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脉诊
表格·
1
—常见脉象表格图
共同特征
浮类脉
轻取即得
脉名
浮
洪
濡
散
芤
革
沉类脉
重按始得
沉
伏
牢
弱
迟类脉
一息不足
四至
数类脉
一息五至
以上
迟
缓
涩
结
数
疾
促
动
虚类脉
应指无力
虚
细
微
代
短
实类脉
应指有力
实
滑
弦
紧
长
大
《内经》
《脉经》
《濒湖脉学》
《三指禅》
浮脉相兼
浮紧脉
脉象特征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
去衰
浮细无力而软
浮取散漫而无根,伴至数或
脉力不均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浮而搏指,中空边坚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沉按实大弦长
沉细无力而软
一息不足四至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
迟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举按无力,应指松软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举按充实而有力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崩急弹指,状如转锁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
21
24
27
27
失血,伤阴之际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阳气外浮
里证
邪闭,厥证,痛极
阴寒内积,疝气、症积
阳气虚弱,气血俱虚
寒证,亦见泻热结聚
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平人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热证,亦主里虚证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阳热亢盛,
瘀滞,
痰食停滞,
脏气衰败,
肿痈
疼痛,惊恐
气血两虚
气血俱虚,湿证
气血大伤,元气暴脱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实证,平人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老年健康者
实寒证,疼痛,宿食
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健康人,病进
《脉理求真》
《伤寒杂病论》
《景岳全书》
《诊家正眼》
38
26
16
增疾脉而为
28
种
表证,亦主虚证
热盛
(气分热盛,
邪盛正衰,
元气大伤、
躁急)
虚证,湿困
元气离散,正气将绝
主病
表格·
2
—历代脉象着作及脉象数目:
表格·
3
—常见相兼脉表格图
外感寒邪之表寒证,风寒痹病疼痛
(表证兼夹)
浮缓脉
浮数脉
浮滑脉
沉脉相兼
(里证)
沉迟脉
沉弦脉
沉涩脉
沉缓脉
沉细数脉
弦脉相兼
(肝胆)
弦紧脉
弦数脉
弦滑数脉
弦细脉
数脉想兼
(火热)
无胃之脉
提
示
邪
盛
正衰
无神之脉
提< br>示
神
气
涣散,
乃脾
胃、
肾阳气
衰败所致
无根之脉
均
为
三
阴
寒极,
亡阳< br>于外,
虚阳
浮越之征
虾游脉
解索脉
釜沸脉
鱼翔脉
屋漏脉
滑数脉
洪数脉
偃刀脉
转豆脉
弹石脉
雀啄脉
太阳中风证
风热袭表之表热证
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
多见于里寒证
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多见于脾虚,水湿停留
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寒证,痛证,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等所致疼痛
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
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
痰热(火),湿热或食积内热
阳明经证、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表格·
4
—真脏脉
脉来弦急,如循刀刃
脉动短小而尖搏,如循薏苡子
急促而坚硬,
如雀啄食状
脉在筋肉之间,
如屋漏残滴,
良久一滴。
脉搏
极迟慢,溅起无力。
脉来乍疏乍密,
如解乱绳状,
时快时慢,
散乱
无序
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
脉在皮肤,
头定而尾摇,
似有似无,
如鱼在水
中游动
脉在皮肤,
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
须臾又
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
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三阴寒极,阳亡于
外
孤阳无依,躁动不
安,主大肠气绝。
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胃气营卫将绝之候
肾气竭绝之象
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
脾无谷气已绝于内
妇人脉与小儿脉
1
、
诊月经脉
(
1
)
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
2
)
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
3
)
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
4
)
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
、
诊妊娠脉
(
1
)已婚妇女,平时 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
(
2
)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
、诊临产脉
(
1
)临产妇人可出 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
)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
、诊小儿脉
(
1
)诊小儿脉方法:
一指定三关。
(
2
)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
脉软而速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
3
)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 虚、实。③
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
1
、
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 ,下为足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
、
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表格·
5
—寸关尺分候脏腑表
上焦
寸
左
《难经》《脉经》心,小肠
《景岳全书》心、心包络
《医宗金鉴》心、檀中
中焦
关
《难经》《脉经》肝胆
《景岳全书》肝胆
《医宗金鉴》肝胆、膈
下焦
尺
《难经》《脉经》肾、膀胱
《景岳全书》肾、膀胱、大肠
《医宗金鉴》肾、膀胱、小肠
右
《难经》《脉经》肺、大肠
《景岳全书》肺、檀中
《医宗金鉴》肺、胸中
《难经》《脉经》脾胃
《景岳全书》脾胃
《医宗金鉴》脾胃
《难经》肾、命门
《脉经》肾、三焦
《景岳全书》肾、命门、三焦
《医宗金鉴》肾、大肠
1
、
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 晨)最佳,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医者
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 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
4
5
°角为宜。
2
、
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 备状况。指下具有
从容、徐和、软滑。
3
、
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指下
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
、
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
1
、我国最早验舌专着:《伤寒金镜录》
2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3
、变异舌象:
(
1
)变异年龄性别因素:①老年人,舌色多暗红。(
2
)儿童舌多淡嫩 ,舌苔偏少易剥。③女性在经期可出现舌覃状
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 正常。
(
2
)体质禀赋因素:肥胖之人舌多见胖大且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 瘦而舌色偏红。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有
属先天性者。
(
3
)气候环境因素:①在季节方面,夏季舌苔多厚,多见淡黄色。②秋季苔多偏薄偏干。③冬季,舌常湿润。④在 地
域方面,我国东南地区偏湿偏热,西北及东北地区偏寒冷干燥,均会使舌象发生一定的差异。
4
、望舌质主要包括观察舌神、舌色、舌的形质、动态以及舌下络脉五个部分。
5
、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荣为有神,虽病也是善候。
6
、望舌形:舌质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方面。
表格·
6
—舌色
淡红舌
淡白舌
枯白舌
红舌
气血调和,见于正常人,病中见之多属病轻。
气血两虚,阳虚
淡白光莹,舌体瘦薄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
脱血夺气,病情危重
实热,阴虚
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
舌体不小,色鲜红
舌尖红
舌两边红
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
绛舌
里热亢盛,阴虚火
旺,血瘀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舌绛有苔
外感风热表证初起
实热证
心火上炎
肝经有热
虚热证
温热病热入营分,或脏腑内热炽
盛
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
气血两虚
阳虚水湿内停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21:2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843.html
-
上一篇:(完整word版)舌象图解
下一篇:九种体质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