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简答题
简述题
1.
试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出现咳痰喘的病理学基础。
答:慢性支气管炎是气道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病变为:
(
1
)呼吸 道上皮的损伤与修复;慢支时首先受到损害的是纤毛柱状
上皮,
纤毛可发生粘连倒伏、
脱失,
上皮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
坏死、
脱落,再生时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
2
)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化;慢支时最明显的病变是支气管腺体的
变化,< br>由于粘膜上皮和腺体分泌功能亢进,
患者出现咳嗽和咳痰的症
状。
(
3
)支气管壁的其他炎性损伤;慢支时支气管壁充血、水肿、淋巴
细胞浸润,长期反复 发作可引起管壁平滑肌束断裂、萎缩,软骨发生
变性、钙化或骨化。
2.
试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部的病理变化。
答:
肺 心病是多种慢性肺部疾病的晚期合并症,
因此肺部可以看到各
种原发性肺疾病的晚期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肺纤维化等。
肺血管的病变主要是肺小动脉的变化,< br>表现为肌型小动脉中膜平滑肌
增生肥大,致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还可发生肺小动脉炎,有时可
见有小血栓的形成和机化。
肺动脉干及较大分支管腔扩张,
管壁弹力
纤维和肌 纤维增粗,使管壁增厚,晚期管壁因纤维化而变硬。此外,
肺
泡
壁
毛
细
血
管
数
量
显
著
减
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提示
]
论述大叶性肺炎各期的基本病理变化。
答:
大 叶性肺炎是肺组织的急性纤维素性炎症,
病变常由近肺门部开
始,
迅速累及一个肺叶或 肺段,
一般发生于单侧肺,
以左肺下叶多见,
其次为右肺下叶。按病变的自然发展过程 可分为四期。
(
1
)充血水肿期:起病
1-2d
,镜下肺 泡壁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血,
肺泡内可见大量的浆液渗出物,
混有少量红细胞、
中性白 细胞和巨噬
细胞。大体观,病变肺叶肿胀,重量增加,呈暗红色,切面湿润可挤
出带泡沫的血性 液体。
(
2
)红色肝样变期:
发病第
2-4d
起 进入此期,约持续
2d
。镜下见肺
泡壁毛细血管仍明显扩张,充血,肺泡内充满多量纤 维素交织成网,
其中有多量红细胞、
少量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
相邻肺泡内的纤维< br>素网经肺泡间孔相连接。
大体观,
病变肺叶明显肿胀,
重量显著增加,
切面暗红色,实变、硬度增加如同肝脏,故名红色肝样变期。
(
3
)灰色肝 样变期:发病第
4-7d
,镜下见肺泡内充满大量纤维素交
织成网,其中有多量中性白 细胞、少量巨噬细胞和红细胞,相邻肺泡
内纤维素相连接现象更明显。
由于肺泡内渗出物的增加 ,
压迫肺泡壁
毛细血管致充血消退,呈贫血状,红细胞渗出停止。大体观,病变肺
叶明 显肿胀,重量显著增加,切面灰白色,颗粒状
,实变、硬度增加似肝,故名灰色肝样变期。
(
4
)溶解消散期: 约发病
6-10d
,镜下见肺泡内的渗出物开始消散,
渗出的中性白细胞大部分已变性 坏死,
巨噬细胞明显增多。
纤维素网
解体成碎块,并进一步溶解消失。大体观,病变肺 叶渐带黄色,质地
变软,切面颗粒外观消失,可挤出脓样浑浊液体。
大叶性肺炎的一 个重要特点是肺泡壁通常不遭受破坏,
脱落的肺泡上
皮可再生修复,
肺组织可完全恢复 原有结构和功能。
大叶性肺炎病变
由肺门部开始向周围扩散,
波及一个甚至多个肺叶,
因此同一大叶或
不同大叶的病变并非完全一致,
可处于不同期,
临床上同一患 者可出
现病变各不同体征。
简答题
1
.请叙述溃疡病的好发部位,肉眼及显微镜下病变特点。溃疡病病人经久不愈和产生疼痛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好发部位:胃溃疡多位于肠小弯,靠近幽 门处,尤其多见于胃窦
部。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起始部(球部)
,以紧接幽门环的前壁或后壁最为
多见。
肉眼特点:胃溃疡通常一个,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
2.5cm
以内,边缘
整齐,形如刀割,底部较深,深达肌层至浆膜层。十二指 肠溃疡较胃
溃疡小且浅,一般直径在
1cm
以内。
镜下特点:溃疡 低由四层结构组成:炎性渗出层、坏死组织层、肉芽
组织层、瘢痕组织层。
不易愈合 原因:
瘢痕层内的小动脉由于炎症刺激出现增殖性动脉内膜
炎,使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 者有血栓形成,引起局部血液循
环障碍,妨碍组织再生,使溃疡不易愈合。
产生疼痛 的原因:
溃疡底部的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常发生变性和断
裂,神经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产 生疼痛。
2
.如果胃窦部发现一个溃疡,根据学过的病理知识 怎样说明此溃疡
是良性溃疡还是恶性溃疡,请列表说明。
答: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区别:
良性溃疡
恶性溃疡
外
形
大
小
深
度
边
缘
底
部
圆形,椭圆形
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溃疡直径小于
2cm
溃
疡直径大于
2cm
溃疡较深
较浅
边缘整齐不隆起
边缘隆起呈结节状肥厚
底部平坦
底部凹凸不平,坏死出血
周围粘膜
皱襞向溃疡集中
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3
.为什么门脉性肝硬化时 会出现肝功能不全?叙述肝硬化时门脉高
压症和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答:门脉性 肝硬化时,出现肝功能不全的原因是肝细胞变性坏死,侧
支循环的建立,
异常吻合支的出现,< br>含有营养物质和毒物的静脉血不
能进入肝窦,
以上各种原因均不能使肝细胞发挥作用,< br>引起肝功能障
碍。
(
1
)门脉高压症的表现:
a< br>脾肿大:脾静脉淤血所至,引起
脾功能亢进;
b
胃肠淤血:粘膜淤血水肿,
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c
腹水:晚期在腹腔内聚 集大量淡黄色透明
液体;
d
侧支循环形成:主要有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直肠静脉曲张,
脐周围静脉网曲张。
(
2
)肝功能不全的表现:
a
睾丸萎缩,男性乳腺发育;
b
蜘蛛状血管
痣:体表的小动脉末梢扩张;
c< br>出血倾向: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
皮下淤斑;
d
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坏死, 胆汁淤积。
e
肝性脑病:
晚期肝功能衰竭引起神经病症状。
4
.原发性肝癌是由什么组织发生的?分为哪几种组织学类型?分别
叙述各 种类型的组织学特点是?其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发生:肝细胞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
(
1
)按组织发生可将肝癌分为三种类型
a
肝细胞癌:最多见,有 肝
细胞发生的癌。
根据分化程度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分化较好者癌细胞
类似肝 细胞,
分化较差者癌细胞异型性明显。
癌细胞可排列成条索状,
腺管状或实体团块状;
b
胆管上皮癌:较为少见,由肝内胆管上皮发
生的癌。多为腺癌或单纯癌;
c
混合性肝癌:最少见具有上述两种结
构。
(
2
)与肝癌发 生有关的因素:
a
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肝炎;
b
肝
硬化:以坏死 后性肝硬化为最多,肝炎后肝硬化次之,门脉性肝硬化
最少;
c
真菌及霉菌:以黄曲霉 菌最为多见
d
亚硝胺类化合物、寄生
虫、肝细胞非典型增生等。
5
.什么叫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分别说明它们出现在
哪一类 型病毒性肝炎?
答:
点状坏死——肝小叶内散在肝细胞坏死,
每个坏死灶仅 累及一个
至几个肝细胞称为点状坏死。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碎片状坏死——肝小叶 周围的界板肝细胞灶状坏死、
崩解伴炎细胞浸
润,称为碎片状坏死。常出现在慢性活动性肝炎。
桥接坏死——中央静脉与中央静脉之间,
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相互
连接的 肝细胞呈带状坏死,称为桥接坏死常出现在慢性活动性肝炎。
问答题
1.
霍奇金病的组织学诊断依据主要有哪些?
1.
答:①肿瘤细胞:诊断型< br>R-S
细胞为代表的系列
R-S
细胞。
R-S
细
胞包 括:
镜影细胞
(诊断性
R-S
细胞)
、
腔隙型细胞
(陷窝细胞)
、
“爆
米花”细胞、多形性或未分化的
R-S
细胞;② 多量的炎细胞;③淋巴
结结构部分或全部破坏。
2.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有何不同?
2.
答:
(1
)非霍奇金淋巴瘤:①淋巴结结构部分或全部破坏;②细
胞呈单克隆性增生;
③ 常有正常结构被侵袭和包膜外浸润;
④淋巴结
进行性增大;⑤可发生扩散转移;⑥抗感染治疗无 效。
(
2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①淋巴结结构呈可逆
性改变;②细胞成分为以成熟浆细胞为标志
的
B
淋巴细胞衍化系列 ;
③无正常结构被侵袭和包膜外浸润;
④不发
生扩散转移;⑤淋巴结时大时小;⑥抗感 染治疗可愈。
3.
简述所谓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3.
答:①全 身性、系统性、肿瘤性增生;②病变累及全身各种器官,
但以淋巴结、脾、
骨髓病变最严重;③ 受累组织内肿瘤性的组织细胞
样细胞增生,
呈散在分布的灶性浸润;
④瘤细胞类似于组 织细胞及前
体细胞;
⑤免疫组化瘤细胞为
T
细胞性或
NK
细 胞性;
⑥发热、
乏力、
全身淋巴结大,肝、脾大,晚期可出现黄疸、贫血、白细胞和血 小板
减少。
问答题
1
.试述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光镜和电
镜)
< br>1
.答:
A.
病变弥漫,肾小球内细胞肿胀增生(内皮细胞系膜细胞)
,
中性白细胞浸润。
B.
基底膜和上皮细胞之间有致密物质沉积。
2
.试述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2
.答:
A.
尿的变化:血尿,蛋白尿,管形尿、少尿;
B.
水肿
C.
高血压
3
.试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光镜和电镜)
3
.答:
A.
肾小球囊内有新月体;
B.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变薄或有缺损,可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C.
肾小球内有红细胞和纤维素,有时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
4
.
.
试述肺出血性肾炎综合征。
4
.答:
A.
主要病变为肺出血及肾炎;
B.
多为抗基底膜抗体引起的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C.
临床主要多为咯血和快速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D.
发病急,多见于青少年。
5
.试比较急性肾盂肾炎血源性感染和上行性感染病变的区别
5
. 答:
A.
血源性;先累积肾小球或肾小管周围,多数散在小脓肿;
B.
上行性:先肾盂炎(化脓)
,后肾间质,肾小球病变不明显。
6
.试述膀胱移行细胞癌分为三级的依据
6
.答:
I
级:乳头状,可浸及固有膜;
1.
什么是
CIN
?什么是原位癌及原位癌累及腺体?它们是否一定发
展为浸润癌?
1.
答:①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
是指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癌前病变的连续过程;
分为Ⅰ、Ⅱ、Ⅲ级。②原位癌是指 上皮全层皆为异型细胞所替代。③
原位癌累及腺体是指原位癌的异型细胞沿基膜伸入腺体内,
但 腺管轮
廓尚存,
腺体基膜完整。
④并非所有的
CIN
和原位癌累积腺 体一定发
展为浸润癌。
2.
试述葡萄胎的基本病变要点?
2.
答
:
①胎盘绒毛水 肿呈葡萄样;
②绒毛间质水肿,
无血管,滋养层
细胞增生;③分为完全性和和部分性< br>.
3.
临床
病理讨论: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
30
岁。
7
月前曾患葡萄胎(病理确诊)
,经
刮宫后阴道流血停止,妊娠试验转为阴性。半月前咳嗽、咳血 ,
1
周
前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
妇科检查:
子宫约
3
月妊娠大,
形状不规则。
妊娠试验阳性。
X
线胸片:右肺下叶二个圆形占位 病变。诊断:恶性
葡萄胎。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
病理资料:子宫及双侧附件。子 宫有
13cm
×
6cm
×
5cm
大,剖开见
子宫右 侧壁有一
2cm
大息肉状暗红色结节,突入子宫腔,其深部子
宫肌壁有出血、坏死,经 多个切面未见绒毛结构。光镜见息肉结构为
有明显异型性的两种细胞构成,一种细胞胞质丰富、淡染,单 核或多
核,核大呈泡状,大小不一;另一种细胞胞质亦丰富,深红色,多数
为多核,少数为单核 ,核深染。细胞间有大量红细胞及坏死组织,未
见间质和血管。肿瘤向子宫肌层浸润。经连续切片见少量 绒毛。
请讨论:
(
1
)诊断及诊断依据?
(
2
)此次发病与葡萄胎有无关系?
(
3
)肺部病变的性质及其发生机制,咳嗽、咳血的病变基础?
3.
答:①诊断:子宫侵袭性葡萄胎伴肺转移;诊断依据:
7
月前曾患葡萄胎(病理确诊)
,子宫右侧壁有一
2cm
大息肉状暗红色结节,镜
下 见两种有明显异型性的滋养层细胞增生和绒毛,
X
线胸片:右肺下
叶二个圆形占位病变 ;
②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③侵袭性葡萄胎经血
道转移至肺→咳嗽、咯血。
4.
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子宫颈原位癌、子宫颈早期浸润癌和子
宫颈 浸润癌这四种病变在组织学上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如何发展形
成的?
4.
答: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是在子宫颈上皮层内有异型细胞(细
胞核增在且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染色 深、核分裂增多、有病理性
分裂、细胞极性紊乱等)增生,轻度时异型细胞仅占上皮层产
1/
3
,
病变可以消退,重时可超过全层的
2
/
3
,且能进一步发展成子宫颈原
位癌。
子宫颈原位癌表现为异型细胞发展至上皮全层,
但没有突破上
皮基底膜,细胞的异型程度也较严重,能发展子宫颈浸润癌,特别是
原位癌累及腺 体者。
当癌变异型细胞可突破上皮基底膜向其下方进一
步发展,如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3-5mm
,也叫早期浸润癌,超
过
5mm
时称为浸润癌,是较晚的发展 阶段。
5.
根据葡萄胎的组织学特点,联系它在临床上可能产生哪些变化?
5.
答: 由于滋养层细胞增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的分泌增多,患
者尿中激素水平增高,妊娠反应强阳性。由于 绒毛水肿充满宫腔,子
宫可明显增大,
远远超过同月份正常妊娠子宫的大小。
由于增生 的滋
养层上皮细胞有较强侵袭破坏血管的能力,故可造成反复的子宫出
血。因
绒毛血管减少或消失,故胎儿多早期死亡,
临床检查无胎儿存活的体征。
6.
叙述绒毛膜癌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并从中说明为什么它容易发生
血行转移。
6.
答:绒毛膜癌在镜下由两种分化不良的滋养层细胞组成。细胞滋
养层细胞胞浆丰 富、淡染、细胞境界清楚、核呈空泡状;合体滋养层
细胞胞体较大、胞浆红染、
细胞间分界不清 。两种瘤细胞呈片块状分
布,无绒毛结构形成。肿瘤无间质,瘤细胞明显侵入肌层,破坏血管
造 成广泛出血。因绒癌易侵入血管,故血行转移多见且早期发生。
7.
乳腺导管内癌在肉眼和组织变化上有哪些特点?为何又称为粉刺
性管内癌?
7.
答:导管内癌多见于乳头下乳晕周围,癌在导管内生长并充满导
管,切面呈条索 或结节状,色灰黄白,镜下可见癌细胞位于导管内,
细胞大小或形状不一,组织结构可呈实性团块、乳头 状、筛状、小管
状排列,
因管内瘤细胞团块可发生大片坏死,
能挤出黄白色如粉刺样< br>物质,故又称粉刺性管内癌。
1.
流行性脑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比较,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1.
答:
流行性脑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异同点
流行性脑膜炎
共同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因
生物性病原因子
生物性病原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
病变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
病变特点
炎症
炎症
发病机制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不同点
病因
脑膜炎球菌
乙型脑炎病毒
以带病毒的蚊虫叮人为主
传染途径
以呼吸道为主
临床表现
A.
颅内压增高;
B.
脑膜刺激症状;
C.
颅神经麻痹
A.
嗜睡和
昏迷;
B.
颅神经麻痹
病变部位
主要在脑脊膜和蛛网膜下腔
以大脑皮质及基底核、视丘最严重
病变
脑脊膜的化脓性炎症
大体观察为脑筛状软化;组织学改变
主要在中枢神经系 统灰质,
为
A.
脑筛状软化;
B.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卫星现象和 噬神经细胞现
象;
C.
以淋巴细胞浸主的血管套;
D.
小胶质细胞增 生,胶质结节
2.
临床病理讨论
解剖号
A67-57,
女性,
19
岁。因头痛
5
小时, 呕吐、昏迷
0.5
小时于
1957
年
2
月
23日入院。
5
小时前开始头痛,半小时前出现呕吐、全
身酸痛、呼吸短促、昏迷。< br>PE
:体温
39.8
℃,脉搏
128
次
/min,呼吸
短促、昏迷,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膝腱反射消失。外周血:白
细胞
4 3.0
×
109/L
,其中中性粒细胞
0.92
。临床诊断:脑膜炎 ?入院
后经急救治疗无效于入院后
2
小时死亡。
尸体解剖主要发现 :
身高
156cm
,
发育、
营养良好;
双侧瞳孔散大
(直
径
0.8cm
)
;双侧扁桃体大;右肺
500g
,左 肺
460g
,双肺下叶散在实
变,
实变区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泡壁毛 细血管扩张、
肺泡腔
内有淡红色物质充填、
肺
泡
壁
和
肺
泡
腔
内
中
性
粒
细
胞
浸
润
;
肝
1730g
,表面和切面呈 红色与黄色相间,肝窦变窄,部分肝细胞质呈
空泡状,并将细胞核挤向胞膜下,形似脂肪细胞;左肾160g
,右肾
130g
,左肾皮质散在直径
0.2cm
的黄白 色、圆形病变,其肾小球和肾
小管结构破坏、消失、代之为中性粒细胞;脑
1460g
,脑膜、脊膜血
管扩张,
左顶及右颞叶血管周有黄白色的渗出物,
脑底部有较多黄绿< br>色液体,蛛网膜下腔血管扩张,大量蛋白渗出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革
兰染色检查见
G-< br>球菌,部分神经细胞变性。
请讨论:
(
1
)死者生前患有哪些疾病?其诊断依据是什么?
(
2
)死者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
3
)死者所患疾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
2. 答:
(
1
)
尸体解剖的主要诊断:
①急性化脓性脑脊膜炎
(
G-
球菌)
;
②左肾脓肿形成;③支气管肺炎;④双侧急性扁桃体炎;⑤ 偶有不形
成瘤结节者。
(
2
)诊断依据:
1
)急 性化脓性脑脊膜炎(
G-
球菌)
;①患者有头痛、
呕吐、昏迷,高热,脉搏快 ,呼吸短促、昏迷,瞳孔散大、对光反射
和膝腱反射消失;②发病在冬末春初季节;③实验室检查:外周 血白
细胞
43.0
×
109/L
,其中中性粒细胞
0.92
;④左顶及右颞叶血管周有
黄白色的渗出物;
⑤脑底部有较多黄绿色液体;
⑥ 蛛网膜下腔血管扩
张,大量蛋白渗出和中性粒细胞浸润;⑦革兰染色查见
G-
球菌。< br>2
)
左肾脓肿形成:
①左肾皮质散在直径
0.2cm
的黄白色 病变;
②实变区
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肺泡腔内有淡红色< br>物质充填、肺泡壁和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浸润。
4
)双侧急性扁桃体
炎:双侧扁 桃体大。
5
)肝细胞脂肪变性:①肝呈红色与黄色相间;
②肝窦变窄,部分肝细胞质呈 空泡状、并将细胞核挤向胞膜下,形似
脂肪细胞。
(
3
)死亡原因 :急性化脓性脑脊膜炎(
G-
球菌)
。
(
4
)死 者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肺炎
→
G-
球菌入血,
形成菌血症→
G-
球菌在血内繁殖增生,
形成
G-
球菌败
血 症→
G-
球菌通过血
-
脑脊液屏障进入蛛网膜下腔→
G-
球 菌脑脊膜炎
形成→
G-
球菌脑脊膜炎死亡。
1.
肠伤寒与肠结核均有溃疡形成,两者病变有何不同?
1.
答:
肠伤寒
肠结核
部
位
回肠下段
回盲部
肉
眼
溃疡,长径与肠轴平行
带状溃疡,其长径与肠轴垂直
镜
下
溃疡边缘可见伤寒肉芽组织
溃疡底部为结核肉芽组织
结
局
愈合后不引起肠腔狭窄
愈合后常因瘢痕形成和收缩而致肠腔
狭窄
临
床
常出血、穿孔
肠梗阻
2.
结核性脑膜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肉眼和镜下的特点是什么?
2.
答:
流脑
结核性脑膜炎
肉
眼
灰白色渗出物积聚,血管高度充血
量灰黄色、浑浊脓样渗出物,偶见粟粒结节
镜
下
表面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纤维素
渗出物由纤维素、巨噬
细胞常见干酪样坏死
部
位
以额叶、顶叶明显
以脑底最明显
3.
比较急性菌痢和肠伤寒的好发部位及炎症性质有何不同?
多
3.
答:
急性菌痢
伤寒
部
位
结肠
回肠淋巴结
性
质
急性纤维素性炎
增生性炎,分四期:髓样肿胀期、坏死期、
溃疡期、愈合期
4.
原发肺结核中原发综合征形成的机制和过程?
4. 答:结核杆菌被吸入肺内,首先形成的病变叫原发灶,一般
1-2
个位于肺上叶下部,下叶 上部,右肺多见,病变开始为渗出性,继而
为干酪样坏死。
由于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
机体抵抗力缺乏而不能有
效的防止细菌扩散,
结核杆菌很快进入淋巴管,
并到达所属肺 门淋巴
结,引起结核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结核。既原发灶
-
淋巴管炎
-
肺门淋
巴结结核形成的原发综合征。
5.
结核基本病变的转化规律如何?
5.
答:转化规律取决于机体抵抗力和结 核杆菌致病力之间的关系。
人体抵抗力增强时,结核杆菌被控制和消灭,病变转向愈复。转向愈
复和吸收消散是渗出性病变的愈复方式,
纤维化、
纤维包裹和钙化是
增生性结核病愈合 的方式。转向恶化和病灶扩大,渗出范围扩大,溶
解播散,干酪样坏死物液化可经自然管道排出。
6.
试述结核结节形成过程?
6.
答:
结核杆菌进入机体后,
最初的反应是中性粒细胞浸润,
24h
后
即由巨噬细 胞取代,
巨噬细胞吞噬并杀灭结核杆菌,
在菌体磷脂作用
下,
体积渐大变为类 上皮细胞,
多数类上皮细胞互相融合可形成郎格
汉斯巨细胞,
其外围可聚集淋巴细胞和 少量纤维母细胞,
当有较强的
变态应时,结核结节中央可出现干酪样坏死。
7.
继发性肺结核各型之间的关系如何?
7.
答: ①局灶型肺结核:为肺结核的起始病变;②浸润型肺结核:
是由局灶型发展而来,当病人抵抗力下降时, 病变扩大,并发生急性
空洞;
③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是由浸润型肺结核急性空洞发 展而
来;④干酪样肺炎:在病人抵抗力明显下降,结核杆菌明显增加时,
由浸润型肺结核急性空 洞干酪样坏死播散所致。
⑤结核球:
病变趋于
好转,干酪样坏死灶发生纤维化、空洞的 引流支气管堵塞、多个病灶
融合;⑥结核性胸膜炎:各型均可在病变发展到胸膜时导致。
8.
试述结核球的发生?
8.
答:(
1
)由浸润型肺结核转向痊愈时,干酪样坏死灶发生纤维化
包裹。
(
2
)结核空洞引流支气管堵塞后,空洞由干酪样坏死物填充而成。
(
3
)由多个结核病灶融合而成。
9.
比较
原发肺结核与继发肺结核病变有何不同点?
9.
答:
原发肺结核
继发肺结核
(
1
)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
再次感染结核杆菌
(
2
)形成原发综合征
有
6
种类型
(
3
)病变从肺下叶开始
病变从肺尖开始
(
4
)发展迅速,易血行播散
病程长,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和形成结
核结节
10.
乙型脑炎病理变化如何?
10.
答:肉眼:软脑膜充血,脑回扁而宽,切面充血水肿,点状出血
或软化灶形成。
镜下:脑内血管明显扩张充血,淋巴细胞浸润。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镂空网状软化灶形成。胶质细胞 增生
11.
简述伤寒肠道病变各期变化特点?
11.
答:< br>(
1
)髓样肿胀期:巨噬细胞大量增生及伤寒肉芽肿形成,回
肠下段淋巴组织明 显肿胀,状似脑回。
(
2
)坏死期:肿胀的淋巴组织中心发生小灶状坏死。
(
3
)溃疡期:坏死组织崩溃脱落,呈椭圆形,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
行。
(
4
)愈合期:坏死组织脱落干净,长出肉芽组织将溃疡填平。
12.
流脑患儿出现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症的病理基础是什么?
12.
答:颅内压升高:由于脑膜血管扩张,蛛网膜下腔渗出物堆积,
蛛网膜颗粒因脓性渗出物阻塞而 使脑脊液吸收障碍所致。
脑膜刺激症:
炎症波及到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和软脑膜导致 脊神经通
过狭窄椎间孔时受压。
13.
试述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
13.
答:
(
1< br>)基本病变:为特殊性炎,但仍具有一般炎症的渗出、坏
死和增生三种基本变化,可以其中之一为 主。①渗出为主,浆液性或
浆液纤维蛋白性炎;②增生为主,具有诊断意义的结核结节;③坏死
为主:干酪样坏死。
(
2
)转化规律:结核病的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机体抵抗 力和结核杆菌
致病力之间的关系。①转向愈合:病变的吸收、消散,纤维化、纤维
包裹和钙化; ②转向恶化:病灶扩大和溶解播散。
14.
试述继发性肺结核病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答:< br>(
1
)局灶型肺结核:①位置和病灶数量:肺尖下
2-4cm
处,一个
或数个病变;②病变性质:
增生为主,也可以渗出和中央有干酪样坏
死;③临床表现: 常无明显自觉症状;④转归:病人免疫力低时可发
展为浸润型肺结核,免疫力强时则纤维化、钙化而痊愈 。
(
2
)浸润型肺结核:①位置和病变数量:肺尖或锁骨下区域;②性质:渗出性炎,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③临床表现:结核中毒症状,
咳嗽、咯血、痰中查出结核杆菌 ;④转归:
A.
治愈;
B.
恶化成急性洞,
干酪样肺炎等;
C.
转变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
3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①位置和病变数量:多在肺
上叶,多个、新旧不一的病变;②性质:厚
壁空洞及肺内新旧不一、大小不等、类型 不同的结核病灶;③临床表
现:咳嗽、咳痰、大咯血等;④转归:
A.
窒息而死;B.
肺心病;
C.
治
愈一开放性愈合。
(
4
)干酪样肺炎:①位置:广泛,一个肺叶或几个肺叶;②性质:
干酪样坏死及大量浆液纤维蛋白 性渗出;
③临床表现:
危重;
④转归:
预后差。
15.
简述伤寒的病理特点及其常见的并发症。
答:
(
1
)病理特点:①全身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
生 ,尤以回肠淋巴组织为甚;②伤寒细胞及伤寒小结,不伴中性粒细
胞浸润;③典型的肠道病变,如髓样肿 胀、坏死、溃疡、愈合;④其
他器官如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和骨髓等处伤寒小结和坏死形成。
(
2
)并发症:①肠出血和肠穿孔;②支气管肺炎;③其他:胆囊炎、
关节炎 等。
16.
简述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部位及病变特点。
答:
(
1
)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部位:主要发生在大肠,尤以直肠和
乙状结肠为主。
(
2
)病变特点:①初期为急性卡他性炎;②进一步发展形成假膜性
炎;③假膜脱落形成大小不 等、形状不一、地图状的浅表性溃疡。
17.
试列举三种能引起肠道溃疡的传染病,并简述其溃疡的形态特
点。
答:(
1
)肠结核:①好发于回盲部;②溃疡呈带状,其长径与肠的长
轴相垂直;③溃 疡边缘不整齐呈鼠咬状,底部有干酪样坏死,其下为
结核性肉芽组织。
(
2
)肠伤寒:①好发于回肠末端;②溃疡呈椭圆形,其长径与肠的
长轴相平行;
③溃疡边缘略隆起,
底部不平坦,
可被胆汗染成黄绿色,
溃疡 可深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
(
3
)急性细菌性痢疾:①好发于大肠,尤以 直肠和乙状结肠为重;
②溃疡形状不规则,如地图状。③溃疡浅表、大小不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7: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369.html
-
上一篇:耳聋病
下一篇:卵巢癌做化疗和放疗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