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泌尿外科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
静脉血栓栓塞是骨外科、妇产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
,
DVT)
和肺栓塞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
PTE )
,
临床上轻者无
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尤其对于肺栓塞来说,肺栓塞是严重威胁 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在美国是继高血压、心肌梗死排序第
3
位的循环系统疾病。长期 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
PTE
视为少见病,以致造成大量的漏诊、误诊,许多病人因此而致残 、致死。急性
PTE
起
病急,病死率高,在近期创伤、脊柱、下肢骨折后卧床,骨科手 术后的病人中时有发生,而
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仍高达
80%
左右。< br>PTE
是住院期间较常见的肺部疾病
和致死原因之一。
1
、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血流缓慢、静脉 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手术中脊髓或全身麻
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
静脉血流减慢;
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
质暴露;
术中由于麻 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
失去收缩功能;
以及术中出血、
输血等。
大手 术后,
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
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
大手术后 ,
因切口疼痛或其它问题须卧床休息,
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有时膝下垫枕呈屈曲状态,
均
可使血流缓慢,
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
大手术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围组织化脓性炎
症,亦可损伤静脉管壁的内膜,
使血小板黏附在病变的内膜上,进而发展成血栓。
下肢深静
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 br>由于解剖因素,
左下肢
DVT
的发生率高。
大于
35
岁,
肥
胖以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血流缓慢,故
DVT
的发生风险也
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静脉曲张、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及 血凝异常
疾病,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发生
DVT
的风险
。
1.2
肺栓塞(
pulmonnary embolism
,
PE< br>)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
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其发病率 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
占致死原因的
第三位。
手术是引起肺栓塞的高 危因素。
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与手术大小、
手术时间和患
者年龄密切相关。
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
血栓多来自
机体的深静脉,
肺栓塞患者中约
80
%存在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 s,DVT)
在致死性肺
栓塞的病例中,
下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 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
率的
3
倍。
2
、预防
2.1
外科、骨科、妇产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
1.< br>基本预防措施:
(
1
)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 br>2
)规范使用止血带;
(
3
)
术后抬高患肢,
防止深 静脉回流障碍;
(
4
)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
翻身、 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
5
)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
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2.
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
VFP
)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IPC
)及梯度弹力袜(
GCS
)
,
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
DVT发病率,与
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
的患者。
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
可在对侧肢 实施预防。
建议应用前筛
查禁忌。
3
、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治疗措施
3.1
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措施
DVT
的治疗目的可以归纳为
3
个方面
(1)
预防肺梗死造成的死亡;< br>(2)
防止静脉血栓复发;
(3)
防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目前抗凝溶栓是< br>DVT
的主要治疗方法。
(
1
)抗凝疗法。
(
2
)溶栓疗法。溶栓疗法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
t PA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6:5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