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线代表时间,一小格为
0.04s
,一大格为
0.2s
;竖线代表 电压,一小格代表
0.1mv
。
测量幅度:
自基线的上缘测到波的顶端,自基线的下缘测到波的底端。
测量时间:
从波形起点的內缘测量至波形终点的內缘。
心率计算
:
60/
(小格数
x0.04
);
RR
间距不等:
6 s
(
15cm
、
30
大格)内的搏动
次数
x10< br>。
电轴右偏:
+100
以上可诊断;见于右室肥厚、左后分支传导阻 滞、预激综合征、
高侧壁心梗。
电轴左偏:
-30
以下可诊断;见 于左室肥厚、左束支阻滞、下壁心梗、左前分支
传导阻滞。
电轴不确定:
- 90
(
+180
)
--270
,(
I
向下,
III
向下)
偶联间期(连律间期)
:期前收缩(早搏)前的
Q RS
波的开始点与室性期前收缩
的开始点之间的时间。
(
一
)
P
波
:
P
波 代表右心房、左心房的激动波(
P
波前一半主要由右心房除极产生,后
一半主要由左心 房除极产生)
1.
窦性心律
:
I
、
II
、
aVF
绝大多数是直立的,
aVR
一律是倒置的;
宽度:为
0.06
—
0.11s
;
高度:在肢体 导联不超过
0.25mv
,在胸导联不超过
0.15mv
。
2.
房性心律
:
1
)房性
P
波(
P
,
):方向、电压和时间等与 窦
P
不同,这种不一定表现在所有
导联上,有时仅表现在一组(如
II
、
III
、
aVF
)导联上,在其他导联上则与房
P
与窦
P
很难鉴别。
2
)房性心搏
PR
间期
> 0.12s
,是与交界性心搏的鉴别点;
3
)房性融合波:窦
P< br>与房
P
融合而成的房性融合波,如伴有窦房竞争现象的加
速的房性逸搏心律,可 出现房性融合波,形态介于窦性和交界性
P
波之间。
4
)房性心律 的
QRS
为室上性:即
QRS
不增宽,
但房性心搏伴预激 综合征、室内阻滞或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时,
QRS
可增宽。
此外,P
波改变的同时发生
QRS
波形态改变,这种改变称为房性心搏伴非时相
性室内差异传导,此
QRS
可轻度增宽,但一般不超过
0.12s
。
3.
交界性心律
:
1
)逆行
P
波(
P
,,
):逆行
P
波在
aVR
导 联上直立,在
II
、
III
、
aVF
导联上是倒
置 的;
2
)
QRS
波群多呈室上性,即
QRS
不宽 大。有时可因伴时相性或非时相性室内差异
传导,使
QRS
波增宽和畸形;
3
)逆
P
和
QRS
波的时间关系:若逆
P
在
QRS
波之前,
P
,,
-R
间期
<0.12s< br>;若逆
P
在
QRS
波之后,
R-P
,,
间期
<0.20s
(从
QRS
波起点测量至
P
,,
起点 );若逆
P
埋在
QRS
波
之中不能察觉时,
P
,,
-R
或
R-P
,,
间期
=0
。
4.
室性心律
:
1
)
QRS
波群宽大畸形;
2
)
QRS
时限
>=0.12s;
3
)继发性< br>ST-T
改变:以
R
波为主的导联上
ST
段下移、
T
波倒置;
4
)
QRS
波与窦性
P
波(或 室上性
P
,
波)脱离关系,如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房室脱
节(
III< br>度房室传导阻滞),有时室性激动逆传心房形成逆
P
,
R-P
,,间期大于
0.12s
,
小于
0.20s
;
5
)室性融合波:若室性心搏发生延迟,与下传的室上性心搏共同激动心室,可
形成室性融合波, 形态介于室上性和室性
QRS
之间。
(
二
)
PR
间期
:
1.
窦性心律在
0.08-0.20s
之间;
房性心律
PR
间期
>0.12s
;
交界性心律
PR
间期
<0.12s
。
间 期延长:
I
度房室传导阻滞;
P
波过大(心房肥大或扩大)。
间期缩短:
6-7
岁后至成人
<0.12s
;
新生儿第一周后
<0.08
;
间期
<0.12s
:
房室交界性心律:
P
,
-R
间期
<0.12s
;若逆
P
在
QRS波之后,
R-P
,,
间期
<0.20s
;
若逆
P
埋在
QRS
波之中不能察觉时,
P
,,
-R
或< br>R-P
,,
间期
=0
,
P aVR
导联直立;
预激综合征:
P-R
间期
<0.12s
,
P aVR
导联倒置。
(
三
)
QRS
波群:
代表左、右心室的激动。
1.
时限范围:
0.06s-- 0.10s
,超过
0.10s
应详加描述。
2. V1
导 联
R/S
比值不超过
1.0
,
V5
导联
R/S比值不低于
1.0
。
3.R V5<2.5mv
,
RV5+SV1>3.5mV
(女)
>4.0mV
(男);
4.R V1<1.0mv
,
RV1+SV5
>
1.2mV
;
5.R
Ⅰ
<1.5mv
,
R aVL<1.2mv
,如aVL
有
q
波,应宽不到
0.04s
,深不超过
R波的
1/4
,如
aVL
是基本向下,则可能出现
QR
波 ,其
Q
波深度可超越
R
波的高度;
6.R II<2.5mv
,
R III<1.5mv
,
R aVF<2.0mv
,在某些正常人中,也会出现
QS
形波群;
7.R aVR<0.5mv
。
(
四
)
Q
波:
1.
宽不到
0.04s
,深不 至
0.15mv
(一般不超过
R
波的
1/4
),称为
q
波。
2.q
波常见于
I
、
aVL
、
aVF
、
V5
、
V6
导联,
V5
、
V6
导联看不到小
q
波,可能为异
常。
3.
宽 逾
0.04s
,深达
0.04mv
的
q
波应予重视。
4.V1
、
V2
无
Q
波,但可能是
QS
波。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09: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3813.html
-
上一篇:心房颤动心电图难点解析
下一篇:病理生理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