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中医诊断学笔记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8 21:29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额头上有皱纹)

1.
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下午
3

5
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 晡潮热,常见于阳
明腑实证,
故亦称阳明潮热。
由于胃肠燥热内结,
阳明经气 旺于申时,
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



午后和夜间有 低热者,
称为午后或夜间潮热。
有热自骨内向外透
发的感觉者,称为骨蒸发热。多属阴 虚火旺所致。



2.
微热:



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等症状者,多属气虚
发热。



时有低热,
兼面白、
头晕、
舌淡、
脉细等症状者,
多属血虚发热。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状者,多属阴虚发热。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状者,多属气
郁发热,亦称郁热。



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微热,
至秋凉自愈者,
多属气阴两虚
发热。



3.
寒热往来



①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②寒热往来有定时--常见于疟疾。



4.
战汗:病 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为正邪剧争所致。
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
是病 变发展的转折点。
若汗
出热退,脉静身凉,提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5.
手足心汗: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手足心汗出最多,可因阴
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热蒸迫津外泄; 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
达四肢而引起。



6.
头痛




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连眉棱骨痛, 病在阳明经;太阳
经与督脉行于头后,
故后头连项痛,
病在太阳经;
少阳经行 于头两侧,
故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故巅顶痛,病在
厥阴经等。


7.
口渴与饮水



①口 渴欲饮口渴咽干,
鼻干唇燥,
多因燥邪伤津所致。
口干微渴,
发热,脉浮数者 ,多见于温热病初期,邪热伤津不甚。



②大渴喜冷饮,
壮热,
大汗出者,
为里热炽盛,
津液大伤的表现。



③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者,是阴虚津亏表
现。



④口渴而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



⑤渴不多饮,
兼身热夜甚,
心烦不寐,
舌红绛者,
属温病营分证。



⑤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饮内停所致。



⑥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瘀
血的表现。



8.
口味



①口淡

多见于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及寒邪犯胃。



②口甜

多因湿热蕴结于脾;口甜而少食、神疲乏力者,多属脾
气亏虚。



③口黏

腻常见于痰热内盛、湿热中阻及寒湿困脾。



④口酸

多见于伤食、肝胃郁热等。



⑤口苦

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⑥口涩

多与舌燥同时出现。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气火上
逆所致。



⑦口咸

多认为是肾病及寒水上泛之故。



9.
假神






原本目光 晦滞,突然目似有光,但却浮光外露;本为面色晦暗,
一时面似有华,但为两颧泛红如妆;本已神昏或精 神极度萎靡,突然
神识似清,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原本身体沉重难
移,忽思 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
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等。



假神的出现,是因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阴阳即将 离决所致,常是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10.
青色




主寒证、
气滞、
血瘀、
疼痛、
惊风 。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
属寒盛、
痛剧。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则多为心 阳暴脱,心血
瘀阻之象。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
多属心气、
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 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的
病人,
胁下每有癥积作痛。
小儿眉间、鼻柱、
唇周发青者,
多属惊风。



11.
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剧痛。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属肾
阳虚。因阳虚火衰,水寒不化,浊阴上泛所致。



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阳虚。因肾精久耗,阴虚火旺,虚火灼阴,
机体失养所致。眼眶 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
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12.
脱发: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
多为血虚受风所致。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
者,为肾虚;有头皮发痒、多屑、 多脂者,为血热化燥所致。



13.
“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 ,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
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14.
目态


< br>①瞳孔缩小:可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及
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瞳孔缩小等 。



②瞳孔散大:常见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五风内障、青盲等病人,
亦见于杏仁中毒以及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瞳孔散大等。
危急症
病人,瞳孔完 全散大,为脏腑功能衰竭、心神散乱、濒临死亡的重要
体征。



③目睛凝视:又称目睛微定。指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固定
前视者,称瞪目直视;固定上视者,称戴 眼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横
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之证,常有神昏、抽搐等表现,属病重;或见
于脏腑精气耗竭,或痰热内闭证;瞪目直视还见于瘿气。



15.
口之动态:




口张——口开而不闭, 属虚证。若状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
入,则为肺气将绝,属病危。




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
可见于中风、痫病、 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 致,可见于新生儿脐风;
若兼见角弓反张者,多为破伤风病人。



口?——口角向一侧?斜,可见于口僻,属风邪中络;或见于中
风,为风痰阻络。



16.
牙齿色泽:若牙齿干燥,为胃阴已伤;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甚,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精不上荣所致,
可见于温热病的晚期,属病重。



17.
望痰



< br>痰白清稀者,多属寒痰,上犯于肺所致。痰黄稠有块者,多属块
痰。痰少而黏,难于咯出者,多属 燥痰。所致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
者,多属湿痰。致痰中带血,色鲜红者,称为咯血。常见于肺痨、肺< br>癌等病人。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肺痈。是热毒蕴肺,化腐成脓
所致。



18.
望呕吐物




呕吐物清稀 无酸臭味,或呕吐清水痰涎,多因胃阳不足,或寒邪
犯胃,胃失和降所致。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多因邪 热犯胃,胃失和
降。
吐不消化、
味酸腐的食物,
多属伤食,
胃气上逆 。
呕吐黄绿苦水,
多属肝胆郁热或湿热。吐血色暗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残渣者,属
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胃腑血瘀所致。



19.
望小儿指纹




①红紫辨寒热

指纹 偏红:属外感表证、寒证。指纹紫红:属里
热证。指纹青色:主疼痛、惊风。指纹淡白:属脾虚、疳积。 指纹紫
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②淡滞定虚实

指纹浅淡而纤细者,多属虚证。因气血不足,脉
络不充所致。指纹浓滞而增粗者,多属实证。因 邪正相争,气血壅滞
所致。



20.
绛舌




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舌绛有
苔,多属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绛色愈深,热邪愈甚。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 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
损。



21.
点刺舌




主脏腑热极,或为血分热盛。舌红而生芒刺 ,多为气分热盛;点
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点刺色绛紫,为热入营血而
气血壅 滞。
舌尖生点刺,
多为心火亢盛;
舌边有点刺,
多属肝胆火盛;
舌中 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22.
齿痕舌




主脾虚、水湿内盛证。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者,多属寒湿
壅盛,< br>或阳虚水湿内停;
舌质淡红而舌边有齿痕者,
多为脾虚或气虚;
舌红而肿胀满口 ,舌有齿痕者,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23.
强硬舌




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 阻络。舌强硬而色红
绛少津者,多因邪热炽盛,热入心包。舌体强硬、胖大兼厚腻苔者,
多因风 痰阻络所致。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者,多为中风
先兆。



24.
苔质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外感疾病初起
在表,病 情轻浅,或内伤病病情较轻,胃气未伤,可见到薄苔。舌苔
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已入里 ,或胃肠内有宿食,或
痰浊停滞,病情较重。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为病进;舌苔
由厚 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为病退的征象。如
薄苔突然增厚,
提示邪气极盛,
迅速入里;
苔骤然消退,
为正不胜邪,
或胃气暴绝。



25.
舌红苔剥多为阴虚;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
多为血虚或气血 两
虚。镜面舌色红绛者,为胃阴枯竭。



26.
苔白 厚腻,多为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苔白厚而干,
主痰浊湿热内蕴;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 积粉苔,常见于瘟
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
石,提示 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27.
灰黑苔




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等。



灰黑苔可 见于热性病中,
亦可见于寒湿病中,
但无论寒热均属重
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在寒湿病中出现< br>灰黑苔,其舌苔灰黑必湿润多津;在热性病中出现,其舌苔灰黑必干
燥无津液。



1.
音哑与失音




新 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
湿壅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所致,即所谓 “金实不鸣”。久病音哑
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
致 ,即所谓“金破不鸣”。



2.
谵语




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属实证。见于外感热
病,温邪 内入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3.
郑声



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多因
久病脏气 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
阶段。



4.
独语




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多因心气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21: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851.html

中医诊断学笔记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