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二科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
静脉血栓栓塞是骨外科、妇产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
包括深静脉血栓
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
,
DVT)
和肺栓塞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
PTE)
,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尤其对于肺栓塞来说,肺栓塞
是严重威胁 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在美国是继高血压、
心肌梗死排序第
3
位的循
环系统疾病。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
PTE
视为少见病,以致造成大量的
漏诊、 误诊,许多病人因此而致残、致死。急性
PTE
起病急,病死率高,在近
期创伤、脊柱 、下肢骨折后卧床,骨科手术后的病人中时有发生,而其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仍高达
80%
左右。
PTE
是住院期间较常见的肺部疾病
和致死原因之一。
1
、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血流缓慢、
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 大因素。
手术
中脊髓或全身麻醉,
导致周围静脉扩张,
静脉血流减慢;
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
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质暴露;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
失去收缩功能;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大手术后,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
增加,
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
大手术后,
因切口疼痛或其它问题须
卧床休息,< br>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有时膝下垫枕呈屈曲状态,
均可使血流缓
慢,
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大手术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围组织化脓性炎
症,
亦可损伤静脉管壁的内膜,
使血小板黏附在病变的内膜上,
进而发展成血栓。< br>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由于解剖因素,左下肢
DVT
的发生
率高。大于
35
岁,肥胖以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
血流 缓慢,故
DVT
的发生风险也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严重静脉 曲张、
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血凝异常疾病,
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发生
DVT
的风 险
。
1.2
肺栓塞(
pulmonnary embolism
,
PE< br>)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
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其发病率 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肿瘤
和心肌梗死,
占致死原因的第三位。
手术是引起肺栓塞的高 危因素。
肺栓塞发生
的危险程度与手术大小、
手术时间和患者年龄密切相关。
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
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
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
肺栓塞患者中
约
80
%存在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 bosis,DVT)
在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中,
下
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 现的几率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
3
倍。
2
、预防
2.1
骨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
1.
基本预防措施:
(
1
)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 伤静脉内膜;
(
2
)规范
使用止血带;
(
3
)术后 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
4
)对患者进行预防静
脉血栓知识教育,
鼓励患者勤翻身、
早期功能锻炼、
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
嗽动作;
(
5
)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2.
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
VFP
)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IPC
)及梯度弹
力袜(
GCS
)
,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 血液滞留,降低
术后下肢
DVT
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单独使用物理 预防适用
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
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
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 理
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3
、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治疗措施
3.1
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措施
DVT
的治疗目的可以归纳为
3
个方面
(1)
预防肺梗死造成的死亡;< br>(2)
防止静脉血
栓复发;
(3)
防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目前抗凝 溶栓是
DVT
的主要治疗方法。
(
1
)抗凝疗法。低 分子肝素钠
5000u
皮下注射,利伐沙班口服等措施。
(
2
)溶栓疗法。溶栓疗法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
t PA
。
3.2
对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要注意全身情况,保持安静,绝对卧床 ,避免用力
防止栓子再次落。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
给予 吸氧提高
PaO2
,对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可使用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或经气管
插管机械 通气,
应避免气管切开,
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
同时
应维持 心肺功能,
抗休克和纠正心率失常。
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
抗
凝治 疗、
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和
华 法令;
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
(UK)
、
链激酶
(SK)
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
,
rt
PA
可使纤 维蛋白溶解局限于血栓部位,而不至于出现全身性纤
维蛋白溶解亢进。
4
、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与护理
护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 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
科
学有效的机械护理、健康教育。
4.1
密切观察
严密观察术后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肢体活动等情况,如活动时突然出现
呼吸困 难、胸痛、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大汗、意识不清等情况要高度警惕
发生肺栓塞的可能,立即给予平 卧、吸氧,并报告医生及时行心电图、动脉血气
分析、胸片等检查
,
以明确诊断、及时 治疗。病人卧床期间
,
应观察下肢皮肤的颜
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静脉的充 盈情况
,
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
勒。重点观察下肢肿胀的程度
,
每天做
2
次小腿腓肠肌实验检查
,
阳性者提示腓肠
肌静脉丛有血栓形 成
,
应视为深静脉血栓
(DVT)
的早期症状
,
要及时通知 医师进行
处理。
发生
DVT
后
,
由于组织缺血缺氧
,
皮肤温度可逐渐由暖变冷
,
肤色苍白
,
觉冷
,
尤 以肢端为重。皮肤出现青紫花斑
,
此时需采取保暖措施
,
受累肢体可用湿热敷
,
温度宜在
38
℃~
40
℃以缓解血管痉挛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切忌挤、按摩肢
体
,
防止栓子脱落
,
及 时应用抗凝、溶栓疗法等
4.2
基础护理
4.2.1
①术后返回病房立即开始下肢按摩,由远 端向近端挤压
肌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 独垫枕,
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必要时下肢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③鼓励患者尽 早
开始足趾主动活动,
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每小时
12~15
次,
以增加横膈肌
运动,减少胸腔压力,促进血液循环。④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 br>逐渐增加肢体
各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肌力锻炼。鼓励病人在床上多翻身或尽早开始经常的膝、踝、趾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避免长时间的半卧位。对年老
体弱者指导家属为其 定时按摩四肢肌肉
,
并进行双下肢曲伸运动,以利于血液循
环。
术后
24 h
~
48 h
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逐渐增加活动量。
若术后持续卧床
超过
4 d
者,
要定时进行下肢的被动运动,
多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
并定时翻身,< br>也可较好促进下肢静脉血流而预防血栓形成。
同时注意观察有无静脉血栓形成的
指征,例 如大腿肿胀、肤色变暗,小腿压痛及肿胀等;下地前嘱病人及家属一定
要配合,病人应在床上坐
5 min
~
10 min
,在无头晕不适症状后,再慢慢地坐床
边活动双下肢,然后床边活动
10 min
,第
1 d
时间不宜过长,以后再逐渐增加活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6:5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606.html
-
上一篇:妇科肺栓塞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下一篇:教案讲稿-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