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十二经井穴一览表和部分中药性味归经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2 12:29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阴囊瘙痒)

12
条正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


手少阳三焦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


12
条正经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穴一览表


井穴

少商穴

中冲穴

少冲穴

隐白穴

大敦穴

涌泉穴

商阳穴

关冲穴

少泽穴

厉兑穴

足窍阴


至阴穴

荥穴(
xing


经穴

鱼际穴

劳宫穴

少府穴

大都穴

行间穴

然古穴

二间穴

液门穴

前古穴

内庭穴

侠溪穴

足通谷穴

经渠


间使


灵道


商丘


中封


复溜


阳溪


支沟


阳谷


解溪


阳辅


昆仑


合穴

尺泽穴

曲泽穴

少海穴

阳陵泉


曲泉穴

阴谷穴

曲池穴

天井穴

小海穴

足三里


阳陵泉


委中穴

原穴

太渊


大陵


神门


太白


太冲


太溪


合谷


阳池


腕谷


冲阳


丘墟


京骨


络穴

通里


列缺


内关


大钟


公孙


蠡沟


支正


偏历


外关


飞扬


丰隆


光明




孔最


门穴

阴穴

地机


中都


水泉


温溜


会宗


养老


梁丘


外丘


金门



部分中药性味归经

1.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1.
發汗解表:外感風寒表實證
(



) 2.
平喘止咳:
風寒外束、
肺氣壅遏喘咳證
(
三拗湯
,
小青龍

,
麻杏石甘湯
)



Ephedra

辛、微
苦,



肺 、

3.
利水消腫:水腫兼有表證
(
越婢加朮湯
)
風濕痹痛
(


杏仁薏苡甘草湯
)

陰疽證(




4.

散寒邪:
和湯
)
生用發汗力強
,
蜜炙發汗力弱
,
有潤肺之功
,
故發汗解表生

,
平 喘止咳多炙用
,
本品發汗開肺之力較強
,
故用量不宜
過大
,
對素體


,


自汗及陰


,
喘咳由於腎不納氣

,
均應忌服。


1.
發汗解表:
風寒表


(
桂枝湯
)

風寒表實證
(



)

風寒濕痹證(
桂枝附子湯
,
甘草附子湯
)
桂枝

Cinnamon
Twigs

辛、甘、



心、
2.

經通陽:
痰飲證
(
苓桂朮甘湯
)

水腫及小便不利證
(

肺、

苓散
)

胸痹心悸
(
枳實薤白桂枝湯
,
炙甘草湯
)

月經不調;



經閉;痛經
(

經 湯
)
;癥瘕
(
桂枝茯苓丸
)
等證。

本品 辛

助熱
,
易傷陰動血
,


熱病及陰< br>虛
陽盛
,
血熱妄
行諸證均忌用。


1.
發表散寒:外感風寒證
(
杏蘇散
,
香蘇散
)
紫蘇葉

Perilla

2.
行氣寬中:脾胃氣滯證
(
藿香正氣散
)
辛,



肺、



3.
安胎:胎動不安證

4.
解魚蟹毒:魚蟹毒引起的腹痛吐瀉證

本品辛散耗氣
,


病或氣



者忌服。


辛、甘,
肺、
寬胸利膈、
順氣安胎:
胸腹氣滯,
痞悶作脹及胎動不安 ,
腹脅脹痛


1.
發汗解表:外感風寒表證
(
桂枝湯
)
2.

中止嘔:胃寒嘔吐證
(
小半夏湯
)
蘇梗






脾、



生薑

Ginger
(Fresh)

辛,




肺、



3.

肺止咳:風寒咳嗽痰多證
(
杏蘇散
,
止嗽散
)
4.
解毒:解魚蟹及半夏、南星毒。

本品為辛

發散之物
,
故對表

自汗及陰
虛內

,
或熱盛之證均應忌用。


生薑皮


辛、涼




和中利水
,
消腫:水腫小便不利
(
五皮散
)

1.
發汗解表:暑季乘涼外感風寒證
(
香薷散
)
2.
和中化濕:夏季飲冷

傷於濕證
(
香薷散
)
香薷

Elsholtzia

辛,




肺、



3.
利水消腫:水腫小便不利證
(
香薷朮丸
)
發汗解暑宜 水煎涼服
,
利水消腫宜丸服
,
汗多表

者忌
服。< br>

1.
祛風解表:外感風寒或風熱證
(
荊防敗毒散
,
銀翹散
)
2.
祛風止癢:

後冒風發痙證
(
華佗愈風散
)
荊芥

Schizonepeta

辛,




肺、



3.
祛風透疹: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證
(
竹葉柳蒡湯
)
4.
療瘡:瘡瘍初起兼有表證
(
牛蒡解肌湯
)
5.
炒炭止血:吐
,

,
尿
(
小薊飲子
),
便
(
槐花散
)
諸種出血及
崩漏證
(
膠艾湯
)
無汗生用
,
有汗炒用
,
止血炒炭
,
無風邪或表

有汗者
,
皆不
宜服
,
並不宜久煎。


1.
祛風解表: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風疹瘙癢證

防風

Siler

辛、甘,
膀胱、




肝、



2.
勝濕止痛:風寒濕痹證
(
蠲痹湯
)
3.
解痙:破傷風抽搐痙攣證
(
玉真散
)
發表當生用,
止血宜砂炭
,
凡陰

火旺
,

虛< br>發痙及無風寒
濕邪者不宜服。


1.
解表散寒:外感風寒或挾濕之頭身痛證
(
九味羌活湯
)
2.
祛風勝濕止痛:風寒濕痹證
(
蠲痹湯
)


痹痛忌服
,
或加補血藥。


1.< br>祛風除濕通竅止痛:外感風邪
,
頭痛
,
眉稜骨痛
,
牙 痛
,

白芷

Angelica

肺、
胃、




(
九味羌活湯
,
都梁丸
,
川芎茶調散
,
蒼耳散
),
風濕痹痛,

膚風濕瘙癢
,
婦女白帶過多

2.
消腫排膿:瘡瘍腫毒
(
仙方活命飲
)


血熱者忌服
,
癰疽潰後宜漸減去。


1.
發表散寒:外感風寒頭痛證

蒿本


辛、



膀胱


2.
祛風勝濕止痛:風寒濕痹痛證



頭痛及熱證忌用。


散風濕
,
通鼻 竅
,
止痛:鼻淵或風寒頭痛
(
蒼耳散
)
;風濕痹
肺 、



痛;風疹濕疹。本品有毒
,
過量易引起嘔吐
,
腹痛
,
腹瀉等
,
可加生甘草。


1.
散風寒:風寒表證

辛,



肺、



2.
通鼻竅:鼻淵證



火旺者忌服。


1.
發汗解表:感冒風寒輕證
(
蔥豉湯
)
辛、



肺、



2.
散寒通陽:陰盛格陽證
(
白通湯
)
3.
解毒散結:瘡癰疔毒


1.
發汗透疹:麻疹透發不暢

2.
消食下氣:開胃;調味


1.
發汗透疹:麻疹透發不暢
(
竹葉柳蒡湯
)
2.
發散風熱藥
(
清熱藥應中病即止
)

羌活


辛、苦、
膀胱、






辛,



蒼耳子

辛、苦,
有毒


Xanthium



辛夷

Magnolia
Flower

蔥白

Allium

胡荽


辛、



肺、



檉柳


辛、甘、
肺、



胃、






风热药
< br>1.
疏散風熱
,
清利頭目
:
外感風熱證
,
風 熱上攻之頭痛
,
目赤證
(

菊飲
,
銀翹散
)
2.
利咽透疹:風熱壅盛之咽喉腫痛
(
銀翹散
,
六味湯
),
麻疹透發
不暢證

3.
疏解肝鬱:肝氣鬱滯之胸悶,
脅肋脹痛證
(
逍遙散
)
4.
辟穢氣:痧脹腹痛吐瀉證
(
甘露消毒丹
)
本品芳香辛散
,
發汗耗氣。


薄荷

Mint

辛,
肝、






1.
疏風清熱: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發熱咳嗽證
(
銀翹散
)
牛蒡子

Arctium

辛、
2.
解毒透疹:
麻疹初期
,
疹出不暢;
及風熱疹癢證
(
竹葉柳蒡湯
)
苦,
肺、



3.
利咽散腫:熱毒瘡腫;咽 痛;痄腮證
(
牛蒡解肌湯
,
普濟消毒




)
本品性寒滑利,氣

便溏者忌用。

1.
疏散風熱:外感風熱及

病初期發熱音啞
(
桑菊飲
)



甘、
Cicada Molting




肺、



2.
透疹止癢: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
(
竹葉柳蒡湯
)
3.
明目退翳:風熱目赤或翳膜遮睛證
(

菊散
)
4.
息風止痙:肝經風熱、小兒驚哭;破傷風證


辛、
1 .
解表:外感風寒或風熱證
(
蔥豉湯
,
銀翹散
)
2.
除煩:胸中煩悶證
(
梔子豉湯
)
淡豆豉

Soja

甘、

苦,



肺、



用麻

,
紫蘇等同製的
,
藥性偏於辛

,
適用於外感風寒之證
,

灣沒 有
,
用桑葉
,
青蒿等同製的
,
藥性偏於寒涼
,適用於外感風熱


病初起之證。


1.
疏散風熱:外感風熱證
(
桑菊飲
)
桑葉

Mulberry Leaf

苦、
甘,
肺、






2.
平肝明目:肝陽上亢頭暈目眩
(羚角鉤藤湯
),
肝經實熱
,
或風
熱之目疾
(
桑 麻丸
)
3.
清肺潤燥:燥熱傷肺證
(
桑杏湯
,
清 燥救肺湯
)
4.
涼血止血:血熱吐血證

一般多生用
,
指曬乾的
,
若肺熱燥咳宜蜜炙用。


白菊花

Chrysanthemum
(White)

辛、
甘、
苦,
微寒


肺、



1.
疏風清熱:感冒風熱及

病初起之證
(
桑菊 飲
)
2.
平肝明目:
肝經風熱或肝陽上亢之目疾、
頭暈
(
杞菊地


)
3.
解毒:疔瘡腫毒
(
菊花甘草湯
)
外感風熱
,
清熱明目和平肝多用白菊花
,
熱證用白菊花
,
白菊
花是泄。


辛、
金菊花

甘、
平肝明目:
肝經風熱或肝陽上亢之目疾、
頭暈

肺、



補肝腎用

菊花
,

證的
,
寒證的用

菊花
,

菊花是補。< br>

Chrysanthemum

苦,
微寒


蔓荊子

Vitex


肝、
辛,
胃、







1.
疏散風熱:外感風熱頭昏、頭痛;齒齦腫痛

2.
清利頭目:
風熱目赤腫痛、多




1.
發表解肌:外感表證發熱;頭痛項強
(
葛根湯
,
柴葛解肌湯< br>)
葛根

Pueraria Root

甘、
辛,
脾、






2.
透發麻疹:麻疹透發不暢
(
升麻葛根湯
)
3.
解熱生津:熱病煩



熱消

(
玉泉丸
)
4.
升陽止瀉:濕熱瀉痢
(
葛根芩連湯
)
;脾

久瀉
(
七味白朮散
)
有發表升陽作用
,
為足 陽明胃經主藥
,
解肌退熱
,
生津止

.

葛花

Pueraria Flower

甘平





解酒醒脾:
飲酒過度
,
頭痛,
發熱
,


,
胸膈飽脹
,
不思飲食
,
嘔吐酸水等
(
葛花解酲湯
)

1.
和 解退熱:傷寒邪在少陽經
(
小柴胡湯
,
柴葛解肌湯
)
2.
疏肝解鬱:肝鬱氣滯之證
(
柴胡疏肝散
)
3.
升舉陽氣:氣

下陷諸證
(
補中益氣湯
)
柴胡有發表升陽作用,善治往來寒熱,又能疏肝解鬱。


柴胡

Bupleurum

苦、
辛,
肝、



微寒


1.
發表透疹:外感風熱所致頭痛;麻疹透發不 暢證
(
升麻葛根
升麻

Cimicifuga

辛、
肺、

)
2.
消熱解毒:熱毒所致的多種病證
(
清胃散
,
牛蒡子湯
)
3.
升陽舉陷:中氣

弱或氣

下陷證
(
補中益氣湯
)
升舉陽氣多用炙 升麻
,
升麻有發表升陽作用
,
散肌表風邪
,
善升
脾 胃陽氣
,
兼清熱解毒
.

甘,
脾、

微寒


腸、



浮萍

Spirodela

辛,
肺、







1.
發汗解表:外感風熱證

2.
透疹止癢: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皮膚瘙癢

3.
利水消腫:水腫兼表證


木賊

Equisetum

甘、
苦,



肺、
肝、



1.
疏散風熱,明目退翳:目疾或兼有風熱表證者

2.
止血:便血、痔瘡出血



者慎服


3.
清热泻火药

1.
清熱瀉火除煩止

:肺胃氣分實熱證
(
白虎湯
,
大青龍湯
,
化斑

,
清瘟敗毒飲
,
白虎加人參湯
,
竹葉石膏湯
,石膏湯
)
;肺熱喘咳
辛、
石膏

Gypsum

甘,




肺、胃

(
麻杏石甘湯
)
;胃熱嘔吐
(
鎮逆白虎湯
)
; 胃火頭痛;牙齦腫痛;
口瘡等
(
玉女煎
)
2.
清熱斂瘡:煆石膏外用治瘡潰不斂;濕疹;燙傷


服用生品< br>,
煆石膏一般僅供外用
,
脾胃

寒及陰

發 熱者忌
用。


1.
清熱瀉火:肺胃實熱證;高熱煩

(
白虎湯
)
2.
滋陰潤燥:肺熱肺燥咳嗽
(
二母散
)
;陰

潮熱
(
知柏地


,
知母

苦、
肺、胃、



大補陰丸
)
;津傷口

;消


(
玉液湯
)
清瀉實火生用, 鹽知母較長於清下焦

熱,本品性寒質滑,故
脾胃

寒,大便溏瀉者 忌用。


清熱生津、止嘔除煩:熱病傷津
(
桑菊飲
,銀翹散
),
煩熱口

(

蘆根

Phragmites

甘,



肺、胃


汁飲
),
胃熱嘔逆
(
蘆根子飲
),
肺熱咳嗽

脾胃

寒者慎用
,
尤其是寒的人。


1.
清熱生津:熱邪傷津
,
口乾煩

;消

(
沙參麥冬湯
,
玉液

)
;肺熱燥咳
(
射干兜鈴湯
)
天花粉

苦、

Trichosanthes
Root

甘,



肺、胃


2.
消 腫排膿:癰腫瘡瘍
(

消散
,
仙方活命飲
,
栝蔞散
,
復元活血

)
脾胃

寒者慎用。

竹葉


1.
清熱除煩
,
生津:熱病煩熱口

(
竹葉石膏湯
,
清暑益氣湯
,
銀翹
竹葉

甘、
心、肺、




)
;心火上炎
,
口舌生瘡
(
清宮湯
)
2.
利尿:熱淋、小便不利
(
導赤散
)

1.< br>瀉火除煩:熱病心煩
(
越鞠丸
,
梔子豉湯
,
丹梔逍遙 散
)
;高熱煩

(
清瘟敗毒飲
,

連解毒 湯
)
2.
清熱利濕:濕熱

疸;小便短赤
(
茵陳 蒿湯
,
梔子柏皮湯
)
;熱
梔子

Gardenia

苦、



心、肺、

(
八正 散
)
;血淋
(
小薊飲子
)



Bamboo Leaf

淡、



Anemarrhena

甘,
胃、三焦


3.
涼血解毒:血熱出血
(
十灰散
)
;癰腫瘡毒;外用治扭挫傷

生梔子長於清熱瀉火
,
薑汁拌炒治煩嘔
,
焦梔子及梔子炭常用於止血
,
梔子仁功善清心除煩
,
梔子皮兼清表熱
,
脾胃< br>虛

,
便溏食
少者忌用。


夏枯草

苦、
肝、膽


1.
清肝火:肝火上炎,目赤,頭痛

Prunella

辛,



2.
散鬱結:瘰癧
,
癭瘤

3.
降血壓:高血壓病


淡竹葉


甘、
淡,



鹹,




甘、
苦,



心、胃、
小腸


1.
清熱除煩:煩熱口

;口舌生瘡

2.
利尿通淋:小便不利;淋澀疼痛


清熱瀉火
:
熱在氣分
,
大熱煩

(
三石湯
,
紫雪
)

亦可外用治口瘡、
燙傷等


1.
清熱解毒:熱病發熱;咽喉腫痛;癰腫瘡毒;毒蛇咬傷

2.
利尿通淋:熱淋;水腫


疏散風熱,明目退翳:目赤腫痛,
羞明多

;目生翳膜
(
穀精草

)

寒水石

Calcitum

胃、腎


鴨跖草


肺、胃、
膀胱


穀精草

ErioCaulis

密蒙花

Buddleia

青葙子

甘,



肝、胃


甘,







清肝
,
明目
,
退翳:肝熱目赤,
羞明多

,
目昏生翳
(
密蒙花散
)

苦,

Celosia
Argentea See

西瓜

Watermelon







清肝瀉火
,
明目退翳:肝火上炎
,
目赤腫痛
,
目生翳膜

肝腎

、青光眼及瞳孔散大者慎用。


甘,



心、胃、
膀胱


清 熱解暑
,


利尿:暑熱煩

;熱病傷津;小便不利



4.
清热燥湿药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1.
清熱燥濕:濕

(

芩滑石湯
)


疸;瀉痢
(


,

根芩連湯
)
;熱淋
(
火府丹
,
清心蓮子飲
)
2.
瀉火解毒:氣分實熱
(

連解毒湯
,
小柴胡湯
,
九 味羌活



Scute

苦,
肺、膽、



胃、
大腸



)
;肺熱咳嗽
(
清氣化痰丸
,


)
;癰腫瘡毒

3.
止血:血熱吐衄;咳血;便血;崩漏。

安胎:胎熱不安
(
當歸散
)
清熱解毒用生

芩< br>,
安胎炒用
,
清肺熱多用酒芩
,
清腸熱

用 生品或子芩
,
炒炭多用於止血
,
脾胃

寒者忌用。





Coptis

苦,
心、肝、



胃、
大腸


1.
清熱燥濕:
濕熱下痢
(
白頭翁湯
,
大香連丸< br>,
芍藥湯
,
葛根
芩連湯
,
半夏瀉心湯
)、痞滿
(
小陷胸湯
)
、嘔吐
(

連橘皮
竹茹半夏湯
,
左金丸
)
、泄瀉

2.
瀉火解毒 :胃火牙痛
(
清胃散
)
;消

;肝火脅痛
(

己丸
)
;心火煩躁不寐
(
硃砂安神丸
,
連阿膠湯
)
;神昏
譫語
(

連解毒湯
)
;吐衄下血
(
瀉心湯
)
;癰腫瘡毒;耳
目腫痛
(

連解毒湯
)
生用長於瀉火解毒燥濕
,
清心與大腸火
,< br>酒炒引藥上行
,
並可緩和苦寒之性
,
薑汁及

茱萸炒
,
則苦泄辛開
,
緩和
其苦寒害胃之性
,
並增強降逆 止嘔作用
,

茱萸製又治肝
鬱化火證
,
豬膽汁炒
,
長於瀉肝膽火
,


芩治上焦
,

治中焦
,

柏治下焦之




1.
清熱燥濕:瀉痢
(
白頭翁湯
)



(< br>梔子柏皮湯
)
;帶

(



)< br>;熱淋;足膝腫痛
(
三妙丸
,
虎潛丸
)



苦,
腎、膀
2.
瀉火解毒:瘡瘍腫毒
(

連解毒湯
)
;燒傷;濕疹

3.
清退
熱:陰

發熱
(
知柏地


,大補陰丸
,
當歸六


)
生用,一般都是乾的,瀉實火清熱毒,


柏,
用鹽水
炒,瀉腎火清

熱,炒炭止血,脾胃

寒者忌用。


Phellodendron




胱、
大腸


1.
清熱燥濕:濕熱

疸;陰腫陰癢;帶下;濕疹

龍膽草

Gentiana

苦,
肝、膽、
2.
瀉肝定驚:高熱 驚厥
(
涼驚丸
),
肝火脅痛
,
頭痛
,
口苦
,






目赤
,
耳聾
(
龍膽瀉肝湯
)
脾胃

寒者忌用。


苦參

Sophora
Flavescens

苦、



心、肝、
胃、大
腸、
膀胱


1.清熱燥濕:

疸;瀉痢
(
香參丸
)
;帶下;陰癢

2.
祛風殺蟲:皮膚瘙癢
(
消風散
)
;膿包瘡;疥癬; 麻風

3.
利尿:小便不利
,
灼熱澀痛
(
當歸貝母 苦參丸
)

三顆針


苦、
肝、胃、



大腸


1.
清熱燥濕:瀉痢;

疸;濕疹

2.
瀉火解毒:癰腫瘡毒;咽喉腫痛;火眼目赤


馬尾連


苦、
心、肺、
1.
清熱燥濕:瀉痢;



2.
瀉火解毒:熱病煩躁;肺



大腸


熱咳嗽;癰腫瘡毒;目赤腫痛


十大功勞


苦、
肝、胃、



大腸


1.
清熱燥濕:瀉痢;

疸;濕疹;目赤腫痛

2.
涼血退蒸:肺癆咳嗽;咳血吐血;骨蒸潮熱



5.
清热凉血药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1.
涼血止血:血熱吐衄
(
犀角地


)
苦、
犀角


鹹,



心、肝、



2.
解毒化斑:熱毒熾盛;斑疹紫暗
(
化斑湯
,
犀角大青湯
)
3.
安神定驚:邪入營血,
神昏譫語
,
驚厥抽搐
(
清營湯
,
清宮湯,
紫雪
,
至寶丹
)

1.
清熱涼血:

熱病熱入營血
(
清營湯
),
熱迫血溢之出血證
(
四生丸
,
生地


Rehmannia
(Fresh)

犀角地


,
消風散
)
甘、
苦、



心、肝、
2.
養陰生津 :熱病傷陰
(
益胃湯
,
青蒿

甲湯
,
增液 湯
),



(
滋膵




),
腸燥便秘

細生地滋陰力較弱
,
但不甚滋膩
,
大生地滋陰之力較強
,
生地酒炒可
減弱寒涼膩滯之性
,< br>炒炭多用於止血
,


有濕及腹滿便溏者忌用。


苦、
玄參

甘、
肺、胃、



1.
清熱養陰:熱入營分
,
傷陰口乾
(
清營湯
,
清 宮湯
),
肺燥乾咳
(
百合
固金湯
)
2.
解毒散結:
熱病發斑
(
化斑湯
,
玄參升麻湯
),
咽 喉腫痛
(
玄麥甘桔湯
,
養陰清肺湯
),
癰腫瘡毒
(
四妙勇安湯
),
瘰癧痰核
(
消瘰丸
)
脾胃寒濕者忌用,反藜蘆。


Scrophularia

鹹,



1.
清熱涼血:血熱發斑疹,吐衄
(< br>犀角地


)
,月經先期,經前發

(
宣鬱 通經湯
)
,陰

發熱
(
青蒿

甲湯
,
丹梔逍遙散
)
牡丹皮

Moutan

苦、
辛、
微寒


心、肝、
2.
活血散瘀 :血滯經閉
(
桂枝茯苓丸
)
,癥積,外傷


(< br>大

牡丹



皮湯
)
生用長於 清熱涼血
,
酒炒長於活血散瘀
,
炒炭多用於止血
,


有寒
,
孕婦及月經過多者不宜用。


1.
清 熱涼血:血熱發斑疹及吐衄
(
犀角地


,
紫草快斑湯)
,熱淋,
赤芍

苦,
血淋

Peony (Red)

微寒





2.祛瘀止痛:血滯經閉
(
滋血湯
)
,痛經,跌打損傷
(
血 府逐瘀湯
,

下逐瘀湯
,
通竅活血湯
,
補陽還五湯
)
,癰腫
(
仙方活命飲
)

寒證忌用。


1.
涼血活血透疹:
麻疹不透;

熱病發斑疹
(
紫草快斑湯
,
紫草消毒
紫草

Amebia

苦,



心、肝



)
2.
解毒療瘡:瘡瘍;濕疹;陰癢;燙傷
(
生肌玉紅膏
)
本品性寒滑,


便溏者忌服



6.
清热解毒药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清熱解毒:外感風熱 或

病初起
(
銀翹散
)
;暑熱
(
清絡飲< br>,
清營湯
)
;外瘍


(
五味消毒飲
,
仙方活命飲
,
清腸飲
,
四妙勇
金銀花

甘,
肺、
胃、
大腸


Lonicera Flower




安湯
)
;熱毒瀉痢

通常生用
,
解表輕用
,
解毒宜重用
,
銀花炭用於治療血痢及便
血。


忍冬藤

Lonicera Vine

甘,
肺、
胃、



大腸

< br>性味及功效均與金銀花相似,尤多用於癰腫瘡毒,又
能祛風濕通經絡,可用於風濕熱痹,以及皮膚 風癢,
但疏散風熱表邪的作用較弱。


連翹

Forsythia

苦,
肺、
心、
1.
清熱解 毒:外感風熱或

病初起
(
銀翹散
,
桑菊飲
,清宮湯
)
微寒





2.消廱散結:外瘍

癰;瘰癧
(
消瘰丸
)
;痰核;喉痹< br>

蒲公英

Dandelion

苦、
甘,
肝、胃





1.
清熱解毒:癰腫瘡瘍
(
五味消毒飲
)
;乳癰;腸癰;喉痹;
目赤腫痛

2.
利濕通淋:濕熱

疸;熱淋

用量過大,可致腹瀉
(
涼性
)



紫花地丁

Viola

苦、
辛,
心、肝





清熱 解毒:
疔瘡
,
癰腫
,
丹毒
(
五味消毒飲
,



),
毒蛇咬傷
,
目赤腫痛

陰證瘡瘍慎用。


大青葉

Baphicacanthus
Leaf

苦,
心、
肺、
大寒





1.
清熱解毒:外感風熱或

病初起;口瘡;喉痹

2.
涼血消斑:血熱發斑;丹毒;吐衄
(
犀角大青湯
)
脾胃

寒證忌用。


板藍根

Isatis Root

苦,



心、胃


清熱解毒:熱毒壅盛,

熱病氣血兩燔、發熱、 喉痛、
斑疹、大頭瘟
(
普濟消毒飲
)
、癰腫瘡毒


1.
清熱解毒:
肝熱驚搐
(
涼驚丸,
當歸龍薈丸
)

熱咳痰稠
(

鹹,
肝、
肺、






蛤丸
,
黛蛤散
,
青黛海 石丸
)
;濕疹;口瘡

2.
涼血散腫:血熱發斑及吐衄
(< br>青黛石膏湯
)
;痄腮;瘡癰

胃寒者慎用,部分病人服後出現惡心、嘔 吐、腹痛、腹瀉、
便血諸症

,也能影響肝功。


青黛


穿心蓮

Andrographis

苦,
肝、
胃、
1.
清熱解毒:

病初起;肺熱喘咳;喉痹;癰腫;蛇傷




大腸、
2.
燥濕止痢:瀉痢;熱淋;濕疹


小腸


1.
清熱解毒:咽喉腫痛
,
潰爛
,
口舌生瘡
(


解毒丸
),
癰疽疔
毒< br>(



)




苦,



肝、心


2.
息風 止痙:

熱病
,
小兒驚風
,
壯熱神昏
,
痙 厥抽搐
(
至寶丹
,
安宮牛


),
癲癇< br>(



)
3.
豁痰開竅:中風昏迷
(



)
孕婦及非實熱證慎用。


苦,
蚤休

(
七葉一枝花
)
Paris


寒;
有小






1.
清熱解毒
,
消腫止痛:癰腫瘡毒;蟲蛇咬傷;外傷出血;
瘀腫疼痛
2.
息風定驚:肝熱生風;驚風;癲癇


拳參


苦,
肝、
胃、
清熱解毒
,
利濕:
濕熱瀉 痢
,
熱毒癰腫
,
口舌生瘡
,
水腫
,
兼治血



大腸


熱吐衄


半邊蓮


辛,
心、小
1.
清熱解毒:毒蛇咬傷;蜂蠍刺螫;癰腫疔毒

2.
利水消腫:



腸、肺


甘、
淡、
肝、
膽、
小腸


1.
清熱解毒:癰疽瘡瘍;毒蛇咬傷;燙傷;喉痹

2.
利濕退

:濕熱




水腫、蠱脹


垂盆草



酸,



甘、
土茯苓

Smilax

淡、
肝、胃





清熱解毒
,
除濕
,
利關節:梅毒;癰癤;濕疹;熱淋服藥 期
間忌飲茶,否則可致

髮。


魚腥草

Houttuynia

辛、
微寒


1.清熱解毒
,
排膿:肺癰
(
葦莖湯
)
;瘡癰




2.
利尿通淋:熱淋小便澀痛

本品嫩葉可作生菜食用。


射干

Belamcanda

苦,






1.
清熱解毒:咽喉腫痛
(
射干消毒飲
) 2.
祛痰利咽:痰盛咳

(
射干兜鈴湯
,
射干麻


)

山豆根

Sophora
Subprostrata

苦,






清熱解毒、利咽散腫:咽喉腫痛
(
清涼散
)
;癰腫;癌瘤

脾胃

寒、食少、便溏者不宜用。


馬勃

Lasiosphaera
(Puffball)

辛,






1.
清肺,
利咽
,
解毒:咽喉腫痛
(
射干湯
)
;咳嗽失 音
(
普濟消毒

)
止血:吐血;衄血;外傷出血


馬齒莧

Portulaca

酸,
大腸、






1.
清熱解毒涼血:濕熱瀉痢;熱毒癰癤;赤白帶下

2.
止血通淋:崩漏;血淋;熱淋


白頭翁

Pulsatilla

苦,



清熱解毒涼 血:熱毒瀉痢膿血
(
白頭翁湯
)
;瘰癧;痔瘡;
大腸


瘧疾

白頭翁是用果實
,
葉子有強心作用
,
且有一定毒性,慎用。


秦皮

Fraxinua

苦,
肝、
膽、



大腸

< br>1.
清熱解毒燥濕:濕熱瀉痢
(
白頭翁湯
)
;濕熱帶下

2.
清肝明目:目赤腫痛;生翳

3.
平喘止咳:肺熱喘咳


鴉膽子

Brucea Fruit

苦,
大腸、






1.
清熱解毒截瘧治痢:瘧疾;痢疾;腫瘤

2.
腐蝕贅疣:瘊疣;雞眼
(
至聖丹
)
可刺激胃腸道並損害肝腎,宜中病即止。


紅藤

Sargentodoxa
Vine

苦,



大腸經


1.
清熱解毒:腸癰
(
紅藤煎
);
癰腫

2.
祛瘀止痛:風濕痹痛;跌打傷痛;婦女痛經


敗醬草

Thlaspi

辛、
胃、大
1.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 腸癰
(
薏苡附子敗醬散
)
;肺癰;瘡
苦,
腸、肝
微 寒


辛、



癰腫毒

2.
祛瘀止痛:胸腹疼痛。


墓頭回


苦,
微寒



肝經


效用與 敗醬草相似
,
但本品又能收斂止血
,
臨證較多用於
崩漏
,< br>赤白帶下諸證。


白花蛇舌草

Oldenlandia

苦、
甘,



胃、小
1.
清 熱解毒
,
消癰抗癌:癰腫瘡毒
,
腸癰
,
咽喉腫痛
,
毒蛇咬傷
,
腸、大
腸經


癌症

2.
利濕:熱淋小便不利


?

苦,
肝、
膽、






清熱解毒:熱毒瘡癰;痔瘡腫痛;咽喉腫痛


熊膽


?

止痙:肝熱生風;驚風;癲癇;子癇


?

明目:目赤腫痛;翳障


白蘞

Ampelopis

苦、
辛,
微寒


苦,



苦,



心、
胃、



清熱解毒
,
斂瘡生肌:瘡癰腫毒
(
白蘞散
);燒燙傷


白鮮皮

Dictamnus

脾、胃


清熱解毒
,
除濕止癢:濕熱瘡疹;皮膚瘙癢;

疸;濕痹


漏蘆

Rhaponticum




清熱解毒
,
消癰下乳:瘡癰腫痛;乳癰初起;乳汁不下


辛,
山慈姑

Cremastra

清熱解毒
,
消癰散結:癰疽發背;疔腫惡瘡;瘰癧結核
(

金錠
)

寒;
有小



肝、胃


本品有相當毒性

,
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
,
輕度骨髓抑

,


,
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等
,
不可單獨吃
,
不可長期
吃。


苦、
四季青


澀,
肺、心





清熱解毒
,
涼血止血斂瘡:燒傷;瘡瘍;下肢潰瘍;濕疹;
外傷出血



金蕎麥

Fagopyrum

苦,
肺、
脾、
1.
清熱解毒:肺癰;瘰癧;瘡癤;毒蛇咬傷;痢疾







2.
化痰利咽:肺熱咳嗽;咽喉腫痛

3.
健脾消食:疳積消瘦;食不遠化


苦、
1.
清熱解毒:瀉痢;癰腫;毒蛇咬傷

2.
止血化瘀:便血;尿血;崩漏;外傷出血

3.
利濕退

:濕熱

疸;熱淋;小便不利


1.
清熱解毒:咽喉腫痛;癰腫瘡疔;肺癰;腸癰

2.
祛痰止咳:肺熱咳嗽

3.
涼血止血:咳血;衄血;外傷出血


1.
清熱解毒:癰腫瘡毒;巴豆及附子中毒

2.
消暑止

:暑熱煩



功效似綠豆,但清暑之力較弱,主要用於清熱解毒,
又能退目翳。


1.
清熱解毒:癰腫瘡毒;濕疹;瀉痢;腸癰

地錦草


辛,



肝、
胃、
大腸


白毛夏枯草


苦,
肺、
肝、






綠豆


甘,



甘,



心、胃


綠豆衣


心、胃


千里光

苦,
肺、
肝、
Senecio




大腸


2
清肝明目:目赤腫痛

用法:
2-3
錢。


?

清熱解毒:腸癰;咽喉腫痛;毒蛇咬傷


鬼針草


苦,
肝、大






?

利濕:瀉痢;熱淋


?

活血散瘀:跌撲損傷;風濕痹痛


甘、
肝、
肺、
葎草


苦,
大腸、



苦、
辛,
虎耳草


寒;
有小



?

清熱解毒:外瘍

癰;乳癰;濕疹;毒蛇咬傷


地耳草


苦,



肝、膽


?

利濕退

:濕熱




?

活血消腫:跌打損傷


苦,



甘,





清熱解毒:聤耳;肺癰;瘡腫

涼血:崩漏;吐血;瘙癢;濕疹


清熱解毒:癰腫;瘰癧;濕疹;瘙癢;蛇蟲咬傷;瀉

:

膀胱


青葉膽


肝、膽


清熱解毒
,
利濕退



疸;肝炎;痢疾;熱淋< br>

雞骨草

Abrus

肝、膽


清熱解毒
,
利濕散瘀:

疸;跌打傷痛;風濕痹痛


辛、
腫節風


苦,



?

肝、大



清熱解毒:瀉痢;腸癰;膿腫;癌症


?

祛風止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胃痛


?

清熱解毒;肺癰;毒蛇咬傷


半枝蓮


辛、
肝、
肺、




苦,



甘、
天葵子


苦,



甘、
紫背天葵


苦,




苦,
龍葵


寒;
有小



苦,
微寒



蛇莓


苦,



鳳尾草

Pteris

肺、膀



?

利尿消腫:水腫小便不利


甘、
苦,
清熱解毒
,
消腫散結:
癰腫
(
五味消毒飲
)
;< br>乳癰;
瘰癧;



癌症


甘、
苦,



性味及功效與天葵子相似。

又治蛇咬傷
,
但消癰抗癌之力較弱


1.
清熱解毒
,
活血消腫:癌症;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瘡
疹瘙癢


2.
利尿通淋:熱淋或水腫小便不利


1.
清熱解毒:癰腫瘡疹
,
癌症

2.
祛風利濕: 風濕痹痛
,
濕熱


,
帶下


1.
清熱解毒:癰腫疔毒
,
咽喉腫痛
,
白喉
,< br>濕疹
,
燙傷
,

蟲咬傷
,
癌症

2.
止咳止血:咳嗽;吐血;崩漏


清熱利濕
,
涼血解毒:瀉痢
,
咽喉腫痛
,
熱淋
,
帶下
,


,
便血
,
癌腫


白英


肝、膽


肺、
胃、



苦,
大腸、



苦、
膀胱


六月雪


辛,



苦,



苦,



苦,



辛,
寒;
肝、
肺、
1 .
清熱解毒:痢疾;喉痛;帶下;癰腫;目赤腫痛

大腸


2.
祛風除濕:風濕腰腿痛;水腫


委陵菜


大腸


1.
清熱解毒:瀉痢;白帶

2.
涼血止血:便血;崩漏


1.
清熱解毒
,< br>消腫:瀉痢
,
咽喉腫痛
,
肺熱咳嗽

2.
止痛:胃痛
,
腹痛
,
牙痛


雪膽


肺、胃


金蓮花




清熱解毒:咽喉腫痛;口瘡;目赤


蒟蒻




解毒消腫:癰腫瘡毒;丹毒;燙傷;毒蛇咬傷


有毒


酸,
心、
肺、



苦,



甘、
橄欖


酸,



苦、

萬年青


甘,
寒;
有小



掛金燈


1.
清熱解毒
,
利咽化痰:咽喉腫痛;肺熱咳嗽

2.
利尿通淋:熱淋澀痛


清熱解毒
,
利咽消癰:咽喉腫痛;白喉;肺熱咳嗽;癰
腫疔毒


膀胱


金果欖








清熱解毒
,
利咽化痰:咽喉腫痛;肺熱咳嗽;酒毒


1.
清熱解毒:白喉;咽喉腫痛;瘡毒;蛇毒




2.
強心利尿:心力衰竭;水腫

3.
涼血止血:咯血;吐血;崩漏



7.
清虚热药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

清熱截瘧:瘧疾寒熱
(
蒿芩清膽湯
)

?

青蒿

Artemisia

苦、
辛,
肝、膽、






退

熱:陰

發熱;無汗骨蒸
(
清骨散
)

?

涼血:夜熱早涼
(
青蒿

甲湯
)

?

解暑:暑熱外感


1
清熱涼血:邪入營血; 久熱不退;陰
虛內

(
白薇湯
)
;陰

外 感
白薇

苦、
鹹,
Cynanchum
Atratum




胃、肝


發熱
(
加減葳蕤湯
)
2.
利尿通淋:熱淋;血淋


3.
熱毒療瘡:瘡癰腫痛;咽喉腫痛


1.
涼 血退蒸陰

血熱骨蒸潮熱小兒疳熱
(
地骨皮散
,
清骨散),
血熱吐
甘、
淡、
Lycium Root
Bark




肺、腎


衄消


2.
清泄肺熱:肺熱咳喘
(
瀉白散
)


地骨皮

外感風寒發熱及脾

便溏者不宜用。


退


,
清疳熱:陰

發熱;骨蒸盜汗
(
清骨散
)
;小兒疳熱外感風
寒,血

無熱者忌用。

銀柴胡與柴胡
,
均能退熱
,
不同的是
,
銀柴胡功能 涼血除蒸
,
退


,
銀柴胡


甘,微



肝、胃


除疳熱
,
略兼益陰
,
善治陰

發熱
,
骨蒸勞熱及小兒疳熱 等證
,
多以

熱為治
,
而柴胡功能發表退熱,
善治 邪在足少陽膽經往來寒熱
,
外感
高熱及瘧疾寒熱等證
,
多以實熱為治
,
此外柴胡又能疏肝解鬱
,
升舉
清陽
,
而銀柴胡則 不具。


1.
退


,
除疳熱:陰
發熱
,
骨蒸潮熱
(
清骨散
),
小兒疳熱(
肥兒丸
)





苦,寒


心、肝、
胃、大腸


2.
清濕熱:瀉痢;痔瘡

脾胃

寒者慎用。



8.
攻下药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1.
瀉下攻積:
積滯實證
(
大承氣湯
,
麻子仁丸
,

龍湯
,
增液承氣湯
,

脾湯
),< br>痢疾
(



)
2.
瀉火:
實火 頭痛
,
目赤
,
咽痛
,
口瘡等
(
涼膈散),
熱性出血
(
瀉心湯
)
3.
清熱解毒:熱毒瘡瘍< br>(
雙解貴金丸
,
如意

金散
),
燒傷
,
腸癰
(


牡丹湯
)



Rhubarb

脾、
胃、
4.
活血祛瘀:經閉
,

後惡露不下
,
癥瘕
,
跌打損傷
(
桃核 承氣湯
,
苦,寒


大腸、
抵當湯
,
下瘀血湯
)
肝、心


5.
利水
,
清化濕熱:
水腫
(
己椒藶
黃< br>丸
,
大陷胸湯
),


(
茵陳蒿湯
),
淋證
(
八正散
)

1.
本品大苦大寒
,
易傷胃氣
,
胃弱者忌用
,
犯之可致食減
,
泛惡
,
2.
氣血


,
無積滯
,
瘀 血者忌用
,
3.
陰疽或癰腫潰後膿清
,
正氣不足者忌用
,
4.
婦女月經期
,
妊娠
,


後無瘀滯者 慎用或忌用
.

1.
瀉下,軟堅:熱結便秘
(
大承氣湯< br>,
硝朴通結湯
)
芒硝

Mirabilitum

鹹、
苦、
肺、
胃、
2.
清熱瀉火:外感熱病
(標楷體
;
涼膈散
)

痰熱之咳嗽
,
臂痛
,
癲狂



大腸


(
節齋 化痰丸
,
茯苓丸
)

癰腫
,
丹毒。
咽痛< br>,
口瘡
(
冰硼散
),
牙齦腫痛。

脾胃
寒及孕婦忌服
,
哺乳婦女患乳癰外敷時
,
見效即停用
.

番瀉葉

Senna Leaf

甘、
苦,



大腸


瀉下
,
清熱:實積便秘;攝片、手術前清潔腸道


1.
瀉下:熱結便秘
(
更衣丸
)
蘆薈

Aloe

肝、大



2.
清肝火:肝經實火證
(
當歸龍薈丸
)
3.
殺 蟲:小兒疳積
(
肥兒丸
);
頑癬
(
外用
)

1.
蘆薈味極苦
,
有臭氣
,
故不宜入湯劑
,
脾胃

寒者忌用
,
2.
孕婦忌服
,
怕會滑胎。



1.< br>瀉寒積:寒積便秘
(
三物備急丸
)
;小兒乳食停積

2.
逐水:大腹水腫
(
含巴絳礬丸
)
3.
祛瘀:喉痹痰壅;肺癰
(
三物白散
)
巴豆


辛,
熱;
胃、大
有毒


腸經


4.
炒炭止瀉:寒性久瀉

5.
外用蝕瘡、殺蟲:癰腫;惡瘡疥癬


1.
服巴豆瀉下 太過者
,



,

柏煎湯冷服
,
或食冷粥使之緩
解。

2.
體弱者及孕脹忌用
,
畏牽牛子。


苦,寒



9.
润下药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潤腸通便:腸燥便秘
(
麻子蘇子粥
,
麻子仁丸
)
火麻仁

Linum

甘、平


脾、胃、
潤燥、殺蟲:髮落不生;瘡癩


大腸


火麻仁食入量大,可引起中毒。症

為惡心、惡吐,腹瀉,四肢麻
木,失去定 向力,抽搐,精神錯亂,昏迷,瞳乳散大等。


郁李仁

辛、
苦、
脾、大
Prunus
Seed

甘、平


腸、
小腸


1.
潤腸通便:腸燥便秘
(
五仁丸
)
2.
利水消腫:水腫

(
郁李仁湯
)
3.
咳嗽氣逆:郁李仁煎


10.
峻下逐水药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瀉下逐水:水腫
,
腹水二氣散
,
十棗湯
),
胸脅停飲
(
控涎丹
,
大陷胸湯
,
苦、
甘遂

Euphorbia

甘遂通結湯
)
甘,
寒;




肺、腎、
大腸


2.
逐痰:風痰癲癇;癲狂
(
遂心丹
)
生品毒性較大
,
應用製甘遂為宜
,
1.
甘遂等逐水藥,
藥力峻猛
,
宜於腹水實證
,
凡病程較短
,
正 氣尚未過度
消耗
,
飲食未減
,
2.
腹水證不宜連續攻下< br>,
為了避免損傷正氣
,
可運用補脾扶正藥物交
替服用。


苦、
大戟

辛,
脾、腎、
大腸


瀉下逐水:水腫
(
大戟散
,
十棗湯
,
舟 車丸
)
;腹水
(
大戟煎
);
胸脅
停飲

2.
消腫散結:癰腫瘡毒;瘰癧


Euphorbia


寒;




辛、
芫花


苦,

;有



肺、腎、
大腸


1.
瀉下逐水:水腫;腹水;胸脅停飲< br>(
十棗湯
,
小消化丸
,
枳殼丸
)
2.
祛痰止咳:咳嗽氣喘

3.
殺蟲、消癰:頭瘡;頑癬;癰腫


苦、
牽牛子

Pharbitis


辛,
寒;




苦,
寒;




肺、腎、
大腸


1.
瀉下,利尿:水腫;腹水
(
禹功散
)
2.
瀉肺氣,逐痰飲: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
(


奪命散
)
3.
消積通便:食積便秘

4
驅蟲:蛔蟲病;絛蟲病。


商陸

Phytolacca


肺、腎、
大腸


1.
利尿逐水:水腫;腹水
(
疏鑿飲子
)
2.
消腫散結:癰腫
(
外用
)

辛,
續隨子



;有


< br>1.
瀉下
,
利尿:水腫
,
腹水
(
禹功散)
肝、腎、
大腸


2.
破血消癥:癥瘕
.
瘀滯經閉
(
續隨子丸
) < br>3.
殺蟲
,
攻毒:頑癬
,
毒蛇咬
,
癰腫
體質

弱,有嚴重潰瘍病、心臟病及孕婦忌用。


祛风湿药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1.
祛風濕
,
止痛:
風濕痹痛
(
獨活寄生湯
),
少陰頭痛
(獨活細
辛、苦,



肝、腎、
膀胱


辛湯
),
皮膚濕癢

2.
解表:風寒表證,兼有濕邪者
(
羌活勝濕湯
)
本品有化燥傷陰之弊,素體陰

及血燥者慎用
.


1.
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
神應
威靈仙

Clematis


辛、鹹,



膀胱



)
2.
治骨鯁:諸骨鯁咽

本品性走竄
,
多服易傷正氣
,
體弱及氣血

者宜慎 用
.

防己

苦、辛,寒


膀胱、< br>1.
祛風濕,止痛:風濕痹痛
(
宣痹湯
,
防己湯
)
獨活

Tuhuo
Angelica


Stephania


腎、脾


2.
利水:水腫;

氣浮腫
(
己椒藶


,
防 己

耆湯
,
防己
茯苓湯
)
本品苦寒傷胃,脾胃素

、陰

及無濕熱均不宜用。


苦、辛,微
胃、肝、
1.
祛風濕,通經絡:風濕痹痛
(< br>獨活寄生湯
,
大秦艽湯
)






2.


熱:骨蒸潮熱
(
秦艽

甲散
)


1.
祛風濕,通經絡:風濕痹證;麻木不遂
(
豨桐丸
)
秦艽


豨薟草


苦,寒


肝、腎


2.
清熱解毒:癰腫瘡毒;濕疹瘙癢

本品苦寒傷胃,脾胃素

、陰

及無濕熱均不宜用。


臭梧桐


辛、苦、甘,






祛風濕:風濕痹痛。
(
豨桐丸
)


?

舒筋活絡: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
木瓜煎
)


氣腫痛
(

木瓜


酸,



肝、脾


鳴散
)

?

化濕和胃:吐瀉轉筋
(
木瓜湯
)


?

絡石藤


苦,微寒


心、肝


祛風通絡: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

涼血消腫:喉痹;癰腫
(
止痛靈寶散
)


1.
祛風止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止癢
,
解毒:皮膚瘙癢;毒蛇咬傷


祛風通絡:風濕痹痛;四肢拘攣

治療四肢疼痛的常用藥有桑枝
,
桂 枝及牛膝
,
木瓜
,
前二
桑枝


苦,平





藥尤多用於上肢痛
,
但桑枝宜於熱證而桂枝宜於寒證
,
牛膝及木瓜則多用於下肢
,
木瓜更 長於治拘攣疼痛
,

膝則兼能補益肝腎
.


1 .
祛風濕
,
補肝腎
,
強筋骨:風濕痹痛;腰膝酸痛
(
獨活寄
桑寄生


苦,平


肝、腎


生湯
)
2.
安胎:胎動不安
(
桑寄生散
)


1.
祛風濕
,
強筋骨:風濕痹痛;腰膝軟弱

2.
消水腫:水腫、小便不利
(
五皮散
)


徐長卿


辛,



肝、胃


五加皮


辛、苦,



肝、腎


虎骨


辛、



肝、腎


祛風定痛
,
強筋健骨:風濕痹痛;腰膝痿軟


1.
祛風
,
活絡:風濕痹痛;麻木不遂;皮膚瘙癢
(
白花蛇
白花蛇

甘、鹹、


有毒






,
驅風膏
)
2.
定驚:破傷風;驚風
(
定命散
)


烏梢蛇


甘、平,無



甘、鹹,平


苦、辛,平




蛇蛻


海桐皮



搜風,定驚,止癢,退翳


祛風濕,通經絡:風濕痹痛;疥癬


1.
祛風除濕:風濕痹痛
(
宣痹湯
)
;濕疹瘙癢

2.
和胃化濁:吐瀉轉筋
(
蠶矢湯
)


祛風濕,通絡,止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肝、脾、






蠶沙


甘、辛,



尋骨風


辛、苦,平


辛、苦,微



海風藤





祛風濕,通經絡:風濕痹痛;跌打傷痛


千年健


松節


松葉


苦、辛,



肝、腎


苦,



苦,






祛風濕,健筋骨:風濕痹痛;拘攣麻木


祛風燥濕,止痛:風濕痹痛
(
松節酒
)
;跌打傷痛


祛風燥濕,殺蟲止癢:風濕痹痛,瘡癬瘙癢



松果


青風藤


苦,



苦,平


苦、辛、涼。
有毒



祛風,燥濕,潤腸:痹痛,便難


祛風止痛:風濕痹痛;

氣腫痛


1.
祛風除濕:風濕痹痛

2.
殺蟲解毒:滅蛆毒鼠;治蛇傷


1.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風濕痹痛;胸痹心痛

2.
止咳祛痰:肺熱喘咳


1.
祛風除濕:風濕痹痛

2.
活血止痛:跌打損傷;脘腹疼痛


祛風除濕,舒筋活絡:風濕痹痛:筋脈拘急


1.
祛風除濕:風濕痹痛


2.
止瀉:濕熱瀉痢





雷公藤





穿山龍


苦,微寒


肝、肺


夏天無


辛、苦,






伸筋草


苦、辛,






老鸛草


辛、苦,平


肝、
大腸


1.
祛風濕,
健筋骨:
風濕 痹痛;
筋骨痿軟;


腰痛
;(

鹿銜草


甘、苦,



肝、腎


質增生丸
)
2.
補肺腎:肺

久咳;腎

氣喘


3.
止血:吐衄;崩漏


12.
芳香化湿药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1.
燥濕健脾:濕阻中焦證
(
平胃散

),
泄瀉< br>(
麴朮丸
,
椒朮丸
),
飲癖
(
蒼朮丸
)
蒼朮


辛、苦,



脾、胃


2.
發汗
,
祛風濕:
風寒夾濕 表證
(
神朮散
)

濕痹
(
白虎加蒼朮
湯< br>)
;痿躄等下焦濕熱證

(
二妙散
)
3.
明目:雀盲;兩目乾澀
(
抵散散
)
生用燥性強
,
炒用燥性稍減
,

虛內

,

多汗者忌用。


1.
行氣、消積:脾胃氣滯證;積滯
(
大承氣湯
,
小承氣湯
,

朴三物湯
)
2.
行氣燥濕:濕阻中焦證

(
平胃散
,
厚朴
中湯
)
;泄瀉
(

氏連朴飲
)
厚朴


苦、辛,
脾、胃、肺、
3.
下氣、消痰平 喘:咳嗽氣喘
(
蘇子降氣湯
,
桂枝加厚朴杏



大腸


子湯
)
孕婦慎用
,
氣太強會墮 胎
,
厚朴功能行氣
,


,
消積
,
燥濕
,
為消除脹滿的要藥
,
凡食積
,
濕阻
,寒凝
,
氣滯
,
均可導致脘腹
脹滿
,
應用厚朴< br>,
積滯去
,
濕濁化
,
寒凝散
,
則氣機通暢< br>
,
脹滿
得解。


厚朴



辛,




行氣、化濕


1.
化濕解表祛暑:濕阻中焦;暑濕證;濕



(
金不換正
藿香


辛,微



脾、胃、肺


氣散
)
2.
止嘔:嘔吐
(
藿香正氣散
,
甘露消毒丹
)
3.
治癬:手癬;




佩蘭


辛,平


脾、胃、肺


化濕祛暑: 濕阻中焦證
,



,
暑濕證
,
脾癉證< br>

1.
行氣,化濕,健脾:脾胃氣滯,濕阻之證
(
香砂枳朮丸
)
砂仁


辛,



脾、胃


2.

中止瀉:脾寒泄瀉

3.
安胎:惡阻、胎動不安
(
獨聖散
)


砂仁



辛,



脾、胃


脾胃氣滯輕證:脘腹脹滿,食慾不振


1.
行氣,化濕,健脾:濕阻中焦證;濕



(
三仁湯
,


白豆



辛,



肺、脾、胃


滑石湯
)
2.

胃止嘔:嘔吐


白豆




草豆



辛,



肺、脾、胃


濕阻氣滯、胸脘脹悶、食慾不振


辛,



脾、胃



中,燥濕:脾胃寒濕證



血少者忌用


1.
燥濕

中:脾胃寒濕證

2.
截瘧:瘧疾
(
草果飲
)


13.
利水滲濕藥


草果


辛,



脾、胃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1.
利水滲濕:小便不利,水腫
(
五苓散
,
苓桂 朮甘湯
)

痰飲

2.
健脾:脾氣

弱證
(
四君子湯
)
茯苓


甘淡,



心、脾、腎


3.
安神:心悸,失眠

臨床應用 三部分:除去外皮之後的外層呈淡紅色者
,
稱赤茯苓
,

層白色者< br>,
稱白茯苓
,
中間有細松根穿過者
稱茯神

,
或抱木神
,
赤茯苓偏於利濕
,
白茯苓偏於健脾
,
茯神用以 安神。


茯苓皮


甘淡,



甘淡,



心、脾、腎


專利水消腫:水腫


豬苓


腎、膀胱


利水滲濕:小便不利
,
水腫
;,
淋病
,
泄瀉
(
豬苓湯
,
豬苓丸
)


澤瀉


甘淡,



1.
利水滲濕:小便不利,水腫,淋病,濕瀉,停飲眩
腎、膀胱



;(
澤瀉湯
)
2.
清腎火:遺精


1.
利濕健脾:水腫;

氣;淋病;濕


(參苓白朮散
,
薏苡仁


甘淡,
微寒


脾、胃、肺


三仁湯
)
2.
利濕除 痹:痹症
(


杏仁薏苡甘草湯
,
四妙丸
)
3.
清熱排膿:肺癰;腸癰
(
葦莖湯
)

本品力緩
,
用量須大
,
並久服
,
健脾炒用
,
薏苡仁的營養


較高
,
不僅是治病良藥
,< br>亦是食療佳品。


苦、甘,



薏苡根



清熱利濕:濕熱淋病,血淋,水腫,肺癰

驅蟲:蛔蟲病


1.
利水,清濕熱:水腫;淋病

(
八正散
)
車前子


甘,寒


腎、肝、肺


2.
滲濕止瀉:濕勝泄瀉

3.
清肝明目:目赤;目暗
(
駐景丸
)
4.
清肺化痰:肺熱咳嗽


1.
利水:水腫,淋病

車前草


甘、寒



2.
清熱明目:目赤腫痛

3.
化痰止咳:肺熱咳嗽

4.
清熱解毒:熱毒瘡瘍,急性瀉痢


1.
清熱利濕:淋病
(
滑石散
,
八正散
)
滑石


甘淡,



胃、膀胱


2.
清暑濕:暑濕證;濕


(
六一散
,

芩滑石湯
)
3.
外用清熱收濕:濕疹;濕瘡;痱子



氣弱,精滑及熱病津傷者忌服
.


1.
利水通淋:淋病
(
八正散
)
木通


苦,寒


心、小腸、
膀胱


2.
瀉心火:口舌生瘡

3.
通血脈
,
通乳:痹痛 ;

後乳少
(
木通湯
)
木通劑量不宜過大
,
有用大劑量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

.


通草


甘淡,
微寒


甘淡,
微寒


甘淡,
微寒


肺、胃


1.
利水滲濕:淋病;濕


(
三仁湯
)
2.
通乳:乳汁不通


1.
利水滲濕:淋病;濕


(
三仁湯
)
2.
通乳:乳汁不通


1.
利尿通淋:熱淋
(
淡竹葉湯
);
水腫

2.
清心降火:心煩失眠
,
小兒夜啼
,
喉痹


1.
清熱利濕
,
通淋:熱淋;石淋
(
尿石
1

)
梗通草


肺、胃


燈心草


心、肺、小



金錢草


甘、鹹,
肝、
膽、
腎、
微寒


膀胱


2.
清肝膽濕熱:肝膽結石;


(
利膽排石片
)
3.
清熱解毒:熱毒癰腫;毒蛇咬傷

金錢草是治療結石病的常用藥
,
應用於泌尿系結石和
肝膽結石病證。


甘淡,



1.
利水通淋
,
排石:淋病;肝膽結石
(
海金沙散
)
2.
利水消腫:脾濕腫滿
(
海金沙散
)


1.
利水通淋:淋病,水腫

肺、膀胱


2.
化痰止咳:咳嗽
(
石韋散
)
3.
止血:崩漏;吐血;衄血


1.
清熱利濕:淋病

2.
利濕止癢:濕瘡疥癬


1.
利水通淋:淋病
(
八正散
)
2.
殺蟲
,
止癢:蛔蟲病
,
鉤蟲病
,
濕瘡
,
疥癬


1.
利水通淋:淋病
(
八正散
)
2.
活血通經:瘀滯經閉


1.
利濕
,
分清去濁:膏淋
(
萆薢分清飲
)
;白帶

2.
祛風濕:痹證


海金沙


膀胱、小腸


石韋


苦、甘,
微寒


地膚子


甘、苦,



苦,微



腎、膀胱


萹蓄


膀胱


瞿麥


苦,寒


心、小腸、
膀胱


肝、胃、膀



萆薢


苦,平


茵陳蒿


苦,微



甘淡,
微寒。




(
茵陳蒿湯
)

膽結石症,


(

脾、
胃、
肝、
清熱利濕退





陳五苓散
,
甘露消毒丹
)
,濕瘡, 疥癬,風疹
(
茵陳蒿散
)


葫蘆


肺、小腸


利水消腫:水腫


冬瓜子


甘,寒



清肺化痰,排膿:肺熱咳嗽,肺癰,腸癰


1.
利水消腫
:
水腫
,


(
赤小豆湯
)
赤小豆


甘、酸,



心、小腸


2.
利濕退

:


(


連翹赤小豆湯
)
3.
解毒排膿:熱毒癰腫,丹毒


1.
利水消腫:水腫;腹水

2.
化痰止咳:咳嗽氣喘
(
澤漆湯
)
3.
化痰散結:瘰癧


1.
利水消腫、通淋:水腫;淋病

2.
清肝膽濕熱:肝膽濕熱證


1.
利水通淋:淋病
,
水腫
(
葵子茯苓散
) 2.
下乳:乳汁不
行;乳房脹痛

3.
潤腸通便:便秘



便溏及孕婦慎用。


辛、苦,
澤漆


微寒;
有毒


甘淡,



大腸、
小腸、



玉米鬚


腎、膀胱


冬葵子


甘,寒


大腸、
小腸、
膀胱


螻蛄


鹹,寒


辛、鹹,



膀胱


利水:水腫,石淋,癃閉
(
楊氏方
,
分水散
)


蟋蟀



利水:尿閉不通,水腫及

脹等


14.

裡藥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1.
回陽救逆:亡陽證
(
四逆湯
,
參附湯
) 2.
補火助陽:各種陽


(
右歸丸
,
附子理 中丸
,
真武湯
)
附子


辛,熱;有毒


心、腎、



3.

經散寒,除濕止痛:寒痹
(
甘草附子湯
)
4.
散寒通絡:陰疽

附子,辛熱雄烈,

陽散寒之功頗著 ,為治療


諸證及痛證屬寒盛者之要藥,尤能救治亡
陽重症,拯生命於垂危 。


1.
祛風
,
散寒止痛:
痹痛
,頭痛
,
腹痛
(
烏頭湯
,
活絡

,黑神丸
,
烏頭赤石脂丸
,
烏頭煎
)
烏頭


辛、苦,熱;有
心、肝、
2.
消腫潰堅、祛腐:陰疽
(< br>四虎散
,
草烏

毒散
,
大毒





外用
)
,不省人事
(
三生飲
)
川烏
,< br>草烏的毒性與附子相似而過之
,
尤以草烏
的毒性最強
,
應慎用 。


1.
補命門火:命門火衰證
(
右歸丸
,
黑錫丹
)
2.
散寒

脾止痛:脘腹冷痛或吐瀉
(
大已寒丸
,
聖朮煎
)
;寒疝疼痛

3.

煦氣血:婦女經寒血 滯諸證
,

後瘀滯腹痛
腎、脾、
心、肝


肉桂


辛、甘,熱


(
殿胞煎
),
陰疽
,
癰瘍膿成不潰或久潰
(
陽和湯
,
內< br>托

耆散
)
;氣血


(
十全大補 湯
,
人參養榮湯
)


火旺
,
裡有實熱
,
不要用
,
桂枝辛

,
偏於上
行而散寒解 表
,
走四肢而

通經脈
,
肉桂辛熱而
偏於

暖下焦
,


補命火之要藥
.

1.

中:脾胃寒證
(
理中丸
,
駐車丸
,半夏乾薑散
)
乾薑


辛,熱


脾、胃、
心、肺


2.
回陽:亡陽證
(
四逆湯
,
乾薑附子湯
)
3.

肺化飲:寒飲咳喘
(
小青龍湯
)
4.

經止血:

寒性出血

5.
祛寒濕:寒濕下侵之腎著病
(
甘草乾薑茯苓白
朮湯
)

虛內

,
血熱妄行者忌用
,
生薑
,乾薑
,
炮薑加
工炮製不同
,
性味功效有所差異
,
生薑用鮮品
,

辛性

,
長於發散外寒
,
又能止嘔
,
多用於風寒表
證及嘔吐之證
,
乾薑為母薑的乾燥品,
味辛性熱
,
走散之力已減
,

中之功為強
,
為治療脾胃寒證
之要藥
,
並能回陽
,

肺化飲,
炮薑經過火炮
,

味減弱
,
味轉苦澀
,
經止血是其所長
,
多用於

寒性出血證
,
故 有生薑走而不守,乾薑能走能
守,炮薑守而不走之




1.
散寒、行氣、燥濕、止痛:脘腹疼痛;

氣;
厥陰頭痛
(

茱萸湯
)





辛、苦,熱。有
肝、脾、
小毒





2.
疏肝下氣:

酸;嘔吐
(
左金丸
)
3.

中止瀉:寒濕泄瀉,痢疾
(
四神丸
,
戊己丸
)
4.
外用引火下行:口瘡;高血壓


茱萸性燥烈
,< br>易耗氣動火
,
熱證不要用
.


1.
祛風,
散寒止痛:
頭痛;
痹痛;
腹痛;
牙痛
(

芎茶調散
,
獨活寄生湯
)
2.
散寒解表:
風寒表證
(
九味羌活湯
,


附子細
細辛


辛,

;小毒


肺、心、



辛湯
)
3.

肺化飲:痰飲咳喘
(
小青龍湯
)
4.
通竅:鼻淵;竅閉神昏



多汗,陰
陽亢頭痛,陰

肺熱咳嗽等忌
用。


1.

中止痛,止瀉:脘腹冷痛;牙痛;泄瀉
(

花椒


辛,熱;有小毒


脾、胃、



建中湯
)
2.
殺蟲:蛔蟲痛
(
烏梅丸
)
;皮膚濕癢


1.
利水消腫:小便不利,水腫脹滿,腹大如鼓

2.
平喘:水飲犯肺,喘不得臥


椒目


苦,寒;有毒


脾、膀胱


高良



紅豆

脾胃:脘腹冷痛
(二薑丸
,
高良薑湯
,
良附丸
)

辛,熱


脾、胃


嘔吐,泄瀉
(
理中湯
+)


有熱者忌用。


辛,



脾、胃



中散寒:寒濕所致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脾、胃、



不欲飲食行氣止痛:研末摻牙,治療風寒牙痛


丁香


辛,




中止痛、降逆:脘腹冷痛、嘔吐、呃逆

熱證及陰
虛內
熱者忌用。



中止痛: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虛內
熱者忌用。


胡椒


蓽茇


蓽澄



小茴



辛,熱


胃、大腸


辛,熱


胃、大腸



中止痛:脘腹冷痛
(
大已寒丸
)
,嘔吐,泄瀉


脾、胃、
1.

中止痛:脘腹冷痛,嘔吐
(
蓽澄 茄丸
)
,泄瀉

腎、膀胱


2.
祛膀胱冷氣:小便不利或混濁


1.
散寒、暖肝、

腎、止痛:寒疝腹痛;睪丸
辛,熱


辛,



肝、腎、
脾、胃


偏墜;腎

腰痛

2.
理氣開胃:脘腹脅肋疼痛;嘔吐食少


1.
散寒、暖 肝、

腎、止痛:寒疝腹痛;睪丸
八角
茴香


辛、甘,



肝、腎、



偏墜;腎

腰痛
(
思仙散
)
2.
理氣開胃:脘腹疼痛;嘔吐食少


15.
理氣藥


藥名


性味


歸經


功能


1.
理氣調中:
脾胃氣滯證
(
橘皮湯
,
痛瀉要方
),
脾胃氣
虛< br>,
運化不良

(
異功散
)
辛、苦、



2.
燥濕化痰:
濕濁中阻證;痰濕壅滯、
肺失宣降證
(
平胃散
,
二陳
脾、肺



)
本品辛散苦燥
,

能助熱
,舌赤少津
,

有實熱者慎用
,


及陰

燥咳者不宜用
,
吐血證慎用
,
久服多服損人元氣
,陳皮主治範

,
不外肺脾病症
,
總是取其理氣燥濕的功效。

橘皮


橘核


苦,平


橘絡


甘、苦,



苦、辛,




行氣散結止痛:疝氣,睪丸腫痛及乳房結塊



宣通經絡,行氣化痰:痰滯經絡,咳嗽胸脅作痛


橘紅



理氣寬中,燥濕化痰:咳嗽痰多及食積不化證而無熱象者


橘葉


辛、苦,

疏肝行氣,消腫散結:脅肋作痛,乳癰,乳房結塊及

瘕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2: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413.html

十二经井穴一览表和部分中药性味归经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