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粒提取的原理、操作步骤、各溶液的作用
细菌质粒是一类双链、闭环的
D NA
,大小范围从
1kb
至
200kb
以上不等。各种质粒都
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独立于细胞染
色体之外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通常情况下可持
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
随着染色体的复 制而复制,
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质粒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基因克 隆的载体分子,重要的条件是可获得大量纯化的质粒
DNA
分子。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可用于质< br>
粒
DNA
的提取,本实验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
粒
DNA。
碱裂解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质粒
DNA
的方法,
其 基本原理为:
当菌体在
NaOH
和
SDS
溶液中裂解时,
蛋白质与
DNA
发生变性,
当加入中和液后,
质粒
DNA< br>分子能
够迅速复性,呈溶解状态,离心时留在上清中;蛋白质与染色体
DNA
不 变性
而呈絮
状,离心时可沉淀下来。
纯化质粒
DNA< br>的方法通常是利用了质粒
DNA
相对较小及共价闭环两个性质。例如,
氯化铯< br>-
溴化乙锭梯度平衡离心、离
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聚乙二醇分级沉淀 等
方法,但这些方法相对昂贵或费时。对于小量制备的质粒
DNA
,经过苯酚、氯仿抽 提,
RNA
酶消化和乙醇沉淀
等简单步骤去除残余蛋白质和
RNA
,
所得纯化的质粒
DNA
已
可满足细菌转化、
DNA
片段的分离和酶切、常规亚克隆及探针标记等要求,故在分子
生物学实验室
中常用。
一、试剂准备
1.
溶液Ⅰ
:
50mM
葡萄糖,
25mM
Tris- HCl(pH
8.0)
,
10mM
EDTA(pH
8.0
)
。
1M
Tris-HCl[t1] (pH 8.0
)
12.5ml
,
0.5M EDTA
(
pH 8.0
)
10ml
,葡萄糖
4.730g
,加
ddH2 O
至
500ml
。在
10
lbf/in2
高压灭菌
15min
,贮存
于
4
℃。
任何生物化学反应,
首先要控制 好溶液的
pH
,
因此用适当浓度的和适当
pH
值的
Tris -Cl
溶液。
50
mM
葡萄糖最大的好处只是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快速沉 积到管子的底部。
因此,如果溶液
I
中缺了葡萄糖其实对质
粒的抽 提本身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
以说溶液
I
中葡萄糖是可缺的。
EDTA
呢?大家知道
EDTA
是
Ca2+
和
Mg2+
等二 价金属
离子的螯合剂,配
在分子生物学试剂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
DNas e
的活性,和抑制微
生物生长。在溶液
I
中加入高达
10 mM
的
EDTA
,无非就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所
有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 掉。如果不加
EDTA
,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磨洋工,
只要是在不太长的时 间里完
成质粒抽提,就不用怕
DNA
会迅速被降解,因为最终溶
解 质粒的
TE
缓冲液中有
EDTA
。如果哪天你手上正好缺了溶液
I< br>,可不可以抽提质粒
呢?实话告诉你,
只要用等体积的水,或
LB
培养基来悬浮菌体就可以了。
这是用新鲜的
0.4 N
的
NaOH
和
2
%的SDS
等体积混合后使用的。
要新从浓
NaOH
稀释
制备
0.4N
的
NaOH
,无非是为了保证
NaOH
没有吸收空气中的
CO2
而减弱了碱
性。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破细胞的主要是碱,而不是
SDS
,
所以才叫碱法抽提。
事实上
NaOH
是 最佳
的溶解细胞的试剂,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几乎在
瞬 间就溶解,这是由于细胞膜发生了从
bilayer
(双层膜)结构向
micelle
(微囊)结构
的相变化所导致。用了不新鲜的
0.4 N N aOH
,即便是有
SDS
也无法有效溶解大肠杆菌
(不妨可以自己试一下)< br>,
自然就难高效率抽提得到质粒。
如果只用
SDS
当然也能抽提
得到少量质粒,因为
SDS
也是碱性的,只是弱了点而已。很多人对
Na OH
的作用误以
为是为了让基因组
DNA
变性,
以便沉淀,
这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一些书上的有关
DNA
变性复
性的描述所导致。有人不禁要问,
既然是
NaOH
溶解的细胞,
那为什么要加
SD S
呢?那是为下一步操作做的铺垫。这一步要记住两点:第一,时间不能过长,千
万 不
要这时候去接电话,因为在这样的碱性条件下基因组
DNA
片断会慢慢断裂;第二, 必
须温柔混合(象对待女孩子一样)
,不然基因组
DNA
也会断裂。基因组< br>
DNA
的断裂
会带来麻烦。
3.
溶液Ⅲ:
醋酸钾
(
KAc
)
缓冲液,
pH 4.8
。
5M KAc 300ml
,
冰醋酸
57.5m l
,
加
ddH2O
至
500ml
。
4
℃保 存备用。
溶液
III
加入后就会有大量的沉淀,但大部分人却不明白这沉淀 的本质。最容易产生的
误解是,当
SDS
碰到酸性后发生的沉淀。如果你这样怀疑,往
1%
的
SDS
溶液中加如
2M
的醋酸溶液看看就 知道不是这么回事了。
大量沉淀的出现,
显然与
SDS
的加入有关
系 。如果在溶液
II
中不加
SDS
会怎样呢,也会有少量
的 沉淀,但量上要少得多,显然
是盐析和酸变性沉淀出来的蛋白质。既然
SDS
不是遇酸 发生的沉淀,那会不会是遇盐
发生的沉淀呢?在
1
%的
SDS
溶液中 慢慢加
入
5
N
的
NaCl
,你会发现
SDS
在高盐浓
度下是会产生沉淀的。因此高浓度的盐导致了
SDS
的沉淀。 但如果你加入的不是
NaCl
而
是
KCl
,
你
会< br>发
现
沉
淀
的
量
要
多
的< br>多
。
这
其
实
是
十
二
烷
基< br>硫
酸
钠
(
sodium
dodecylsulfate)遇到钾离子后变成了十二烷基硫酸钾(
potassium dodecylsulfate, PDS
)
,
而
PDS
是水不溶的,因此发生了沉淀。如此看来,溶液
III
加入后的沉淀实际上是钾离
子置换了
SDS
中的钠离子形成了 不溶性的
PDS
,
而高浓度
的盐,
使得沉淀更完全。大
家知道
SDS
专门喜欢和蛋白质结合,平均两个氨基酸上结合一个
SD S
分子,钾钠离子
置
换
所
产
生
的
大
量
沉
淀
自
然
就
将
绝
大
部
分
蛋
白
质
沉
淀
了
,
让
[t3]
人高兴的 是大肠杆菌的基因组
DNA
也一
起被共沉淀了。这个过程不难想象,因为基因组
DNA
太长了,长长的
DNA
自然容易
被
PDS
给共沉淀 了,尽
管
SDS
并不与
DNA
分子结合。
1.
为什么用无水乙醇沉淀
DNA
?
用无水乙 醇沉淀
DNA
,这是实验中最常用的沉淀
DNA
的方法。乙醇的优点是可以任
意比和水相混溶,乙醇与核酸不会起任何化学反应,对
DNA
很安全,因此是理想的沉
淀剂。
DNA
溶液是
DNA
以水合状态稳定存 在,当加入乙醇时,乙醇会夺去
DNA
周围的水分
子,使
DNA
失水 而易于聚合。一般实验中,是加
2
倍体积的无水乙醇与
DNA
相混合,
其乙醇的最终含量占
67
%左右。因而也可改用
95
%乙醇来替代无水乙醇 (因为无水乙
醇的价格远远比
95
%乙醇昂贵)
。但是加
95
%的乙醇使总体积增大,而
DNA
在溶液中
有一定程度的溶解,
因而
DNA
损失也增大,
尤其用多次乙醇沉淀时,
就会影响收得率。
折中的做法 是初次沉淀
DNA
时可用
95
%乙醇代替无水乙酵,
最后的沉淀步骤 要使用无
水乙醇。也可以用
0.6
倍体积的异丙醇选择性沉淀
DNA
。一般在室温下放置
15
-
30
分
钟即可。
< br>2.
在用乙醇沉淀
DNA
时,
为什么一定要加
NaAc
或
NaCl
至最终浓度达
0.1
~
0.25mol/L
?
在
pH
为
8
左右的溶液中,
DNA< br>分子是带负电荷的,加一定浓度的
NaAc
或
NaCl
,使
N a+
中和
DNA
分子上的负电荷,减少
DNA
分子之间的同性电荷相 斥力,易于互相聚
合而形成
DNA
钠盐沉淀,
当加入的盐溶液浓度太低时,< br>只有部分
DNA
形成
DNA
钠盐
而聚合,这样就造成
DNA
沉淀不完全,当加入的盐溶液浓度太高时,其效果也不好。
在沉淀的
DNA中,由于过多的盐杂质存在,影响
DNA
的酶切等反应,必须要进行洗
涤或重沉淀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6: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