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疹(湿疮)
-
中西医临床及用药总结
所谓
湿疹
,
缘于本病损害处具有渗出潮湿倾向之征,
故名。
该病可称得最常见的
皮肤 病,
在部队中也不乏此种患者。
中医文献有数十种病名与现代医学称为湿疹
的表现很相 似,如
浸淫疮
、湿癣、四湾风等。
湿疮
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 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以多形性皮损,
对称分
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和 慢性化为临床特征。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
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三类。本病相当
于西医的湿疹。
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
一般依据其发病 部位、
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
若
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 ,称
血风疮
或
栗疮
;发于耳部
者,称
旋耳疮
;发于 乳头者,称
乳头风
;发于手部者,称
瘸疮
;发于脐部者,称
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
绣球风
;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
四弯风
;发于 婴
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
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症状变化多端,但 根据发病过程中皮损表现不同,可将本病分为急性、
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兹分述如下:
一、急性湿疹
本型湿疹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但往往较易见于头部,四肢屈侧、阴 部、手足
背等部位。常呈对称分布,一般为局限在某些部位,而全身泛发性湿疹甚少见。
皮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即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脱
屑等各种皮疹可互见 。
也就是说,
在同一病变处,
于同一时期内,
可出现上述
3
~
4
种以上损害。患处炎症反应通常较明显,尤其中央部位更为显著,往往伴有糜
烂、 渗出、。但病损境界不清楚,肿胀也较轻。
自觉痒甚,
其瘙痒程度与发病部位,个人耐受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痒以夜间尤
甚,症情厉害,可影响睡眼。还有因搔痒而易并 发细菌感染,从而引发毛囊炎、
疖肿、脓疱疮、淋巴管炎、淋巴腺炎等化脓性皮肤病。
急性湿疹如经妥当处置可获痊愈,
但易复发。
临床上也时常观察到由本型湿疹移
行为 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二、亚急性湿疹
当急性湿疹炎症反应缓解、红肿、渗 出明显减轻。整个病变以丘疹为主,间有轻
度糜烂,少量渗液、且伴有少许结痂或鳞屑、则可称之为亚急 性湿疹。
此期湿疹,主观痒依然存在,病程可达数周之久。倘若病性迁延不愈者,可演变成慢性湿疹;如果处理欠当,症情迅速恶化剧变,还可逆转为急性湿疹。
三、慢性湿疹
该型湿疹可以在发病伊始就呈慢性型,
但多数是从急性、亚急性演变而成,
还可
见于急性湿疹反复在同一部位发生,最终转变成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好发于四肢,如手足、小腿、肘窝、窝等处,分布也多对称。皮损常是
局限型,呈皮肤 增厚、浸润彰明、往往成苔藓样变,色素沉着屡见不鲜,境界分
外清晰。
患者常诉说 剧痒难忍,遇热或夜幕降临时尤甚。病情缠绵,经年累月难得痊愈。
在此期间,
如局部治疗处理 欠当或饮食刺激性食物,
可使慢性湿疹急性发作,
这
时其临床表现如同急性湿疹。
四、特定部位及特殊类型
湿疹还可凭依发生部位不一样而患处命名。现简述如下:
1.
头 部湿疹:发于头皮者,多有糜烂、流滋,结黄色厚结,有时头发粘集成束状,常
因染毒而引起脱发。发于 面部者,多有淡红色斑片,上覆以细薄的鳞屑。
2.
耳部湿疹:好发于耳 窝、耳后皱襞及耳前部,中医称旋耳疮。皮损呈红斑、糜烂、
流滋、渗出少许、结痂及皲裂。耳根裂开, 如刀割之状,痒而不痛,多对称分布、痒
感较著、易并发感染。以儿童患者占多数。
3.
乳房湿疹:多见于女性,常在哺乳期易患此病。好发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往 往
双侧同时受累。皮疹呈红斑、浸润、糜烂、渗出,上覆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有时
伴皲裂。 自觉痒甚,且有轻度皲裂而引起的痛感。若停止哺乳,症状可迅速改善,直
至获痊愈。
4.
脐部湿疹:为鲜红色或暗红色斑片,有流滋、结痂,边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 皮
肤。常有臭味,亦易染毒而出现红肿热痛,伴发热畏寒,便秘溺赤。
5.
手部湿疹:本型最大特点是易受气侯影响,多见冬天加重,而夏季缓解。常常侵犯
指背,皮损表 现浸润增厚较明显,可伴皲裂及脱屑。奇痒难名,往往因洗涤剂等刺激
而招致病情恶化。皮损形态多种, 可为潮红、糜烂、流滋、结痂。反复发作,可致皮
肤粗糙肥厚。冬季常有皲裂而引起疼痛。发于手背者, 多呈钱币状;发于手掌者,皮
损边缘欠清。
6.
小腿湿疹:此型 临床较为常见,多见于长期站立者,好发生在胫部内、外侧面,分
布对称,即皮损主要发于小腿下三分之 一的内外侧。常先有局部青筋暴露,继则出现
暗红斑,表面潮湿、糜烂、流滋,或干燥、结痂、脱层,呈 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常
伴有臆疮。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出现皮肤肥厚粗糙,色素沉着或减退。皮疹 表现
与急性或慢性湿疹相同。
7.
女阴或阴囊湿疹:发生于女阴 或阴囊部位,有时延及肛门周围,少数累及阴茎。急
性期潮红、肿胀、
糜烂、渗出、
结 痂;慢性期则皮肤肥厚粗糙,皱纹加深,
色素沉着,
有少量鳞屑,常伴有轻度糜烂渗出。病程较 长,常数月、数年不愈。皮损呈红斑、糜
烂及渗出,也可出现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明显,该部湿疹、由于 神经分布丰富故自觉
奇痒难忍。
8.
肛门湿疹:病发于肛门处, 亦可涉及附近皮肤,皮损常为浸润肥厚,湿润或少许渗
出,也能引起皲裂。剧痒。
除 上述以外,在临床上还有部分湿疹,其症状表现非同寻常。为此,将这些湿疹
称为特殊型湿疹,现介绍如 下:
1.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此病常继发于细菌性化脓 性皮肤病,如中耳炎、溃疡、瘘管及褥疮等。从上述病灶中
排出分泌物,
而使其周围皮肤受刺激 或致敏所引发的皮肤病。
损害以感染病灶为中心
向周围扩展和漫延,表现为肿胀、红斑、水疱、 脓疱、糜烂、渗出及结痂等。病变处
可出现同形反应,即皮损与机械性损伤的形状相一致。自觉瘙痒或轻 度痛感。
2.
自体敏感性湿疹(四弯风)
本型湿疹亦 称自体敏感性皮炎常认为患者对自体内部皮肤组织所产生的物质过敏而
引发。这种湿疹在发病之前,身体 某处已有一个湿疹病灶或其它皮肤病。皮损呈全身
泛发性对称性湿疹样变。间以小水疱或丘疱疹为主,也 可出现同形反应,即皮损沿抓
痕呈线状排列。
此种湿疹往往在上述原发病灶急性发作
7
~
10
天后才致病。
自觉痒甚。
本病症状可随原发病灶好转而改善或 消失。
四弯风一般分为婴儿期、
儿童期、
成人期。
婴儿期皮损为多形性,有红 斑、丘疹、水疱、糜烂、流滋、结痂、脱屑。好发于头面、
躯干、四肢。儿童期皮损呈局限性、对称性, 多为干燥常有鳞屑的丘疹,或为边缘清
楚的苔藓样斑片,因搔抓而有抓痕、表皮剥脱、血痂。少数可为米 粒至黄豆大小,正
常皮色或棕褐色的丘疹,初起较大,颜色潮红,日久变硬,色褐。多见于肘窝、胭窝< br>或四肢伸侧。
成人期皮损类似播散性牛皮癣,
皮损为多数密集的小丘疹,
常融合 成片,
苔藓样变明显,其上有细薄鳞屑。好发于颈部、四肢、眼眶周围。自觉剧烈瘙痒。部
分患 者伴有消瘦、便溏、纳呆、神疲乏力、头晕、腰酸、发育不良等症状。实验室检
查: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增高,血清中
18E
增高。
3.
婴儿湿疹
< br>本病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皮肤病,多为满月后方发病。惯发于头面部,其他地方也可
被波及。初为 簇集性或散在的红斑或丘疹。在头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腻性的鳞屑和黄
色痂皮。轻者,仅有淡红的斑片, 伴有少量鳞屑,重者出现红斑、水疱、糜烂,浸淫
成片,不断蔓延扩大。自觉瘙痒剧烈,患儿常有睡眠不 安,食欲不振,一般
1—2
岁
之后可以痊愈,若
2
岁后反复发作,长 期不愈,且有家族史、过敏史者称为四弯风。
皮疹表现与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相同,时作时休,容易复发。 剧痒难忍,故夜间哭闹、
躁动不安。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腹泻等。目前,不少学者认为婴儿湿疹是异位 性皮
炎之婴儿型,但对此还有异议,理由为还有部分婴儿湿疹不是异位性皮炎。故此,提
倡还可 沿用婴儿湿疹之病名。
4.
钱币状湿疹
又称货币样湿 疹。
常发生为手背、
四肢伸侧及臀部,
往往对称分布,
以冬秋季节多见。皮损形状似钱币,园形或类园形,直径约
2
~
5cm
,损害为红斑基础上 出现丘疹或丘
疱疹,间可见滴状糜烂及渗液。甚痒,病程呈慢性经过,对治疗反应尚好,但也易复
发。
【诊断与鉴别】
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特点,
诊断较容 易。
急性湿疹皮疹表现为多形性、
对称
分布,倾向渗出;慢性型皮损呈苔藓样变;亚急 性损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自觉
瘙痒剧烈;容易复发。对特殊型湿疹应注意其独特临床症状,诊断也不困 难。
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疹鉴别
病因
好发部
暴露或接触部
位
皮损特
点
主观症
痒外,可伴烧灼或疼痛
状
病
程
复
发
病程短,除去病因后易治愈
无复发倾向
病程长,去除刺激后不一定改善
容易复发
自觉痒
皮疹形态单一可见小、中、大水疱,甚至溃疡、坏死、界限,清
楚有时肿胀彰明
呈多形性发疹,以小水疱为主,不出现中大小疱,溃疡及坏死境界欠
明,可见轻度肿胀
常对称泛发
接触性皮料
易查明致病物质
急性湿疹
很难查清
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疮相鉴别。
有明 确的接触史。
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
以红斑、
潮红、
肿胀、
水疱为主 ,
形态较单一,
边界清楚,
去除病因后很快痊愈,
不复发。
慢性湿疹需同神经性皮炎(牛皮癣)鉴别
病
史
皮
损
好发部位
敏
感
性
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湿疹转变而来
苔藓样变
伴色素沉着可急性发作倾向渗出
多见于四肢、手足及阴囊部
对刺激性药物敏感性高
易急性发作引起渗出
神经性皮炎
先有瘙痒后发皮疹
苔藓样变明显
无色素沉着倾向干燥
一般无渗出
好发于颈项
骶部及四肢伸侧
可耐受多种药物及理化等刺激
神经性皮炎
(牛皮癣)
与慢性湿疮相 鉴别。
皮损好发于颈项、
四肢伸侧、
尾骶部。
初为多角形扁平丘疹,后融合成 片,典型损害为苔藓样变,皮损边界清楚,无糜
烂渗出史。
中医治疗
古人论述
古代中医文献无
“
湿疹
”
之病名,根据 其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
“
浸淫疮
”
、
“
湿毒
”< br>之范畴,又据其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生于小腿的叫
“
臁疮
”
, 生于肘窝或
胭窝部叫
“
四弯风
”
,生于阴囊叫
“
绣 球风
”
等名称不下十余种。
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黄 帝内经素问
·
至真要大论》中论
及病机十九条中说:
“
诸痛痒疮,皆 属于心。
”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
指出:
“
浸淫疮,黄连 粉主之。
”
首先提出中医治疗本病之方药。
嗣后,
历代医家对本病 的认识不断加深,
如隋代巢元方在
《诸病源候论》
中记载:
“
诸久疮 者
¨¨
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
”
明确指出风、湿、热< br>三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基础。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补 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之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
外治方法。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描述:
“
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
止,抓津黄水,湿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
”
不仅对本病的临床症状作了
较详细的叙述,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病因病机
中医来讲,总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
鱼腥动风之品,或嗜 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
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 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
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 病。
疗效标准
?
?
?
?
近期治愈:皮损恢复正常,不痒,或有轻微痒感。
显效:
70
%皮损恢复正常,余下皮损渐趋好转,伴有轻度瘙痒。
好转:
30
%皮损恢复正常,余下皮损有肥厚或极少液渗出,伴有瘙痒感,但尚能忍
受 。
无效:局部皮损不到好转标准,或无改善,甚至恶化。
辨证论治
-
内治法
外邪袭表证
症状:
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损初起,皮肤锨红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
片或水疮密集,渗液流津,瘙痒 难忍,抓破后有痛感,伴身热口渴,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来弦数。
辨证分析:
外邪袭表
腠理素虚,加之经常涉水浸湿,湿性粘滞聚于肌腠,影 响
卫气宣发,营卫失和,血行不畅,外卫不固,易受风热之邪入侵,湿与风、热三
邪互相搏结, 充于肌腠,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治法:
清热解毒,佐以祛湿。
处方:
金银花
15
克,连翘
12
克,黄芩
12
克, 荆芥
7
克,防风
7
克,牛蒡子
12
克,蝉衣
6克,射干
15
克,栀子
9
克,丹参
10
克,土茯苓15
克,生甘草
3
克。
加减:
瘙痒剧烈酌加白藓皮、 地肤子;抓后皮肤感染化脓加蒲公英、紫花地丁;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用法:
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处。
常用成方:
可用牛黄解毒片、银翘散、消风散、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等。
湿热浸淫证
症状:
起病较缓,局部皮损多为丘疹,丘疱疹及小水 疱,皮肤轻度潮红,瘙痒不
休,抓破后糜烂渗出液较多,伴有身倦微热,纳呆乏味,大便不干或溏,小便 短
涩。舌质淡红,苔白腻或淡黄腻,脉来濡数。
辩证分析:
湿热内蕴,素体 阳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烟、浓茶、辛辣之品,脾
胃受伐,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互结 壅于肌肤,影响气血运行,
而发湿疹。
治法:
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处方:
《龙胆泻肝汤合革藓渗湿汤加 减》
萆薜
30
克,苍术
15
克,蛇床子
15
克,< br>白藓皮
15
克,生薏苡仁
20
克,黄柏
12
克,川牛 膝
12
克,赤芍
12
克,苦参
15
克,黄芩
12< br>克,茯苓
12
克,生甘草
3
克。
加减:
若 湿疹偏于上部加荆芥、防风;发于中部或肝经所分布者可酌加龙胆草、
生山栀;糜烂渗出液甚者加用紫草 。
用法:
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亦可煎汁 外洗患部。
常用成方:
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等。
血虚风燥证
症状:
病久,病情迁延反复,瘙痒无度,皮肤色暗或 色素沉着,剧痒,或干燥脱
屑,粗糙发裂,局部糜烂流少量黄水,皮损多呈对称性分布,皮损处有结血痂 、
鳞屑。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
辩证分析:
久病 耗伤阴血,或脾虚生化之源不足,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
故病久,
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
剧痒,
或皮损粗糙肥厚;
阴血不足则口干不欲饮,
脾虚则纳差腹胀;舌淡、苔 白、脉细弦为血虚风燥之象。
治法:
养血祛风,清热化湿。
处方 :《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
生地
15
克,当归
20
克,赤芍< br>12
克,白
芍
12
克,川芎
9
克,防风
6< br>克,苦参
15
克,泽泻
12
克,黄芩
12
克,首乌< br>12
克,白藓皮
12
克,威灵仙
12
克,生甘草
2< br>克。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04:4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3418.html
-
上一篇:皮肤科——湿疮
下一篇:阴囊湿疹的鉴别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