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 spergillosis
,
ABPA)
是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曲霉菌
(< br>主要是烟曲霉菌
)
产生的变态反
应性炎症。该病常在患有慢性哮喘或囊性纤维化 (
CF
)患者的基础上发生。
ABPA
是
1952
年由英国 学者
Hinson
等首先在哮喘患者中发现的。
1968
年由
Pat terson
等报告
了美国首例
ABPA
。过去认为
ABPA
是一种少见病,近年来由于血清学和影像学诊断
方法的进展,
ABPA
的诊断率明显 提高。
Agarwal
等最近报告在印度北部确诊的
ABPA
126
例。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标化的诊断试验,关于
ABPA
的发病率文献报道
各 异,在慢性持续性哮喘患者中发病率为
1
~
2
%,囊性纤维化患者中为
2
~
15
%。一
些学者认为可将
ABPA
看作是哮喘的并 发症。
一、发病机制
迄今为止,
ABPA
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健康人由于有支气管粘膜- 上皮屏
障功能、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曲霉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后即
被清 除,不会引起
ABPA
。仅特异体质者吸入曲霉孢子后才会导致
ABPA
。< br>ABPA
的
发生也与宿主的基因表型有关。
遗传学研究发现
HLA- DR2
和
HLA-DR5
基因型与易感
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曲霉孢子 吸入后黏附在气道上皮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发育生长成
为菌丝。
在此过程中释放蛋白水解酶和其 它毒性物质,
破坏气道上皮并激活上皮细胞。
激活的上皮细胞释放一系列炎症前细胞因子和细胞 趋化因子启动炎症反应,
同时被蛋
白水解酶破坏的上皮层增强了对曲霉抗原和其它变应原转运和 递呈,
进而诱导
Th2
型
免疫反应,产生
IL-4
、
IL-5
、
IL-13
,其中
IL-4
和
IL-13诱导
B
细胞产生
IgE
并激活肥
大细胞,
IL-5使嗜酸细胞脱颗粒。由特异性
IgE
介导的
I
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壁和周
围组织的损害,出现支气管痉挛,腺体分泌增多,临床上表现为喘息、咳痰。
此
外抗原持续存在气道诱发了局部炎症,形成黏液栓,导致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嗜酸 细
胞分泌多种致纤维化因子以及特异性
IgG
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重构,最终致
肺纤维化。
二、病理学特征
ABPA
的病理改变早期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壁大量单核细胞和 嗜酸性细胞浸润,但
不发生组织侵袭。以后出现黏液嵌塞、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和嗜酸细胞性肺炎,进一步
发展为慢性细支气管炎和非干酪性支气管肉芽肿,晚期则出现广泛肺纤维化。
三、临床表现
1
、症状和体征
ABPA
以儿童与青年人多 发,患者常有哮喘或其他过敏性疾
病史,儿童期间容易发病,糖皮质激素依赖的哮喘患者也易发生。临床 可表现为急性
或慢性过程。本病临床最常见症状为喘息,急性发作时可有发热、咳嗽、头痛、全身
不适、咳白色或粘液泡沫痰,可有金棕色或墨绿色胶胨样痰栓,部分患者出现咳血。
慢性期除有肺纤维 化导致的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和紫绀等症状外,还可出现支气管扩
张合并感染的症状。体检时两肺可闻及 哮鸣音,病程长的有肺气肿征象、杵状指
(
趾
)
和持续发绀等表现。
2
、影像学改变
急 性期的肺浸润可呈一过性、持续性,以肺上叶为多见。一
过性改变主要为肺浸润、粘液填塞、或病变气道 内的分泌物所致,表现为牙膏征、双
轨征和手套征。慢性期可表现为永久性改变,包括中心性支气管扩张 ,常为近端支气
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远端支气管可正常,这种特征性的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对诊断
ABPA
有重要意义。后期改变可有空腔形成、局限性肺气肿、上叶肺不张以及肺纤维
化等表 现。
3
、肺功能改变
急性期肺功能表现为可逆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慢性期则
表现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 碍和弥散功能降低。
4
、实验室检查
ABPA
患者痰液检查涂片可发现曲霉菌菌丝,培养曲霉菌生
长 。
但是大部分
ABPA
患者痰培养曲霉菌呈阴性。
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 br>血清总
IgE
水平升高
>1000ng
/
mL
。血清 抗烟曲霉沉淀抗体
90
%以上患者可呈阳性反应。血清
特异性抗烟曲霉
IgE
、
IgG
抗体增高
2
倍以上有临床意义,
可视为疾病活动的 敏感指标。
四、诊断标准
G reenberger
和
Patternson
界定的
ABPA
诊断 标准为:
1
、
支气管哮喘;
2
、
存在或以前曾有肺部浸润;
3
、
中心性支气管扩张;
4
、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
1000/mm3
)
;
5
、烟曲霉变应原速发性皮肤试验阴性;
6
、烟曲霉变应原沉淀抗体阳性;
7
、血清抗曲霉特异性
IgE
、
IgG
抗体增高;
8
、血清总
IgE
浓度增高(>
1000ng /ml
)
。
上述第
6
、
7
、
8
条指标阳性则可定为
ABPA
的血清学诊断。
烟曲霉皮试阳性是诊断
ABPA
的必要条件。若皮试阴性,则可以排除
ABPA
。皮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和皮内试验,组胺作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皮肤点刺试验敏感性稍差但安全性好。先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若阴性
再进行皮内试验 ,仍然阴性者则可排除
ABPA
。皮试阳性则应进一步作血清学检查。
诊断未明的可疑 患者
6
~
12
月后或症状发作时再次进行血清学检测。诊断尚有疑问时
不必急于治疗。
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支气管扩张将
ABPA< br>分为两个亚型:即有支
气管扩张的
ABPA
(
ABPA-CB
)和无中心性支气管扩张的
ABPA
,称为
ABPA
一血清
阳性型(
ABPA-S
)
。
五、临床分期
为了指导
ABPA
的治疗,将
ABPA
的临< br>床病程分为
5
期,但每个病例的分期可能并不十分清晰,也并非所有患者都要经过
5
期的临床病程。
第
I
期(急性期):主要特点为哮喘发作症状,
IgE
水平显著升
高,嗜酸性细胞增多,肺部浸润影 ,血清
IgE
—
Af
和
IgG
—
Af
阳性 。个别病例可无哮
喘。此期诊断的病例极少。
第
II
期(缓解期)
:哮喘症状靠支气管扩张剂及吸入
糖皮质激素可控制。血清
Ig E
水平降低但未恢复正常,无嗜酸性细胞增多,
X
线胸片
正常,血清
IgE
—
Af
和
IgG- Af
无明显升高或轻度升高。患者以往若未得到诊断,此
期发现仍较困难。
第Ⅲ期
(
加重期
)
:只有以往确诊的患者通过检查才可能 明确。
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发作症状,部分患者复发是无症状的,仅出现血清总
IgE
的升高
2
倍以上或肺部出现新的浸润影,因此该期需密切监测。
第Ⅳ期
(
激素依赖的哮
喘期
)
:表现为激素依赖型哮喘,哮 喘症状必须靠口服糖皮质激素才能控制,激素减
量时哮喘加重,即使哮喘缓解也难以停药。血清
IgE
水平升高或正常。通常
X
线没有
肺部浸润影,但少数患者胸片表现多样 性,可伴有中心性支气管扩张。绝大部分病例
在此期得到诊断。
第
V
期
(
肺间质纤维化期
)
:临床表现为肺纤维化的症状 ,可
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发绀和呼吸衰竭,可见杵状指。患者血清学检查可有或缺
乏活动 期的表现。常现不可逆性的肺损害,预后较差。
六、与真菌致敏的严重
哮喘区别
真菌孢子作为变应原 吸入后可使哮喘发作,或导致慢性持续性哮喘,
真菌包括链格孢菌、曲霉菌、枝孢菌和青霉菌等。许多作 者将此称为真菌致敏的严重
哮喘(
severe asthma with fungal s ensitisation
,
SAFS
)
。
SAFS
与ABPA
的临床表
现与实验室检查有些相似之处,但又有许多不同,
Dennin g
等将两者的临床特征总结
为表
1
。关于
SAFS
与
ABPA
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包括基因表型等还需作深
入研究。
七、
治疗
1
、
糖皮质激素
目前仍认为口服糖皮质激素 是
ABPA
的基本治疗药物。治疗目标是抑制炎症反应和机体对曲霉菌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在
急性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降低血清
IgE
水平,清除肺部浸润阴
影,防止病情加重。但单纯
IgE
升高而全身情况良好者可不必采用激素治疗。有肺浸
润的
I
和
III
期的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有效,常在
1
~
2
个月后肺浸润完全消失,呼吸道
症状缓解。
6
周后血清总IgE
可下降至少
35
%。但多数患者血清总
IgE
是很难恢复 到
正常的。
ABPA
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分期,对于急性期
(I
期
)
患者,
泼尼松
0.5mg
/
kg
·
d
持续
4
~
6
周至肺浸润影吸收 、哮喘症状控制、血清总
IgE
降低,疾病进入缓解
期,然后糖皮质激素改为隔日疗法 ,并逐渐减量,直至停用。对于缓解期
(II
期
)
患者,
患者可稳定 数月至数年,但会有发作,表现为血清总
IgE
升高、临床症状复发、
X
线< br>出现肺浸润影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加,此时需要短程糖皮质激素疗法。对于Ⅳ期
患者,
需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哮喘,
通常应用较低的糖皮质激素剂量的隔日疗法。
对于第
V
期患者,
则不需要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与对症疗法。
目
前
,
激
素
治
疗方
案
尚
不
统
一
,
Greenberger等
提
出
的
方
案
为
:
开
始用
泼
尼
松
0.5mg/kg
,每日
1
次,共< br>2
周;继以
0.5mg/kg/d
,隔日
1
次,共
6
~
8
周,然后试行减量,
一般为每
2
周减
5
~
l0 mg
,直至停药。
需注意的是,糖皮质激 素不能长期大量应
用,通常应用二个月后开始减量至最低维持量,甚至停用。如患者持续六个月未再出< br>现
ABPA
发作,说明患者已进入缓解期。而患者因哮喘需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则< br>表明患者进入Ⅳ期。
2
、抗真菌药物
气道内曲霉菌的持续存在与
ABPA
的
发生、发展密切 相关,使用抗曲霉菌的药物治疗可以清除或者减少支气管内定植的曲
霉菌,减轻免疫反应,缓解哮喘症状 ,并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伊曲康唑可以抑
制皮质激素在肝脏的代谢,增加激素的作用。
S alez
等报道,采用伊曲康唑治疗
l4
例
ABPA
,单用激素治疗 ,
ABPA
加重平均为
2.4
±
0.2
次/年,
4
例加重
≥
3
次/年。联合
伊曲康唑口服
200mg
,
每日
1
次,
共一年,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ABPA
加重降至
0.9
±
0.4
次/年
(P<0.01)
。平均口服激素剂量从
22.0
±
3.3mg
/
d
减少至
6.5
±
2.3mg
/
d
,
伊曲康
唑结
束
治
疗
时
停
止
口
服
激素
7
例
。
伊
曲
康
唑
治
疗期
间
肺
功
能
显
著
改
善
,FEV1
从
1433
±
185ml
增加至
1785±
246ml(P<0
.
01)
;血液嗜酸性细胞、血清抗烟曲霉沉淀素
抗体显著降低,但特异性
IgE
水平无明显改变。
Salez
认为伊 曲康唑能有效地预防并
控制
ABPA
急性加重,
减少或停用口服激素。
但伊曲康唑治疗
ABPA
的疗程及远期疗
效,
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Wark
等对
29
例稳定期
ABPA患者用伊曲康唑与安慰
剂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
15
例,用伊曲康唑
40 0mg/
日,对照组
14
例,连续
16
周。治
疗结果,治疗 组每周痰液嗜酸性细胞减少
35%
,对照组无减少(
P
<
0.1)
;治疗组痰
液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每周减少
42%
,对照组减少
23%
(
P
<
0.1
)
;治疗组血清
IgE降低(
310
IU/ml
)
,对照组增加(
18
IU/ml
)
;治疗组烟曲霉特异性
IgG
降低(
15.4
IU/ml
)
,对照组增加(
3.7 IU/ml
,
P=0 .3
)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急性加重明显减少,
P=0.03
。结果表明 伊曲康唑作为
ABPA
的辅助治疗是有效的。
Ste vents
等报告
了
55
例皮质激素依赖的
ABPA
患者用 口服伊曲康唑和安慰剂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结果。治疗分为二期,第一期为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伊 曲康唑组使用
200mg
,每
日
2
次,共
16
周。 第二期为开放期,两组患者均用伊曲康唑治疗,每日
200mg
,共
16
周。
研究中界定的改善标准为:
皮质激素减少
50%
或以上;
血清总IgE
降低
25%
以上;
加上至少以下一项指标:运动耐量至少增加25%
以上;
5
项肺功能指标至少有
1
例改善
25%< br>;肺部浸润影吸收,不出现新的肺部浸润影。结果表明第一期治疗后伊曲康唑组
和安慰剂组的改善 率分别为
46%
(
13/28
)和
19%
(
3/2 7
)
,
P=0.04
,两组有显著差异,
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开放期治疗后,在双盲期没有得到改善的
33
例中有
12
例(
36 %
)改善,在双盲期治疗得到改善的患者中无
1
例复发。本研究结果表明激素
依赖的
ABPA
患者加用伊曲康唑治疗后可以减少气道内曲霉菌定植,改善病情,而没
有增加药物毒性。
近年来三唑类抗真菌新药伏立康唑的上市,为治疗< br>ABPA
带
来了一种新的抗真菌药物治疗选择。伏立康唑口服后生物利用度较伊曲康唑更 高,可
达到
95%
。目前伏立康唑主要用于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用于
ABP A
的临床研究文献
报道较少,有关伏立康唑的疗效、安全性等还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八、
随访
经过积极的治 疗后,若病情好转应继续长期随访。
X
线胸片检查肺浸润阴
影吸收后每
4个月
1
次进行随访,共
2
年,以后每
6
个月
1
次共
2
年。此后若无急性加重,
每年检查
1
次。每月测定< br>IgE
,其浓度应在治疗后
l
~
2
个月开始降低,
6
个月后渐趋平
稳。
IgE
水平升高
2
~
3
倍常为疾病复发的前兆,应立刻进行
X
线胸片检查。若胸片发
现肺浸润影应给予激素治 疗。若未出现阴影则可继续观察。
2
年无复发者,
IgE
测定
可改为 每
2
个月
1
次。肺功能测定每年
1
次。不少患者可能发生激 素依赖型哮喘而需要
长期口服激素治疗。此外,
ABPA
在长期缓解后仍有可能再度复 发。
变应性肉
芽肿性血管炎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以哮喘、过敏性鼻炎、嗜酸性细胞
增多和全身性血管炎为特征的少 见疾病。本病由病理学家
Churg
和
Strauss
于
1951< br>年首先报道,因此又称之为
Churg-Strauss
综合征。最初他们观察到
13
例哮喘患者在
临床上均有发热、嗜酸性细胞增多和血管异常,结果仅
2
例存活,
11
例死亡。这些病
例都具有以下三项主要的组织学改变:
1.
坏死性血管炎;
2.
嗜酸性细胞组织浸润;
3.
血管外肉芽肿。
一、流行病学
自
Churg
和
Strauss
的论文发表后,又
有一些临 床病例报道相继发表,
但病例数较少。
至
1988
年世界文献报道本病仅142
例。
九十年代后随着人们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
变应性肉芽 肿性血管炎的
发现率才逐渐增多。
1995
年根据一些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估计本病的 发病率在英国为
2.4/
百万;挪威
1.3/10
万;德国
1/百万。国内文献已见有数例报道,笔者亦曾遇见
1
例。
本病的发病年龄
7
~
69
岁,首发症状为
20
~
40
岁之间,男性稍 多。
二、病因和
发病机制
< br>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有以下几种学说。
60%
的
变
应
性
肉
芽
肿
性
血
管
炎
病
人
可
检
测
到
核
周
型
抗
中
性
粒
细
胞
胞
浆
抗
体
(
p-ANCA
)
,其主要是抗髓过氧化物酶(
MPO
)
。< br>MPO-ANCAs
是如何参与变应性肉
芽肿性血管炎发病的机制,以及其滴度与疾病活 动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MPO-ANCAs
也可在以下一些疾病中检测到:特发性新月体肾小球 肾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和显微镜
下多动脉炎。有人提出抗
MPO
抗体免疫球蛋白的亚型
IgG1
和
IgG3
可能与中性粒细
胞
MPO
F c
受体交联,导致中性粒细胞活化并损伤内皮细胞。
Minami
等描述了一位
伴有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人,其
MPO- ANCA
水平明显增
高,在应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
MPO- ANCA
水平也随之降低。
Schmitt
等研究了
16
例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病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的血清学标记物。
活动期
病人的
ECP
、
sIL-2R
和可溶性血栓调节素相对于恢复期均明显增高。 可溶性血栓调
节
素
是
内
皮
细
胞
损
伤
的
主
要
标
记
,
与
sIL-2R
紧
密
相
关
,
缓
释
期
sIL-2R
增
高
(
>1000U/ml
)
则与疾病复发有关。
同样Shiota
等描述了一位病人的血清
IL-5
水平与
其变应性肉芽肿性 血管炎活动相关。应用强的松治疗后嗜酸性细胞计数下降,临床症
状改善,
IL-5
水 平恢复正常。
因而提出
IL-5
可能作为催化剂参与了嗜酸性细胞的感染、
迁 移、浸润和脱颗粒。
也有人提出免疫病理学机制。
Gulle vin
等研究了
96
名变
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病人,脱敏(
47%< br>)
、中断治疗(
27%
)及疫苗接种(
13%
)是
血 管炎的三个主要的触发因素。因此,建议不稳定和严重哮喘病人在接种和脱敏治疗
时应严格注意。也有报 道吸入抗原在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Gullevin
等描述了一位病人 ,其三次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发作均与鸽子接触有关,
且其肺活检标本显示放线菌。另一报道,
30%
病人在变态反应低敏期后出现血管炎。
Lanham
等指出Ⅲ型超敏反应触发 哮喘引起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后者不仅触发支气
管受体而且可全身播散,导致血管炎的发生。尽管IgE
增高非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特有,但其明显与血管炎相关。在实验动物模型中,< br>IgE
介导的血管活性胺释放加重
了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
对于药物诱导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缺乏统一
的认识。个别报道记载了其与雌激素 替代治疗、可卡因、大环内酯类等药物的关系。
也有报道肉芽肿性脉管炎和坏死性血管炎在应用别嘌呤醇 、双克、卡马西平、苯妥因
和奎宁时出现。
应用白三烯拮抗剂 能否诱发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尚存在争议。
在扎鲁司特(
zafirlukast
)
1996
年批准上市后,一些文献报道该药可诱导哮喘病人发
生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
Zafirlukast
、
montelukast
、
pranl ukast
通过受体拮抗作用
阻断白三烯的效应。而
zileiuton
是通 过抑制
5-
脂氧化酶阻止白三烯的生物合成。
Wec hsler
等
描
述
了
8
名
激
素
依
赖
性
哮
喘
病
人
,
均
在
糖
皮
质
激
素
减
量
并
首
次
应
用
zafirlukast
3
天到
3
月时出现变应性肉芽 肿性血管炎。所有病人均在复用激素并停用
zafirlukast
后好转。
一种解释 是对
zafirlukast
的变态反应导致了血管炎症反应。
然而,
在一个
6200
名哮喘病人参加的临床试验中,并无这种并发症报道。
有关在激素
停药或减量过程中应用白三烯拮抗剂时出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发作的一些病例< br>报道支持白三烯拮抗剂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Katz
等报道了一
例
53
岁的非激素依赖性哮喘女性患者,在其应用
Zafirlukast< br>治疗两月内出现显性的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发作。病人出现明显的关节痛、斑丘疹,在应用大剂 量激素并
终止
Zafirlukast
治疗
48
小时后嗜酸性细胞增 多迅速缓解。
Green
等报道了两名非激
素依赖性哮喘患者,在开始
Zaf irlukast
治疗
5
~
8
月后出现典型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
炎
表
现
。
Knoell
等
报
道了
一
例
47
岁
的
非
激
素
依< br>赖
性
男
性
哮
喘
病
人
,
在< br>开
始
Zafirlukast
治疗
1
月后出现典型的斑丘疹、 鼻窦炎、关节痛和嗜酸性细胞增多。在使
用大剂量激素并停止
Zafirlukast
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其在应用强的松治疗
5
个月
后停用激素,但在停药后
1
周内再次出现嗜酸性细胞增多和肺浸润复发。
另一种
解释这种因果关系的理论是,
激素撤药时可能未能掩盖潜在的基础嗜酸性细胞浸润异
常。在伴 有过敏反应性气道疾病患者,激素减量或撤药即可引发潜在的炎症过程,白
三烯拮抗剂可加重这一情况。
Wechscler
等报道,在未使用任何白三烯拮抗剂治疗,
许多病人在激素应用< br>1
年后的减量过程中出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表现。
Churg
报道了4
名激素依赖性的哮喘病人在激素减量或中断治疗时出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
炎发生,而这 些病人均未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作者认为,这些病人变应性肉芽肿
性血管炎的症状完全或部分被激素 治疗所抑制,
虽然激素治疗的初衷是控制哮喘。
Bili
等也报道了
7
名类似病人,伴有完全或部分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表现。也有人报
道在中断吸入激素治疗,而未使 用白三烯拮抗剂时,哮喘病人出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
管炎。
三、
病理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理特点为嗜酸性 细胞组织浸润;
血管外肉芽肿和坏死性血管炎。各病理特征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且分布广泛,在许多器官均可发生。尽管中动脉也有累及,典型表现为坏死性血管炎引起的小动脉节
段性损害。血管 壁可见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常见有纤
维素样坏死。肉芽肿可发生在心、肝 、肺、肾和皮下等脏器,这种坏死性肉芽肿结节
的特征是以变性的胶原、嗜酸性细胞为核心,周围有呈放 射状排列的巨噬细胞及巨细
胞。
四、临床表现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根据血管炎累及的器
官不同。其临床表 现也不一,可分为呼吸道、肺部表现、和肺外表现。变应性肉芽肿
性血管炎患者常同时主诉发热、不适、 纳差和体重减轻。
Guillevin
等对
96
例变应性肉
芽肿性血 管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表明,
71
%的病人有快速明显的体重减轻,
57
% 的
病人体温超过
38
℃达
2
周以上。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呼吸系统表现主要为,
70%
以上患者有过敏性鼻炎、鼻息肉 、副鼻窦炎和哮喘的临床表现,哮喘轻重程度与
血管炎活动程度无关,哮喘可先于或与血管炎同时出现。
70%
以上患者有肺实质的损
害,主要表现为浸润性肺病变,也可表现为结节病变、产 生肺梗塞和胸腔积液,胸水
中
可
见
大
量
嗜
酸
性
细
胞
。
广
泛
的
肺
部
浸
润
性
病
变
也
可
能
为
弥
漫
性
肺
泡
出
血
所
致
。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肺外表现,即系统性血管炎累及全身各脏器的表现。其中以
神经、肌肉及皮肤受损为最常见,约占
80%
以上,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炎、肌痛、肌
萎缩、皮肤红斑、紫癜和皮下结节等。也可以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包括惊厥、昏
迷、恍惚和脑梗塞。 脑梗塞是本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机制为脑血管炎、
高血压、血栓形成和心源性血栓等。在颅 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是缺血性视神经炎。国
内于丽等报告
4
例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 者均有神经、肌肉和皮肤受损表现。心血
管系统累及主要为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 机梗塞、高血压和心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1:1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858.html
-
上一篇:服用SOD后的正常现象
下一篇:呼吸系统疾病健康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