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氏奇穴
五虎穴
穴位图
------------------
分割线
-- ------------------1.
什么叫倒马针
参考《董氏奇穴针灸学》倒马针
:
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
方式加强 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
1
、木穴
部位
:
在掌面食指之尺侧。针深半分。
主治
:
肝火旺、脾气燥。
说明:①木穴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
D
线上,计有二穴,取穴
采用三分点法,
临床多半只取一穴,
一般而言,< br>以下穴为准;②
木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
对于眼睛发干、
眼易流泪、
手汗、
感冒、
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③木穴治疗鼻涕多、
手掌皱裂病
尤其有特 效。
*****
2.
心膝
位置
:
中指背面第二节中央两侧中点处各一穴,计两穴点。
主治
:
膝盖痛、肩胛痛。
针法
:
针深一分至二分。
运用
:
本穴治疗脊椎疼 痛及膝关节炎,临床运用之效果极佳。
配膻中治疗膝无力特效
*****
3.
妇科穴
部位
:
在大指第一节背面尺侧。
五分 针,
针深两分,
一用两针。
主治
:
子宫炎、子宫痛
(
急慢均可
)
、子宫瘤、小腹胀、妇人经
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 多或过少。
说明:①妇科穴位于大指第一节尺侧,
计两穴,
取穴采用三分< br>点法;②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效果显著。
*****
4.
还巢
位置
:
无名指小指侧正中央,赤白肉际处是穴。
主治
:
子宫痛、
子宫肌瘤、盆腔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频数、阴门发肿、安胎。
针法
:
针深二分至三分,忌双手同时取穴。
运用
:
本穴为治疗妇科疾病之要穴,
且疗效显著。
其穴多与妇
科穴相伍,
左右交替 ,
即左妇科伍右还巢,
右妇科伍左还巢。
不唯治妇科诸症颇佳,治疗不孕症亦有特效。
*****
5
、五虎穴
部位
:
在大指阴掌第一节之桡侧,针深两分。
主治
:
全身骨痛。
说明:①五虎穴位于阴掌第一节
A线上,
计五穴,
取穴采用六
分点法,
处自上而下计为五虎一、
五 虎二、
五虎三、
五虎四、
五虎五;②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
显著。
*****
6.
二角明
位置
:
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
距离两指节间上下
1/3
处各取一
穴,计两 穴点。
主治
:
闪腰岔气、肾痛、眉棱骨痛、鼻骨痛、前额痛。
针法
:
五分针,皮下针向小指方,横刺二至三分。
运用
:
本穴治疗上述诸症,疗效颇著。本穴与火串共用,治疗
闪腰岔气者,莫不立时见效。
二角明一穴,治疗闪腰岔气,胸胁疼痛时,若病程短,针下
当可取效。反之,疗效甚微。如与火 串
(
即支沟
)
相伍,莫不
针到而疾患立减。
二角明当归属手 厥阴经,
病候可见腋下肿,
胸胁满闷,心悸不宁,或心痛。而
支沟为手少阳 之经穴,
据载善治逆气、胁腋急痛,唯经分阴阳,互为表里。故两穴
合用,疗效奇著。
*****
7
、重子穴
部位
:
在阴掌,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间。
主治< br>:
背痛、
肺炎
(
有特效
)
、
感冒、
咳嗽、
气喘
(
小孩最有效
)
。
说明
:
重仙穴
部位
:
在阴掌,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 与
阳掌灵骨穴相通,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主治
:
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说明
:
五指并拢,阴掌食指
C
线之延长线与大拇指本节高骨
做一垂直线之交叉点,即重子穴 ,自重子穴与掌缘平行斜下
一寸即重仙穴,两穴单位均治背痛
(
对膝痛效果亦佳
)
,并用
效果更为迅速,尤其治疗膏肓穴部位之疼痛,效果更是较一
般穴位高出许多 。
运用
:
重子、重仙穴同时下针,为治疗背痛之特效针。
8
、大白穴
部位
:
在阳掌,
在大指与食指叉骨间 陷中,
即第一节掌骨与第
二节掌骨中间凹陷中,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
神 经痛
;
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用肺炎
(
特效
)
。
主治
:
小儿气喘、发高烧、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注意
:
孕妇禁针。
说明
:
大白穴即大 肠经之三间穴,
很少单独运用,
除用三棱针
治疗小儿气喘、
发高烧用急性肺炎 外,
大多为灵骨之倒马针,
两穴巧合运用效果更佳。
9
、灵骨穴
部位
:
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
第 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
与重仙穴相通。
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针,
针深可透过重仙穴< br>(
过
量针
)
。
主治
:
肺机能不够 引起之坐骨神经、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
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女经脉管炎不调、经闭、难< br>产、背痛、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晕脑胀。
取穴
:
拳手取穴 ,
在拇指食指叉骨间,
第一掌骨与第二掌接合
处,距大白穴一寸五分,处重仙穴相通。
注意
:
孕妇禁针。
说明
:
灵骨穴最常 用于坐骨神经痛,
其穴即日人所称之泽田合
谷,但泽田仅用治偷针眼,而董氏则用之治全身许多 大病,
由是可知泽田与董氏之差何可道理计,录骨穴治上述各病均
与大白穴为配针,针刺时,先 针灵骨,再针大白,另外灵骨
单用尚可治脊椎骨痛、小便痛、小便次数过多等症。整体而
言,本 穴调气作用极强,以灵内为主、大白为辅的倒马针,
为治高棉前总统龙诺半身不遂之主穴。又个人以本穴 治肘痛,
鼠蹊痛、头晕等症亦有特效。
******
10.
制污
位置
:
大拇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指间节距离 中点为一穴点,
此穴点与上下指节的平分线再各取一点,计三穴点。
主治
:
久年恶疮、刀口不收等。
针法
:
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
:
本穴治疗一切疮 疡,
刀伤,
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
久不收口。尤有特效。
******
11.
中白
下白
位置
:
手背小指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
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五
分。
主治
:
肾病之腰痛、腰酸、头晕、背痛背酸、眼散光、疲劳、
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 浮肿。
针法
:
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
:
本穴常应用于起坐之际之腰痛症。
常规治疗肾亏各种病
变之外,
尚可治疗各种骨质疾 患。
并可降血压,
除前头之痛。
配腰痛点
(
倒八针
)
治疗腰痛可使腰痛点的疗效迅速增强。
该穴位于中渚后约五分处。
下白
位置
:
手背小指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
距指骨与掌骨 连接处一
寸五分。
针法
:
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
:
同中白穴。以及治疗肝区微痛,牙酸。
针法
:
针深五分至一寸。
*****
12.
腕顺一穴腕顺二穴
位置
:
小指骨外侧,
距 手腕横纹二寸五分处是穴。
针深一寸至
一寸五分。
主治
:
肾虚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炎、四肢浮
肿、两腰坠胀而痛、背痛。
运 用
:
本穴用于女性患者其效尤著,
两手不宜同时取穴。
该穴
位于后溪 穴后五分处,而后溪为八脉交会穴,可通督脉,故
治疗腰椎痛有特效。另,太阳经之坐骨神经痛、腿弯痛 尤有
良效。
腕顺二穴
位置
:
小指掌骨外侧,< br>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是穴。
针深一寸至
一寸五分。
主治
:
同腕顺一穴。
运用
:
本穴治疗肾虚各种疾 病均极有效。
此外,
对耳鸣、
重听、
少腹胀、腰周痛、腿弯紧痛、下肢无力等 疾患疗效确切。一
般情况,一次用一穴即可,两侧穴位并用亦无不可。
临床上多与腕顺一穴合用为佳。
*****
13.
三叉三穴
在
2.3.4
指、小指叉口之中央点。
主治
:
重 感冒、
头晕头昏
(
特效
)
,
坐骨神经痛
(
特效
)
,
长骨刺
(
特
效
)
、腰酸、腰痛< br>(
奇效
)
、肾盂炎、肾脏病水肿
(
特效
)
。
*****
14.
木关骨关
掌朝上,腕横纹下
5
分,向内向外各
5
分。
主治
:
坐骨神经痛、骨刺压迫、半身不遂之特效穴,配灵骨治
疗尿酸过高的关节肌肉痛奇效 。
*****
15.
上下高穴
四五掌骨间,距掌指横纹二寸为上高穴,三寸为下高穴
增高
*****
16
、肠门穴
部位
:
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三寸。针深三至五分。
主治
:
肝经之肠炎、头昏眼花。
说明
:
肠门穴除 治疗上述症状外,
在腹痛里急后重欲入厕腹泻
之际,以手按压,即能缓和肛门及大肠之紧张状态 ,而急时
寻找处所解决。
*****
17
、肝门穴
< br>部位
:
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六寸。针深三分至五分。针下后
立止肝痛,将针向 右旋转,胸闷即解,将针向左旋转,肠痛
亦出。
主治
:
急性肝炎
(
特效
)
。
取 穴
:
手抚胸取穴,
当尺骨之内侧中部,
距腕豆谷六寸处取之。
运用
:
肠门与肝门同时使用,
可治肝炎引起之肠炎,
单左手穴,
禁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
:
肝门穴对于急性肝炎效果极佳,
由于肝在 右侧,
所以针
治时与左手为主即可,
对于合并肠炎的症状,
则可加针肠门,< br>使成到马会,疗效甚佳。
*****
18
、心门穴
部位
:
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
去肘一寸五分陷中,
针深四分
至 五分。
主治
:
心脏火、心跳胸闷、干霍乱。
取穴
:
手抚胸取穴,
在下尺骨内侧陷处,
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运用
:
禁双手同时用针
说明
:
心门穴约在小肠经 上,
治疗心脏各病尤为特效,
又本穴
治疗大腿内侧痛、坐骨神经痛尾骶骨痛亦有特效。
*****
19.
火串
位置
:
手背 横纹后三寸,
两筋骨间陷中是穴,
亦即三焦经之支
沟穴。
主治
:
便秘、心悸、手下臂痛。
针法
:
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
:
本穴治疗手下臂 痛时宜针健侧
(
即左手下臂痛针右手穴,
右手下臂痛针左手穴
)
。< br>
治疗便秘、心悸、手下臂痛。疗效
奇佳。
笔者用于治疗岔气、
乳房胀 痛、
胁痛等疾病尤具特效。
此外,单用本穴尚可治疗颈部僵硬、落枕
.
*****
20.
人士
位置
:
前臂桡骨内侧,腕横纹上四寸是穴。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
:
气喘、手掌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地士
位置
:
前臂桡骨内侧,
人士后三寸是穴。
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
:
气喘、感冒、头痛、肾虚、心脏病。
天士
位置
:
前臂桡骨后部内侧,
地士后三寸是穴。
针深一寸至一寸
五分 。
主治
:
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闷胸胀。
运用< br>:
上述三穴,针浅则治疗外部及病程短、病情轻之疾患。
针深则治疗内在及慢性病等疾患 ,三穴联用并伍灵骨即为治
疗哮喘特效针。
*****
21.
曲陵
位置
:
肘窝横纹上筋之外侧。针深三分至五分。
主治
:
抽筋、呕吐腹泻、气喘、网球肘、心悸。
运用
:< br>本穴为常用要穴,
亦即手太阴肺经之尺泽。
三棱针取曲
陵内侧,周围血管点刺出 血,疗疾甚速,除上述诸症外,胸
闷胸痛、痉挛拘急,肺经一切实症,皆极有疗效。治疗尿意
频 数,伍肾关尤佳。
*****
22
、肩中穴
部位:
当后臂肱骨之外侧,
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针深五分至一
寸。
主治
:
膝盖痛
(
特效
)
、
皮肤病
(
颈项皮肤病有特效
)
、
小儿麻痹、
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 出血、肩痛。
取穴
:
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运用
:
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说明
:
肩 中穴位于肩臂三角肌之中央。
去肩骨缝实际三寸,
此
穴治疗膝盖痛及肩痛确具卓效,< br>治上述其他症,
效果亦极佳。
*****
23.
背面
位置
:
肩骨缝中央,举臂时空陷处是穴。针深三分至三寸。
主治
:
腹闷,力乏音低。
运用
:
针刺治疗上述症 外,
用三棱针在该穴上下左右各一寸处
及该穴处计五处点刺出血治疗困乏疲、
倦腿膝酸 软、
呕吐
、
霍乱而有卓效。若直刺
(
抬臂
)针向极泉二寸至三寸,可治疗
冈上肌肌腱炎。治疗五十肩时,应向肩内陵、肩寥、三角肌
等 方向透刺,进针二寸至三寸。
*****
24.
天宗
位置
:
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后部间凹陷处,
距肘窝横纹九
寸处是穴。针深 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
:
阴道痒、阴道疼痛、赤白带下、小腿痛、小儿麻痹 、狐
臭、糖尿病。
运用
:
本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取之为宜,入针 务必准确,方
能取效,该穴治疗妇科的赤白带下尤特效。
.
地宗穴
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后部间凹陷处,距肘窝横
纹六寸处是穴。
手术:
针深一寸治轻病。
针深二寸治重病,
两臂之穴同时下针。
主治
:
心脏疾病。
*****
25.
云白
位置
:
肩前约二寸,
背面穴向胸斜下 二寸处是穴。
针深三分至
五分。
主治
:
小儿麻痹。
*****
26.
水愈
位置
:
上臂后侧,肩胛冈下缘,背面穴后斜开 二寸是穴。三分
至一寸五分。
主治
:
肾炎、肾结核、腰痛、腿酸、 乏力、蛋白尿、臂痛、手
腕手背痛、多汗、荨麻疹、瘿气等。
运用
:
该穴治疗上述疾病疗效颇著。
若以三棱针刺之,
则扎出
黄水者为肾炎、肾结石、蛋白 尿之特效针。黑血者治疗手腕
手背痛极效。患肢取穴刺血则治疗臂痛。
****
27.
三灵三穴
尺泽穴上、内、外各
0.5
寸。
主治
:
急性心脏 麻痹
(
奇效
)
、心绞痛
(
特效
)
、胸闷< br>(
下针立解
)
、
胸痛透背膏盲
(
特效
)。心脏缺氧呼吸困难。
******
28.
心灵一穴
:手掌朝上,手腕横纹上一寸五分。再向上
1
寸
2
寸,为二三穴。
主治
:
心脏内膜炎、
狭心症、
心律不整、
心脏扩大、
心肌梗塞、
胸闷
(
胸痛
)
、胃烷痛、腿痛、前额头痛、头晕、手脚 麻痹。
*****
29.
神肩穴
(
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
)
肩峰穴与云白穴连 线之中央点。
肩峰穴
-
在肩骨缝之正中央下
五分,即十四经肩颙穴下五分处。 云白穴
-
在上臂肱骨后缘,
肩中穴内二寸处。
主治
:小儿麻痹
(
特效
)
、脑出血、脑血栓之后遗症
(
半身不 遂
)
特效、手臂麻痹、大腿内侧疼痛、麻痹
(
特效
)
。(
治疗中风后
遗症中,对于患处手臂不能动弹,五指不能伸屈者,连续针
五次左右 即能运动自如
)
*****
30.
正脊三穴
位置:
手自然下垂,肘横纹上
2
寸,在肱骨正中央。再向上
2
寸4
寸为二三穴。
主治
:
治骨刺,为脊椎病之特效穴,腰椎更效 ,如配肾关等更
好。直刺或向上斜刺。
*****
31.
木妇
位置
:
足第二趾中节正中央外开三分是穴。针 深二分至四分,
贴骨下针。
主治
:
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经痛、输卵管不通、子宫炎。
运用
:
本穴治疗赤白带下极效。
*****
32.
火硬
位置
:
足背第一二趾间,
趾蹼缘的赤 白肉际后五分是穴,
亦即
肝经行间穴后五分处。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
惊悸、眩晕、强心、子宫炎、子宫瘤、骨骼胀大、下颌
疼痛
(
咀嚼障碍
)
。
运用
:
该穴治疗上述疾病确有验效,
治疗下 疼痛时。
单针火硬
一穴尚有不足,临床上多并取下关、夹车、合谷诸穴,则疗
效益佳, 唯孕妇禁针禁灸。
火主
位置
:
第一、
二趾缝上 一寸五分至二寸处是穴。
针深五分至一
寸五分。
主治
:
难 产、
肝病、
胃病、
痛经、
子宫炎、
高血压、
子宫肌瘤、神经衰弱、脚软无力、步行艰难、骨骼胀大等。
运用
:
该穴亦即肝经之 太冲穴,
故治疗时可合并太冲之治疗范
畴加以考虑。
本穴与火硬合用,
治疗阴 部淋痛及妇科病颇效。
据杨维杰经验,该穴与灵骨并用治疗手脚痛,远比开四关更
佳,针刺一寸 五分时,可斜向
(
透
)
涌泉部位,经酸用或麻电
感向足底放射为宜, 唯孕妇禁针禁灸。该穴点刺出血,尚可
治疗脚掌局部疼痛、溃疡
(
可伍制污穴
)
。又,该穴治疗眶上
神经痛极妙。笔者尝以此穴治疗腰扭伤,疗效亦佳。
*****
33.
门金
位置
:
足背第二三趾赤 白肉际处,直上约二寸处是穴
(
第二、
三跖骨凹陷中
)
。直刺三分至 五分,斜刺五分至一寸五分。
主治
:
胃肠炎、腹胀腹痛、水湿泛滥、足背肿 痛、盲肠炎、结
膜炎、癔病等。
运用
:
本穴位置略在胃经陷谷后方 ,
笔者多以二、
三趾赤白肉
际处
(
即胃经内庭穴
)
直上二寸处取之,本穴治疗胃肠炎疗效
显著,诸种腹胀腹泻,皆有特效,若并取中封疗痛经极其特
效,该穴不宜双脚同时取穴。
*****
34.
水曲
位置
:
足背第四、
五跖骨结合部的前 方凹陷处是穴。
针深五分
至一寸。
主治
:
腰痛、腹胀、颈 项疼痛、四肢浮肿、周身串痛、咬颊、
妇科诸疾。
针法
:
运用< br>:
该穴一说为胆经之地五会,
一说为胆经之足临泣,
该穴
治疗耳鸣、< br>眼痒、
手腕疼痛无力,
颇具疗效。
对于周身骨痛、
神经痛、肩痛、肌肉 萎缩、肢体麻木亦有疗效。而对于该经
之走向坐骨神经痛则极具特效。此外,治疗腰周紧胀酸痛,
如缚绳革。即中医谓之带脉病症,需伍善治各种关节痛的穴
位
--
外关,莫不疗效立 现。又,该穴与光明并取,系妇人回
乳特效穴位。
*****
35
、正筋穴
部位
:
在足后跟筋中央上,
距足底 三寸五分。
针深五公至八分
(
针透过筋效力尤佳
)
,体状可坐姿扎, 体弱者应侧卧位。
主治
:
脊柱骨闪痛、腰脊椎骨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 脑骨
胀大、脑积水。
取穴
:
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
36
、正宗穴
部位
:
在正筋穴上三寸处。同正筋穴。
主治
:
同正筋穴。
取穴
:
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说明
:
正筋穴位于昆仑与太溪穴间大筋上,正宗位于正筋上
二寸,就经络而 言,膀胱经行经颈项,又就“以筋治筋”(曾见
正筋穴位之大筋割断者,
颈项立刻歪垂
)
而言,
可见其间颇有
关连,因此以此二穴倒马治疗颈项强硬或疼痛,效果极佳。以闪腰岔气较优重者,
在委中点刺后
(
一般轻证点刺后即觉轻
松,而不必 再针他穴
)
加正筋正宗两穴,尤能助其速愈。
*****
37.
正士
位置
:
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
:
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运用
:< br>本穴联合正筋、正宗三穴并用,对于颈痛、落枕、腰
椎痛有特效,治疗马蹄足针尖应向下肢之方向 为宜。正士常
与搏球相伍,治疗背痛极效。
*****
38.
搏球
位置
:
正士穴上二寸五分处是穴。针深一寸至二寸。
主治
:
腿抽筋、腓肠肌痉挛、霍乱、腰酸背痛、鼻出血。
运用:
本穴与正士合用治疗腰背痛
(
膏肓附近疼痛尤佳
)
极效。若久病者,于该穴至正士处青筋点刺出血,立可见效。笔者
亦常与正筋合用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
马蹄足
)
甚佳。该穴针
深
2.5--3
寸,治疗脚癣 亦佳。治疗时务必使针感
(
酸胀
)
扩散
至足踝部为妙。
*****
39.
一重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2: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420.html
-
上一篇:中医内科学中的方药体系终于有人总结全了
下一篇:3天背完全部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