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
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
TCD
编码:
BFY15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痛经(
ICD-10
编码:)
(二)
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
《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
导原则》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263-266
)
患者表现为行经前后和经期小腹冷痛坠胀,
伴随经血量少色暗
有块,形寒
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
吐,头晕乏力,严重时面
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全身不适症状。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
标准进行诊断(乐杰.妇产科学
[
出版社,
2008: 347
)
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阵发性小腹疼痛为主
,
并伴随月经周
期而发作
,
连
续
3
次以上
,
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
,
生殖系统未发
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2.
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
ZY/
?
)。临床常见证候
:
M
]
.
第
7
版.北京
:
人民卫生
气滞血瘀型
:
经行不畅
,
常于经前
1-2
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
或刺痛
,
疼
痛较剧
,
拒按
,
或有胸闷、
乳房胀痛、
两胁胀痛
,
经色
紫红而夹有血块
,
下血后疼痛缓解
,
脉沉涩或弦
,
舌质暗或有瘀
斑。
寒湿凝滞型
:
平时多坐卧湿地
,
或经期有淋雨涉水史
,
或有过
食寒凉生
饮史。
经行时出现小腹冷痛
,
喜暖
,
经水排出不畅
,
或经
后小腹隐隐作痛
,
得热则缓
,
面色青紫
,
四肢不温
,
舌质淡
,
苔薄
白
,
脉沉迟紧。
气血亏虚型
:
平时虚弱多病
,
行经时小腹疼痛绵绵不休
,
腹
痛多在经
后
,
小腹柔软,喜按
,
经量少
,
质清稀
,
伴有腰酸肢倦
,
面色无华
,
头晕心
悸
,
舌淡
,
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
。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
标准治疗时间
:
3
个月经周期。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
符合上述原发性痛经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2.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
(
28+7
)
天。
3.
数字评分法
(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
疼痛评分分
值
>
3
。
4.
2
周内未使用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
5.
14
V
40
岁。
6.
自愿参加本临床路径。
7.
签署知情同意书。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证、次证、舌、
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妇科检查
(
2
)妇科超声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基础体温、内
分泌检测、血
常规、宫腔镜等。
(八)治疗方法
1.
经前期:隔姜灸
+
中药熏蒸
+
推拿治疗
隔姜灸: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
配穴:取穴以任脉、督脉、足少阴和
足阳明经穴为主。
操作:用厚
3
毫米左右生姜一片
,
中间用针刺十余个孔放在穴
位上
,
施术
者点燃艾条置姜片上方施灸,每次
中药熏蒸:
I
—
7
八、、八、、?
主穴:关元、神阙
用药:当归、茯苓、熟地、赤芍、桃仁、肉桂、红花、车前子、
小茴香、艾
叶、炒五灵脂、香附、元胡、炒蒲黄
选穴依据:经间期以后,阳气逐渐增
长,已达到“重阳”的状态,
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
子宫、胞脉气血充
盈,
则在阳气的鼓动下,
子宫、胞脉通达,泄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治
20
分钟,隔日一次
疗以活血为主。
操作:中药熏蒸将药袋降温至
40
C
后
,
放于患者脐部及小腹部熏蒸,
药凉后换
袋
,
持续熏蒸
40min
。
推拿治疗:
①
患者仰卧位,
医生坐于右侧,
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
治疗;一
指禅推法或揉法在气海、关元穴施治。
②
患者俯卧位,
一指禅推法或扌衮法施术在腰部脊柱两侧及骶
部,按法于
肾俞、八髎穴使之有酸胀感,擦八髎穴使之有温热感。
随证加减:
①
气滞血瘀: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
并拿血海、
三阴交,以酸胀为度。
②
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
度;按揉血
海、三阴交,每穴约
1
分钟。
③
气血虚弱: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摩
腹 时加揉中脘
2
?
3
分钟。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
钟。
疗程:
患者经前期治疗,
一个月经前期为一个疗程,
治疗两个疗程。
2.
月经期:针刺治疗
+
中药内服
针刺治疗
主穴: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地机
配穴:实证以中极、三阴交、地
机、次髎等穴为主;虚证以关
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为主,配合辨证取
穴;肝郁气滞取
气海、太冲、三阴交,针用泻法;寒湿凝滞取中极、水道、地
1
分
机,
施以补法;
气血虚弱取关元、
气海、三阴交、
足三里、
脾俞、
肾俞,
针用补法;肝肾亏虚取肝俞、肾俞、关元、照海,针用补法。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四诊和参自拟中药口服。
肝郁气滞以逍遥
散为主方加
减;
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
气血虚弱取四物汤加
党参、黄芪为主
,
辅以
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
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
热调血汤加减。
3.
经后期:耳穴敷贴
+
中药内服
+
推拿治疗
耳穴敷贴:子宫、肝、肾、
脾、内分泌
选穴依据:经期阴血下泄,经后子宫、胞脉相对空虚,尤以阴
血不足
为主。此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肾气的封藏,蓄
养阴精,使精血渐
长,充盛于冲任二脉。此为“重阴”的阶段。治
疗以滋补肾阴、调养冲任为主。
操作:耳穴磁贴每次贴
3-5
个穴位,双耳交替进行,每周更换
一次。
疗程:患者经后期治疗,一个月经后期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
疗程。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四诊情况自拟中药口服。
肝郁气滞以逍遥
散为主方加
减;
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
气血虚弱取四物汤加
党参、黄芪为主
,
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
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推拿治疗:
①患者仰卧位,
医生坐于右侧,
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
治疗;一
指禅推法或揉法在气海、关元穴施治。
②患者俯卧位,
一指禅推法或扌衮法施术在腰部脊柱两侧及骶
部,按法
于肾俞、八髎穴使之有酸胀感,擦八髎穴使之有温热感。
随证加减: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9: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718.html
-
上一篇:中医内科学专业实践知识模拟题31
下一篇:经行腹痛临床路径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