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谈谈中药防治皮肤瘙痒的研究思路
?
2.
如何全面评价抗高血压中药的药效
?
3.
请述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药效研究思路
?
4.
特殊性试验包括那些研究内容?
5.
身体依赖性试验有哪几种方法?
6.
微核试验的原则及实验要点?
7.
简述被动皮肤过敏试验的基本原理?
8.
长期毒性研究有哪些检测标准?
9.
简述中药进行毒性研究的目的和必要性?
10. Caco-2
细胞单层模型的优缺点有哪些?
11.
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比较,代谢组学有哪些优缺
点?
12.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肿瘤的机
13.
举例肝癌治疗的中药及分别对症治疗的中药(各
5
个)?
14.
试述中药治病求本的药理学基础
15.
以含马兜铃酸中药的毒性反应为例谈谈如何预防中药
的毒性反应
16.
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主要有哪些
?
如何建立?
17.
请简述一下可用于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动物有哪些?
各有何优势?
18.
细胞水平的药效研究有何意义?细胞实验能否代替整
1
/
13
体动物实验?整体动物实验能否代替细胞实验?
19.
代谢组学研究中应用核磁和质谱分析的不同点?
20.
请设计中药治疗关节炎药效试验研究方案?
21.
设计中药肝肾毒性研究实验
22.
有一中药复方临床治疗中风症多年,请 你给该药设计
一个较完善的药效实验,为扩大临床应用和开发新药提供
实验依据。
23.
试述豚鼠,大鼠,小鼠过敏性哮喘动物模型的特点
24.
常用的药物依赖性实验方法有哪几种(包括精神依赖
性和身体依赖性)
25.
用中西医理论解释中药镇痛的机理
26.
简述三种中医高脂血症模型
27.
请对中药不良反应(尤其是毒性反应)客观评价。防
治措施(举例说明)
28.
简述
1
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和有关糖代谢的指标
29.
简述中医治疗中风症的药效指标
30.
测试中药戒毒的有效实验理论依据。
2
/
13
1.
谈谈中药防治皮肤瘙痒的研究思路
?
一
.
抗菌作用: 治疗皮肤瘙痒症中药,应该观察其抗菌作用。可选用与瘙痒有关
的菌株进行体外抗菌试验。
较常 见的菌株有: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和绿脓
杆菌等。
二
.
抑制炎症反应:清热、解毒、止痒。
三
.
降 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通过观察染色面积和染色组织的光密度来比较药物对
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四
.
止痒(抗组织胺)作用
组织胺致痒反应:
组织胺 参与了瘙痒的发展过程,
用外源性组织胺可致痒,
以致
痒阈来反映药物的止痒作用。< br>
右旋糖酐致痒实验:利用右旋糖酐诱导释放内源性组织胺,制成瘙痒动物模型,
进行全 身瘙痒实验。
五
.
镇静作用:西医治疗皮肤瘙痒症常用镇静药。中药治疗皮 肤瘙痒症是否也与
镇静作用有关,
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可以增加研究,
以更全 面地阐述中药治疗皮
肤瘙痒症的机理。
1.
睡眠时间的测定,
2.
活动次数的测定。
六
.
免疫调节作用:通过测定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评价细胞免疫功能。
七
.
抗过敏: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实验
将含有致敏动物
I gE
类抗体的血清注射到
正常动物皮内,使肥大细胞致敏,然后用抗原进行攻击,引起肥大细胞 脱颗粒,
释放组织胺等介质,引起瘙痒反应。
八
.
客观指标:皮肤瘙痒症的发生可能与体内某些化学物质介导瘙痒有关,
我们也可将这些化学物质作为客
观指标加以观测。与瘙痒有关的化学物质包括:
1.
二十烷类
(eicosanoid s)
:前列腺素
E
2
、前列腺素
H
2
;
2 .
胺类:组胺、
5
—羟色胺;
3.
神经肽类:
P
物 质;
4.
类阿片类:
Met
—脑啡肽,
Leu
—脑啡肽,< br>β
—内啡肽;
5.
细胞因子类:白介素—
2
等。
2.
如何全面评价抗高血压中药的药效
?
1
从症状研究入手:探索中医药评价手段、
症状本质的研究、
症状相关基因研究。
2
从发病原因研究入手探讨中医药的降压原理
a
对交感神经的抑制
b
钙通道阻 断
作用
c
利尿降血压作用
d
对
RNAs
系统的影响
e
对心脏学业动力学影响
f
对血液
流变学的影响
g
对血管内皮能力的影响
h
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3
从靶器官损害入 手探讨中医药的的保护机制
a
心脏
b
肾脏
研究方法
a
动物模
型阴虚模型
-
滋阴药
阳虚模型
-
助阳药
阴阳两虚型
-
桂附八味丸
实火型
-
黄连解
毒汤
肝阳上亢型—潜阴方
血瘀证模型—活血化瘀补肾中药
b
检测指标
血压:
收缩压
舒张压平均的脉压
血液动力学:心输出量
左室内压等。
3.
请述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药效研究思路
?
研究思路:
(
1
)基础研究:血清学实验,
ALT
、
AST
、
HA、
LN
;免疫组织学化学实
验;病理学检测(
2
)作用机理研究 ,细胞因子研究
研究方法:
(
1
)
实验动物的选择,年龄体重,
为慢性实验,
6
周造模选年幼动物;
动物性别,一般雌雄均要 ;动物种类,常用大鼠(
2
)常用于建立肝纤维化动物
3
/
13
模型的毒物、药物和其他(
3
)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
4.
特殊性试验包括那些研究内容?
致突变实验:包括基因突变
染色体突变
微核突变
致畸试验:胚胎毒性实验:药物对一定剂量 仅对胚胎(或胎儿)有毒性作用,而
对母体没有毒作用。
给药时间:
3-1 2
周(胚胎对药物致畸试验最敏感的是器官
形成期。
)
致癌实验:中药致癌苏铁—苏铁甘
-
肝肾癌变
槟榔
-
槟榔碱
-
口腔食道胃肿瘤
细
辛桂皮八角茴香
-
黄樟素
-
癌变
药物依赖性试验:身体依赖性试验和精神依赖性试验
5.
身体依赖性试验有哪几种方法?
1
、自然戒断试验:连续给予 动物一段时间的受试药后突然停药,观察动物出现
的戒断症状,
与同类的代表药物作对比,按照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判断受试药的
依赖性潜力。
2
、替代试验:是 研究受试药物对药物戒断症状的抑制能力,进而评价受试药物
与阿片类药物身体依赖性特征和强度的类似 性。给予动物代表性药物(吗啡)
,
使之产生身体依赖性后停止给药,替换给中药。
3
、催促试验:在短时间内给予动物大剂量受试药,然后注射受体对抗剂,观察
和记录 是否出现戒断症状及其程度。
此法只适用于竞争性受体对抗剂的阿片类药
物。
4
、诱导试验:应用各种诱发惊厥的方法如听源性发作、戊四唑惊厥,在试验中
只采用阈下刺 激强度,
它们对正常动物不引起惊厥发作,
但对镇静催眠药产生身
体依赖性的动物,< br>在断药期间出现反跳性兴奋,
原来的阈下刺激就可能诱发惊厥。
6.
微核试验的原则及实验要点?
微核试验是采用骨髓直接涂片法观察小鼠骨髓细胞中的微核率
要点:1、动物NIH小鼠
20-24克
2、诊疗剂量:3个剂量
3、给
药途径与方法:与临床途径相同
4、给药频率:一次给药
5、对照组设置:阴
性组、溶剂组、阳性组
6、骨髓采样时间:12-72个小时
7.
简述被动皮肤过敏试验的基本原理?
抗原(生理盐水,人血红蛋白,药 物)通过临床途径给予豚鼠,然后取豚鼠
1:2,1:8,1:32
的血清皮下注射给另一批豚 鼠,耳缘静脉注射
2
种抗原及伊文氏
蓝,观察皮肤处蓝斑面积的深浅。
4
/
13
8.
长期毒性研究有哪些检测标准?
1
.一般指标:动物外观体征 、行为活动、腺体分泌、呼吸、粪便、摄食量、体
重、给药局部反应,非啮齿类动物还应进行眼科检查、 尿检、心电图检查等。
2
.血液学指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
类、
血小板、
凝血时间等。
当发现对造血系统有影响时,< br>应进一步进行骨髓的检
查。
3
.血液生化学指标:
AST< br>、
ACT
、
ALP
、
CREA
、
BUN、
TP
4
.尿分析:外观
比重
PH值
尿糖
尿胆红素
5
.器官重量:肝、心、肾、性腺、脑、肾上腺、甲状腺、胸腺和垂体的重量
脏器系数
=
脏器重量
/
动物体重×
100%
6
.病理组织学检查
7
.
恢复性:
最后一次给药 后,
每组活杀部分动物检测各指标,
应留下部分动物,
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和毒性反应 情况,
继续观察一段时期再活杀检查,
以了解毒
性反应的可逆程度和可能出现的延迟性 毒性反应。
在此期间除了不给受试药物外,
其他观察内容与给药期间相同。
8
.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试验报告应全面客观反映整个试验过程收集的原始资
料和信息,应详 细描述毒性的主要表现、大体解剖检查和
/
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
果等,
并说明 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方法,
如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应指出所用程序名
称。结果应以清楚、 准确的方式来表示。
9.
简述中药进行毒性研究的目的和必要性?
目的性:
1
、
发现中药的毒性反应
2
、
确定毒性作用的剂 量范围
3
、
确定中药毒副
作用的靶组织和靶器官
4
、判断毒 性的可逆性
5
、研究解毒药及药物中毒后的急
救措施
必要性:现在中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
当前,
各种新技术、
新工艺不断应
用 于中药新药的开发,
而且从中药、
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有效部位及其
制剂日益增多,因此对其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10. Caco-2
细胞单层模型的优缺点有哪些?
优点:
1.
细胞培养的条件易控制 ,
能快速、
简便的得到大量的新的有价值的的信
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完善出药 物转运、
代谢的基本原理;
2.
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
细胞,
同源性好 ,
该模型与药物在肠中的吸收有良好的相关性,
重现性较高;
3
、
细 胞内有药物代谢酶,可在代谢状态下测定药物的跨膜转运;
4
、易于区分肠腔
内不同吸 收途径的差别。
缺点:
1
、缺乏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缺少细胞异质性;< br>2
、细胞中某些特定酶的
活性与小肠上皮细胞有差别;
3
、细胞间紧密 联结比在小肠上皮细胞中更具特异
性,限制了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转运方面的应用研究;
4
、主动转运不如被
动扩散。
5
/
13
11.
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比较,代谢组学有哪些优缺点?
(
1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有效的微小变化会在代谢物上得到放大,从而使检测更
容易(
2< br>)代谢组学的技术不需建立全基因组测序及大量表达序列标签的数据库
(
3
)代 谢物的种类要远小于基因和蛋白的数目,每个生物体中代谢产物大约在
103
数量级,而最小的 细菌,其基因组中也有几千个基因(
4
)因为代谢产物在
各个生物体系中都是类似的, 所以代谢组学研究中采用的技术更通用。
12.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肿瘤的机
减低血小板凝集,
可以使癌细胞 不易在血液中停留、
聚集和种植,
从而减少转移;
改善微循环,
增加血管通透 性,
以改善实体瘤局部的缺氧状态,
提高治疗的敏感
性;
有利抗癌药物,免疫淋巴细胞到达肿瘤部位,
提高抗癌作用;
提高机体补体
水平,
增强机 体免疫力,
抑制纤维母细胞亢进的胶原合成作用;
减少粗糙型纤维
母细胞生成,预防或 减少治疗引起的组织纤维化。
13.
举例肝癌治疗的中药及分别对症治疗的中药(各
5
个)?
肝癌治疗的中药:藤梨根、三棱、莪术、党参、白术、茯苓、车前子、车前草、
益母草
黄疸:绵茵陈、生大黄、焦山栀、金钱草、车前子
腹水:大腹皮、车前子、了哥王、龙葵、地骷髅
疼痛:白矾、延胡索、川楝子、三七、木香
14.
试述中药治病求本的药理学基础
中药治病求本是指中药通过完善抗病 效应和调节机制正常化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
是扶助正气而达到治愈的过程
,
强 调整体功能的调整
.
中药的药理研究表明
:
1.
中药作用的多 效性:无论是单味中药,还是中药复方,都含有多种成分,具
有多和功效,
说明中药是通过多途 径,
多靶点,
多环节发挥作用。
这也是中医药
从整体出发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
2.
中药作用相对缓慢,温和,持久。
3.
中药 的某些作用有双向调节性,同一种药,既可使机体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
转化,
又可使低下的机能 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
即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
15.
以含马兜铃酸中药的毒性反应为例谈谈如何预防中药的毒性反应
含马兜铃酸中药的中毒反应多应剂量和疗程不合理及药物的误用,属药物毒性反应的范畴。
6
/
13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6:2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468.html
-
上一篇:恶性肿瘤与肿瘤标志物
下一篇:食道癌的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