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粘连的手法治疗
(
一
)
【关键词】
关节炎
〔关键词〕关节炎
,
类风湿
;
肩关节
;
粘连
;
肌肉骨胳手法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shoulder
conglutination with manipulation therapy
KEY WORDS arthritis, rheumatoid; shoulder joint; adhesions;
musculoskeletal manipulations
肩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常受累的部位,关 节的肿胀、疼痛,以及
肩关节囊、周围滑囊、肌腱等组织炎症反应均可引起肩关节粘连及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此类患者应用中医手法进行
了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
年
1
月~
2005年
3
月,我们对
130
例
162
肩肩关节粘
连 进行了手法治疗。其中女
125
例
157
肩,男
5
例
5
肩;左侧
90
肩,右侧
72
肩;年龄
28
~< br>75
岁,平均
48.6
岁。所有入选患者符合
1987
年美国 风湿病学会
所制定的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平均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
11.2
年 ,肩关
节活动受限病史
1.3
年。肩关节治疗前活动范围:外展
30
~70°,上举
60
~
150°,前屈
40
~60°,后伸
20
~45°。所有患者治疗前行肩关节正侧位
X
线
摄片,排除严重骨质疏松 和关节间隙明显狭窄、消失等不宜行手法治疗的情
况。上述病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
A
、
B
两组,
A
组
68
例
85
肩,其中男3
例
3
肩,左侧
47
肩,右侧
38
肩;
B
组
62
例
77
肩,其中男
2
例
2肩,左侧
43
肩,
右侧
34
肩。
1.2
治疗方法
A
组行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每周
1
次 ,连续
5
次,每次
20 mg
,完成首次注射后即开始常规主、被动功能锻炼 。被动训练由康复医师辅
助进行关节活动;主动训练与被动训练同时开始,包括手指爬墙训练、梳头训< br>练、轮盘旋转训练、悬吊滑轮牵拉训练等。
B
组在进行上述治疗前加用麻醉下
的 手法治疗。为避免手法治疗时的疼痛及对抗,常规行静脉麻醉,由麻醉师负
责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待意识丧失、肌张力消失后开始手法治疗。患者
取卧位,术者站于患侧,首先进行准备手法治疗。患者侧 卧,患肩在上,术者
对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肩峰下滑囊、三角肌止点、冈上肌、冈下肌、喙突等
处实行分筋、理筋、捏拿弹拨等手法,以放松肩周组织。随后右手持患肢腕
部,左手托患肢肘部,将患 肩关节进行顺时针方向摇动,幅度逐渐加大,待患
肩较为松弛后,边摇肩关节边对肩关节进行上举。在上 举过程中遇阻挡感时,
逐渐增加推力,直至阻力消失。此时常可触及弹跳感,并可闻及关节内崩裂
声,切忌过快施加暴力,以免造成骨折及肌腱断裂。一般在阻力感消失后,随
后的操作便可畅通无阻, 上举可超过
150°。进一步外展、内收肩关节,手法
缓慢、轻柔,以免造成臂丛神经损伤。最 后,运用旋转摇晃手法,恢复关节内
外旋功能:置肩关节于中立位,屈肘
90°,一手握前臂中 部,一手握上臂中
部,缓慢内外旋肩关节,注意外旋超过
60°即可,不能强行扳至
9 0°,以免造
成关节囊撕裂。在完成上述手法治疗后,常规予关节腔内注射利多卡因
50
mg
、确炎舒松
40 mg
及透明质酸钠
20 mg
。手法治疗后每周注射透明质酸钠
1
次,共
5
次。
1.3
疗效评价
所有病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
周、
1
个月和
3
个月时进
行关节功能评分。评分采用 美国肩、肘关节外科学会的标准评分系统(
Society
of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rating scale, ASES
)〔
1
〕。
1.4
统计学方法
用
SPSS 10.0
软件对两组的
ASES
评分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A
、
B
两组全部进 行了为期
3
个月的随访。无一例发生骨折、关节脱位、臂
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A
组治疗前
ASES
评分平均为
30.2
分,治疗后
AS ES
评分
逐渐提高,至随访结束时
ASES
评分平均为
45.2分;
B
组治疗前及治疗后
1
周
时
ASES
评分 与
A
组相仿,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至
治疗后
3< br>个月时,
B
组
ASES
评分平均为
70.6
分。两组 术后
3
个月的
ASES
评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图
1
。
A
、
B
两组治疗后
3
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
3.6
和
3.8
分,功能评分分别为
20.9
和
44.4
分,力量评分分别为
9.8
和
14.1
分,稳定性评分分别为
10.9
和
8.3
分。
B
组功能及力 量评分明显优于
A
组,两
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稳定 性评分
A
组优于
B
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B
组中有
6
例由于关节活动范围不满意,于首次治疗后
3
周内重复进行了
麻醉下的手法扳正。
6
肩
3
个月 后(仍自第
1
次手法治疗起计算)
ASES
评分平
均为
68 .7
分,与同组其余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
1
两组治疗前后
ASES
评分比较(略)
3
体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双手小关节外, 四肢大关节亦可受累,据统计肩关节受
累居腕、肘、膝、踝后的第
5
位。与其他部位一 样,其最基本的病变为类风湿
性关节炎滑膜炎,但不同的是肩关节炎症可以超出关节范围,累及周围滑囊 及
肱二头肌腱等关节外组织,周围肌肉受炎性刺激而挛缩,导致肩关节发生内
收、内旋畸形,活 动受限。炎症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肩关节囊挛缩,此时
行肩关节囊造影可以发现关节囊的容积显著缩 小,肩袖组织则因为长期的炎症
刺激而发生粘连和肌肉萎缩〔
2
〕。发展至此阶段,单 纯依靠患者的功能锻炼已
无法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A
组在不进行手法治疗的情况下,单 纯行局部药物治
疗及主被动训练,至随访结束时,
ASES
评分仅由
30.2
分增加至
45.2
分。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4: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237.html
-
上一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治疗药物有哪些
下一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健康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