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曲康唑——潜力巨大的广谱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包括浅 部感染和深部感染。
浅部感染包括皮肤表面感染、
皮肤癣
和皮下组织感染,主要由秕糠 马拉癣菌、皮肤丝状菌、卡氏枝孢霉等引起
;
深部
感染是指侵袭深部组织、内脏及全身 的感染,以隐球菌感染较常见。近年来,由
于
AIDS
、肿瘤、器官移植、慢性消耗性 疾病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
大量抗生素的滥用引起菌群失调,
使得条件致病性真菌感 染人数剧增,
常见有假
丝酵母菌、曲霉菌、卡氏肺孢子菌等感染。
抗真菌药物按结构分类为:
1
、用于真菌膜上麦 角甾醇的药物,如制霉菌素
A1
、匹马霉素、两性霉
素
B
、哈霉素和 曲古霉素等;
2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如:唑类抗真菌药物;
< br>3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如:烯丙胺类的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
萘芬;
4
、不影响膜上麦角甾醇的药物,如:
非多烯类抗生素灰黄 霉素、
癣可宁。
其中
1
、
3< br>、
4
类的抗真菌药由于品种少,原剂型毒副作用大,新剂型价
格又比较贵等因素 限制了其广泛使用。
而唑类抗真菌药发展迅猛,
尤其是三唑类
抗真菌药物,优势较大, 主要体现在
(1)
抗真菌谱拓宽。
(2)
血将半衰期长,药动
学性质 良好,在体液中分布和代谢快。
(3)
可有效蓄积。
(4)
适应症广泛,即可 用
于浅部真菌感染,
也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在
2005
年唑类抗真 菌药销售金额占
抗真菌药总销售金额的
87.99%
,可见一斑。
唑类抗真菌药为人工合成药物,可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其抗菌谱较广,
抗菌机制与抑制真菌细 胞色素
P450
依赖性羊毛甾醇
-14a-
去甲基化酶,
从而抑制羊毛甾醇转化成麦角甾醇,
导致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缺失。
麦角甾醇是构
成 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在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
生物调节以及立体结构等起
着重要作 用。
麦角甾醇的缺失破坏了真菌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而这
类药物对真菌细 胞色素
P450
酶的选择性要高于各种哺乳动物。
唑类抗真菌药发
展较快,< br>有些多年来应用的药物已逐渐被新药替代。
现应用较多的抗真菌药物是
三唑类抗真菌药。
下面简要了解一下唑类抗真菌药的品种及上市信息:
20
世纪
70
年代开
发的咪唑类抗真菌药,如咪康唑和益康唑等主要是外用治疗皮 肤及妇科真菌感
染。
80
年代初开发的酮康唑是对唑类药物结构改造的重大突破,抗菌 谱广,可
外用,可口服,是首个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唑类药物,主治念珠菌、皮肤癣
菌、皮 炎芽生菌和组织胞浆菌等真菌感染,但对曲霉菌无效,且具肝毒性。氟康
唑于
1988
年上市,
虽然水溶性好、
口服吸收快、
生物利用度高,
但抗菌谱较窄,
对曲霉菌无效。
80
年代后用三唑环取代咪唑环开发的伊曲康唑,对曲霉菌引起
的深 部感染有效,且不良反应小,可口服也可静脉给药,
1999
年上市的伏立康
唑药动学 性质良好,抗菌谱广,对曲霉菌和新型隐球菌均有效,且活性更强。
伊曲康唑的三唑环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疏水性游离键,
决定了它强大的药效
和作用的选择范围。 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伊曲康唑具有更高的分布容积、
更长的排泄半衰期和更稳定的组织浓度,组织药物浓度与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在
肺为
3
∶
1
,肝为
10
∶
1
,在脂肪则超过
25
∶
1
,在富含有机 物的体液,如痰、
支气管分泌物甚至脓液中药物浓度亦较高。
伊曲康唑的口服剂型主要用于浅部真菌感染的治疗,具体如: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4: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764.html
-
上一篇:中国医科大学考试《病原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最新(外科感染)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