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关于附子退病反应的探讨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8 11:24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油草)
关于附子退病反应的探讨

推荐言


附子是一味极为有用 的中药。
尽管附子有毒,
历代畏其毒者虽不乏其人,
然代有名医善用附
子者。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古今之善用附子的名医,无一不对附子之药性及毒性了如
指 掌,
且对其服药后的反应亦详为了解。
此文详解服用回阳、
补阳中药附子的各种反应, 以
供今欲用附子者之参。


关于附子退病反应的探讨


2007

9

1


《中华中医药学刊》




摘要:通过结合医案 对附子的退病反应进行探讨,把附子的退病反应归纳为缓症反应
应及正性反应,并对正性的反应的症状及 其处理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附子;缓症反应;正性反应



附子被历代医家视 为补火要药,
用之得当无不力挽狂澜,
力起沉疴。
明代医家张景岳将
附子与人 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一语道尽了附子的重
要性。
然附子 大热有毒,
药性峻烈,
应用起来不无顾忌。
且服用附子后可出现千般反应症状,
医家及患者易被迷惑,
使附子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就这一问题,
本文拟对附子的退病 反应作
一探讨。


1
缓症反应



缓症反应即缓解消除症状的反应。服用附子后,真阳得复,阳气得充,阴霾消退,临床
症状得以缓解消除。
这是临床上常见的退病反应。
临床上若出现缓症反应,
患 者的临床症状
会得到好转,如四肢变暖,胃纳好转,大便得实,精神好转等等。患者会因症状的好转而坚
持服药,
医者亦因看到疗效而坚持用药,
这样一来,
患者阳虚的体质往往会得 到改善或逆转。



缓症反应是临床上常见的用药反应,
不 仅是对于附子,
对于其他药物亦然。
缓症反应的
出现,是医者及患者乐于见到的现象, 在临床中容易辨别,故不详细述之。


2
正性反应



正性反应即在服用附子等回阳药物时,由于病重药轻;或阳气恢复,正邪胶 着,交争剧
烈;或阳气得复,寒邪阴霾外透于表而另走他经,
而出现症状的反复或出现他经的症 状,甚
至出现类似中毒的反应。



服用姜附类药物出现的 反应,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服药须知》一节中有所谈及。
笔者将之命为正性反应作用,
是 为了与药物的副作用相区别。
事实上如缓症反应一样,
推及
其他药物,
包括养 阴或清热解毒药物,
如龙胆泻肝汤或玉女煎等类方也会出现类似的正性反
应。
如果不明 白正性反应的医者,
往往将正性反应当作药物的副作用,
或是药不对症而急于
改弦易辙 ,
致使前面正确的治疗功亏一篑。
如果详细了解各种类型体质用药后的正性反应作
用,
在保证辨证无误的前提下,
医者鼓励患者继续坚持用药,
那么患者的体质就有可能发生
逆转,
甚至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然要达到体质的改善及转变是要一定代价的,
即药物的正
性反应作用。


2.1
正性反应的症状



鉴于笔者涉及临床未深,故只能借鉴火 神派前辈的医案,如《吴佩衡医案》、
《范中林
六经辨证医案选》等,对服用附子后出现的正性 反应进行初步概括:


2.1.1
胃肠道反应

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及观察,对于服用姜附后出现的正性反应作用,
大多数病人为胃肠道反应。
此反应可剧可缓,
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
具体的症状差别亦是很
大。或是腹中肠呜,或 是胃中泛酸,或是频频矢气,或是大便溏薄,或是呈稀水样便,或是
呕吐等。因服用附子后,阳气得复, 真火得充,“真火生脾土”,母脏既健,子脏在母脏的
煦养下,功能得到了恢复,故脾土得火助而健运,
奋力抗邪外出。
再者脾土乃心肾交通之要
道,水火协调之媒。服用附子后,命门火(
龙火
)
得养而旺,火遇土而伏,脾土得温煦而健,
心肾得中气斡旋而交 ,君火得旺,“君火生凡土
(
胃土)”,脾胃俱得温养而健,驱邪于外,
胃肠道功能恢 复,故可出现胃肠道的排邪反应,即正性反应作用。



正因为中土 乃心肾交通的要道和枢纽,
所以待出现胃肠道的正性反应作用时,
也标志着
寒阴之邪得 祛,
心肾相交之道得到疏通。
对于初诊时没有胃肠道症状的姜附体质患者出现胃
肠道的 正性反应作用时则预示着其后的治疗进入坦途。




1
伤寒病少阴寒化证:曾某,男,
17
岁,于
1943

10

25
日延余诊视。询知患者
病已
19
日,身已不发热,但 腹中鼓胀,小腹疼痛,不时呻吟,小便短赤,大便有七八日不
通,饮食不进,日夜眼不交睫,卧床身不能 转侧,舌苔白滑而厚腻,不渴饮,脉搏弦紧,重
按则无力而空。诊毕,当即告以病势十分危重,系伤寒坏 病,病邪深入少阴之脏寒证,??
惟有扶阳抑阴温化之法,
使在上之寒水邪阴,
由口中 吐出,中下之寒水邪阴,由二便排泄使
除,阳回阴退,方可转危为安。就以仲景通脉四逆汤加吴茱萸、上 肉桂治之。并告知病家,
倘若服药后发生呕吐涎痰或大便泻下切勿惊疑,为病除之兆,
一线生机 ,可望挽回。白附片
160g
,于姜
30g
,上肉桂
(
研末 ,泡水兑入
)16g
,茯苓
26g
,吴茱萸
6g
,甘草6g

10

26
日再诊。昨服上方后,旋即呕吐涎水碗许,系 病除之兆。脉搏弦紧已退而转和缓,大便溏泻
1
次,小便解
3
次,??继以大 剂扶阳温化,务使阳回阴退,渐可转危为安。
10

27
日三
诊。昨 日清晨服药后,又呕吐涎水约
2
碗,下午服药后又吐
1
次,大便泻利数次,均 属“冰
霜化行”,病毒邪阴由上下窍道溃退。??仍以大剂扶阳辅正主之。
10
28
日四诊,服药
后昨日夜共排泄大便
16
次,每次多少不一,今晨又大 便
2
次,均为夹水分之稀薄粪便,始
而色乌如酱,今晨渐转黄色,此系胃中生阳渐复之 兆。??仍以扶阳辅正主之。??11

4
日十一诊。病已痊愈,精神饮食均佳,形神 尚弱,拟四逆汤加味一剂,继以黄芪建中汤、桂
附理中汤及归脾养心汤等善后调理十余日,精神渐复,出 院回家休养。
此后健康、
体质恢复
如常。
(
摘自《吴佩衡医案》)


吴氏乃火神派大家,
对于附子的应用十分得心应手,而且对于服用附子后出现的正性作
用亦十分清楚,
故能于初诊时向患者阐明服药后可能出现 的反应,
去其担忧,
令患者信任而
坚持服药,故能阳气来复,疾病得愈。


2.1.2
他经反应

他经发应即服用附子等回阳药物 后,阳气来复,邪气得以溃退,疾病
从阴转阳,
从三阴证向三阳证转变,
而出现阳经的 症状。
关于他经反应出现的论述,仲景在
《伤寒论》申述之已详。故若欲深研此道者,仲景之《 伤寒论》不得不详读深研。由于他经
反应的出现在临床上比较容易鉴别,故不详细述之。




2
少阴证咳嗽
(
慢性支气管炎)
:安某,女,
54
岁。初诊:每日阵发性剧咳,痰清稀,
量多,
头晕心累,
气短,
昼夜不能平卧。
畏寒恶风,
面足浮肿,
脸色萎黄 。
舌质淡黯有瘀斑,
舌体胖嫩而边缘多齿痕,苔白滑,根部厚腻。此为少阴阳虚水泛,寒痰阻肺 咳嗽。法宜温阳
化气行水,以真武汤加减主之。二诊:咳嗽明显好转,痰亦减少过半,呼吸较前通畅,渐 能
平卧。面已不觉肿,舌质稍转红润,厚腻苔减。多年之患,已获初效。宜守原法,以干姜易
生 姜,
加强温中补脾之效。
三诊:
诸症显著减轻。
尚有轻微咳嗽,
清痰 少许。
舌质转为淡红,
乌黯瘀斑与白腻苔渐退,舌边齿痕已不明显。有时尚觉气短,心累。病有 从阴出阳之势。须
适应转机,通阳和中,燥湿涤饮。以苓桂术甘汤加味,缓缓服之。服
12剂后,诸证基本痊
愈。入冬以来,再未重犯。
1979

5
月< br>4
日至患者家中追访,自觉始终良好。
(
摘自《范中
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
)

他经反应的出现是正气来复,
疾病由深转浅的迹象。
对于医者而言是比较容易用它来辨
别疾病的趋势及预后。
但临床上出现他经反应的情况比出现胃 肠道反应的情况少,
故医者亦
必须掌握他经反应出现的意义。这可以详读仲景之《伤寒论》,仲 景论之甚精甚详矣。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1: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908.html

关于附子退病反应的探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