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1 12:23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饮食减肥方法)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面肌痉挛


hemifacial spasm,HFS


是一种临床常见 的
脑神经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
术。虽然微血管减压是目前有望彻 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方法,
但是术后无效、复发以及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仍然是困
扰医师和病 人的难题。自

2012
年起,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
疾病诊治中心和中华医 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
组先后多次召集

80
余位神经外科专家 ,结合国内外研究进
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以规范和指导面 肌痉挛治疗的临床实践,提高我国治疗面肌
痉挛的整体水平。


一、概述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

(眼



匝肌、表情
肌、口轮匝肌)

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
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
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 从眼睑开始,并逐
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
挛是指痉挛从下部 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
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
1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
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诊断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
床表现。对于缺乏特 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
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
验。电生理检查包括肌

电图


electromyography,EMG




异常肌反应(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


或称为侧方
扩散反应


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


检测。在面肌痉挛
病人中,
EMG
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
可达

150
次)

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
AMR
阳 性支持面肌痉挛诊断。
影像学检查包括

CT


MRI ,
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
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3D-TOF-MRA


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
周围的血 管分布。面肌痉挛病人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对
卡马西平治疗有效

(少部分病人可出现无效)
,因此,卡马
西平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



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 梅
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
2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进行鉴别。①双侧眼睑痉挛:表现 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
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病人常表现睁眼困难和
眼泪减少, 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②梅
杰综合征:病人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
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以下面肌的不自主抽
动,
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 的异常动作,
而且随着病情加重,
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及颈部、四肢和躯< br>干的肌肉。③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病人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 牙和张口困难,三叉
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④面瘫后遗症:表现为
同侧面部表情肌 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
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以鉴别。



三、术前评估



电生理学评估

术前电生理评估有助于面肌痉挛的鉴别
诊断和客观了解面神 经与前庭神经的功能水平,有条件的医
院应积极开展。
电生理评估主要包括

AMR

LSR


EMG











brainstem
acoustic
evoked
potential,BAEP


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电生理表现,潜
伏期一般为

10 ms
左右,
对面肌痉挛诊断有辅助价值。
AMR
检测方法:①刺激面神经颞支,在颏肌记录。②刺激面神经
3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下颌缘支,
在额肌记录。
采用方波电刺激,
波宽


ms,
频率




Hz,
强度

5
——
20

一般采用同芯针电极插入额肌、眼轮
匝肌、 口轮匝肌等,可记录到一种阵发性高频率的自发电位

(最高每秒可达

150
次)

BAEP
可反映整个听觉传导通路
功能, 主要观察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说明神经传导障
碍。由于出现的各波发生源比较明确,因此对疾病的 定位有
一定价值,也可结合纯音测听综合评估术前的前庭蜗神经功


.


影像学评估

面肌痉挛病人在接受微血管减压


MVD


手术之前必须进行影像学评估,最好选择

MRI
检查,对于
无法接受

MRI
检查的病人应该进行头颅

CT
扫描。
MRI
检查的意 义在于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
瘤、脑血管畸形(
A
VM
)< br>、颅底畸形等,
MRI
检查的重要意
义还在于明确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 管,甚至显示出血





















3D-TOF-MRA
已经成为
MVD
手术前常规的检查,
以此为基
础的

MRI
成像技术不断发展,已经能够

360
°显示与面神
经存在解剖关系的所有血管。
但必须指出的是,
MRI
检查显
示的血管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责任血管,同时

3D-TOF-MRA
检查阴性也不是
MVD
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只不过对于
3DTOF-MRA
检查阴性的病人选择

MVD
需要更加慎重,
4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需要再次检查病人的面肌痉挛诊断是否确切,必要时应参考
电生理学评估结果。



四、治疗



药物治疗

①面肌痉挛治疗的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

(得理多)
、奥卡西平以及安定等。其中,卡马西平成人最
高剂量不应超过

1200
mg/d.
备选药物为苯妥英钠、氯硝安
定、巴氯芬、托吡酯、加 巴喷丁及氟哌啶醇等。②药物治疗
可减轻部分病人面肌抽搐症状。③面肌痉挛药物治疗常用于
发 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者以及作为术后症状
不能缓解者的辅助治疗。对于临床症状轻、药物 疗效显著,
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可长期应用。④药物治疗可有肝
肾功能损害、头晕、嗜睡 、白细胞减少、共济失调、震颤等
不良反应,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即刻停药。特别指出的是,
应 用卡马西平治疗有发生剥脱性皮炎的风险,严重的剥脱性
皮炎可危及生命。



肉毒素注射



1

常 用药物:注射用
A
型肉毒毒素

botulinum toxin A


主要应用于不能耐受手术、
拒绝手术、
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
5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药物治疗无效或药物过敏的成年病人。当出现疗效下降或严
重不良反应时应慎用。过敏性体质者及对本品 过敏者禁止使
用。



2
、用法及用量:采用上睑 及下睑肌肉多点注射法,即上、
下睑的内外侧或外眦部颞侧皮下眼轮匝肌共

4


5
点。如
伴面部、口角抽动还需于面部中、下及颊部肌内注射

3
点 。
依病情需要,也可对眉部内、外或上唇或下颌部肌肉进行注
射。每点起始量为


U/ ml.
注射

1
周后有残存痉挛者可追加
注射;
病情复发者可作原量或加倍量



U/ ml

注射。
但是,
1
次注射总剂量应不高于

55
U,1
个月内使用总剂量不高于

200 U.


3
、疗效:
90%
以上的病人对初次注射肉毒素有效,
1

注射后痉挛症状完全缓解及明显改善的时间为

1
——
8

月,大多集中在

3
——
4
个月,而且随着病程延长及注射次
数的增多,疗效逐渐减退。两次治疗间隔不应少于

3
个月,
如治疗失败或重复注射后疗效逐步降低,应该考虑其他治疗
方法。 因此,肉毒素注射不可能作为长期治疗面肌痉挛的措
施。需要指出的是,每次注射后的效果与注射部位选 择、注
射剂量大小以及注射技术是否熟练等因素密切相关。


6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
、不良反应:少数病人可出现短暂的症状性干眼、暴露
性角膜炎、流泪、畏光、复视 、眼睑下垂、瞬目减少、睑裂
闭合不全、不同程度面瘫等,多在

3
——
8
周内自然恢复。
反复注射肉毒素病人将会出现永久性的眼 睑无力、鼻唇沟变
浅、口角歪斜、面部僵硬等体征。



5
、注意事项:发热、急性传染病者、孕妇和

12
岁以下
儿童慎用;在使用本品期间禁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备有

1

1000
肾上腺素,以备过敏反应时急救,注射后应留院内
短期观察。



微血管减压



1

医院及科室应具备的条件:

①医院应具备独立的神经
外科建制。②具备开展显微外科手术的设备

(显微镜)


器械。

CT

MRI,
有条件的单位应配备神经电生理监测的
设备及人员。④应由掌握娴熟显微手术技术 的高年资神经外
科医师完成。



2

手术适应证:

①原发性面肌痉挛诊断明确,
经头颅

CT


MRI
排除继发性病变。②面肌痉挛症状严重,影响日常
生活和工作,病人手术意愿 强烈。③应用药物或肉毒素治疗
7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12:2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3947.html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