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窦口鼻道复合体:
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 ,以及额窦,前
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之为窦口鼻道闭合体
OMC
2、
OSAHS
:
患者睡眠时由于上气道的塌陷阻塞引起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 打鼾、睡眠结构紊乱、
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症,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 br>
3
、喉弹性圆锥:
为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结构。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附着 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前后
附着处游离缘边缘增厚形成声韧带,向下附着在环状软骨上缘形成环甲膜,其中 央部分增厚成为环甲正中
韧带。当急性喉阻塞来不及进行气管切开术时,可切开或用粗针头穿过此韧带, 建立临时的通气道,抢救
病人生命。
4
、响度重振:
又称复响,是 指响度随声强异常快速的增加,是感觉神经性耳聋的一个常见症状。
5
、
梅 尼埃病:
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反复发作性眩晕,听觉障碍,耳鸣和耳胀满感为典型特
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
6
、韦氏误听(
Willis paracusis
)
患者在喧闹的环境中反较在安静的环境下听觉为好
7
、利特尔动脉丛(
Little Plexus
)
:
鼻中 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
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丛,包括鼻腭动脉 、腭大动脉、上唇动脉、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的鼻中隔支,
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8
、血管运动性鼻炎(
vasomotor
rhinitis
)< br>是神经内分泌对鼻粘膜血管、腺体功能调节失衡而引起的
一种高反应性鼻病。有鼻塞,流鼻涕,喷 嚏等症状。
9
、腺样体:
位于鼻咽顶与后壁交界处,表面不平,有纵形沟隙 ,出生后即存在,
6-7
岁最显著,
10
岁
以后逐渐萎缩,又称咽扁桃体。
10
、
腺样体面容:< br>腺样体肥大时,
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抬,牙列不齐,
上切 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
。
11
、
吸气性呼吸困难:< br>吸气显著困难,高度狭窄时呼吸肌极度紧张,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
气时明显下陷,常 伴有频繁干咳及高调的吸气性喘鸣音。
12
、生理性鼻甲周期:
正常人下鼻 甲黏膜内的血管自主交替收缩与扩张,导致两侧鼻甲大小和鼻阻力
呈相应的交替性改变,这种变化约间隔
2~7
小时轮换一次,生理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
疲劳。
13
、咽淋巴内环:
主要由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最大)、 咽侧索、咽后壁淋
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
14
、耳硬化症:
是骨 迷路发生反复的局灶性吸收并被富含血管和细胞的海绵状新骨所取代,继而血管减
少,骨质沉积,形成骨 质硬化病灶而产生的疾病病变位于前庭窗引起镫骨固定者称镫骨耳硬化,病变位于
迷路或者内耳道者,导 致听觉感受器或听神经病变者称耳蜗耳硬化
15
、颈动脉鞘:
上起自颅底, 下续纵隔。是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
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
16
、颈动脉三角:
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 间。其浅面为皮肤、浅筋
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
17
、鼻粘膜高反应性鼻病:
由于鼻粘膜对某些刺激因子反应过强,并超过正常的生理 状态,由此引起
的鼻病,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非变应性鼻炎伴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综
合征。
18
、鼻肺反射:
以鼻黏膜三叉神经末梢为 传入支,广泛分布至支气管平滑肌的迷走神经为传出支,以三
叉神经核和迷走神经核为中枢核团,形成反 射弧,是鼻腔局部刺激和病变引起支气管病变的原因。
19
、
喷嚏反射:当鼻黏膜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一系列的反射动作,然后声门开放,使气体
从鼻腔和口 腔快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的异物或刺激物。
20
、
腭扁桃体:
是淋巴组织与上皮紧密联结构成的淋巴上皮器官。
6
岁以前发育快,
青春期后开始萎缩,
到老年仅留少量淋巴组织,呈卵圆形,位于腭舌 弓与腭咽弓间的扁桃体窝内。通常所说的扁桃体即指腭扁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7:5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345.html
-
上一篇:中医耳鼻喉科总结版
下一篇:什么是胫骨前粘液性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