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
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
出于趾背毫 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穴位
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 。
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
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
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 症。


本经穴位:
瞳子髎

听会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鬓

率谷

天冲

浮白

头窍阴

完骨

本神

阳白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

肩井

渊腋

辄筋

日月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环跳

风市

中渎

膝阳关

阳陵泉

阳交

外丘

光明

阳辅

悬钟

丘墟

足临泣

地五会




足窍阴

瞳子髎穴


[
别名
]
太阳,前关,后曲。



[
穴义
]
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
名解
]

1
)瞳子髎。瞳子,指 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
湿水气。髎,孔隙也。
瞳子 髎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
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 半里,在上焦主降,
在下焦主升,
本穴的气血物质
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 冷降至地部,
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

名瞳子髎。


2
)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
位处头面的天部,
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
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


3
)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
关,
关卡也。
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
不得吸热外行 。
理同瞳子髎名解。


4
)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 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
性。曲,隐秘也。
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 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
气汇集而成,
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
故名后曲。


5

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
运行规律
]
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
功能作用
]
降浊去湿。



[
治法
]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 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
神经的额颞支。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 ]
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
肝俞、
光明、太冲、
治疗视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听会穴


[
别名
]
耳门,听呵,听诃,后关。



[
穴义
]
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
名解
]

1
)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 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
递也。
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
至本穴后,
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
气并化雨冷降于地,
天部气血因而变 得虚静,
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听会(除上述解释
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 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
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 是从阳入阴,因此,
它要求耳部的气
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
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 转变,
如此,
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
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
)耳门。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胆经气血由 此进入耳腔。如听
会之解,
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
经水则 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
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3
)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
意 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
听诃名意与听呵同,
诃为呵的异体
字。


4
)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 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
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
运行规律
]
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
功能作用
]
清降寒浊。



[
治法
]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
.
5寸;可灸。

上关穴


[
别名
]
客主人,客主,太阳。



[
穴义
]
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
名解
]

1
)上关。上,上行也。关,关卡也。上关名 意指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本穴物质为听
会穴吸热上行的弱小水气,
在上行本穴的过程中,
外部的寒湿水气亦加入其中,
至本穴后清
阳之气吸热上行,滞重水湿则冷缩降地,本穴 如同气血上行天部的关卡一般,故名上关。


2
)客主人。客,宾客也。本 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
水之性的寒湿水气。
主人,指穴内 气血。
客主人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本
穴物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
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

本穴后气血则变为肾水特 性的寒湿水气,故名客主人。


3
)太阳。太阳,指穴内的气血物质来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气。理同上关名解。


4
)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外散的寒湿水气又有足阳明外 散的湿
热水气,故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
运行规律
]
大部分凉湿水气冷降下行交于听会穴,小部分凉湿水气吸热上行。


[
功能作用
]
升清降浊。



[
治法
]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 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
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
.

-

.
8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颔厌穴


[
穴义
]
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
名解
]

1
)颔厌。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 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颔厌名意指
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 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
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 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到损害,本穴气
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颔厌。


2
)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
运行规律
]
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
功能作用
]
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
治法
]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
.

-

.
4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悬颅穴


[
别名
]
髓孔,髓中,米啮。



[
穴义
]
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
名解
]

1
)悬颅。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 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
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
本穴物质为颔厌传来 的温热风气,
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
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 ,故名悬颅。


2
)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 ,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
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 变化为化雨冷降,
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
)米啮。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
运行规律
]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
功能作用
]
降浊除湿。



[
治法
]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

-

.
8寸;可灸。


悬厘穴


[
穴义
]
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
名解
]
悬厘。悬,吊挂也。厘,治理也。悬厘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
颅穴冷降下传的水湿 之气,
至本穴后,
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
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
输头之 各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悬厘。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在本穴
汇集的气血当中,< br>既有手少阳的上行之气又有足阳明的下行之气,
故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之
会。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
运行规律
]
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
功能作用
]
降浊分清。



[
治法
]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法]向后平刺0.

-

.
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曲鬓穴


[
别名
]
曲发。



[
穴义
]
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




[
名解
]
曲鬓。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 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
湿而性温热。曲鬓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 部寒湿水气,
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
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
但仍为 温热之性,
故名曲
鬓。
足太阳少阳之会。
本穴虽为胆经之穴,
但其气 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
而表现为冷降收引,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性温热。


[
运行规律
]
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


[
功能作用
]
降浊除湿。



[
治法
]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刺 灸法]向后平刺0
.

-

.
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率谷穴


[
别名
]
蟀谷,率骨,率角,蟀容。



[
穴义
]
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
名解
]
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 胆经的气血在此
开始由阳变阴。
谷,
两山所夹空隙也。
率谷名意指胆经的水湿 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
行天之上部。
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
吸 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
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 下一般,故名率谷。
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谷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 收引特
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
运行规律
]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
功能作用
]
收降湿浊。



[
治法
]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
.
5寸,角孙直上方。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 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
炎。

[刺灸法]平刺0
.

-
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天冲穴


[
别名
]
天衢。



[
穴义
]
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
名解
]

1
)天冲。天,天部气 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天冲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
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
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
至本穴后,
因受穴外传入之
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 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天冲。


2
)天衢。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 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
外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 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
运行规律
]
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
功能作用
]
益气补阳。


[
治法
]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
.
5寸。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刺灸法]平刺0
.

-
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浮白穴


[
穴义
]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
名解
]
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 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浮白名意
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本穴物 质为天冲传来的阳热风气,
至本穴
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 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浮白。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
运行规律
]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头窍阴穴。


[
功能作用
]
清热除湿。


[
治法
]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
在头部,
当耳 后乳突的后上方,
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
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
耳门治耳鸣、 耳聋。

[刺灸法]平刺0
.

-

.
8 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头窍阴穴


[
别名
]
窍阴,枕骨。



[
穴义
]
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
名解
]

1
)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 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
头窍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
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
气,
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
水湿云气不断散 热吸湿,
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
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为头窍阴。< br>

2
)枕骨。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 水也,此指穴内
气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
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 冷特性的水
湿云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
运行规律
]
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


[
功能作用
]
降浊去寒。



[
治法
]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定位]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
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
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刺 灸法]平刺0
.

-

.
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完骨穴


[
穴义
]
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



[
名解
]
完,完全、全部也。骨,肾主之水也。完骨名意指胆经 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
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 地部的水液,
故名完骨。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


[
运行规律
]
由地部向颈项下部散流。


[
功能作用
]
疏导水液。



[
治法
]
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 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
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
.

-

.
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本神穴


[
穴义
]
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



[
名解
]
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 ,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
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
本神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 后循胆经传输。
本穴因
其位处头角上部,
为人之外侧,
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 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
(本
神与百会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
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
穴内气血
处于空虚之状,
穴外天部的冷凝水 湿因而汇入穴内,
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
且其运行为横
向下传阳白穴,故名本神。< br>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
运行规律
]
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
功能作用
]
吸湿降浊。



[
治法
]
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
.
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
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 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
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br>
[刺灸法]平刺0
.

-

.
8寸;可灸 。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阳白穴



[
穴义
]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
名解
]

1
)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 也。阳白名意指胆经的湿
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
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
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
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 ,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阳白。


2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 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
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
运行规律
]
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
功能作用
]
生气壮阳。



[
治法
]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刺灸法]平刺0
.

-

.
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头临泣穴


[
别名
]
临池。



[
穴义
]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
名解
]
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 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
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
泣,
泪水也。< br>头临泣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
由天部降落地部。
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 部。
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
至本穴
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 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头临泣。
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 气,富含水液。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
运行规律
]
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
功能作用
]
降浊升清。



[
治法
]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
迷癫痫;配大 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刺灸法]平刺0
.

-

.
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目窗穴


[
别名
]
至荣、至宫。



[
穴义
]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
名解
]

1
)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 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也。目
窗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本穴 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

本穴后,
因受穴外所传之热,
弱小的 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
故名目窗。


2
)至 荣。至,最也、极也。荣,植物的茂盛之状,此指穴内的阳热风气充实饱满。至荣名
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为 充实饱满之状。理同目窗名解。


3
)至宫。至,最也、极也。宫,古代房 屋的通称,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
卫外之气。至宫名意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阳气。理 同目窗名解。


4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饱满的阳热风气,它一方 面循胆经上行正营穴,另一方面
则上行并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
运行规律
]
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
功能作用
]
补气壮阳。



[
治法
]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 部,当前发际上1
.
5寸,头正中线旁开2
.
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刺灸法]平刺0
.< br>5
-

.
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正营穴



[
穴义
]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
名解
]

1
)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 ,有建设、营救之意。正
营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
本穴物质为
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
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 寒湿之气,
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行
变化的作用,故名正营。

< br>2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
气血的收引变化,
阳维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
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
运行规律
]
吸湿冷降循胆经下传承灵穴。


[
功能作用
]
吸湿降浊。



[
治法
]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 部,当前发际上2
.
5寸,头正中线旁开2
.
25寸。

[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
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刺灸法]平刺0
.

-

.
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承灵穴


[
穴义
]
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
名解
]

1
)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 也,天部之气也。承灵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
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 br>至本穴后,
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
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 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承灵。

2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 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
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
运行规律
]
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
功能作用
]
吸湿降浊。



[
治法
]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
.
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
.
-

.
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承灵穴


[
穴义
]
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
名解
]

1
)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 气也。承灵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
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
至本 穴后,
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
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 的作用,故名承灵。

2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 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
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
运行规律
]
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
功能作用
]
吸湿降浊。



[
治法
]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
.
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
.
-

.
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辄筋穴


[
别名
]
神光。



[
穴义
]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


[
名解
]

1
)辄筋。辄,古指车箱左右板上 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车轮之泥水的飞溅,此
指胆经气血在此的变化为冷降下行。
筋 ,
肝胆所主的风气也,
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风气。辄
筋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 后冷降归地。
本穴物质为渊腋穴传来的湿冷水气,
至本穴
后,因散热吸湿而从天部降至 地部,气血的变化如同飞溅的泥水被挡下一般,故名辄筋。


2
)神光。神 ,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胆经气血在
此冷降,天部气血虚少并变 得明亮清晰。理同辄筋名解。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
运行规律
]
冷降缩合由天部归于地部。


[
功能作用
]
收引寒浊。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 br>[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外侧皮 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法]斜 刺0
.

-

.
8寸;可灸。

渊腋穴


[
别名
]
泉液,涧渊。



[
穴义
]
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


[
名解
]
渊液。渊,深渊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腋部也。渊腋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
在此循胸侧肋 部从上落下。
本穴内物质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经水,
至本穴后,
水液在地
球重力场的作用下由胸侧上部直落腰侧下部,
经水如同落入无底深渊一般,
故名渊腋。
泉液、
涧渊名意与渊腋同。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运行规律
]
大部分经水由胸侧上部流落胸侧下部,小部分气化之气横传辄筋穴。


[
功能作用
]
排泄水液。



[
治法
]
寒则通之导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

]
人体何以胸侧部位肌肉组织不够丰满?其原因就在于胆经 渊腋穴的下行经水及脾经大
包穴的下行经水冲涮了地部的脾土物质之故。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解剖]有前锯 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
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胸长神经之支。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
支沟治胸肋痛、
肋间神经痛。
配条口透承山、
天宗、
臑 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刺灸法]斜刺0
.

-

.
8寸。

风池穴


[
别名
]
热府。



[
穴义
]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
名解
]

1
)风池。风,指穴内 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
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 。
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
至本穴后,
因受
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 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2
)热府。热,指本穴气 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理同风池名解。


3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
气血特征
]
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
运行规律
]
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
功能作用
]
壮阳益气。



[
治法
]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
有枕动、静脉分
支 ;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 ,气闭,中风,口眼
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 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
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
.

-

.< br>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肩井穴


[
别名
]
肩解,膊井。



[
穴义
]
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
名解
]

1
)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 也。肩井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
地部。
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 水,
至本穴后,
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
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


2
)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
至本穴后,
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
部,
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胆经之外,
经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
故名
肩解。


3
)膊井。膊,膀子,大肉块之意。井,地 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胆经下行至此的经水一部
分渗入脾土肌肉之中。
本穴位于肩上肌肉丰满之 处,
为人体局部重力场的最高点,
脾土中的
水湿容易渗流外出,
穴内的肌肉层 中水湿因而稀少,
由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至此的地部经水也
就不断地渗入其中,故名膊井。


4
)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气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层次气血因而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8: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410.html

足少阳胆经全部穴位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