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神经系统疾病症状
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类: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断连休克
症状
(一)额叶
病变时主要引起随意运动、言语以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障碍。
(
1
)躯体运动区
位 于中央前回。身体各部在此各有一定的代表区,头部在下最接近
外侧裂,足最高,位于矢状旁
。该区病变引起对侧面部及肢体瘫痪。
(
2
)
Broca
区
位于额下回的后部,病变引起运动性失语。
(
3
)
眼球凝视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
刺激性病变凝视病灶对侧,
破坏性病变凝视病
灶 侧。
(
4
)额前区
该区广泛的联络纤维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冲动行为有关
二)顶叶
受损后以感觉症状为主。
(
1
)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其分布范围与中央前回相似,头部在下而足在
顶端。
(
2
)左侧顶叶损害:左侧角回皮质损害引起失读, 左侧缘上回损害引起两侧运用不能。
有时左侧角回损害尚可引起
Gerstmann
综 合征,症状为计算不能,
识别手指不能,
左右认识
不能和书写不能,有时伴失读。
(
3
)右侧顶叶损害:
右侧顶叶角回 附近损害,
可引起病人不能认识对侧身体的存在,称
偏侧忽视。
(三)颞叶
一侧颞叶损害症状较轻,尤其是右侧时。
(
l
)精神行为障碍:可出现错觉、幻觉、自动症、似曾相识症、似不相识感、情感异常和内脏症状。双侧颞叶损害可引起严重的记忆障碍。
(
2
)
癫痫症状:
颞叶前部病变影响内侧面的嗅觉和味觉中枢即钩回时,
可出现钩 回发作,
病人可有幻嗅和幻味,气味难闻。做舔舌和咀嚼动作。
(
4
)失语:左侧颞叶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颞上回后部)和命名性失语( 颞中、下回后
部)
。
(
5
)听力障 碍:一侧颞横回处的听觉中枢受损时常无听觉障碍或为双耳听力轻度下降,
双侧受损则听力障碍严重,偶 可出现幻听。
四)枕叶
为视觉中枢距状裂之所在,损害后主要引起视觉障碍。
(
1
)视野缺损:单侧病变产生对测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双侧病变产生全盲或水平型上< br>半或下半盲。皮层盲不影响黄斑区视觉,
称黄斑回避,且对光反射不消失、
如双侧视觉中 枢
完全损害,
则黄斑回避现象消失。表浅的局灶性病变可产生色觉偏盲,
一般为红一绿 色,物
体形状仍可感知。
(
2
)视觉性发作:视中枢刺 激性病变引起不成形幻视发作(闪光、暗影、色彩等)
,可继
以癫痫大发作。
(
3
)其它视觉症状:视中枢周围视觉联络区的刺激性病灶可引起成形的幻 视发作。
五)内囊
为白质中最主要的结构,
位于丘脑 、
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分为前肢(位于尾状核和豆状
核之间,含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
、膝部(位于前后肢相联处,含皮质延髓束)
、后肢(位于
丘脑和豆状核之间,
前部 有皮质脊髓束,
支配上肢的纤维靠前,支配下肢的纤维靠后。
后部
有丘脑辐射至中央后 回。最后部有视辐射、听辐射等)
完全性内囊损害出现损害时极易引起对侧完全性偏瘫,临床上以急性脑血管病多见。
内囊
区出血常引起
“
三偏
”
综合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一侧内囊前肢发生病变可出现对侧肢体的小脑性共 济失调,
是因皮质脑桥束受损所致,
双
侧病变亦可出现情绪障碍,如强哭强笑,见于假 性球麻痹能力。
一侧内囊膝部病变时出现病灶对侧面神经及舌下神经中枢性瘫痪。
双 侧的病变则出现运动
神经双侧性瘫痪,出现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强哭强笑、双 侧软腭
上提无力。咽反射迟钝或小时。下颌反射亢进及口轮肌反射,掌颏反射阳性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
1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又 称痉挛性瘫痪,中枢性瘫痪,病变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区
大锥体细胞及下行锥体束。常导致单瘫、偏瘫、截 瘫和四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
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 无失神经电位。
(
2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又称弛缓性瘫痪,周围性 瘫痪。病变位于脊髓前角细胞或
脑干脑神经运动核机器发出的神经纤维。
患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萎缩早期
出现,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肌电图可见传导速度降 低和失神经电位。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
(
1
)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对侧眼裂以下的面瘫,常伴有中枢性舌瘫,和偏瘫,常见于脑
肿瘤和脑血管病 。
(
2
)
周围性面瘫通常表现为同侧表情肌(包括额肌)瘫痪,常 见于特发性面神经炎等疾病,
双侧周围性面瘫常见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
(
1
)
真性球麻痹
伴咽部感觉缺失,
咽反射消失,
舌肌萎缩和震颤,为延髓运动神经核下运
动神 经元损害所致。常见于基底动脉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肉毒中毒,以及
延髓空洞症,颅底 肿瘤等
(
2
)假性球麻痹:咽部感觉以及咽反射存在,无舌肌萎缩和震颤, 常有下颌反射(+)
,掌
颏反射亢进和强哭、
强笑等,
为双侧大脑皮质上运动 神经元或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
常见于
脑血管病,炎症,脱髓鞘疾病等。
意识障碍
嗜睡状态: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唤醒后对外界反应基本正常。
昏睡状态: 处较深睡眠,可被唤醒,但对外界反应不正常。刺激消失后迅速转入
睡眠状态。
昏迷状态:意识丧失,不能被任何刺激唤醒。
1)
浅昏迷:除不能被唤醒外,生命体征平稳,所有反射存在。
2)
中度昏迷:不能被唤醒,正常刺激均无反应,对强烈刺激的反应减弱,生命体
征有波动。压 眶反射区别浅昏迷和中度昏迷。
3)
深昏迷: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生命体征严重变化,所有生理、病理反射均
消失。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12:4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3979.html
-
上一篇:急性胃肠炎的护理
下一篇:急性胃肠炎_百度文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