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免疫概念——机体识
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
②免疫自稳
③免疫监视
微生物概念——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见,需用显微镜放大数百至上千倍才能见到的生物。单位:微米(
μ
m
)
特点:①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②代谢旺盛、繁殖快
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分类——①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③真核细胞性微生物:真菌
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
②免疫细胞
③免疫分子
免疫器官——①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
(产生
T
淋巴细胞)
、
骨髓
(产生
B
淋巴细胞)
、
腔上囊
(鸟禽类)
可产生
B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
B
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成熟于骨髓
②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及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抗原提呈细胞(
APC
)
: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②树突状细胞
③其他抗原提呈细胞
B
细胞,
B
细 胞既是淋巴细胞又是免疫提呈细胞
抗原概念(
Ag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 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
AD
)—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细菌外毒素——细菌向菌体外分泌有毒物质
外毒素毒性很强
抗原性也很强
细菌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但仍保留抗原
抗毒素既是抗原又是抗体
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破伤风要做皮试,如果过敏应用脱敏疗法
抗体(
Ab
)概念——是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 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
合的球蛋白
抗体产生的临床意义①自备抗体、加强免疫、预防接种
②辅助疾病诊断:早期
IgM
恢复期
IgG
免疫球蛋白(
Ig
)概念——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V
区(可变区)与抗原结合
V
区——
V
L
轻链、
V
H
重链
IgG
特点
①含量最高,
增高
4
倍以上具有诊断意义
②唯一能通过胎盘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是机体再次应答的主要抗体
IgM
特点
①
5
个单体
②分子量最大
③最早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提示早期感染)有助于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
IgA
特点
①血清型为单体
②分泌型
SIgA
为二聚体,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IgD
IgE
特点
①为单体结构
②含量最低
③参与Ⅰ型超敏反应
抗体的生物学作用:①结合抗原
②激活补体
③结合
Fc
受体
④穿过胎盘与黏膜
SIgA
免疫球蛋白可通过粘膜
人体两大免疫:①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②
非特异性免疫
????
抗原提呈细胞(
APC
)
:
T
细胞
、浆细胞、
树突细胞
免疫应答的过程——①感应阶段:抗原提呈与识别
②反应阶段:淋巴细胞活化,
T
细胞→效应
T
细胞
B
细胞→浆细胞
③效应阶段:
非特异性免疫概念:
机体在生长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特异性免疫概念: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遇到抗原所获得的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生来就有
后天获得
可遗传
不可遗传
作用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无记忆性
有记忆性
超敏反应的分型: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类型
抗体
补体
常见疾病
①
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过敏
②
过敏性哮喘
Ⅰ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
IgE
不参与
③
过敏性鼻炎
④
过敏性胃肠炎
⑤
荨麻疹
⑥
湿疹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IgG
、
IgM
参与
①
输血反应
②
新生儿溶血症
③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④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①
血清病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IgG
、
IgM
、
IgA
参与
②
肾小球肾炎
③
系统性红斑狼疮
④
类风湿性关节炎(抗
O
实验)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
①
传染性超敏反应,
如结核病(
OT
实验)
不参与
不参与
②
接触性皮炎
③
移植排斥反应
①
避免接触变应原
②
皮肤过敏实验
③
脱敏疗法
④
治疗
防治原则
血清学检测——凝集反应:血清鉴定;直接凝集反应:
肥达实验检测伤寒、副伤寒
输入物质
免疫力出现时间
免疫力维持时间
用途
人工自动免疫
抗原
1~4
周后生效
数月至数年
多用于预防
②
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卡介苗、麻疹
③
类毒素,如:破伤风、白喉
④
新型疫苗,如:肿瘤、乙肝、疟疾
细菌——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双球菌
②
杆菌
③形菌:弧菌、螺菌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荚膜的生理意义——①保护细菌与致病有关②鉴别细菌
鞭毛的意义——①运动器官②鉴别细菌③与致病有关
菌毛的意义——①具有附着作用与致病有关②与遗传物质传递有关
芽孢的意义——①与细菌鉴别有关②作为消毒灭菌指标
格兰染色:阳性—紫色
阴性—红色;意义:
1
、鉴别细菌
2
、选择性用药
抗酸染色:阳性—红色
阴性—蓝色;意义:
:可鉴别抗酸和非抗酸性细菌
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法
病毒的繁殖方式:复制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医学意义——①与致病有关:毒素、侵袭性酶、热原质
②与鉴别有关:色素、细菌素
③与治疗有关:抗生素、维生素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形成浑浊、沉淀、菌膜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 现象:形成菌落(单个细菌经过
18~24
个小时后由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
的细菌集 团)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判别有无鞭毛:①有鞭毛:细菌沿穿刺线向周围扩散生长
<
由此可判断细菌有无动力
>
②无鞭毛:细菌沿穿刺线生长
正常菌群 概念——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同的腔道
(口腔、
鼻咽腔、
肠道、
泌尿 生殖道等粘膜)
表面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菌,通常是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
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①生物抗拮作用
②营养作用
③免疫作用
消毒
灭菌
无菌
微生物
能杀死病原微生物
能杀死所有病原和非病原微生物
不含活菌
不一定能杀死
能杀死
芽孢
人工被动免疫
抗体
注入后立即生效
2~3
周
多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常用疫苗:①
死疫苗,如:伤寒、乙脑、百日咳、霍乱、狂犬病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4: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756.html
-
上一篇:病原微生物学病例分析题
下一篇: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