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聋病
发病机制
听觉系统的部位的疾病,都会导致耳聋。耳聋从 外表上看都是听不到声音,但
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耳聋的性质是有区别的。发生于外耳道、中耳的传导声 音
部分的耳聋是传导性聋。发生于内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感音和神经部分的
耳聋是感音神经 性聋。在传导部分和感觉神经部分都有异常的耳聋是混合性聋。
外耳致聋的疾病有耵聍栓塞、异物、炎症 肿胀和发育异常等堵塞了外耳道。中
耳炎、鼓膜穿孔、听小骨破坏、咽鼓管通气障碍等是中耳致聋的病症 。这种传
导性聋的病因有药物中毒、强噪声的突然刺激或长期刺激、高热、抽风、遗传
因素、内 耳供血障碍、病毒感染、老年退行性变化等。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断较
难,往往需要进行电测听器检查,才 能明确耳聋的性质和耳聋的程度。
病理病因
(一)传导性聋
1
.先天性:常见的有先天性畸形, 包括外耳、中耳的畸形,例如先天性外
耳道闭锁或鼓膜、听骨、蜗窗、前庭窗发育不全等。
2
.后天性:外耳道发生阻塞,如耵聍栓塞、骨疣、异物、肿瘤、炎症等。中耳化脓或非化脓性炎症使中耳传音机构障碍,或耳部外伤使听骨链受损,中耳良
性、恶性肿瘤或耳硬化 症等。
(二)感音神经性聋
1
.先天性:常由于内耳听神经发育不全所致,或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或服用
耳毒性药物引起,或分娩时受伤 等。
2
.后天性:有下列几种原因:
(
1
)传染病源性聋:各种急性传染病、细菌性或病 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
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脑膜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耳带状疱疹、伤寒等均可损伤内耳而引起轻重不同的感音神经性聋。
< br>(
2
)药物中毒性聋:多见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多粘 菌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等,其他药物如奎宁、水杨酸、顺氯氨铂等都
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耳药物中 毒与机体的易感性有密切关系。药物中毒性聋
为双侧性,多伴有耳鸣,前庭功能也可损害。中耳长期滴用 此类药物亦可通过
蜗窗膜渗入内耳,应予注意。
(
3
)老年性聋:多因老年血管硬化、骨质增生,使螺旋器毛细胞和螺旋神
经节供血不足 ,发生退行病变,或中枢神经系统衰退,导致听力减退。
1
(
4
)外伤性聋:颅脑外伤及颞骨骨折损伤内耳结构,导致内耳出血,或因
强烈震荡引起内耳损伤,均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有时伴耳鸣、眩晕。轻者可
以恢复。耳部手术 误伤内耳结构也可导致耳聋。
(
5
)突发 性聋:是一种突然发生而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目前多认为
急性血管阻塞和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的常 见原因。病变可累及螺旋器,甚或前
庭膜、蜗窗膜破裂。耳聋可在瞬间显现,也可在数小时、数天内迅速 达到高峰,
多为单侧,亦有双耳患病,伴耳鸣,有的可伴眩晕。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
6
)爆震性聋: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强大压力波和强 脉冲噪声引起的听器急
性损伤。鼓膜和耳蜗是听器最易受损伤的部位。当人员暴露于
90dB< br>(
A
)以上
噪声,即可发生耳蜗损伤,若强度超过
120dB
以上,则可引起永久性聋。鼓膜
损伤与压力波强度有关,表现为鼓膜充血或鼓膜穿孔。耳聋的程度与噪声 强度、
暴露次数以及压力波的峰值、脉宽、频谱、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耳聋性质多
为感音神经 性聋或混合性聋。
(
7
)噪声性聋:是由 于长期遭受
85dB(A)
以上噪声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缓慢
进行的感音神经性聋。主要 表现为耳鸣、耳聋,纯音测听表现为
4000Hz
谷形切
迹或高频衰减型。亦可出现头 痛、失眠、易烦躁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其耳聋
程度主要与噪声强度、暴露时间有关,其次与噪声频谱、 个体差异亦有一定关
系,有人发现
2000Hz
~
4000Hz
的噪 声最易导致耳蜗损害。
现代中医治疗成果
《灵枢
·
口问篇》说:
“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
。耳为全身 经络分布最密的地方,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于耳,此外还有许多经脉注于耳。耳朵上有
260
个穴位,前面
200
个穴位,耳背
60
个穴位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耳朵就
像一个倒置的胎儿,人体的每一个器官和部位在耳朵上都有相应的代表点< br>----
穴
位。所以耳和全身的关系非常密切。耳的衰退也就是全身器官的衰退
。耳好全
身好,
延年又益寿。
“
双向绿色复聪疗法
”
为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研发而成以内
服、外用,双向结合全面深度治好耳聋、耳鸣的最新疗法。益气 聪明丸为耳聋
耳鸣专用药
。国药准字
Z20054552
功能主治 益气升阳,聪耳明目。用于耳聋耳
鸣,视物昏花。适用范围老年性耳鸣耳聋、神经性耳鸣耳聋、混合性耳 鸣耳聋、
药物性耳鸣耳聋、突发性耳鸣耳聋、传导性耳鸣耳聋、中耳炎引起的耳鸣耳聋、
脑鸣、 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顽固性耳病。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耳病治疗
中心史主任临床一些用药经验。< br>内服泾渭
“
益气聪明丸
”
加外用
“
生物聪耳液
”
的同
时配合:
1
.对于血压偏高的患者:平时可用勾藤
15g< br>、楮实子
10g
、玫瑰花
10g
2
泡水喝;2
.对于血脂偏高的患者:要多加强运动,注意饮食,平时可用决明子
15g
泡水 喝;
3
.对于血糖偏高的患者:平时可用枸杞子
10g
泡水喝;
4< br>.对于舌
苔黄腻、发白、舌尖红的患者:可黄连
2
—
3g
或莲 子心
2g
泡水喝,同时服用黄
连素,舌苔正常停服;
5
.对于口苦的 患者:可用黄连
2g
或
(
生
)
栀子
10
—
15
g
泡水喝;
6
.对于有痰的患者:痰少的用炒白术
1 5g
、茯苓
10g
;痰多的用茯苓
10g
、陈皮
6g
、半夏
(
制
)10g
,用水泡半小时煎
20
分钟,
1
天分
2
次服用;
7
.对
于夜尿超过
2
次的患者:平时可用仙灵脾
10g
,超过
3
次的患者用仙灵脾
15g
泡
水喝,夜尿
1
次后停服。
临床诊断
应仔细询问病史;检查外耳道及鼓膜;进行音叉检查及纯音听阈测听,以
查明耳聋的性质及程度。对儿童及不合作的成人,还可进行客观测听,如声阻
抗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测听 及耳蜗电图等。
耳聋的防治原则
(一)传导性聋的防治
< br>早期积极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是防治传导性聋的重
要措施。传音结构修建术 (鼓室成形术)对提高传导性聋的听力有一定效果,
如能早期施行鼓室探查和鼓室成形术,可保存和恢复 听力。对传导性聋较重者,
可配戴助听器,以提高听力。
< br>(二)感音神经性聋的防治:感音神经性聋的疗效目前尚不理想,因此,
关键在预防,发病后及早 治疗。
1
.积极防治因急性传染病所引起的耳聋, 做好传染病的预防、隔离和治疗
工作,增强机体(尤其是儿童)的抵抗力。
2
.对耳毒性药物的使用,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如有中毒现象应立即停药 ,
并用维生素和扩张血管的药物。
3
.根 据不同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不同阶段可采取不同药物综合治疗,如增
进神经营养和改善耳蜗微循环的药物 、各种血管扩张剂、促进代谢的生物制品
等。
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
运动中医辨证分型,采用针对性治疗,运用内(采用 内服中药调和受损神
经,营养耳神经群)
、外(运用耳脉药物局部刺激)
、鼓(采用中 药窜通上行激
贯耳络)一体治疗,六方两剂(针对耳病的各种病因如风热邪毒侵袭,瘀阻耳
3
窍,肾精亏虚等)分型对症,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症,不同的患病时间,不
同的 症状表现,不同的年龄,运用不同的方药合剂,纯中药治疗,无任何副作
用,治疗周期短,彻底康复率高 。该疗法既运用了中医中药学的辨证论治的原
则,也运用了中医经络学说的耳脉与耳络所联系的各个脏腑 经络通向,又运用
了现代医学的耳病基因学说。
突发性耳聋治疗
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如果听力下降不太明显,症状比较轻微的,可以在医
生检在后,经医生同意,在家治疗;如若症状显著,耳聋严重,甚至伴有眩晕
者,则需尽早住院治疗。< br>
1
.西医药治疗
多采用静脉给药结合肌肉注射的疗法,也可选用血管扩张剂加入葡萄糖溶
液中静脉点 滴,
同时配合维生素
B1
、
B2
肌肉注射。
或配以中药针剂 ,
如川芎嗪、
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液等,滴注。
2
.中医药治疗
(1)
中医认为 突发性耳聋多为气滞血淤,耳部经络被淤血所阻塞,清阳之气
不能上达于耳窍,使得耳部的正常生理功能 减退,从而发生了耳鸣、耳聋等表
现。
治法:活血祛淤,通络开窍。
方法:柴胡
6
克、香附
10
克、川芎
10
克、当归
10
克、赤 芍
10
克、路路
通
10
恕⑤牌
?0
克、生甘草6{
克。伴有眩晕加菊花
10
克、双勾藤
10
克、夏枯草
6
克。体质虚弱者加党参
10
克、炙黄芪
10
克。情绪易急躁者加 白芍
10
各、灵
磁石
30
克。
(2)
针灸治疗或做体外反搏治疗均有辅助作用。
突发性耳聋的急救
救治原则是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1.
使病人安静休息,情绪不要急躁。
2.
不要增加咽鼓管气压,不用力擤鼻涕等。
3.
原因未明前应限制水和食盐的摄入量。
4.
病人情绪不稳定时 可口服安定
2.5mg/
次,
3
次
/
日。
5.
有条件可用抗生纱、高压氧等。
6.
可用葛根片
3< br>次
/
日,
3
片
/
次口服。
4
突发性耳聋的预防
1.
预防耳外伤和感染。
2.
慎用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防中毒。
3.
如患有听神经瘤、梅毒等病时,应及时治疗。
4.
情绪要稳定,防感冒和疲劳过度。
科研成果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是阴阳精气 产生的本源。人体的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皮肤筋骨肉等组织器官无不在脏腑功能活动所产生的阴阳精气 的滋
养下方能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与生理特性。
耳 窍要维持正常的听觉功能和主平衡的功能,必须依赖脏腑经气的温煦和
脏腑阴液的滋润,因此脏腑健旺是 耳窍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经络是气血
运行的通道,是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网络, 因此经络的通畅
是耳窍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经络通畅,则耳的
平 衡功能、听觉功能正常。反之,脏腑功能失调,经络痹阻,则耳窍失养而发
为耳病。有诸内必形诸外,耳 窍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脏
腑、经络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耳部位名称
耳廓又称耳壳,即耳突出于头之两侧部 分。因耳为宗脉所聚之处,各脏腑、
经络在耳廓皆有相应的敏感点,故常用其诊断疾病和防治疾病。
耳轮
指耳廓的边缘部位,又称耳弦。
耳门
< br>又名蔽。
《灵枢
?
五色》说:
“
蔽者,耳门也
”即指耳前缺口处。
耳根
指耳廓与头的连接处。
耳坠
指耳廓的下垂部,又称耳垂。其垂下如珠,故又称耳垂珠。
耳孔
通入耳底的孔道,即外耳道。
耳中
指耳内或耳中穴。
完骨
《灵枢
?
骨度》说:
“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 。
”
完骨即指耳后乳突部位。
耳底
指外耳道深部,包括鼓膜等部。
耳膜
鼓膜的俗称,在耳孔的深部。
皮膜
《血证论》卷
6
说:
“
如司听 之神所活,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
若真水破而耳立聋,有为大声所震而聋者,皮膜破也或聋或不聋。
”
由此看来皮
膜似指鼓膜。
5
龙葱
《温热经纬
?
余师愚疫病篇》说:
“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
主乎听。
”
龙葱似指耳中。
耳与脏腑的关系
1
.耳与肾的关系
耳司听觉,肾开窍于耳,主平衡,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 之,
肾之阴液充沛,精气健旺,上通于头面清窍,则耳聪目明。因此,肾的阴液常
滋润耳窍,肾 之精气上通于耳,耳窍听觉功能聪敏而闻五音。
《景岳全书》卷
27
说:
“
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
”
肾藏精,主骨生髓而汇于脑,脑为髓海,耳窍内通于脑,髓海泌渗阴液以
荣耳窍,耳窍得濡而听觉灵敏、步履稳健。
肾阴为一身阴液 之根本,生髓而化于脑以濡耳窍。若肾阴虚损,阴液不足,
髓海空虚,头面清窍失养,耳窍失濡,则耳失 聪敏,脑转耳鸣。
《灵枢
?
海论》说:
“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 痠眩冒。
”
或骨质疏松,耳内流脓,腐蚀骨质。
< br>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可温煦形体,蒸化水液。
《灵枢
?
脉度》说:
“
肾气
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
肾阳不足,温煦失司,蒸化失职,耳窍 失于温煦,
水湿泛溢,上泛于耳,则耳窍失聪,耳内流脓,头晕耳鸣,或外邪易犯耳窍而
为耳内 胀闷,耳鸣失聪,耳痛流脓或耳窍流脓,脓质清稀,反复发作,缠绵难
愈、头晕目眩,耳鸣等。
2
.耳与心的关系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而藏神,开窍于舌,寄窍于耳。
《医贯》说:
“
盖心窍
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固寄窍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尔。
”
心主身之血,血行脉中而濡养五官九窍,血脉充盈,心气旺盛,输血于耳,
则耳窍得养,聪敏而闻五音。
若心血虚损,血不濡耳,则 致耳鸣,听力障碍。
《古今医统
?
耳证门》说:
“
心
虚血耗 ,必致耳聋耳鸣。
”
或耳内幻听、耳鸣持续、头晕乏力、听音不真等。
若心火内炽、上炎头面,壅遏耳窍,火灼肉腐,则鼓膜充血、穿孔,耳内
流脓,脓质稠色红或耳内轰鸣,疼痛不适,听力障碍。
血行 脉中,若运行不畅,痹阻脉络,不能上达耳窍,耳窍失养,则致耳鸣
如蝉,听力逐渐减退。
3
.耳与肝的关系
肝主筋,藏血,主疏泄而调气机,与胆相表里。胆的经脉从耳后入耳中,
出于耳前。肝胆之气入 通于耳,气机调畅,气煦血濡,窍清而通,耳闻五音。
6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7:5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368.html
-
上一篇:治疗老年性耳聋的最好方法
下一篇:病理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