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人体四大生命体征。
生命 体征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客观反映,是衡量机
体生理健康的基本指标。
通过准确地测量体温、
脉搏、
呼吸、血压,可以观察病情变化,为疾病的诊断、治
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一、体
温
体温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
中枢神经的温
度,也称体核温度。皮肤温度称体壳温度,它可随环
境温度和衣着的薄厚而变 化。体核温度较体壳温度高
且稳定。
1.
正常体温范围
体温以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或
腋下温度为标准。
正常体温范围为:
口腔温度:
36.3
℃
-37.2
℃;
直肠温度:
36.5
℃
-37.5
℃;
腋下温度:
36
℃
-37
℃
.
2.
体温的生理变化
正常人的体温在
24
小时中
不是恒定的,受年龄、饮食、运动、内分泌和情绪等
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生理性的波动,但温度值始 终
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3.
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 br>1
)
发热: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根据发热程
度分为:①低 热:口温不超过
38
℃,常见于活动性结
核病、风湿热。②中等热:口温在
3 8
℃
-38.5
℃,常
见于一般感染性疾病。③高热:口温在
39< br>℃
-41
℃,
常见于急性感染。④过高热:口温超过
41
℃, 见于中
暑。
根据体温变化特点,发热表现有下列
4
种常见热
型:稽留热、间歇热、弛张热和不规则热。
发热过程分
3
个阶段:①体温 上升期:特点为产
热大于散热。
病人临床表现为畏寒、
皮肤苍白、
无汗。②高热持效期:
特点为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平衡。
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 干、呼吸心率较
快。③退热期:特点为散热增加,产热趋于正常。表
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 低
(
2
)
高热病人护理:
①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每
4
小时测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
3
日,可
减为每日测 体温
2
次。②采用物理降温,用冰袋冷敷
头部或置于腋下、腹股沟、颈部等大血管处。 体温超
过
39.5
℃,给予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③补充营养和
水分。供给高 热能、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饮食,鼓励
病人多饮水,
或经静脉补充水分、
营养物质及电 解质。
④预防并发症。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防止在机体抵
抗力降低时并发其它感染。⑤卧床休 息。避免体力消
耗过多,减轻头晕、心慌、全身无力等症状,促进康
2
复。
二、脉
搏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在 外周动脉上便出现一
次搏动,即为脉搏。心脏收缩时,动脉内压力增加,
管壁扩张;心脏舒张时 动脉内压力下降,管壁回缩。
大动脉这种有节律的舒缩,向外周血管传布,就产生
了脉搏。
1.
正常脉搏
(
1
)
脉率:
即搏 动频率。
正常情况下脉搏和率是
一致的,脉搏反映心率的次数。健康成人脉率为每分
钟
60-90
次。
(
2
)
脉律:
即搏动的 节律。
正常脉律每次间隔时
间相等,脉律反映心搏节律及心脏功能。
(
3
)脉搏强弱:取决于脉压大小及动脉充盈度。
(
4< br>)
动脉壁性质:
即动脉紧张度,
正常动脉血管
直而光滑,柔韧富有弹性 。
2.
异常脉搏的观察和护理
(
1
)
异常脉搏类型:
①频率异常:
包括速脉和缓
脉。速脉每分钟心率在
100次以上。多见于运动后、
发热、甲亢、疼痛、低血压时。缓脉每分钟心率在
60
次 以下,多见于房室传导阻滞及颅内压增高病人。②
节律异常:脉搏搏动不规则,间隔时间长短不匀,称< br>
3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5:2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