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体温对血液保护的影响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8 15:21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过敏性咳嗽的治疗)
体温对血液保护的影响

一、概述

体温是指体内温度或深部温度, 人体各处的温度并不相同,脑和内脏的温度不管环境温度如
何变化总是保持在
37℃左右,此部分称作体核温度。
一般体核温度上升
0.5℃称为体温升高。
超生理范围体温 对机体各系统器官可产生一系列影响,例如低体温干扰机体凝血机制,增加
术中、后失血量和输血需要量 等,同样高温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不利于血液保护,但低
温使患者重要脏器氧耗量减少,增加对手术 的耐受性,可减少出血。加强围术期体温监测,
有效地控制和稳定体温,可达到安全用血和血液保护的目 的。

二、


体温调节

轻度低温的病人体温调 节功能正不。体核温度在
34℃以下时,对冷的人工谢产热反应将不复
存在。体温为
3 3~30℃时,肌肉僵直。体温为
30~27℃时,产热量仅可维持基础代谢,寒战终
止。体温 降到
25~20℃时则出现中枢性抑制。

三、


体温监测

1.

鼻咽、口腔温度


不适用于麻醉和昏迷的病人,正常值为
36.4~37.2℃。

2.

直肠温度


正常的直肠温度范围为
36.9~37.9℃。

3.

食管温度


正常的食管温度范围为
36.6~37.6℃。

4.

鼓膜温度


鼓膜温度与放置理想的食管内体温相平行,但鼓膜温度要低
0.2℃。

5.

血液温度


测定血液温度可用肺动脉漂浮导管,以此反映中心温 度。但这一位点的温
度受到机械通气量、心包降温、低温心脏停跳等的影响。

6.

膀胱温度



膀胱温度通常比直肠温度高
0. 2℃,比食管内高
0.5℃,比皮肤温度高
3.5℃。在身体外部冷却及再加热的过程中,尿道 、膀胱的温度比直肠温度变化得更快。

7.

腋窝温度



腋窝是传统的测温部位,适用于门诊
?
(二)


低温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

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改变自 身形态的能力。红细胞变形能力对血流性质有
重大影响,它是决定高切变率下血液黏度的关键因素。红细 胞变形能力由三个因素决定,即
红细胞的黏弹性、红细胞的几何图形和内液黏度。在上述三个因素中,任 何一个发生异常,
均会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另有报道,低温下红细胞的内液黏度升主同及红细胞的能量 利用
阻碍,因而也可导致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

(三)


低温对血小板的影响

轻度低体温可使血小板的聚集、黏附和释放功能降低,抑制血小 板凝血级联反应,降低血小
板因子及凝血物质活性,激活纤溶系统,使血液黏带度下降,明显增加术中秩 血量。在低温
麻醉时,当体

温降至
25℃以下时,患者常可发生中度可逆性 血小板减少,但无出血症状,
原因是由于血小板上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在少数情况下,
当低温麻醉复温时,血小板持续
减少并可引起出血。应用肝素者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比不用肝素者 轻。

(四)


低温对血浆容量的影响

降温至
26~23℃时,血浆容量可下降
12%~35%
。在低温时液体从血管中向组织间隙 转移,血浆
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浆蛋白浓度增高,但总含量并无改变。冷刺激引起的周围血管收缩,
水从血管内转移到第三间隙,是低温早期血浆容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低温可导致血将容量减
少, 血浆容量下降又可引起进行性
HCT
和血浆渗透压升高,
HCT
和血浆渗透压 升高又引起全
血黏度的增主,血浆容量减少还会引起红细胞脱水,并进一步影响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五)


低温对全身小血管的影响

低温无论对活 体还是被分离到体外的内皮血管都能引起明显的收缩,温度越低,血管紧张性
越高。

(六)


低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低温(33℃)者内皮 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水平明显提高,提示低温可以增加增养人脐静
脉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 ,其表达量与低温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低体温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血液凝固过程:①血液凝固系 统:血液的过程是由一系列温度依赖
性的酶促反应形成的,
这些反应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慢 ,
使凝血时间延长。
当体温由
37℃
降到
34℃时,凝血酶原时间和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延长
10%~15%
。低温下降凝血试验显示,
血凝的形成时间明 显延长,相当于常温下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②血小板:术后轻度低体温,
引起可逆性的血小板功能紊乱 ,抑制血小板在出血处形成血栓素
A
2
,使术后出血时间延长。
低温下血小板 减少,肝脏中血小板滞留增加,血中血小板聚集力降低,血小板活性下降。体
温降至
18~26 ℃以下时,外周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血小板隐退到门静脉循环中,复温时
80%
再返回循环内 。低温体外循环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下降,体外循环后也未完全恢复,而且有
大面积内皮细胞受损或被激 活。③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低温可以激活体内纤维蛋白溶解酶,
从而进一步破坏凝血功能,但这方面的作 用程度很小。

(七)


低温下高黏滞血症的防治措施

目前预防高黏滞血症的主要措施是血液稀释,低温下中等度血液稀释可对抗低温引起的全血
黏度 增高,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增加脑内氧的转运。当血压及血管半径不变时,
降低血液黏度可 增加血液流量,同时由于动静脉氧分压差加大,氧离曲线右移,使组织更易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5:2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350.html

体温对血液保护的影响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