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
可逐渐扩散到一侧面部的其
他面肌,抽搐可因疲倦、精神紧张或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控
制,入睡后抽搐即停止。
【取穴】
翳风、耳门、听会、巨髎、四白、攒竹 、阳白、曲鬓、
颊车、
新会、
下关、
颧髎、
瞳子髎、
地仓、
禾髎、
曲池、
养老、
新义、
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风池、完 骨、行间、内庭等穴。
【治法】
在患侧用抑制法一型手法治疗,可以配合 肢体远端的
穴位针刺,配合温和灸局部穴位,必要时可采用安全留针法治疗。
【例
1
】
廖某,男,
38
岁,初诊日期:
2004
年
11
月
3
日。
主诉:
右侧眼睑及面肌不自主抽动
1
年多。
现病史:
患者于2003
年夏季始,
右眼脸及口角肌肉不自主抽动、
跳动,注意力集中时抽动频繁 。劳累及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后不自主
抽动更频繁发作。
查体:神清,表情欠自如,右侧眼脸及口角周围肌肉频繁跳动。
舌红,苔薄白。
诊断:面肌痉挛。
治疗:取穴:四白、迎香、颊车、下关、新会、太阳、颧髎、攒< br>竹、
阳白、
下巨髎、
新义、
养老、
合谷、
外关、足三里、
风池、
天柱、
大杼、风门、太冲,每次取
1
~
2
穴,针刺抑制法一型手法,留针
30
分钟。大杼或风门穴用拔火罐或温和灸各
10
分钟。每日
1
次。
10
次
为
1
个疗 程,
1
个疗程后,
右侧眼睑及口角抽动减少。
第
4
个疗程中 ,
出现口角跳动明显,取迎香(右)
,埋针。具体方法:先用毫针在迎
香针刺,当出现 针感,且针感向鼻部、口角放散时,取出毫针,然后
用图钉型针在迎香穴处埋入,
并点按针柄,
有胀痛感觉后用医用胶布
固定。留置
48
小时。埋针后,口角肌肉跳动消失。
【按语】
面肌痉挛,可单独发生于眼睑部或口角周围,那是眼
轮 匝肌或口轮匝肌异常兴奋所致。
不能自行控制。
也可以眼睑部和口
周部肌肉同时出现不 自主地频繁抽动,严重时,可见面形改变,患侧
因频繁抽动而眼裂变细,口角向患侧歪斜,患侧面肌张力 增高,发紧
感,张口说话亦感觉不便,
影响个人形象和与人交流。病因尚未十分
明确,
但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
从其发生的部位和不自主抽动的性质
上考虑,该病症的出现, 且经久不愈,可能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包
括大脑皮质)
对下级神经系统的三叉神经、
面神经等颅神经和脊神经
的调整、控制作用,发挥欠正常,或作用欠有力等有关。另一方面也
可 能是面部频繁地不自主抽动已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了异常兴奋的病
理性兴奋灶,不断地干扰大脑皮质向下级 中枢发出的正常调节指令。
因此,其面肌不自主抽动频繁发生,经久不止。运用针灸治疗,在其
相应的
1~2
个穴位上给予
“抑Ⅰ”
强刺激手法,
有时用
“ 安全留针法”
,
给其在一个穴位上长时间的持续性强刺激,
可使大脑皮层上产生良性< br>刺激不断地向皮层周围扩散,
最终把引起不自主抽动的病理性兴奋灶
压制住,
保 证了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所发出的正常调整作用的指令能顺
利地到达下级中枢神经系统,
有效地调 节和控制机体组织、
器官和肌
肉的不正常活动,于是面肌痉挛即可治愈了。
【例
2
】
施某,男,
70
岁,初诊日期:
2005
年
5
月
8
日。
主诉:左眼睑不自主抽动、跳动反复
10
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 br>2004
年
7
月始,左眼睑跳动,不能自制,频繁
发作,且扩展至左口 角肌肉也抽动。劳累和情绪激动时,左面肌不自
主抽动更加频繁。
查体:神清,表情 欠自如,左上下眼脸、口周肌肉频繁跳动,左
眼裂小于右眼裂。舌淡红,苔薄白。
诊断:面肌痉挛。
治疗:取穴:四白、太阳、听会、印堂、攒竹、下关、颊车、新< br>会、颧髎、迎香、巨髎、下巨髎、风池、完骨、新设、天柱、大杼、
风门、合谷、足三里、太冲。 每次取
1
~
2
穴,针刺抑制法一型手法,
留针
30
分钟。上背部穴位用拔火罐
10
分钟。治疗
8
个疗程,左眼脸
及口角 肌肉跳动基本控制。
【按语】
该患者病程较长,原在眼部肌肉抽动,后扩 展到左口
周肌肉亦不自主频繁抽动,
经服用中西药治疗无效后,
医生才介绍来
接受针灸治疗的。坚持相对长时间的针灸治疗,同时,配合在太阳、
颊车、新会等穴先后作安全留针,才 得以控制。
【例
3
】
黎某,女,
42
岁,初诊日期:
2006
年
8
月
9
日。
主诉:右侧眼睑及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
3
月余。
现病史:
患者
3
个月前出现右眼睑跳动,
渐至右侧面部肌肉不自
主跳动,甚则抽动,精 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发作频繁。
既往史:体虚易感冒。
查体:神清,表情欠自如,右眼睑及面肌间歇性不自主跳动、抽
动,右眼裂变细小。
诊断:面肌痉挛。
治疗:取穴:四白、颊车、迎香、颧髎、下关、新会、攒竹、太< br>阳、下巨髎、完骨、风池、合谷、大杼、风门、太冲、足三里。每次
取
1
~2
穴,针刺抑制法一型手法,留针
30
分钟。上背部穴位用温和
灸或拔火 罐,每次
10
分钟。仅治疗
3
个疗程后,右眼脸及面肌跳动
基本控制 。
【按语】
患者年轻,
病程短,
因此,
针灸治 疗效果相对要好些、
快些。
因其体质稍为虚弱些,
因此,
在控制其面肌不自主 抽动的同时,
还在其上背部具有全身性保健作用的大杼、
风门等穴施以温和灸或拔
火罐 配合,
以便从整体上提高其免疫能力,
增强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对
全身机能的统一调整作 用。
【例
4
】
李某,女,
58
岁,初 诊日期:
2007
年
2
月
8
日。
主诉:左侧眼睑及面肌不自主、频繁地抽动
3
年。
现病史:患者于
2004
年始,左眼睑不自主跳动,逐渐加重,扩
散至左侧面颊肌肉及口角抽动,导致 左眼裂变细,口角向左侧歪斜。
既往史:胃窦炎,高血压病史。
查体:神 清,表情不自如,左眼脸及面肌频繁跳动,不能自行控
制,左眼裂变小,口角稍向左歪。左侧鼻唇沟变深 。
诊断:面肌痉挛。
治疗:取穴:四白、颊车、迎香、攒竹、下关、新会 、印堂、颧
髎、
太阳、
风池、
完骨、
天柱、
新设、
合谷、
足三里。
每次取
1
~
2
穴,
针刺抑制法一型 手法,留针
30
分钟。治疗
2
个疗程而愈。
【按语】
患者发病三年,曾经中西药、按摩等多种治疗,效欠
佳。
因病程较长,
除常规的针灸治疗外,
还配合多次的
“安全留针法”
,
才得到较理想的疗效。
【例
5
】
黄某,女,
4 3
岁,初诊日期:
2007
年
6
月
25
日。
主诉:左侧眼睑及面肌不自主抽动
2
个多月。
现病史:患者于
2007
年
4
月始,因玩电脑过度,出现左眼睑跳
动,渐向左面部、 口角肌肉扩散,致左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跳
动,甚则抽动。精神紧张时发作频繁。
既往史:高血压病、颈椎病史、泌尿系统结石病史。
查体:神清,表情不自如,左侧上下眼睑及面肌、口角肌肉均有
跳动、抽动。
诊断:面肌痉挛。
治疗:取穴:四白、颊车、下关、迎香、颧髎、攒竹、新会、太< br>阳、风池、完骨、天柱、新设、神庭、合谷、大杼、肩中俞、风门、
足三里。每次取
1< br>~
2
穴,针刺抑制法一型手法,留针
30
分钟。另取
四白、太 阳、颊车,轮换埋针
48
小时。面肌抽动减少。两个月后,
病情明显好转。
【按语】
该患者因工作的关系,长期伏案于电脑旁,加之紧张
劳累而染上此 病症。在针灸治疗中,采用针刺抑制法一型手法,并多
次配合“安全留针法”
,对控制其面肌频 繁抽动有效。
第三节
学术特点
一、重视神经系统在针灸中的调节作用
经络系统是我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也是
针灸治病的理论基础。经络的物质基础,实际上,就是包括神经系统
以及血管、淋巴组织等。神经其实不是外国人发现的,早在两千多年
前,中国人就发现了的,大量研究已 表明,经络的解剖形态学上,发
现许多神经干和神经纤维,且穴位解剖
99%
存在神经 。循经感传现象
发现体表大部分周围神经分布与经络线吻合。
例如,
病人截肢后常有< br>肢体依然存在,且发生剧烈疼痛的感觉,即幻肢痛。主要是脊髓痛觉
非特异传导通路的抑制性冲动 减少,以致大脑皮层形成异常兴奋灶,
虽然经络断了,经气不能按常规逐经相传了,当然,肢体截断后, 脊
神经的周围部分也断了,
但大脑皮层上的联系没有断,
仍有感传传到
不存在 的手、脚上的现象出现。说明经络实质是神经反射系统。针灸
能治好幻肢痛,
也是通过高级中枢 神经系统而起作用的。
上世纪七十
年代以来,
广大针灸界同仁和医学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大量临床研
究和科学实验研究也证实,针灸的镇痛(针麻)原理,针灸的消炎,
针 灸的双向性调整作用,针灸能提高免疫力,针灸的保健、康复和抗
衰老作用等等方面,
都与神经 系统和高级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大脑皮
质)以及神经系统所释放的神经介质有密切的关系。
二、强调影响针灸治病的三个关键因素
1.
刺激的手法。
大脑皮层活动,
主要是兴奋与抑制这两个过程,
针灸对神经所起的直接作用,
不外乎为 达到兴奋和抑制这两个过程而
施用的手法。即:按取穴的多少、刺激的强度、留针时间的长短、频
率的快慢、患者感觉的轻重、灸法的种类等诸多因素,分为抑制法和
兴奋法两大类。其中:取穴少,刺 激量大、持续时间长、频率快、患
者的感觉较重、温和灸或熨热灸
15
~
30
分钟的方法,叫做强刺激。它
对于身体机能,处于异常兴奋
(
亢进
)
状态的,可以起到镇静、缓解、
制止和增强正常抑制的作用,因而,又称它为“抑制法”。相反 ,把
取穴较多,刺激量不大,时间短暂,患者感觉也不太重(或短暂的较
重刺激)
,雀 啄灸
30
~
50
下的方法,叫做弱刺激。它对于身体机能,
处于过度 抑制或衰退状态的
,
可以起到促进身体机能,
解除过度抑制,
唤起正常兴奋作 用,
因而又称它为兴奋法。
抑制法和兴奋法又各分为
两个型。
(
1
)
抑制法一型
(简称“抑Ⅰ”)
:
取穴少,
只取
1
~
2
个穴位,
刺激量大,频率快,病人所出 现的针感重,并给予长时间的强刺激。
用于各种疼痛(如头痛、牙痛)
、痉挛、哮喘发作、高血 压病危象、
精神病的狂躁型,以及一切炎症的急性期。
(
2
)
抑制法二型
(简称“抑Ⅱ”)
:
取穴较少,
每次取
2
~
4
穴,
;
刺激较重,但较“ 抑Ⅰ”稍轻。患者的感觉较重,较舒适,给予较长
时间的留针。用于一般的疼痛、痉挛、高血压、神经衰 弱的兴奋期、
舞蹈病、肌张力过强、一般的慢性病,以及老年人和儿童和一些一时
诊断不明的疾 病。
(
3
)
兴奋法一型(简称“兴Ⅰ”)
:取 穴较多,一般取
4
~
10
个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12: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3974.html
-
上一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操作规范
下一篇:腰肌劳损症状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