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诊图解大全!
主病及相关研究:
基层医生
论坛
!
, A0
N, w.
k1 M
f3 F(
x# ~;
正 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
“淡 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 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
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 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
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 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
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 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
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裂纹舌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
1
)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
2
)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3
)脾虚湿
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 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
燥。
另外,裂纹 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
病热灼津伤, 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 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
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 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
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
, S3 e
9 |4 P
, c
基层医生
论坛
5
[7 ?.
j! b9
n9
z! z& U
9 S8 a
, O' G
2 B. v
# G% w
/ A
基
层医生
乡村医
生
8 B
' Q$$ u
3 I5 q
, Y9 x
% i5 W
- u4 X
m
9 e9 f
7 f8 ^
: R& u
/ U
基层医生
乡村
医 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
M.
]3
%
j!
e&
0
~!
M-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n1
m0
Y2 p.
X6
@(
B$$ i8 f
; v/ {6
f' G1
s% {&
L9 `
-
J)
6
u0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基层医生
论坛
8
U( Z*
~& t
h/ T.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5 T8 K2
W# j*
m: N
B3 ?,
基层医生
论坛
%
y9 b0
F2 F
d S4
Q* R)
m# X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基层医生
论坛
8
M1 Z%
L/ Z!
m' p%
基层医生
论坛
4
W
G2 H
j% @
: X# l
4 a0 V
' V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8 @, q%
q9 @
Q
2 [8 G/
}6 j6
A: I)
|: Y4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 ) D
' P: A
0 V9 B
: / a
基层医生
论坛
,
Q' V
_; H%
k* }1
m+ h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 j, }#
C3 o6
3 e-
y4 x$$
; ^& o
! [+ I
1 B
( & i
3 p
. G {#
b3 m.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
——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
& M7 O
2 d3 J
# C% v
/ M. n8
{4 A'
p0 V1
k- W
) L) H6
u N;
e% W(
——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
8 j6 F'
g+ z
]+ p4
. _! a$$
_/ ~,
f# j
V& S*
{' e
——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O
( H+ E
6 J' d
3 _
, k% t1
S3 s5
{; T
h9 |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胖大舌
图解:胖大舌
:
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 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
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br>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 w- n
1 s1 v. x/ c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
2 _# Z
4 |) ?
胖大舌主病:
(
1
)脾虚,证见舌体 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
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 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
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 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八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
2
)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 ,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
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 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
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 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
栀子以清热利湿。
: i0 B/
X6 ].
r3 D:
P) c;
基层
医生
乡
村医生
v+ f
p# V:
i8 `6
q) m
# C( j
n) J8
p. W+
m4 N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 X6 b8
R3 v+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 o9 |
- g1 i
: C2 W
- {! B
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
齿痕舌
图解:齿痕舌
:
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 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
,
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
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 因痕,故齿痕常与
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 张口不足,属脾
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Y C
% i4 z
& I
% ?5 ?#
D8 d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I
6 L, {
4 [7 U
0 j
: e2 W
1 L0 z
) y2 ?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4 G1 r
! ^# ]
5 y7 f
+ `5 ?
5 x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
(
1
)气虚型:脾 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
懒言,头 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
补中益气。
6 X2 t3
Z- l1
K: N'
u: ?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y
- J, e
+ y% L
0 N( U
) p
(
2
)阳虚型:
主 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
青黑,神疲乏力,倦 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
浮肿,脉沉微。治则: 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 N$$ G1
p1 Q(
_
X8 V%
薄白苔
图解: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主病及相关研究:
) F) Q3
?; E/
p: c,
H( H.
B- Q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M
3 z- U
1 m8 t
8 `+ E
薄白苔
,
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 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 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
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 层。
基层医生
论坛
7
`* _$$
c/ @4
|1 O:
l: H1
b2 Q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2
1 m4 t
/ O$$ j
; S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 (表浅或初期),
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 多见薄白苔。故
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 “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
层次,卫分为最轻的 层次。),可汗(发汗法),
......
如麻黄羌活之类
”常见的舌苔薄 白而润滑,
舌质正常
,
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 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
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
若舌质红,
苔薄白而润,
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
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 S! Y*
X. y$$
u4 S,
12
~+
X1 z9 d*
Q/ u+
M
1 @& P*
b$$ j2
C5 ?1
z8 Q6
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薄白干苔
图解:薄白干苔: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1 t! V.
X9 '
b
a/ J
/ ]6 M
; E4
8 x! g
) x0 g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 用银翘散
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
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清热养阴类 ——银翘
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
双黄连口服液、
h8 i
4 {3 t
8 `8 m. k
宣肺益气类——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口服液、急支糖浆、止咳橘红口服液。
厚白腻苔
图解:
厚白腻苔:
舌象为苔色白而厚,
颗粒坚紧或疏松,
可布满全舌,
亦可边尖较薄,
中、
根部较厚。
B) b6 Z+
R+ `/
z3 `:
A; w
主病及相关研究:
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辨舌指南》
:
“舌苔白腻,
胸隔闷痛,
心烦干呕;
时欲饮水,
水入则吐,
此热因饮郁,
宜辛淡化饮。
”
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
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 ,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
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 羌活胜湿汤。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 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
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 ,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
原饮。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2 B0 l
( N3 g
! Q$$ y
- ~
基层医生
论坛
/
s. n
P# ~'
s; O!
] F0
8 d
Q( ^7
]6 z5
[5 H
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 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
温脾汤。
+ d! v4
S! ?%
h9 {2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 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
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 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
基层医生
乡 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 ?7 |
9 x% j
; d r
, N2 D
基层医生
乡村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 ]$$ V
0 i8 o
& w5 p
6 z8 I
: i' _
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
! L- f1
W2 X!
i; F1
此类舌象 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
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
常用的此类中 成药有:
小青龙合剂、苏子降气丸、止嗽定喘口服液、玉屏风口服液、洋参保肺口服液、蛤蚧定喘丸、生 脉散口
服液、冠心生脉口服液、活心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益心口服液、安神养心丸等
白苔燥裂舌
图解: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 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
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 裂。
主病及相关研究:
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 面,
故统称白苔燥裂。
总因内热暴起,
津液暴伤所致。
多见于急性温热病,< br>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7 y! O9
p$$ P,
c# h,
U1 d
《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 枯竭舌,舌上无津,苔
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3 o
& D# ~
, F
( I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8 q
8 ]( }
$$ r
( P2 O6
z' M/
u$$ g%
; J
) b* c0
x @&
?8 B)
j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
冲剂等。
黄腻苔
图解:黄腻苔: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 化湿,祛
痰。
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基层医生
乡村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
讨论
4 |)
]. ^;
r- C5
~- J2
]8 a2
L
+ I1 ]
6 a2 `
$$ o0 P
u* B8
k! k4
W, R
基层
医生
乡
村医生
个体门< br>诊
经
验交流
病例讨
论
$$ `7
d- p*
^7 c)
E/ L9
]2 m2
D& Z!
q
——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
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
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J. J0 s)
J; G7
I+ s
— —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
之邪 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
0 i K9
r. d
R2 W#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交流
病
例讨论
6 f0 w
3 l6 B
0 t: e
/ W1 c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 宿食。治宜清热化湿,
涤淡导滞。
——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 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
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 ,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
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 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
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 血化瘀。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 ,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
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 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
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6 b8 L3
Y4 d0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x
# R; M
2 V, q
, ` j
+ } o
; X
基层医生
论坛
&
[$$ @5
J2 h'
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黄燥苔
图解:黄燥苔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 B4 D9
H; ^6
]8 E-
a3 C6
l: k
& d3 y6
C! f
}: Q:
^. v!
B9 q*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燥苔
:
成因有数种:
1 l' ~
( C; f
8 b
8 O& v%
K. n0
(
1
)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
2
)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 }0 n&
?. h,
2 I+ T,
A1 O:
`, k*
m7 @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h. H) T
/ i: t
# h
(
3
)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
4
)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br>病
例讨论
8 {- O
8 M+ w
; M9 A
; E( I
# A: K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br>交流
病
例讨论
+ d4 I
+ ^3 {. }. N
0 m, e
- q/
# C
(
5
)若病后期苔由厚而 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邪 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
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
因 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
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
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
清热解毒丸、
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
: @- |%
P9 K)
k8 ^&
黄苔
图解: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主病及相关研究: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9 A+ e
1 c+ C
+ X* v
+ m) s
$$ S+ t4
J6 I0
u, ~2
: R* O(
g6 c*
M; X(
P7 C
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
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5 ] K5
M2 a%
V6 f)
p8 ^4
黄苔主病 ,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
寒证则无。 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
入里而化热, 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
热表证或风寒在 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
化、因此说,黄苔 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 |; g
6 P! g
- V# m
, r' M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
1
)黄苔 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
2
)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
3
)黄苔与
消 化道功能紊乱有关;(
4
)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
9 B4 _/
K/ c1
~1 _7
! o2 k
I( ].
y( Z'
i, B%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 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
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 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
成黄苔。
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 ^; v
t! G
; ]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薄黄苔
图解: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黄苔
:
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 苔,
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
薄黄腻苔。
厚 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br>病
例讨论
; H) m
: S. w
n
基层医生
论坛
!
h. P*
w. h*
j/ i7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 br>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 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
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 (刚刚进
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 )),
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
上述薄黄苔有伴有:
(
1
)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d
5 y! `
% J) e
9 F
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养阴清
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www.j
cys120.c
n1 _6
I* a&
J1 J*
k( @
$$ y! B
; [
2 ]6 m
/ b
! N* l
(
2
)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
(
3
)上述症状较重者除可适用上述药外,还可试用清肺抑火丸、竹沥化痰 丸等药。
8 U2 }*
m; |!
H8 R,
|: W8
T' j
灰苔
图解:灰苔
:
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
3 G2 O
% f+ D
主病及相关研究:
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 灰则为黑,苔灰主病
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 即黑苔之
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伤寒指掌,
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 如杂症而现黑滑
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 ;若苔灰而干,
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 蓄血等,均可
见灰苔。
总之灰苔主病: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 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
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 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
宜温中燥湿,
芳香清化。
灰苔滑 润,
兼吐利脉细,
主阳虚有寒之阴证,
治宜温阳祛寒,
如四逆,
理中 等。
( O' D
/ v) q
; u5 W
0 Q2 v
' m
* y; M+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 R6 K
, u
' % Z,
9
M8 F; X.
V3 k
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焦黄苔
图解:焦黄苔: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
主病及相关研究:
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 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
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 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
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 ,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
而少津,呈焦黄色。
6 ~- S
0 Z4 E
4 q; L
基层
医生
乡
村医生
f% Z
R% S9
N- ^#
O
' P
1 r% }
0 c
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 黄乃胃、肾
阴液大伤,故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 感染性疾
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
又绛舌,焦黄苔, 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
伤营血,津液耗损, 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
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 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
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 通里,凉血解毒。
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基层医生
论坛
:
_8 a
b0 N:
f;
6 [1 x5
w a2
V' R
2 R9 B;
B. J8
O; v
w6 O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淡白少津舌
图解: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基层医生
论坛
0
l1 e1
v3 v6
I0 M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 ,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
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 ,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
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 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
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
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 可试用健
脾燥湿类药;
4 r) |
$$ M% a
: Z7 m
; z6 j
4 P
& }) X
7 W4 H
, y7 {
9 n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Y
* s3 c
4 l2 D
' l. s. }3 J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 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
胃,行气消痞类药;
1 x#
k# ?8 P)
H. p6
y& X9
R* m
+ |6 Y-
m: l!
w- X'
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香砂枳术丸、香砂养胃丸、理中丸、黄芪建中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淡白夹瘀舌
图解: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
基层医生
论坛
;
v, Q:
x' h2
S% f9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夹瘀舌
:
前人关 于淡白含文献中,较少论及淡白夹瘀(斑、点)舌象,临床确有此类舌象,分析其
形成原因,当与血虚兼 瘀有关。现代舌微循环研究发现,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
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 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
斑、瘀点。主病:气虚血瘀 。血虚血瘀。
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
治宜:养血益气活血。常用的中成药有:
基层医生
论坛
5
a
{, ^.
I' `5
|' I
7 O Q
5 l
% M- Q0
c( F
$$ u* p:
O4 u/
h. y.
u* }
——气血两亏:归芪茸血晶、八珍丸等。
基层医生
论坛
!
T0 A)
O0 O3
z+ V5
——脾肾阳虚:血速升冲剂、再障生血片、生血丸等。
淡白光莹舌
图解: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 复,造成营养不良,舌质的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
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
% u5 T
) p# ?
/ v- k
1 t1 k
) |5 h
; Z4 E%
f/ X)
另外当 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
之色,厚 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
为全舌明净 ,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
《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
见 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
出现 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0 r: M
, p$$ c
- e9
3 k9 F
$$ w
基层医生
论坛
(
h, p)
& z4
n7 q9
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
治宜养胃健 脾,补气生血。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等。
基层医生
论坛
4
Z* v9
N% j'
j& t8
淡白湿润舌
图解:淡白湿润舌
:
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
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
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 br>气虚则不能生血,
或血虚而后又气虚,
最终气血两虚。
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 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以十全大补汤之类,缓缓图功。
后者 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
以滋荣 ,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
祛寒逐湿 。
基层医生
论坛
0
K+ b&
^8 Z(
b: L
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补气养血类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 安坤赞育
丸等。
鲜红裂纹舌
图解: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
基层医生
乡 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 `+ W
6 F. O
主病及相关研究:
% U( W
: B3 P
2 C+ l
$$ U+ H
3 u
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 裂纹如刀切状深
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 “川”字,或
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 g
+ _) W
5 j' U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1 i
, D. p
# ) F
鲜红裂纹舌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
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
n I
7 O4 ~
: `
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 M% C#
S5 r!
T. N(
G1 L
w' d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9 A
5 f, R
% R5 A
! n0 n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鲜红舌白点
图解:舌色鲜红,舌面有散在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为热毒炽盛,舌将糜烂之兆。或散在白 点,凹陷
而低于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舌白点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之象。
4 F4 B2
D9 x)
?- y1
L k4
基层医生
论坛
!
W* @!
b3 A+
S! C:
|; f
C! S'
F
Y) R&
M$$ l
鲜红舌白点主病:热鼓炽盛,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治宜清热败毒,养胃清热。
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心悸、浮肿等病人的舌象。
鲜红舌白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0 i
2 @% H
2 p
0 K
老舌
图解: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即为苍老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老舌多由于邪气方盛,正气不衰,故质坚色苍。《临床验舌法·验舌分虚实法》认为,凡物之理,实则< br>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且,气尚稚,其质尚嫩,其气已盛,其质则坚。故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且邪热亢盛,气血塞实于上,正邪剧争,致使舌形色坚敛,
故多主实热证。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B
9 V* R
* G9 c. [( W
《辩舌指南·辨舌之神气》亦认为舌质坚敛苍老,不论苔色黄白灰黑,病多属实。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
& [' a
4 e9 j
9 w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6 F
0 X/ h
+ e8 ]
; `! D
$$ { ~
- X
《察舌辨证新法·黄苔 类分别诊断法》认为,不反舌质有老嫩,苔色亦有老嫩之不同。凡苔色深浓枯暗
质暗为老色,或老苔亦主 实证。其中老黄色苔,为胃中阳气旺盛之候。黄如炒枳壳色为胃阳盛极,阳亢
阴虚之候,黄黑相间,如锅 焦黄色,抚之棘手,看之不泽,为胃中津液焦灼,口燥舌干之候。亦有阳气
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而津液 缺乏。
《临证验舌法》也指出,舌青苍老,是肝胆邪盛,宜泻火精 肝饮治之;黄而苍老,为啤胃两经邪盛,宜
泻黄散治之;赤而苍老,为心与小肠邪盛,宜泻心汤;白而苍 老,为肺与大肠邪盛,直泻白散;黑而苍
老,为肾与膀眈邪盛,宜清肝饮。
< br>现代研究认为:舌之苍老当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而交感神经张力亢进有关,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粘液分泌代之。
老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2 M
5 g2 i
F3 b
: A( g
8 b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 a3 O
( p8 z
r. O
* W0 N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鲜红干燥舌
图解:鲜红干燥舌:舌色鲜红或深红,舌面干而少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舌鉴辨证》:“红嫩无津舌,全舌 鲜红,柔嫩而无津液,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乃阴虚火旺也。”在
外感病中,热邪入里,营阴受损,津液 被劫可见此种舌象。或为内伤病中,素体阴亏,久病气血俱虚,
津液不布,
虚上上浮,
失其清润而成。
若仅在舌尖部鲜红而干,
其余为淡红色,
则是心火独旺之征候。
基
层医生
乡村医
生
' [,
A! p,
w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1 e% S
6 w% k
% V5 O
鲜红干燥舌主病: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 x
0 |' S
( N. l
——主热邪入里,营热津伤。治宜清营养阴。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5 p
9 c, Q
6 R. k
: [) e
9 e
基层医生
乡村
医生
个
体门诊
经验
交流
病
例讨论
! `/ Z
/ `& M
, x& C
——主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
0 e- u
2 s1 V
+ f- v
: r3 ?
- X
——主心火独旺,治宜泻心火导热下行。
总之凡因暴泻、消渴而致气阴俱伤,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之鲜红干燥舌,均可立清热生津,滋阴降火之
法 。
由于鲜红干燥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 f! A,
T6 m+
1 n!
y, |-
G9
f- C! H
- D( `&
`( B+
E* [1
Q8 f
* @9 G. 9 ~
5 k7 ]
/ h; I
( f8 Q
/ k5 @8
K, R&
X/ [3
J, U4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完……
舌上的秘密
将舌与疾病密切地联系起来,并 透过舌的不同外观来判断体内的疾病情况,这是
中医学独一无二的一种诊断方法。中医学之所以这么重视 对舌的观察,要从舌与脏
腑的关系说起。
我们前面曾讲过,
“心开窍于舌”
,
也就是说,舌头是心和外界交换信息的器官,
心的功能变化可以透 过舌表现出来,
所以中医上又称
“舌为心之外候”
。
这个
“候”
字,就是征象、迹象的意思。而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是各种生命活动的主宰,
既然 如此,那么作为其“外候”的舌,自然也就能够反映出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的
状况。因此,
当< br>[
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出现各种疾病症状时,舌也会出现
相应的变化,
而上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观察和分析,
就能为我们提供有力的疾病证据,
所以中医非常重视对舌的 观察。
要了解舌与疾病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
舌的组成和构造。
舌附著于口腔底、下颌骨和舌骨,有上下两个面,上面称舌背,中医也称之为舌
面,下面称舌底 。在舌面上有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黏膜上有很多细小的突起,称
为舌乳头。
根据舌乳头的形状 ,
我们将其分为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三种,
前两种分布在舌的前部,后者分 布在近舌根处。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上有味觉器,
称为味蕾,是人体产生味觉的主要场所。中医根据舌在 视觉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将
它分为舌质和舌苔两大部分。舌质,又称为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内 含有
三种方向的横纹肌和丰富的血液,正常情况下呈淡红色,并能灵活地运动。舌苔是
覆盖于舌 体上的苔状物,它的主要成分就是丝状乳头,正常情况下呈白色,颗粒均
匀地铺在舌头表面,和舌面紧密 接触,无法揩去,并且透过这层苔可以隐隐看到淡
红色的舌体,所以
中医将正常的舌象描述为“ 淡红舌,薄白苔”。
在疾病状态下,
舌体和舌苔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通过对舌体和舌苔的观察 ,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
和性质,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先来看舌体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和前面的望诊一样,对舌体的观察也不外乎神、
色、形、态四个方面。
舌神,
也就是指观察到的舌的整体面貌,
是我们看到舌时 的第一印象。
一般来说,
舌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荣枯,
“荣”是指舌红 润光泽、有生气、有光彩,这
是有神的表现,表示脏腑精气充足、功能运转正常,对疾病来说,说明病轻 ,易于
恢复;
“枯”是指舌乾枯死板、晦黯无光泽,这是无神的表现,表示脏腑精气耗损、功能衰竭,对疾病来说,说明病重,不易恢复。
二是灵动性,
如果舌体活动自如、
舒卷有力,是有神的表现,代表病轻;如果舌体活动僵硬、舒卷不灵、语言謇涩或
萎废不用、伸屈无力, 则是无神的表现,代表病重。透过舌神,我们对疾病和脏腑
情况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善、恶判断,如要更详 细地了解疾病,还需要仔细地去观察
舌体的色、形以及态。
舌体的 颜色
主要和舌体所含的丰富的血液有关,正常情况下呈淡红色。而舌体颜
色的改变当然也就跟舌 体的动脉供血有密切的关系,供血不足会导致舌体颜色变
浅,供血太过会导致舌体颜色加深,血液瘀滞则 会使舌体颜色加深而且带有暗黑的
色泽。下面我们就来看几种常见的舌体颜色变化的类型,并了解一下它 们所代表的
临床意义。
淡白舌。
舌体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色 要浅淡,甚至全无血色的,称为淡白舌。淡白
舌是舌体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
如血液亏少、血压低等原因导致舌体动脉供血不足。
我们讲过,体内气血的生成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而血液在血 管中正常营运行需要
的推动力,又主要依靠体内的阳气来实现,所以
淡白舌的出现,常见于两种 情况:
一是脾虚运化无力,导致体内气血不足,或是久病重病、大出血等导致体内气血过
度耗损 ;二是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红舌。
红舌正好和淡白舌相 反,比淡红色要深,甚至呈鲜红色的舌体颜色,称为
红舌。红舌是舌体动脉过度充血所引起,而舌体动脉 过度充血的原因,大多是血液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21: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