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T
段
S
T
段起始于
J
点(转折点在
Q
R
S
波群的终点以及
S
T
段的起点),终止于
T
波起始处。
ST
段代表心室去极化终止和复极开始之间这段时间
。正常
S
T
段为
微凹形,
J
点与
ST
段通常等电位或者是零电位,是由
TP
段确定的。如果
TP
段无法识别,例如心动过速时(
T
波与
P
波互相穿梭),则要用
P
R
段来确定零
电位基线。
S
T
段变平是一种非特征性变化。
J
点和
ST
段抬高可见于多种情况,包括早期
复极(可见于年轻人或左心室肥大患者的
Q
R
S
幅度增高)、透壁性心肌缺血
(可发生于冠状动脉痉挛)、
ST
段增加心肌梗死(或者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
包炎。
(
A
)正常
ST
段。心率
J
点和
ST
段均在基线,基线由
TP
段(从前几个复合
波的
T
波到
P
波)确定。
(
B
)压低的
J
点。
(
C
)上斜型
ST
段压低。
J
点压低并且
ST
段向基线上方斜行升高。
(
D
)水平型
ST
段压低。
J
点压低并且
ST
段呈平的或水平状。
(
E
)下斜型
ST
段压低。
J
点压低并且
ST
段向下
倾斜。
(
F
)
ST
段抬高。
J
点和
ST
段均在基线
TP
线之上。
J
点和
ST
段压低(上斜型、水平型、下斜型)见于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左心室
肥大或冠脉疾病)和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
E
MI
)。
ST
段压低如果在
基线(即
TP
段)下超过
1
m
m
即认为具有临床意义。
J
点压低和上斜型
ST
段
压低可作为正常表现见于窦性心动过速。这是由于患者
P
波的
T
波改变或压低
(即心房复极)所致,即由于
P
R
间期缩短(因房室结传导交感神经增强所致)
以及
P
波的
T
波移出
Q
R
S
波而导致
J
点引起的。由于
J
点压低和上斜型
ST
段
压低可能是正常变异,因考虑到
P
波中
T
波的影响需在
J
点之后
80
ms
评估
ST
段。如果在此以上
ST
段回归到基线,
ST
段的压低就是正常变异。如果
ST
段
仍旧低于基线
1
.5m
m
以上,则可诊断为心肌缺血。
J
点正常而
ST
段压低(下垂型、超长型、吊起型等)是随着地高辛的副作用
(不是地高辛中毒)出现的。
J
点抬高而
ST
段正常,可能是
J
波(奥斯本
波),见于低体温。
Q
T
间期
Q
T
间期示出
心室复极
的时间,从
QR
S
复合波的起始波(
Q
波或
R
波)测量到
T
波的终端(见图
9
)。用于测量的导联应该是
T
波患者
最好或最尖
的。由于
Q
T
间期包含
Q
R
S
复合波,因此测量
QT
间期时就要考虑到
Q
R
S
复合波时长
的增大,并将
Q
R
S
复合波时长超过正常值(即
0
.06~0.10s
)的部分从
Q
T
间期
的测量值中减去。正常
QT
C
为
0
.44~0.48s
。
长的
QT
间期可由延迟或延长复极所导致。延迟复极时,
ST
段的时长较长而
T
波的时长正常。这种情况通常见于代谢性异常,尤其是低钙或低镁。延长复极
时,若
ST
段的时象正常而
T
波加宽延长。这种情况是由药物副作用(获得性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09:5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3808.html
-
上一篇: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题 病理生理学习题
下一篇:心电监护相关理论知识考试题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