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选编)
目
录
第一章
血常规检验
第一节
红细胞系统检验
1
、红细胞计数
2
、红细胞压积
3
、平均红细胞体积
4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5
、血红蛋白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Hb
)含量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Hb
)浓度
第二节
白细胞
1
、白细胞计数
2
、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率
1
3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率
4
、嗜硷性粒细胞计数、百分率
5
、淋巴细胞计数、百分率
6
、单核细胞计数、百分率
第三节
血小板
1
、血小板计数
2
、血小板压积
3
、平均血小板体积
4
、血小板分布宽度
第二章
血液生物化学检验
第一节
肝功能检验
1
、谷丙转氨酶
2
、谷草转氨酶
3
、γ
-
谷氨酰转肽酶
2
4
、硷性磷酸酶
5
、总胆红素
6
、直应胆红素
7
、间应胆红素
8
、总蛋白
9
、白蛋白
10
、球蛋白
第二节
血脂
1
、总胆固醇
2
、甘油三脂
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第三节
肾功能检验
1
、肌酐
2
、尿素氮
3
3
、尿酸
第四节
糖类检验
1
、血糖
2
、糖化血红蛋白
3
、糖化白蛋白
第三章
肿瘤标志物检验
1
、甲胎蛋白(
AFP
)
2
、癌胚抗原(
CEA
)
3
、糖类抗原
( CA-19-9 )
4
、
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
4
第一章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
、血红蛋
白
、白细胞及血小板等项目。
红细胞系统:红 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
氧。
如果红细胞、
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都标有
“↓”
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
标有“↑”
,显示体 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
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
“↓”都不正常。
超过高值则 可能有炎症存在,多
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
用。
血小板与凝血有关。
第一节
红细胞系统检验
1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 积血液中所含红细胞数
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5
正常值:
4.3~5.8
×
10
12
/L
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值增多可见于以下情况:
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 心
力衰竭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严重脱水、大
面积烧伤;
④慢性一氧化碳中毒、肾癌、肾上腺
肿瘤;
⑤药物如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引起
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计数值减少可见于:
①各种贫血:如缺
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 不良性贫血、溶血性
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
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 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
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毒等所致的贫
血;②各种原因引起 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
等;③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2
、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是一
种 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
6
结合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 ,可计算红细胞的
一些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正常值:
0.400
~
0.500 L/L (40
~
50vol%)
临床意义:
(1)压积增大:可见于①严重脱水
(
大量呕吐、腹
泻、
失水等
)。
②大面积烧伤。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④继发性红细胞增 多症
(
新生儿、高原病、重症肺源
性心脏病等
)
。
(2)
压积减少:可见于
①贫血或妊娠稀血症。②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等。
3
、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人体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
积,通常是通过间接计算得到。
正常值
: 82.0
~
100 f L
临床意义:数据可供血液病专科医生对贫血类
型作鉴别。
4
、红细胞分布宽度
7
正常值:
10.60~15.50 %
临床意义:数据可供血液病专科医生对贫血,
如缺铁性贫血的鉴别与形态学分类。
5
、血红蛋白
正常值:
130.0
~
175.0 g
/
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高与降低的临床意义基
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 似,但血红蛋白能更
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剧烈活动等;
(2)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
肺疾患和血管畸形等。
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减少:老年人由于 骨髓造血功能逐渐
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
病理 性减少: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
障碍性贫血;②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
贫血, 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
B12
缺乏所致
8
的巨幼细胞性贫血;③因红细胞膜或酶的遗传性的
缺陷
、大手术或某些生物 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
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Hb
)含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 白含量系指每个红细胞内所
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即血红蛋白含量
/
红细胞百万
数,以皮克
(Pg )
为单位。
正常值:
27.0
~
34.0 Pg
临床意义:数据可供血液病专科医生对贫血类
型作鉴别。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Hb)
浓度:
平均红细胞血红 蛋白浓度即平均每
1
升血细胞
中所含血红蛋白克数,以
g/L
表示< br>
正常值:
320
~
360 g/L
临床意义:
(1)
升高: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
多 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9
(2)
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第二节
白细胞
血液离心后表层为灰白色,这部分的细胞即称
为白细胞。 它是一组形态、功能和在发育与分化阶
段不同的混合细胞的统称。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
的重要 组成部分。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而分为粒
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仅以白细胞计数
判 定临床意义有一定局限性,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
数分析病情,较为确切。
1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
胞数目。
正常值:
成人
(
3.5~9.5
)×
10
9
/
L
临床意义:
(
1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 br>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
10
血病等;
(
2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疟疾、再生
障碍性贫血、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脾功能亢进、
X
线、
放射 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2
、中性粒细胞
计数:
(2.00~7.00 )
×
10
9
/
L
百分率:
40.00~75.00 %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
(
疖痈、
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等
)
、
各种中毒
(
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
)、
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
麻疹、
流感等传染病
;
化疗、放疗、 某些血液病
(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
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等
)
、 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
性疾病等。
3
、嗜酸性粒细胞
11
计数:
(0.02
~
0.52)
×
10
9
/L
百分率:
0.40%
~
8.00%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
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
传染病恢复期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
等。
4
、嗜碱性粒细胞
计数:
(0
~
0.06)
×
10
9
/L
百分率
:
0%
~
1.00 %
临床意义: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
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等。
5
、淋巴细胞
计数:
(1.10
~
3.2)
×
10
9
/L
;
百分率
:
20.00~50.00 %
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
12
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结核、麻疹、病毒
性肝炎等。
6
、单核细胞
绝对值:
( 0.10
~
0.60 )
×
10
9
/L
百分率:
3.00
~
8.00 %
临床意义:单核细胞增 多见于结核病、伤寒,
感染性心内膜炎、单核细胞白血病及传染病的恢复
期等。
第三节
血小板检验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是无核细胞 ,可
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
在机体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 板止血兼
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的粘附聚合作
用。
1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
目。
13
正常值:
(125
~
350)
×
10
9
/L
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异:健康人的血小板数比较稳定,亦
无性别与年龄明显差别。
(2)
病理意义:血小板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某些内科疾患如脾功能亢 进、尿毒症、
肿瘤骨髓转移
;某些造血系统疾患如白血病、再生
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均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凡体内血小板消耗过多,如
弥漫性 血管内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
血症等,血小板也往往减少。
血小板显著增多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肿瘤 骨髓转移
(
有溶骨
性变化时
)
。在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也可呈现一 过
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术后,血小板可反
应性轻度增高。
2
、血小板压积
14
正常值:
0.11~0.28 L/L
血小板压积与血小板的数量及大小呈正相关
3
、平均血小板体积
正常值:
7.40~12.50 f L
临床意义:平均血小板体积在临床上用于 鉴别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亦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时患者造
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的指征。
4
、血小板分布宽度
正常值:
9.90 ~ 16.10 PDW
临床意义:血小板分布宽度反映血小板的质量及
功能变异情况。
第二章
血液生物化学检验
第一节
肝功能检验
1
、谷丙转氨酶
正常参考值:
0
-
40 U/L
15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1:2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911.html
-
上一篇:爱爱医资源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精华笔记
下一篇:病理学试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