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突发性耳聋伴分泌性中耳炎罹患因素分
析
(作者:
_
_________
单
位:
__________
邮编:
_
___________
)
作者:任和义,张二香,曹改香
【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
(
突聋
)
伴分泌性中耳炎的罹患因素。
方法:对突聋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近期有
病毒感染史
者达
64.5
%
,居首位;第
2
位为血管性因素,占
35.5
%
。
结论:近期有上呼吸
道感染史,咽部充血即可考虑为病毒性因素;与
脑血管功能障碍有关的项目应详
查;详细的病史及随访对突聋的诊断
至关重要;突聋与分泌性中耳炎之间的关系
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病因;分泌性中耳炎;治疗
突发性耳聋
(
突聋
)
病因迄今不明。本文对
5
年来收治的突聋伴分泌性
中耳炎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诸多罹患因素进行临床分
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
年
1
月一
2008
年
5
月治疗的突聋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31
例
(
32
耳
)
,男
15
例 ,女
16
例;年龄
13
?
71
岁,双耳双侧聋
1< br>例,其余
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均为单侧发病。
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
8 h
~
2
个月。有感冒病史
20
例,颈
椎病
6
例,高血脂
14
例,心脏病
5
例,血沉增高
11
例,血黏度 增
高
9
例。
依据
1997
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
委员会颁
布的最新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详细询问病史,行专科和全
身检查 ,纯音及阈上
功能测定,声导抗检查,系列前庭功能试验
(
ENG
)
;
对部分患者作了甘油试验
(
GT
)
及
/
或速尿 试验
(
FT
)
,听觉脑干电反应
(
ABR
)
,颅脑
CT
或
MRI,
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图
(TCD
)
,血清免疫
学检查;
45
岁以上病例均查血
脂、血糖、颈椎
X
线片及必要的心血
管系统检查,部分病例作血液流变学检
查。
1.2
听力检查方法及分型
标准隔声室内用
GSI
拟10
型听力计,按常规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听
阈值采用
倍频平均值
0.25
?
4.00 kHz
。听力损失除分为下降型
8
例
8
耳,上 升型
9
例
9
耳,平坦型
14
例
15
耳外, 共
3
个类型,同时
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声导
抗检查:本组病例镫骨肌声反射检查
均消失 。鼓室压图呈
B
型曲线者
18
例
(
18
耳
)
;
C
型曲线者
13
例
(
14
耳
)
。
1.3
治疗方法
辅助维生素
B1
、
B12
治疗主要以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川芎嗪静脉滴注,
肌肉注射,或者口服维生素
B1
等。发病前有感冒史者加用抗病毒药
物,加服标准桃金娘油胶囊。
7
~
10 d
为
1
个疗程,治疗前后做听力
测试进行对
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比。
1.4
结果判定
按
1997
年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颁
布的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2
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达
69.80
%
,全组随访率
56.90
%
。听力恢复最好的是
上升型,
平均提高
25.35 dB HL
;
然后是下降型,平均提高
20.13 dB HL
,平坦型平均
提高
15.61 dB HL
(
见表
1
)
。发病后在相同时间就诊
患者的不同听力图分型
预后亦是不同的。表
结果(略)
1 32
耳治疗前后的听力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内耳微循环障碍及病毒感染可能是突聋
的主要致病
原因。故临床上多采用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
黏稠度、抗病毒等药物
治疗。近年来,突聋患者血管痉挛、血流障碍、
血液呈易凝状态,认为螺旋动脉
或血管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血
管瘀滞是造成突聋的主要原因,并把改善内
耳微循环作为主要的治疗
手段之一,因其有较高的自愈率,对远期疗效及预后尚
难估价。
Schuk necht
报道
11
例
(
12
块
)
突聋死 者的颞骨病理,除
1
例听力完
全恢复
者无异常外,其余显示病毒性迷路炎的病理改变,
半数病例在
发病时有上呼吸
道感染史,有关血清学检查结果多为阳性]1
]。任基
浩等[
2
]报道
50
例突聋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5: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894.html
-
上一篇:藤茶
下一篇:成人、儿童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