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巢癌诊疗规范(
2018
年版)
一、概述
在我国,卵巢癌年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第
3
位,
位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 恶性肿瘤之后,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死亡率位于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是严重威胁女性
健 康的恶性肿瘤。卵巢恶性肿瘤包括多种病理类型,其中
最常见的是上皮性癌,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
70%
,其次是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和性索间质肿瘤,各约占
20%
和
5%
,
本诊治规范主要针对卵巢上皮性癌和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筛查方法和高危人群
Ⅰ
期卵 巢癌患者
5
年生存率可超过
90%
。但是卵巢深
处盆腔,当卵巢病变 处于早期时常无特异临床症状,当因
出现症状而就诊时,
70%
的患者已处于晚期。因 此卵巢癌的
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可是现有基于普通人群的资料,
无论是
CA125
、经阴道超声单独筛查还是二者联合,均不
能达到满意的筛查效果。对于普通人群的筛查方法, 还需
要进一步的探索。
流行病学统计结果表明普通妇女一生中患卵巢癌的风
险仅为
1%
左右,而
BRCA1
和
BRCA2
胚系突变携带 者在一
生之中发生卵巢癌的风险分别达
54%
和
23%
,是卵巢癌的
高危人群。对于
BRCA
突变携带者,在未完成生育前,推
1
< br>荐从
30-35
岁起开始定期行盆腔检查、血
CA125
和经阴道超声的联合筛查。
BRCA1/2
胚系突变的筛查可采外周血或
唾液标本通过二代 测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的方法< br>进行检测。这两个基因突变的检测,不但有助于确定卵巢
癌的高危个体,对于卵巢癌患者兼有预测 预后和指导治疗
药物选择的意义(详见靶向治疗部分)
。此外,还有
Lynch
综合征、利–弗劳梅尼综合征(
Li-Fraumeni
syndrome
)家< br>族的女性都是卵巢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需要检测的基因
还包括
MLH1
、MSH2
、
MSH6
、
PSM2
、
TP53
等 。对于家
族史比较明显但无法判断属于哪种遗传性综合征的情况,
可考虑行遗传相关的多基因检 测。检测结果应咨询相关医
师,在发病风险、筛查方法以及诊断和治疗方面得到相应
的指导。< br>
(二)临床表现
1.
症状
上皮癌多见于绝经后 女性。由于卵巢深居盆腔,卵巢
上皮性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是非特异性症状,难以早
期诊断 ,约
2/3
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晚期
时主要因肿块增大或盆腹腔积液 而出现相应症状,表现为
下腹不适、腹胀、食欲下降等,部分患者表现为短期内腹
围迅速增大, 伴有乏力、消瘦等症状。也可因肿块压迫出
现大小便次数增多的症状。出现胸腔积液者可有气短、难以平卧等表现。
2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常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 现与
上皮癌有所不同,早期即出现症状,除腹部包块、腹胀外,
常可因肿瘤内出血或坏死感染而 出现发热,或因肿瘤扭转、
肿瘤破裂等而出现急腹症的症状。约
60%
~
70 %
的患者就诊
时属早期。
2.
体征
临床查体可发现盆腔包块、或可扪及子宫直肠陷凹结
节。上皮性癌多为双侧性、囊实性或实性,结节不平 感,
多与周围粘连。有淋巴结转移时可在腹股沟、锁骨上等部
位扪及肿大的淋巴结。恶性生殖细 胞肿瘤
95%
以上为单侧
性。合并大量腹水者腹部检查时移动性浊音阳性。
(三)辅助检查
1.
肿瘤标志物检查
血
CA 125
、人附睾蛋白
4
(
HE4
)是卵巢上皮癌中应用
价值 最高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和复
发监测。
(
1
)
CA125
最为常用的卵巢癌肿瘤标志物,尤其是 浆液性卵巢癌
的首选肿瘤标志物。
CA125
的阳性率与肿瘤分期、组织学
类 型有关,晚期、浆液性癌患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早期及
非浆液性癌患者(早期卵巢癌的阳性率约
43.50%
~
65.70%
,
晚期卵巢癌的阳性率约
84.10%
~
92.40%
)。有研究发现,
CA125
在绝经后人群的应用价 值更高,在绝经后人群中,
3
CA125
诊断卵巢癌的敏感度(
79.1%
~
90.7%
)和特异度
(
79.1%
~
89.8%
)均优于绝经前人群(敏感度
69.8%
~
87.5%
,
特异度
63.3%
~
85.7%
)。外科手术或化疗后,
87%
~
94%
的
卵巢癌病例中血
CA125
浓度与疾病进 程相关性较好,可提
示肿瘤的进展或消退。满意减瘤术后,
7
天内
CA125
可下
降到最初水平的
75%
以下。
(
2
)
HE4
HE4
是近
10
余年来应用于临床的肿瘤标志物,其对卵
巢
癌
的
诊
断
特异
度
(
约
90%
~
95%
)
显
著
高
于
CA125
(
76.6%
~
86.5%< br>)。
HE4
水平不受月经周期及绝经状态的
影
响
,
在
绝
经
前
人
群
中
,
其
诊
断
卵
巢
癌
的
特
异
度
(
88.40%
~
96.80%
)优于
CA125
(
63.30%
~
85.70%
)。
(
3
)
ROMA
指数
ROMA
指数是将
CA125
和
HE4
的血清浓度测定与患者
绝经状态相结合的一个评 估模型,其值取决于
CA125
、
HE4
的血清浓度、激素和绝经状态。研究 显示,对于绝经
前的患者,
ROMA
指数诊断卵巢癌的敏感度平均为
76.0 0%
(
70.20%
~
81.00%
)
,
特异< br>度约
为
85.10%
(
80.40%
~
88.80 %
),而在绝经后的患者中,其敏感度约为
90.60%
(
87.40%< br>~
93.00%
)
,
特异
度约
为
79.40 %
(
73.70%
~
84.20%
)。
(
4
)其他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相关的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
4
(
alpha-fetal
protein
,
AFP
), 升高可见于卵黄囊瘤、胚胎
癌
和
未
成
熟
畸
胎
瘤
;
人
绒
毛
膜
促
性
腺
激
素
(
β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c
hormone
,
β
-hCG
),升高见于卵巢
非
妊
娠
性
绒
毛
膜
癌< br>;
神
经
元
特
异
性
烯
醇
化< br>酶
(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 br>NSE
),升高见于未成熟畸胎瘤或伴有神
经
内
分
泌
分
化
的
肿
瘤
;
乳
酸
脱
氢
酶
(
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
,
LDH
),升高常见于无性细胞瘤;
CA19-9
,
升高常见于 未成熟或成熟畸胎瘤。
2.
影像学检查
卵巢癌的主要影像学检 查方法包括超声检查(经阴道
/
经腹超声)、
CT
扫描、
MRI扫描等,可以明确肿瘤形态、
侵犯范围等,有助于定性诊断;如怀疑有邻近器官受侵和
远处 转移,可相应行胃肠造影检查、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和
胸部
CT
检查等。综合应用上述影 像学检查方法,可实现对
卵巢癌的术前临床分期、术后随诊观察和治疗后疗效监测。
(
1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卵巢癌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明确卵 巢
有无占位性病变,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肿瘤形态学特征是
超声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的主要标准 。
经阴道超声检查(
TVS
)探头接近卵巢,图像分辨率高,
不受 肥胖及肠气干扰,对卵巢癌的诊断有更高的敏感度和
特异度。没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可采用经直肠超声。经 腹超
声是阴道超声的重要补充,比如肿瘤过大,阴道超声无法
5
获得整个 肿瘤的视野。此外,经腹超声还可以评估卵巢癌
对周围脏器的侵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腹腔种植转移情
况,如有无输尿管扩张、腹水、腹膜种植。
彩色多普勒有助于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鉴别 ,同良性肿
瘤相比,卵巢恶性肿瘤表现为更高的峰值流速、更低的血
流阻力指数。超声造影可见 观察肿瘤内部血供情况,特别
是与微血管的显示优于多普勒,有利于鉴别诊断及疗效评
价,特别 是抗血管生成等分子靶向药物的疗效评价。另外
可以用超声微泡对比剂介导靶向药物及基因治疗。
超声用于治疗后定期随访,廉价、无辐射是其最大的
优势,重点观察肝脾脏有无转移、双肾 有无积水、腹膜有
无种植、有无腹水、阴道残端及周围有无新出现病灶、髂
血管旁淋巴管囊肿有 无及进展情况,髂血管旁、腹膜后淋
巴结、锁骨上及腹股沟淋巴结有无转移。另外老年或病情
严 重患者,需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血管超声检测深静脉
血栓等并发症,超声造影可协助鉴别瘤栓与血栓。
超声介入方面,对于预计难以满意减瘤或患者体弱难
以耐受大手术的患者,可选择超 声引导下穿刺获取细胞学
或病理学诊断。穿刺部位可选择盆腔肿瘤、增厚的大网膜、
腹膜等部位 。另外盆底腹膜增厚明显者,可经阴道或直肠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术前综合影< br>像评估无明确转移的孤立性卵巢肿瘤,尤其是可疑早期卵
巢癌者,需谨慎选测穿刺活检,原因是避 免因穿刺导致的
6
医源性肿瘤播散
。
(
2
)腹盆腔
CT
扫描
腹盆腔
CT扫描是卵巢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观察病
变内微小脂肪、钙化,有助于对卵巢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的
检出;
CT
扫描速度快,一次屏气即可同时完成对腹部和盆
腔的扫描,对于评 价肿瘤的范围及腹膜转移有重要价值,
可辅助临床分期,为首选检查方法。在患者没有对比剂禁
忌的情况下应行增强扫描。上皮性卵巢癌原发灶的
CT
影像
多表现为盆腔或下腹部不规 则形或分叶状囊实性肿瘤,囊
壁及囊内间隔薄厚不一,可伴结节状、乳头状突起;实性
部分形态 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腹水及腹膜、网膜转移在卵巢癌中常见,
CT< br>影像上可表现
为网膜区扁平样、饼状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边缘不规
则,界线不清。腹 膜转移表现为腹腔内、肝、脾、结肠等
脏器表面不规则软组织结节及肿块等。但
CT
对 于早期卵巢
癌、卵巢形态未发生显著改变者敏感度较低。
(
3
)盆腔
MRI
软组织分辨率高,其多参数、动态增强扫描 可显示病
变的组织成分性质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对于脂肪、出血等
成分的观察有优势,其鉴别卵 巢良恶性肿瘤的准确度可达
到
83%
~
91%
;
MRI有助于确定盆腔肿块起源,并辅助
CT
进行卵巢癌的术前分期。卵巢癌原发灶的
M RI
影像特点与
CT
相似,以囊实性肿块、不规则囊壁及分隔、乳头结节及
7
不均匀强化为主要特点,但
MRI
扫描范围有限,且对因运
动引起 的位移敏感,因此对腹膜转移和大量腹水患者显示
效果不如
CT
,可作为腹盆腔
CT
的有效补充。盆腔动态增
强
MRI
延迟期联合弥散加权成像(
DWI
)可辅助临床对患
者行肿瘤原发灶减灭术的术前评价;结合临床血清肿瘤标
志物
CA125
检测,可对卵巢癌术后复发进行预测和评价。
(
4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
)
SPECT
全身骨显像有助于卵巢癌骨转移的诊断,全身
骨显像提示骨可疑转移时,对可疑部 位可增加断层融合显
像或
MRI
、
CT
等检查进一步验证。
(
5
)
PET-CT
PET- CT
是先进的功能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反应病灶
的代谢状况,治疗前
PET-CT< br>显像有助于卵巢癌良恶性的鉴
别诊断,有利于发现隐匿的转移灶,使分期更准确;
PET -
CT
同步增强
CT
扫描有利于小病灶的检出。但
PET-CT价
格仍较高,并不推荐为常规检查。主要用于常规影像学检
查诊断分期不明确,有可能影响 治疗方案、治疗后评价疗
效或复发后确定转移范围等情况。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
网络(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
NCC N
)指
南,对于下列情况,如临床认为需要,可推荐使用
PET- CT
:
①
盆腔肿物良恶性难以鉴别时;
②
卵巢上皮来源肿 瘤治疗
结束后随访监测;
③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恶性性索间质肿
瘤,随访过程 中出现典型症状、体检发现异常或肿瘤标志
8
物升高;
④
I
期
2
、
3
级及
Ⅱ
~
Ⅳ
期的 未成熟畸胎瘤、任意
期别的胚胎性肿瘤、任意期别的卵黄囊瘤和
Ⅱ
~
Ⅳ
期的无
性细胞瘤化疗后的随访监测。
3.
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大多数卵巢恶性肿瘤合并腹水或胸腔积液, 行腹水或
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可发现癌细胞。
组织病理学是诊断的金标准。对于临床 高度可疑为晚
期卵巢癌的患者,腹腔镜探查活检术不但可以获得组织标
本,还可以观察腹盆腔内 肿瘤转移分布的情况,评价是否
可能实现满意减瘤手术。
4.
胃肠镜检查
在盆腔肿块患者中需排除胃肠道原发肿瘤卵巢转移者,尤其相对年轻,血清
CA19-9
、
CEA
升高显著的患者需行胃
肠检查,排除胃肠道转移性肿瘤。
5.
腹腔镜检查
作为一种微 创性手术,对于部分盆腔包块、腹水患者
需排除盆腔炎性包块或结核性腹膜炎时,可行腹腔镜探查
活检,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腹盆腔探查还可用于判断
能否实现满意的减瘤手术,这部分内容详见治 疗部分。
三、鉴别诊断
临床上发现盆腔包块时,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此病 也可形成盆腔包块伴血清
CA125
升高。但此病常见于生育期年龄女性,可有继发性、
9
渐进性痛经、不孕等,血
CA125
多为轻中度升高,查体可
伴有盆底、骶韧带触痛性结节。
2.
盆腔炎性包块:盆腔炎症也可形成囊实性或实 性包块,
与卵巢癌相似,多伴有血
CA125
上升。盆腔炎性包块患者
往往有 人工流产术、上环、取环、产后感染或盆腔炎等病
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下腹痛等,双合诊检查触痛 明
显,抗炎治疗有效后包块缩小,
CA125
下降。
3.
卵巢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常发生于单侧,活动度较好,
表面光滑,包膜完整。患者一般状况较好,
CA125
正常或
仅轻度升高。影像学多表现为壁光滑的囊性或实性包块,
一般无明 显腹盆腔积液。
4.
盆腹腔结核:患者常有结核病史和不孕病史,可有消
瘦 、低热、盗汗等症状。腹膜结核合并腹水时,可合并
CA125
升高。有时临床难以鉴别,腹水 细胞学检查未能查
到恶性肿瘤细胞,难以明确诊断时,可考虑腹腔镜探查明
确诊断。
5.
卵巢转移性癌:消化道、乳腺原发肿瘤等可转移至卵
巢。卵巢转移性肿瘤常表现为 双侧实性或囊实性包块。胃
癌卵巢转移瘤也称为库肯勃瘤。鉴别诊断主要是通过临床
病史、影像 学、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鉴别。
四、病理分类和手术病理分期
组织 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卵巢癌诊断的金标准。卵巢上
皮性癌主要病理类型有:浆液性癌(
80%),子宫内膜样癌
10
(
10%
)、透明细胞癌(
10%
)、黏液性癌(
3%
),除此
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少见病理类型(表< br>1
)。其中浆液性癌
最
常
见
,
分
为
低
级
别
(
LGSC
)
和
高
级
别< br>浆
液
性
癌
(
HGSC
)。在基因水平,低级别浆液性 癌具有高频的
KRAS
和
BRAF
突变,但罕见
TP53
突变;高级别浆液性癌
以遗传学高度不稳定和几乎所有病例皆有
TP53
突变为特征。
低级别浆液性癌通常是双侧发生,镜下有多种结构模式,包括单个细胞和形状不规则的小细胞巢杂乱地浸润间质,
微乳头或较少见的大乳头,外围分开的透明 空隙;不同的
浸润模式通常并存。很多
LGSC
有并存的交界性浆液性肿
瘤
/
非典型增殖性浆液性肿瘤成分。与
< br>HGSC
相比,坏死几
乎从未检测到,沙粒体很常见,核分裂活性很低(通常
< 3/10HPF
)
。
HGSC
通常由实性细胞团块组成,有裂隙样腔
隙。常有乳头状、腺样和筛状区域。坏死常见。
核大,深
染和多形性,常有大的奇异形核或多核。核仁通常明显,
可能很大、嗜酸性。 核分裂象很多,常有非典型核分裂象。
沙粒体多少不一。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主要包卵黄囊瘤、无
性细胞瘤和畸胎瘤三大类,还有一些起源于单胚层的肿瘤
(表
1
)。各种组织学类型的 卵巢上皮癌在发病机制、免疫
表型、突变基因和预后方面均有所不同(表
2
)。
病理报告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内容应包括肿瘤大小、
生长方式、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脉 管癌栓、转移范围等,
早期癌还需明确卵巢表面或输卵管浆膜面是否受侵等,还
11
有免疫组化以及分子病理学指标。此外,还可附有与卵巢
癌药物靶向治疗、生物学行为以及判断 预后等相关的分子
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提供临床参考。
目前,基于基因组学、蛋白组 学和代谢酶学等现代分
子生物学新技术的检查手段正在建立和应用,将具有更高
的特异度和准确 度,并可能有助于预测肿瘤对治疗反应、
转移复发倾向以及判断预后。
表
1
卵巢上皮癌
/
生殖细胞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浆液性肿瘤
良性
浆液性囊腺瘤
浆液性腺纤维瘤
浆液性表面乳头状瘤
交界性
ICD-O
编码
8441/0
9014/0
8461/0
交界性浆液性肿瘤
/
非典型增殖
8442/1
性浆液性肿瘤
交界性浆液性肿瘤
-
微乳头亚型
/
8460/2*
非浸润性低级别浆液性癌
恶性
低级别浆液性癌
高级别浆液性癌
黏液性肿瘤
8460/3
8461/3
12
黏液性囊腺瘤
8470/0
黏液性腺纤维瘤
9015/0
交界性
交界性黏液性肿瘤
/
非典型增殖
8472/1
性黏液性肿瘤
恶性
黏液性癌
8480/3
子宫内膜样肿瘤
良性
子宫内膜样囊肿
子宫内膜样囊腺瘤
8380/0
子宫内膜样腺纤维瘤
8381/0
交界性
交界性子宫内膜样肿瘤
/
非典型
8380/1
增殖性子宫内膜样肿瘤
恶性
子宫内膜样癌
8380/3
透明细胞肿瘤
良性
透明细胞囊腺瘤
8443/0
透明细胞腺纤维瘤
8313/0
交界性
交界性子宫内膜样肿瘤
/
非典型
8380/1
13
增殖性子宫内膜样肿瘤
恶性
透明细胞癌
8310/3
Brenner
肿瘤
良性
Brenner
瘤
9000/0
交界性
交界性
Brenner
瘤
/
非典型增殖性
9000/1
Brenner
瘤
恶性
恶性
Brenner
瘤
9000/3
浆
-
黏液性肿瘤
良性
浆
-
黏液性囊腺瘤
8474/0*
浆
-
黏液性腺纤维瘤
9014/0*
交界性
交界性浆
-
黏液性肿瘤
/
非典型增
8474/1*
殖性浆
-
黏液性肿瘤
恶性
浆
-
黏液性癌
8474/3*
未分化癌
8020/3
间叶肿瘤
低级别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
8931/3
14
高级别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
8930/3
混合性上皮
-
间叶肿瘤
腺肉瘤
8933/3
癌肉瘤
8980/3
生殖细胞肿瘤
无性细胞瘤
卵黄囊瘤
胚胎性癌
9060/3
9071/3
9070/3
非妊娠性绒癌
9100/3
成熟性畸胎瘤
9080/0
未成熟性畸胎瘤
9080/3
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9085/3
单胚层畸胎瘤和起源于皮样
囊
肿的体细胞型肿瘤
卵巢甲状腺肿,良性
9090/0
卵巢甲状腺肿,恶性
9090/3
类癌
8240/3
甲状腺肿性类癌
9091/1
黏液性类癌
8243/3
神经外胚层型肿瘤
皮脂腺肿瘤
皮脂腺腺瘤
8410/0
皮脂腺癌
8410/35
15
其他罕见的单胚层畸胎瘤
癌
鳞状细胞癌
8070/3
其他
表
2
卵巢上皮癌各亚型常见免疫组化标记和突变基因
高级别浆液性癌
常见免疫组化标记
P53+
WT1+
Pax8+
High Ki-67
低级别浆液性癌
WT1+
Pax8+
p53
野生型
Low Ki-67
宫内膜样癌
ER+
Pax8+
Vimentin+
WT1-
p53
野生型
透明细胞癌
HNF beta+
WT1-
ER-
16
常见突变基因
TP53
BRCA1
,
2
BRAF
KRAS
PTEN
CTNNB-1
(
beta-
catenin
)
KRAS
PTENPIK3CA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5:5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