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疾病
概述:
见
p316
第一节急性脊髓炎(最常见)
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病因不明,多数发病前
1~4
周有病毒感染史。
2
、推测有可能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
1
、病变可在脊髓任一段,但以胸髓
T3~5
最常见
——
该处血供不 丰富。其
次为颈髓和腰髓,病变通常局限于
1
个节段。
2
、如有
2
个以上散在病灶
——
称为播散性脊髓炎。
临床表现:
1
、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前
1~2
周有病毒感 染史或预防接种史,急性起病。
2
、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无力,病变节段束带
感。
3
、大多数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括约
肌功能障碍 。
A
、运动障碍:
a
、早期处于脊髓休克期,
2~4
周后
——
上运动神经元障碍症状。
b
、肌力恢复始于下肢远端,逐步上移。
c
、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程度和有无其他并发症。
1
/
20
d
、严重病变时
——
可出现总体反射。
B
、感觉障碍:
感觉恢复慢且差,恢复时感觉平面逐步下移。
C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a
、早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
<1000ml
)
——
充盈性尿失禁
——
疾
病恢复
——
尿容量
<300~400ml
时出现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b
、病变平面以下少汗,无汗,角化过度等。
c
、病变平面以下发 作性出汗过度,皮肤潮红,反射性心动过缓
——
称自主
神经反射异常。
辅助检查:
1
、
CSF
检查:
细胞数和蛋白正常或略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2
、电生理检查:
a
、
VEP
:
与视神经脊髓炎及
MS
鉴别。
b
、
SEP
波幅明显下降
(
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
c
、
MEP
:
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运动诱发电位)。
d
、肌电图。
3
、
MRI
:
病变节段内多片状或较弥漫的
T
2
/
20
2
高信号,强度不均。
鉴别诊断:
1
、脊髓血管病:
a
、缺血性:
如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症,但深感觉保留。
b
、出血性。
2
、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
a
、
>50
岁男性,可能为血栓性静脉炎,脊髓血管造影可确诊。
b
、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无力,巴氏征(
+
),肌肉萎缩,感觉减退—
—
症状加重
——
完全性截瘫,尿便障碍,肌萎缩明显,反射减弱。
c
、
CSF
:
蛋白增高,细胞数正常。
d
、脊髓碘油造影见脊髓表面有扩张的血管。
3
、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a
、有化脓性病灶及感染
xx
。
b
、病变部位有压痛,椎管有梗阻现象。
c
、外周血和
CSF
:
白细胞明显升高,蛋白明显升高。
4
、人类
T
淋巴细胞病 毒
1
型(
HTLV-1
)相关脊髓病(
HAM
):
免疫异常相关的脊髓病变,以缓慢进行性截瘫为特征。
治疗:
3
/
20
1
、一般治疗。
2
、药物治疗:
a
、皮质类固醇激素:
急性期甲泼尼龙冲击疗法
3~5
天
——
泼尼松口服
4~6
周。
b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3~5
为疗程。
c
、
xxB
族。
d
、抗生素。
e
、其它药物。
预后:
1
、取决于急性脊髓损 害的程度,病变范围及并发症,
3~6
月基本恢复。
2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高颈段脊髓炎预后差。第二节脊髓压迫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病因:
a
、肿瘤常见:
神经鞘膜瘤。
b
、炎症。
c
、脊柱外伤。
d
、脊柱退行性病变。
e
、先天性疾病。
f
、血液疾病。
注:
4
/
20
A
、急性脊髓压迫
——
脊柱旁或硬膜外病变。
B
、慢性脊髓压迫
——
髓内或硬膜下病变。
2
、发病机制:
a
、脊髓受压产生的病变的性质和速度可影响代偿机制发挥的程度。
b
、病变部位对损伤后果亦有影响。
c
、动脉受压供血不足
——
脊髓变性萎缩;静脉受压淤血
——
脊髓水肿。
临床表现:
1
、急性脊髓压迫症:
表现脊髓横贯性损害,早期存休克期。
2
、慢性脊髓压迫症:
分三期:
a
、根痛期:
神经根痛及脊膜的刺激症状。
b
、脊髓部分受压期:
半切综合症。
c
、脊髓完全受压期:
完全横贯性损害。
A
、神经根症状:
a
、根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改变体位时加重。
b
、病情进展
——
单侧、间歇性变为双侧连续性。
c
、早期存感觉过敏带
——
后期节段性感觉缺失。
5
/
20
d
、病变位于腹侧者
——
无根痛症状,但可出现前根刺激症状。
B
、感觉障碍
a
、对侧躯体较病变水平低
2~3
个节段以下痛温觉异常。
b
、髓外病变
——
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
c、髓内病变
——
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障碍;累及脊髓丘脑
束时——
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
d
、后索受累
——
病变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
e
、晚期
——
横贯性损害。
C
、运动障碍:
双侧锥体束受压初期
——
双下肢伸直样痉挛性瘫痪。
晚期
——
双下肢屈曲样痉挛性瘫痪。
D
、反射异常:
浅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腱反射明显亢进。
E
、自主神经症状:
a
、髓内病变时
——
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早。
b
、圆锥以上病变早期尿潴留,便秘
——
晚期出现反射性膀胱。
c
、圆锥、马尾病变
——
尿便失禁。
F
、脊髓刺激症状:
a
、多由硬膜外病变所致。
b
、表现局部自发痛,叩击痛,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
6
/
20
1
、
CSF
检查:
a
、脊髓蛛网膜下腔梗阻时,梗阻以下压力测不出或很低。
b
、部分堵塞或不堵塞时,压力正常或升高。
c
、压颈试验可证明有无梗阻,但正常时不能排除有无梗阻。
d
、压颈时压力上升快,解除时压力下降慢;或上升慢下降更慢提示不完
全性梗阻。
e
、严重梗阻时出现
CSF
蛋白
-< br>细胞分离,即蛋白升高,细胞数正常
——
Froin
征。
2
、影像学检查:
a
、脊柱
X
线平片。
b
、
CT
及
MRI
。
c
、椎管造影。
d
、核素扫描(
99m
Tc
及
131
I
)。
诊断:
1
、定位诊断:
感觉平面最具有定位意义。
2
、横向定位见
P322
。
3
、定性诊断:
a
、髓内和髓外硬膜内病变以肿瘤最常见。
7
/
20
b
、脊髓蛛网膜炎
——< br>病损不对称,症状波动性,感觉障碍呈根性、节段性
或斑块状不规则分布,压颈试验有梗阻,蛋白 升高,椎管造影显示造影剂呈滴
状或斑块状分布。
c
、硬膜外病变多见转移癌,椎间盘突出。
治疗:
原则:
尽快去除病因。
1
、对于脊髓出血以支持治疗为主,不主张手术治疗。
2
、急性脊髓压迫,争取
<6h
内减压手术治疗。
预后:
髓外硬膜内肿瘤多见于良性。第三节脊髓蛛网膜炎
因蛛网 膜增厚与脊髓、脊神经根粘连,或形成囊肿阻塞脊髓腔导致脊髓功
能障碍的疾病。
病因:
1
、感染性
2
、外伤性
3
、化学性
4
、其它:
如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脊柱先天畸形。
病理:
病变以胸腰段多见,分:
1
、局限性
——
累及
1~2
个节段。
8
/
20
2
、弥漫性
——
多个节段。
3
、囊肿型。
临床表现:
1
、多为慢性起病,逐渐进展,症状波动性。
2
、临床表现多样性:
a
、单发或多发的神经根痛。
b
、感觉障碍双侧不对称:
神经根型、节段型、斑块状不规则分布。
c
、不对称的单瘫、截瘫、四肢瘫。
d
、囊肿型表现类似脊髓肿瘤症状。
辅助检查:
1
、
CSF
检查:
压力初压较低,严重完全性梗阻时
——
Froin
征。
2
、椎管造影:
碘油呈点滴状或串珠状分布,囊肿型
——
杯口状缺损。
3
、
MRI
。
治疗:
1
、病因治疗。
2
、囊肿型可行摘除术。
3< br>、弥漫性或
CSF
细胞明显增多
——
不宜手术治疗。第四节脊髓空洞症
9
/
20
是慢性进行性脊髓变性疾病,多位于颈髓,若累及延髓则称为延髓空洞
症。
临床表现: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肉萎缩,营养障碍。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先天性发育异常:
可能由于胚胎期脊髓神经管闭合不全或脊髓内先天性
神经胶质增生导致脊髓中心变性。
2
、
CSF
动力学异常。
3
、血液循环异常。
病理:
1
、脊髓外形呈梭形膨大或萎缩变细,基本病变是空洞形成和胶质增生。
2
、空洞多见于延髓,向胸、延髓扩展。
3
、病变首先侵犯灰质前联合,对称或不对称向后角和前角扩展。
4
、延髓空洞多呈单侧纵裂状,可累及内侧丘系交叉纤维,舌下神经核和迷
走神经核。
临床分型:
1
、脊髓空洞伴第四脑室正中孔堵塞和中央管扩大。
2
、特发性脊髓空洞症。
3
、继发性脊髓空洞症。
10
/
20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0:0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765.html
-
上一篇:测试你是酸性体质还是碱性体质
下一篇:脊髓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