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血液
第一部分
学习指导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凝血与纤溶、调节酸碱平衡
体液:体内所有体液的总称(
60%
)
。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
40%
)
。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
20%
)
,主要包括组织液、血
浆 ,又称内环境。
组织液:存在于细胞间隙的液体。
第一节
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全血)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假如抗凝剂的血液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血清:不加入抗凝剂,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子
40%~50%
,成年女子
37%48%
二、
血液的理化性质
血液的理化特征:颜色、比重、粘滞性、渗透压和酸碱度(
~
)
。
血浆渗透压:血浆隔着半透膜吸收水的力量。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溶质 颗粒(主要是
NaCl
)形成的渗
透压。
作用: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功能。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5%
葡萄糖、
%NaCl
)
。
高渗溶液:高于血浆渗 透压的溶液(入
10%
葡萄糖、
50%
的葡萄糖)
。
低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第二节
血细胞
一、
红细胞
数量:成年男子红细胞数(
~
)< br>*10^12/L
,血红蛋白
120~160g/L
。
成年女子红细胞数(
~
)
*10^12/L,
血红蛋白
11 0~150g/L
。
生理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酸碱平衡。
生理特征:
悬浮稳定性:
在正常情况条件下,
红 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
而不易下降的特征。
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在特制玻璃管中下降的距离。
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形态可塑性。
膜的通透性。
生成和破坏:生成部位:红骨髓(功能障碍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
生成原料:蛋白质(缺乏引起营养不良性贫血)
。
铁
(缺乏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称缺铁
性贫血)
。
成熟因子:维生素
B
12
和叶酸(缺乏引起巨幼细胞性
贫血)
。
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
、雄激素。
二、
白细胞
中性
50%~70%
分类和正常值:
有粒白细胞
嗜酸性
%~5%
嗜碱性
0%~1%
白细胞
淋巴
20%~40%
(
4~10
)
*10^9/L
无粒白细胞
单核
3%~8%
生理功能:
中性粒细胞:
具有吞噬功能,
在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期重要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含有肝素、组胺、趋化因子、过敏慢性反
应物质等多种活性物质,
可引起多种国民性反应
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参 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引号;限制
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单核细胞:转变为巨噬细胞,主要参与防御功能。
淋巴细胞:参与集体的免疫功能。
B
淋巴细胞:合成抗体
,
执行体液免疫。
T
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三、
血小板
数 量:健康成年人正常值为(
100~300
)
*10^10
个
/L< br>
生理特征:粘附、聚集、吸附、收缩、修复。
生理功能:参与生理止血、
促进凝血、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及正常
通透性。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液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本质是酶
促化学反应。
凝血因子:
12
个,除
III< br>在组织中外,其余均在血浆中。
除钙离子外,其余均为蛋白质,并多在肝合成。
合成
II
、
VII
、
IX
、
X
时,需维生素< br>K
参与。
血液凝固的过程: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凝血酶的形成。
第三步:纤维蛋白的形成。
内源性凝血:
由因子
XII
始 动,
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
子
X
激活而发生凝血的过程。
外源性凝血:
由因子
III
始动,
不完全靠凝血因子使因子X
激活而发
生凝血的过程。
抗凝:体内:抗凝血酶
III、蛋白质
C
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肝素或药物。
体外:去除钙离子、降温(温度在
5~10
℃)
、使血液和光滑面
接 触。
促凝:体内:维生素
K
。
体外:使血液和粗糙面接触、升温。
二、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
纤溶:纤维蛋白在县委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
纤溶的基本过程:第一步:纤溶酶原的激活。
第二步: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抑制物:抗纤溶酶。
激活物的抑制物(如血浆中的
α
2
-
巨球蛋白)
。
第四节
血量和血型
一、
血量
体内血液的总量
(
7%~8%
)
,
是维持动脉压和微循环灌流量 的必要条件。
二、
血型
血型:血细胞膜上特意凝聚原的类型。
凝聚反应:
红细胞上的凝聚原
(抗原)
与血清中对应的凝聚素
(抗体)
相遇,使红细胞粘附成团,属抗原
-
抗体反应。
ABO
血型系统(表
3-1
)
分型的依据:红细胞上所含凝聚原的不同或有无。
ABO
血型输血的基本原则: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中的
凝聚素凝聚。
输受关系:同型血相输、
O
型少量给其他型血、
AB
型少量接受其
他型血。
异型输血条件:血源困难、输入量少、密切观察、输入速度慢、
不能反复输。
交叉配血实验:核对血型,确定能否输血。
表
3-1 ABO
血型系统中的凝聚原和凝聚素
血型
红细胞膜上的凝聚原
血清中的凝聚素
A A
抗
B
B B
抗
A
AB A
和
B
无
O
无
抗
A
和
B
抗
Rh
血型系统
分型的依据:红细胞上有
Rh
阳性,无
Rh
因子为
Rh
阴性。
特点:血清中午天然
Rh
凝聚素。
临床意义:输血、妊娠。
学习方法指导
1.
本章学习中要理解概念,抓住重点,掌握与临床密切相关
的内容。
如血浆渗透压的分类及作用;
各类血细胞的功能;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ABO
血型分类及正确 的
输受关系;
Rh
血型的临床意义以及交叉配血的重要性及其
结果判定。
2.
请比较下列成组的名词解释,体会它们的区别。
全血——血浆——血清
血液凝固——红细胞凝聚——纤维蛋白溶解
高渗溶液——低渗溶液——等渗溶液
血浆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
3.
本章汇总很多内容都是临床化 验检查的指标,
这些胜利正
常值与临床密切相关,请记住它们。如血液
pH
值 、红细
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血沉、白细胞总数
及跟类百分比、血小板计数、出 血时间等。
第二部分
复习题
一、
名解
1.
血浆
2.
血清
3.
血浆晶体渗透压
4.
等渗溶液
5.
红细胞比容
6.
血沉
7.
红细胞渗透脆性
8.
生理性止血
9.
血液凝固
10.
凝血因子
11.
纤维蛋白溶解
12.
血型
13.
凝聚原
14.
红细胞叠连
15.
红细胞凝聚
二、填空题
1.
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
2.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是()
。中性粒细胞占()
%
。嗜酸
性粒 细胞占()
%
,嗜碱性粒细胞占()
%
,淋巴细胞占
%
()
,单核细
胞占()
%
。
3.
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和()
4.
正常人的红细胞比容,男性为()
,女性为()
5.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和()
,成熟因子主要是()和()
6.
维生素
B
12
和叶酸缺乏可导致()贫血。缺铁可导致()贫血。< br>
7.
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女性为()
、男性为()
。血红蛋白含量 ,女
性为()
,男性为()
8.
血型是依据()凝聚原的类型而定的,临床上最重要的是()血型
系统。
9.
红细胞膜含
A
凝聚原者,其血型可能为()型或()型
10.
输血原则是()
。
ABO
血型系统的输受关系是()
、()和()
11.
把红细胞放在
%
的尿素溶液中红细胞会()
12.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主要偶遇()和()
13.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
,衰老的红细胞主要被()吞噬破坏
14.
白细胞中主要通过吞噬病原菌发挥作用的是()和()释放组胺
的是()
,参 与集体免疫功能的是()
15.
血小板的生理特征包括()
、
()
、
()
、
()
、
()和()
16.
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为()
,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子为()
17.
正常成人血量约为自身体重
的()
%
。
6 0kg
体重的人,其血量约
为()
L
。
18.
一 次是雪亮在()
ml
一下,而不超过全身学来能够的()
%
时可
无明 显临床症状。
19.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的()成正比
血型系统中红细胞上有
Rh
因子为()
,无
Rh
因子为()
三、选择题
(一)
A
型题
1.
通常所说的血型
是()
A
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
B
红细胞表面凝聚素的类型
C
红细胞表面特异凝聚原的类型
D
血浆中特异凝聚素的类型
E
血浆中特异凝聚原的类型
2.
某人的血细胞与
B
血型的血清凝集,
而其血清与
B型血的血细胞不
凝集,此人血型为()
A A
型血
B B
型血
C O
型血
D AB
型血
E B
亚型
3.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由于()
A
维生素
B
和叶酸缺乏
B
蛋白质和铁缺乏
C
铁缺乏
D
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
E
雄性激素缺乏
4.
一个体重为
60kg
的人,其血量约为()
A3000ml B4800ml C6000ml D7000ml E8000ml
5.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
球蛋白
B
纤维蛋白
C
白蛋白
D
血红蛋白
E
晶体物质
6.
若将红细胞置于
%
的氯化钠溶液中,将会出现如下哪种现象()
A
红细胞叠连
B
红细胞破裂溶血
C
红细胞皱缩
D
红细胞凝集
E
血沉加快
7.
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使()
A
因子
XII B
因子
III C
凝血酶原
D
钙离子
E PF
3
8.
红细胞沉降率变化主要是由于()
A
红细胞比容增大
B
红细胞比容减小
C
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
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E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9.
血浆爱那个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
A
蛋白质
B
抗凝血酶
III
和肝素
C
组织激活物
D
激肽释放酶
E
尿激素
10.
关于红细胞的生理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可塑性,可通过较细的毛细血管
B
在血浆汇总具有悬浮稳定性
C
具有一定的脆性,衰老时脆性小
D
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通透性较大
E
尿素可自由透入红细胞
11.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
A
在血液
所占容积百分比
B
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C
在血浆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D
与血管容量的百分比
E
在血清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12.
某人的红细胞在标准
A
型血清中出现凝集现象,
该人的血型是
()
A B
型
B A
型
C O
型
D AB
型
E
无法判断
13.
下列对白细胞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中性粒细胞可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验证部位,吞噬和破坏入侵的细
菌
B
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与过敏反应有关
C
嗜酸性粒细胞可通过免疫反应损伤蠕虫
D
淋巴细胞是机体内的主要免疫细胞
E T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B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14.
正常人血浆的
pH
值为()
~ ~ ~ ~ ~
15.
血浆蛋白浓度下降时,引起水肿的原因是()
A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下降
D
淋巴回流量增加
E
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16.
我国健康成年人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
A40%~60% B40%~50% C50%~70% D60%~70% E30%~50%
17.
下面哪种白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A
单核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T
淋巴细胞
DB
淋巴细胞
E
嗜酸性
粒细胞
18.
粗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在下列哪个器官合成()
A
肝
B
脾
C
肾
D
脑
E
骨髓
19.
纤溶系统不包括下列哪项()
A
纤溶酶原
B
纤溶酶
C
纤溶酶原激活物
D
纤溶抑制物
E
凝血
酶原
20.
下列由于输血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4: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