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国饮食的发展与人文地理的关系
浅谈中国饮食的发展与人文地理的关系
摘要:
民以食 为天,无论走到哪里,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食物,经过
各种加工和长期以来的人类对其的改进,进而演变成 今天的中华美
食。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大,形成了我
国丰富的饮食 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所以本文所探讨的就是自
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对饮食的影响。
关键字
:中华饮食
地理
发展
历史
一、引言:
(一)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最初的饮食文化是从火堆中孕育出来的。
蒙昧
时代,
由于天火的原因,
时 常发生火灾,
能从大火中逃出来的野人难以抵制烧熟
的野兽和坚果的扑鼻焦香,
把他们 捡起来放在嘴里,
舌上的味蕾立即反馈出一股
求之不得的食欲,
这就成了人类结束茹毛 饮血时代的一个信号。
经过了很多年的
尝试和失败,
原始人群终于懂得了如何利用自然 火,
控制火种,
从此走上了吃熟
食的道路。并且,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最初的烹调是 “烧烤”和“膨爆”
(把
植物种子放在炭火上爆米花来吃)
。熟食的饮用使原始人的体 质以及生产生活都
有了飞快的发展和进步。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旧石器和新石器交替期间,
我们的祖先终于从“狗尾草”的 籽实中,选出第一种粮食作物,这就是小米。而
养殖业主要是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 在新石器时代,
中国已是六畜具
备了。经考证,当时的家畜主要为猪,狗,牛,羊,鸡。随着时 间的推进,社会
的各个方面都在发展。
为了满足当时社会上人们的需求,
蔬菜的种类,
食物的种
类,以及烹调食物的方法都有了更大的改进。出现了调味品,发明了发酵技术,
食物的保鲜和储藏技术等。
(二)从公元前
475
年到公元
58 9
年,
农业生产跃上新的台阶。
长时间的时间和
积累,
人们掌握了更 加先进和娴熟的生产技术,
并且也发现了更多的蔬菜和水果
的种类。使人们所使用的食物营养丰 富,更加美味。与此同时,食品制造也有了
新的突破。出现了制造豆腐等豆制品,酒,植物油,蔗糖,点 心面食等技术。在
饮食上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人口与营养
人要获得正常发育,必然要有足够的营养条件的保证。因此在研究人口质量
时,
研究其营养状况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讨论之前,
首先应该明确两个概念,
一个是食物充足,一个是营养充分。为达到前一标准,只要吃饱饭就可以,但人
的发育需要各种维生素, 蛋白质,糖,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这种
要求就不仅仅是吃饱了就可以满足的。
也 就是说,
人在摄取食物时,
需要食用含
有各种不同营养成分的多种食物,这也就是营养 学中常提到的“膳食平衡”
。
(一)膳食指标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了合理膳食的构成指标。其中营养素的每天供给量是:
蛋白质:
每人每公斤体重供给
1
-
1.5
克,占 总热量的
12
%~
14
%。主要由
瘦肉、蛋、乳、大豆与豆制品供给 。动物蛋白应占三分之一。
脂肪:
每人每公斤体重供给1
~
1.2
克,占总热量的
25
%~
30
%。 主要由植
物油供给。
碳水化合物:
每人每天供给< br>400
-
500
克,占总热量的
60
%~
65
%。主要由
谷物类植物食品供给。
维生素:
维生 素
A
、
D
分别为
2260
、
400
国际单 位,维生素
B1
、
B2
、
B6
、
C
,分别为
1.5
~
1.8
,
1.2
~
2.1,
2.70
~
75
毫克。
无机盐:
人体主要的无机盐供给量是:
钙:
600
毫克;
钠、
钾、
氯分别为
6.2
~
3
,
0.5< br>克;碘
100
-
140
微克;铁、锌、磷、镁分别为
10~
12
,
12
~
16
,
720
~900
,
300
~
350
毫克。
维生素和无机盐主要由海产品、
新鲜的蔬菜、
特别是深绿叶蔬菜及新鲜水果供
给,每 人每天供给
400
~
500
克。
(二)人体卡路里的摄入
按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每一个人为维持正 常的生命,每天至少需摄入
2360
千卡的热量,其中
15%
左右应该由蛋白 质提供,大致量为
90
克
/
天
/
人以上。这
一标准 与膳食平衡的不同点在于,
后者不仅强调热量和蛋白质的充分,
还强调其
他人体所需要 的物质摄入。
据统计,
1975--1977
年,世界人均 每天卡路里摄入为
2590
千卡,其中发达
国家为
3421
千卡,发 展中国家为
2403
千卡。
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1986
年初发表的数据,
中国人均每日卡路里摄入为
2485
千卡,蛋白质为
67
克,与上述联合国标准相比,人均卡路里摄入足够,但蛋白
质摄入尚差,
如果考虑到蛋 白质中主要为植物蛋白,
那么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
一些。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联合国标准适量摄取各种营养成分,补充各种营养。由
此,我们的膳食就显得更为重 要。
三、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被西方文化 界誉为功能派文化人类学开山大师的马林诺夫斯基,
说过如下一
句十分浅显,
但却十分 正确的名言:
“人类及其关心的是传种和营养。
”
他所说的
“营养”
,其实就是指人们为维系生命发展基本需要和能量消耗所必要的食料的
摄取。而他所说的“传种”
,则是人类为了延续生命
--
事业和理想的继续而生产
“自己的孩子”
,< br>也就是使自己的生命基因通过婚媾孕育下一代以保证种的延续。
如同演员走下舞台便是现实生活中 的一个普通人
--
拥有普通的思想与普通的需
求一样,
当作为群体与社会生物 人的种种文化表象及属性被逐一剥离之后,
我们
看到人类最关心的真的莫过于这样两件大事。< br>
(一)食医合一
可以说,医药学的最初胚芽就是孕生于原始 人类的饮食生活之中的,这应当
说是人类医药学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由于饮食的获取营养和医药双重功能的相互借助与影响,从“以食同源”的
实践和初步认识中派生出 了中国饮食思想的重要原则,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
“食医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03: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3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