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
要与普通动物一 样:
“
吃
”
。
所以,
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 育而生,
从古至今,
长盛不衰。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
而饮食业也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
“
吃
”
的文化。
中国有着
5000
年的悠久历史 ,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
国人注重
“
天人合一
”
,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
的饮食美食都
“
食出有门
”
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
??
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
于饮食< br>“
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
”
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
??
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
等 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
圣
??
袁 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
也有中华饮食文化
“< br>食经
”
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
??
伊尹将饮食的
“< br>色、
香、味、形
”
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
治国若烹小鲜
”
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
“
四重
”
的特点:
1
、重食:古人就有:
“
民以食为天
”
之说,见面常问
“
吃过没有?
”
足见饮食文化
的地位。
2
、重养:以
“
五谷
”
养
“
六脏
”
,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
、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
“
色、香、 味、型
”
。各种味道差异
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
、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
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 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
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 作风,
吃饭时自
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
争雄,
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
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
“
高手
”
;
说得虽有些低俗,
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
情、礼 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
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 蕴,
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
切联系。
精致;
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
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
或自 己做几个精
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
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
品位甚至是文 化来。
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
“
吃
”
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 种文化精神,却越来
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
精致
”
。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 体保健的现代社会,
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
“
吃
”
出
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
“
过之屠门而大嚼
”
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
“
吃
”
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
特 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
“
三月不知肉味< br>”
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
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 统一,
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
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
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
”
,将对
“
味
”
的审美视作烹
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 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
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
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 环节中。
坠情;
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 的概括。
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
种感情在其中。
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
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
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
吃吃喝喝,
不 能简单视之,
它实际上是人与人
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 一边聊天,可以
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
别或欢迎的心情,
感情上的风波,
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
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
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 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
“
抒情
”
功能,是因为
“
饮德食和、万邦同乐
”
的哲学思想 和
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
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
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
追求一种高尚< br>的情操。
礼数;
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br>中国是礼仪之邦,
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
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
“
礼数
”
,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
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礼记
?
礼运》中说:
“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
礼
数
”
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
菜的 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
“
礼数
”
。
我们谈
“
礼数
”
,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 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
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
悦目、
坠情、
礼数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
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但是,
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03: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3292.html
-
上一篇:关于饮食的诗歌(精选4篇)
下一篇:对中国饮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