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热的定义:
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而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发热的过程:上升期(产热﹥散热)
: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 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
畏寒;高热持续期(产热
=
散热)
:皮肤潮红而灼 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期(产热﹤散
热)
: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标准)
:
1.
低热:
37.3~38.0
℃
,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2.
中等热:
38.1~39.0
℃
,多见于急性感染;
3.
高热:
39.1~41.0
℃
,见急性感染;
4.
过高热:
41
℃以上,如中暑。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
、稽留热:体温高达
39
℃以上,波动幅度<
1
℃。见于 伤寒、肺炎。
2
、间歇热:体温骤升至
39
℃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 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
交叉出现,见疟疾。
3
、弛张热:体温在
39
℃以上,波动幅度大于
2
~
3
℃,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
血症。
4
、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 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
40.6
~
41.4
℃,高达
43< br>℃则极少存活。
护士对发热病人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
(一)观察: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 的监测,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
况,应二)降温:
(
1
)物理降温:
1
、擦浴法(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
;
2
、冷袋和冰帽降温法;
3
、冷盐水灌肠法;
5
、医用冰毯降温法;
(注意事项:
对有出血倾向皮疹、
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 酒精擦浴,
特别是白血病患者,以免加重出血症状。采取降温措施
30
分后测量体温, 同时要密切观察
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应 用
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体温探头应放在直肠或腋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
)
(
2
)针灸降温:可针刺大椎、合谷、曲池、尺泽、外关节等穴位;
(
3
)药物降温:如吲哚美辛;
立即通知
(三)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 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
促进细菌繁殖,
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 br>易于引起口腔溃疡,
应加强口腔护
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皮肤护理
:
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 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
体息减少活动。
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
及时擦 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
应勤换内衣裤,
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五)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 及心
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
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
应密切观察 ,注意保
暖,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
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
不恰当地使用退 热剂,
可出现类似情况,
应慎用。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5: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365.html
-
上一篇: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下一篇:发热门诊设置标准(国家卫健委标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