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2 14:49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酸性体质特征)

《血液病
/
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
次修订版)


2020
)要点


侵袭性真菌 病(
IFD
)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
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 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
2017
年第五次修订以
来,血液肿瘤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治 疗手段(如靶向治疗等)
,同时
IFD

断方法累积了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 这些方面对
IFD
的高危人群、
IFD

流行病学、
IFD
诊治策略都带来了一些变化。本版诊治原则流行病学部分
进行了相应修订;诊断体系上保留了确 诊、临床诊断及拟诊、未确定的诊
断分层;治疗方面则仍按预防治疗、经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及目标治 疗
的策略进行修订;新增体外药敏试验、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相关内容。



流行病学


一、血液病
/
恶性肿瘤患者
IFD
流行病学特征


国内前瞻性、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
CAESAR
研究)显示,接受化疗血液
恶性肿瘤患者中,确诊和临床诊断
IFD
总发生率为
2.1%






近年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也导致
IFD风险的增高,尤其是布鲁
顿酪氨酸激酶(
BTK
)抑制剂。








念珠菌和曲霉菌是血液病患者
IFD
最常见致病菌。

真菌血症以念 珠菌多
见;肺部
IFD
以丝状真菌为主,其中曲霉菌为主要致病菌。




IFD
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二、血液病
/
恶性肿瘤患者
IFD
危险因素和评估


导致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常见因素包括:

导致
IFD

危险因素众多,常见因素包括:

1
)疾病因素:基础疾病

MDS/AML

疾病初发、
复发或未缓解;

2

治疗相关因素:
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接受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计数(
ANC

<0.5
×
109/L

、重
度粒细胞缺乏(
ANC< 0.1
×
109/L
)和长时间粒 细胞缺乏(粒细胞缺乏时
间持续
>10d

、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移植后出现移 植物抗宿主病(
GVHD


接受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如
BTK抑制剂)治疗等;

3
)患者合并症:合并
糖尿病、呼吸道基础疾病、既 往真菌感染病史等;

4
)环境因素:未在全
环境保护条件下接受化疗和/
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接受治疗医院存在建筑工
地等。









诊断标准


IFD
诊断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和未确定
4
个级别(表1

,具体诊断
标准如下。




一、确诊
IFD
(表
2



(一)深部组织真菌感染


1.
霉菌:

< br>相关组织存在损害时(镜下可见或影像学证据确凿)
,在针吸
或活检取得组织中采用组织 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菌丝或球形体(非酵
母菌丝状真菌)
;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 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部
位,无菌术下取得标本培养结果呈阳性。


2.
酵母菌:


从非黏膜组织采用针吸或活检取得标本,
通过组织化学 或细
胞化学方法检获酵母菌细胞和
/
或假菌丝;
或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 学
检查支持存在感染部位(不包括尿道、副鼻窦和黏膜组织)
,无菌术下取
得的标本培 养结果呈阳性;
或脑脊液经镜检
(印度墨汁或黏蛋白卡红染色)
发现隐球菌或抗原反应 呈阳性。


3.
肺孢子菌:


肺组织标本染 色、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
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二)真菌血症


血液真菌培养出现或获得霉菌(不包括曲霉菌属和除马尔尼菲青霉的其他


青霉属)
、念珠菌或其他酵母菌阳性,同时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相关致病
菌的感染。


二、临床诊断
IFD

具有至少
1
项宿主因素 、
1
项临床标准及
1
项微生物学标准(表
3

。< br>

三、拟诊
IFD

具有至少
1
项宿主 因素、
1
项临床标准,而缺乏微生物学标准。


四、未确定
IFD

具有至少
1
项宿主因素,但临床证据 及微生物结果不符合确诊、临床诊断
及拟诊
IFD
标准。


五、影像学和微生物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1.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目前
IFD
诊断的重要手段 ,
有助于判断感
染部位、感染类型、病灶数量和大小、局部浸润和指导
CT
引 导穿刺活检
和相应部位支气管镜检和肺泡灌洗,是
IFD
临床诊断重要参照标准之一。




2.
微生物学检查:


真菌抗原检测是
IFD
诊断的


重要微生物学检查,其中 (
1

3

-
β
-D-
葡聚糖试验(G
试验)和半乳甘
露聚糖试验(
GM
试验)被推荐用于
IFD< br>早期诊断的重要筛选指标。









FD
的治疗


一、预防治疗


(一)初级预防


1.
初级预防:


初级预防是指具有
IFD
高危因素患者,
出现感染症状前预
先应用抗真菌药物防止
IFD
发生。具有
IFD
高危因素患者,如异基因造 血
干细胞移植患者、急性白血病(包括
MDS
)初次诱导或挽救化疗患者、
预 计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
>10d
患者、伴有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或接受抗
胸腺球蛋白(
ATG
)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应
接受抗真菌预防。


初级预防推荐抗真菌药物:

1

中性粒细胞缺乏化 疗患者:
泊沙康唑

200
mg

3

/d
,口服)
、氟康唑(
200

400mg/d
,口服或 静脉滴注)
、伊
曲康唑(
200
mg

2
/d
,静脉序贯口服)
、伏立康唑(
4mg/kg

2

/d
,静脉序贯口服。

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泊沙康 唑、米卡芬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4: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797.html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的相关文章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