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
第八章
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
第一节
医学美学与口腔医学美学概述
一、医学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1(
西方医学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西方医学史上,医学美学思想有着悠久的 历
史渊源。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指出
:
优雅和美不可能与健康分开,点明了健康在形< br>体美中的重要意义。古埃及人对人体的最佳比例进行了最早的探索,他们发现人的
高度应是脚掌长 度的
6
倍或中指长度的
19
倍的这一法则,是解决美学和解剖学难
题 的最初尝试。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具有治疗功能的,他说: “人们听到那种
使灵魂激动的音调,在神圣的乐调影响下,恢复正常状态,仿佛受到一种治疗。”
中世纪时期
(
公元
4,13
世纪
)
,欧 洲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具有的庄重氛围,给
医学带来了有益的启迪,同时中世纪时期的建筑美学观也为医 学所运用。在医院的
布局、建筑设计、园林环境等方面仿效了教堂的建筑风格,使医院环境具有庄重、< br>宁静、幽雅的特点,患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容易产生神圣的信任感,也就有效地提
高了医疗效果。
文艺复兴时期
(
公元
14,16
世纪
)
的美学,认为自然界中最美的是人体本身,人
体美应该是美的最高境界。认为男性应具有精力充沛的健 美体魄,女性应具备温柔
婀娜的优美体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 高速发展,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高。一
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
(
尤其是 欧、美、日等国家
)
,另一方面,医
学理论和医学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对自身 形体美和容貌美的追求欲望也逐
渐强烈起来,要求进行美容治疗的人越来越多,这就促使专门从事于美容 治疗、美
容手术的医生人数逐渐增多。
2(
我国医学美学的发展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医学家关注美学与 医
学的联系,美学对医学的影响。战国时代的《管子》一书中就曾经指出:“止怒莫
若诗,去忧 莫若乐,节乐莫若礼”。显然是说明艺术对人的情感具有调节、纠偏的
作用。东汉医学家华佗将动物中美 的姿态与动作加以利用和编排,发明了五禽戏,
整套功法优雅、协调,既使人活动筋骨,又给人以优美、 舒畅的感受。
《肘后备
急方》中有治面疱、发秃、身臭的美容保健验方。成书于1500
年前的《晋书》中
记载了一例成功的先天性唇裂矫治术,这是我国首例有文字记载 的以美容为主要目
的的整形外科手术。
- 1 -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 史时期,我国的传统医学并没有能够与传统美学思想有机地
结合起来,因此也就没有形成医学美学体系。 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的医学
美学研究才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理论医学工作者对医学理论与美学理论结合的问
题、医学美学现象、医学美学规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80
年
代后期,医学美学理论逐步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在此期间 ,全国各地许多临床、
康复的医学机构相继开展了医学美容方面的临床业务,在实践中为医学美学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同时,医学美学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不少医学院校开
设了医学美学 课程。
二、口腔医学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口腔医学与美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对人类原始的装饰品、口腔保健和龋齿的最
初认识中,已经孕育着朦胧的美学哲理。北京周口店发现 了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用
兽牙制作的女性装饰物,原始部落的人将兽牙钻孔穿绳,挂在脖子上,这便是人 类
最早的“牙型项链”。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
卫风》中就有 人体美必须牙齿美的记载。当时形容美
貌女子“齿如瓠犀”,就是形容牙齿长得象葫芦子一样方正洁白, 比次整齐。公元
前
1100
年,西周时期《礼记
?内则》中记载:“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当时就有
早起漱口洁齿的卫生习惯。公元前
50 0
年汉代简帛医书《养生方》中有“朝夕啄齿
不龋”等维护牙齿健美的描述。在中国敦煌的莫高 窟
156
号的墙壁上画着释迦牟尼
拿着菩提树的木制清洁口腔的工具盘坐的画像。
《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龋齿病因是“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 br>漱”,早在
2000
多年前就认识到龋齿同饭后不漱口有关。早在东汉《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中,记载有将杨柳枝条打扁成刷状,用时蘸药擦揩牙面的历史
;
晚唐时
期敦煌壁画《揩齿图》,十分形象地显现了古人清洁牙齿的习俗和方法
:
《劳度叉
头圣 图》上画着一个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的水瓶,右手中指在揩他的前
齿。
清代以前,洁牙剂主要以盐为主,再在盐内加些中药装入瓷瓶中加热烧制,这
是一种消过毒而应用的洁牙 剂——牙粉。
1770
年,英国伦敦皮革匠威廉
?
曼迪斯因煸动 骚乱被监禁在新盖特监狱。一天
早晨洗过脸后,他和当时大部分人一样,用一小块布擦牙。曼迪斯感到这 种方法太
麻烦,便想出一个主意,吃肉时留下一块骨头,在一面钻一些小孔,又向看守要了
几根 猪鬃,切断绑成小簇,一头涂上胶,嵌到骨头上的小孔中。这是人类历史上第
一把具
- 2 -
有现代雏形的牙刷。
19
世纪中叶,牙刷在法国正式生产,不久在全球推广。
宋代陆游《岁晚幽兴》的诗中有:“卜冢治棺输我快,染须种齿笑人痴”,并
注有“近闻有医以 补堕齿为业者”。看来当时已有义齿修复。欧洲在
18
世纪才有
人将人牙、河马牙、象 牙、牛骨等制成义齿修复体。
不难看出,口腔医学审美思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时期都 有新的闪光点显
现,是很值得我们发掘和研究的。这些逐渐发展起来的器具、疾病预防方法和粗浅
的审美观念,是人类的自身需要与爱美倾向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古人对牙齿健美
质朴的追求,从而也奠定了口腔医学美学思想的基础。
口腔医学与美学在
20< br>世纪
80
代逐渐形成一个跨领域的新兴边缘学科。口腔医
学美学一开始就立足在 科学的新医学模式基础上。
首先,口腔医学美学问题随着健康观念的更新被人们提上了议事 日程。同时,
在临床医学中,“治愈”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有了相应的改变,除了指单纯的疾病消
除、创伤愈合外,还渗入了改善形态、康复精神和调节心理平衡的内容。
其次,医学模式的 也逐渐转变。
20
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复杂,人类
健康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 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困扰和危害。单纯的生物医学已经不
能圆满地解释和解决当今健康谱、疾病谱、死亡 谱中所提出的问题。因此打破旧的
医学模式,寻找新的医学领域,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健康需求便成为医学 发展的一大
趋势。
1977
年
Eugel
倡导的“生物
-< br>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理论突破了传统医学狭
义的框架,给现代医学带来了根本 性的变化。人们认识到,医学模式的转变,引导
着人们全方位地认识人类的生老病死和健美问题,要求现 代口腔医学必须努力去适
应对美的追求。新医学模式的出现,促进了一些新医学分支学科的诞生,口腔医 学
美学就是其中之一。
口腔医学美学理论离不开美学的基本原理,口腔医学美学临 床实践必须遵循形
式美规律。如果没有美学向应用领域广泛渗透的大背景,即使具有社会条件和医学背景,口腔医学与美学的交叉融合也会变得十分干涩而缺乏生命力。美学发展的客
观现状加快了口腔 医学与美学的结合,促进了其迅速地崛起。这门新的学科系统地
总结历史悠久的、内容丰富的审美经验, 使之上升到科学理论高度,以全新的审美
价值观念去引导口腔医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向新的高度发展 。
第二节
面部与牙齿的美学特征
- 3 -
一、面部的美学特征
(
一
)
正面观软组织美学特征
1(
参考平面
自然头位时,双侧瞳孔连线常作为水平参考平面,与地面平行 。
正常情况下,上下牙弓水平面、颏平面、双侧后牙连线、牙龈水平线应与水平参考
面平行(
图
8-1)
。
2.
面部中线
常用正中矢状面作为评价面部中线的基线。正常情况下,鼻嵴
点、鼻尖点、人中点、颏部中点及牙弓中线 基本上位于正中矢状面上。左右眉、
眼、耳、颧突、鼻翼、鼻唇沟、口角、颊、下颌角及同名牙均应对称
(
图
8-2)
。
3(
面部高宽比例
面高是发际至颏部的长度,面宽为双侧颧弓间的长度
(
图
8-
3)< br>。
4.
上下唇长度
上唇长度为鼻下点至上唇下缘间距 ,下唇长度为下唇上缘至颏
下点间距。正常上下唇的比例为
1:2
,只要比例正常,不 管长度如何,上下唇都是
谐调的,该比例比实际长度更有意义
(
图
8-4)< br>。
5.
唇
-
齿
-
龈关系
(1)
上切牙与唇的关系
:
上唇下点与上切牙切缘的正常距离为
1, 5mm
,女性偏
大,此距离随年龄增大而减小,临床上治疗时不宜将上切牙过分上移而使患者年 龄
显大。
(2)
唇间隙
:
嘴唇放松时,上唇下点与下唇 上点之间有
1,5mm
的间隙,女性唇间
隙大于男性,测量时常受唇长度和牙槽骨高度 的影响。
(3)
唇闭合位
:
闭唇时,可反映骨和软组织的关系。 唇闭合位可表现颏肌紧张、
唇紧张和鼻翼狭窄的现象。
(4)
微笑时的唇 水平
:
当检查唇微笑时,上唇上抬,上切牙暴露的理想范围是牙
冠
3/4至龈上
2mm
。女性暴露多于男性。
(
二
)
侧面观软组织美学特征
据 上、下颌骨的矢向位置及比例,可将面形分为直面形、凹面形及凸面形。对
成年男性,直面形但颏部稍前 突会显得更美观和更具吸引力
;
对成年女性,轻度凸
面型且颏部后缩会显得更漂亮而迷 人。
二、牙齿的美学特征
牙齿是口腔的门户,牙齿呈弓形,整齐地排 列于口腔之中,组成完整的牙列,
行使咀嚼、语言等各种功能。一口健康、洁白、漂亮、整齐的牙齿可以 使人的容貌
大为
- 4 -
增色。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追求容貌的完美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牙齿
的美容价值,牙齿的健美与否,不仅影响容貌美,而且影响到人的自信 心、社交活
动和生活质量。
(
一
)
牙齿的美学意义
牙齿的美学意义在于其形态美、色泽美及由此产生的对容貌美的增色和烘托效
应。
1.
牙列的完整
牙列对维护面部外形起主要作用。如果前牙缺失,面部外形 就
受到影响
;
如果牙列缺损,使上下颌间距变低,面下部随之变短,周围软组织凹陷,面部皱褶增多,使面容显得苍老。
2.
牙齿的排列
一 口排列整齐的牙齿不仅具有良好的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而
且使人发音准确、言语清晰。整齐的牙列维持 了良好的牙弓形态和面颊唇部的对称
和丰满。稀疏或拥挤的牙列,破坏了颜面部正常的比例关系及和谐对 称的美学规
则,从而给人以不美的感觉。
3.
牙齿的形态
从美学角度讲,牙齿的形态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个性。牙齿的
形态与面形协调,如长脸型的人,牙齿 也偏长
;
而圆脸型者,牙齿形态较短小、圆
润。
4.
牙齿的颜色
晶莹洁白、富有光泽的牙齿配以健康红润、充满活力的红唇 ,
给人以自然的美感,使容貌更加完美,故有“朱唇皓齿”之说。
(
二
)
牙齿的美学参数
1(
上颌切牙的唇面外 形与倒立的面型接近,前牙的冠长与冠宽之比值接近黄金
分割比值。
2(
当下颌处于息止颌位时,上切牙切缘仅显露
1,2mm
。
< br>3(
当微笑时,上切牙约显露唇面的
2/3
,下切牙显露
1/2
。
4(
正常
,
的成年人,侧面观上、下中切牙长轴的夹角应在
125??7.9?
范围内。
5(
上前牙略向前倾斜覆盖下前牙 ,但不超过
3mm
,覆
,
不超过下前牙唇面
1/3
。
6(
临床牙冠的宽与长之比,当比值在
75,80%
之间时,牙齿比较 美观。有人建议
在牙齿雕刻时采用
0.8
的冠宽与长之比。
7(
上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之间的最佳关系是黄金比,即中切牙唇面比侧切牙
宽
60%< br>,侧切牙唇面又比尖牙的近中部分宽
60%(
图
8-5)
。
第三节
口腔色彩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 5 -
一、
色彩学的基础理论
(
一
)
光的认知
我们对光的认识是建立在艾萨克
?
牛顿杰出的三棱镜透光实验基础之上。英国
的物理学家牛顿在
17
世纪中 叶,做了一项著名的光学实验
(
图
8-6)
。他在一个暗
室中,让日 光通过窗户的一条狭窄的缝隙投射到三棱透镜后,日光展开成一条彩虹
状的光带,牛顿就将这种
7
色彩虹状光带称为“光谱”。而他把彩虹状光带的光线
遮住,只让其中某一种色彩的光通过另 一个暗室的三棱透镜,光线不再改变色彩,
黄色依然是黄色,红色依然是红色。他用大三棱镜将光拆解分 成一个光谱,然后让
单一色光通过幕上的小孔,到达第二个三棱镜。这个棱镜没有产生更多的颜色。处< br>
于光谱中的第二个三棱镜可以将各种颜色重新叠加成白色。白光是由光谱上的所有< br>颜色组成的。
(
二
)
光源
人类是用 视觉器官——眼睛来接受信息,分辨色彩的。眼睛接受的信息就是光
线,光线来自光源的直接光、物体的 反射光或是透明物体的透射光。在完全没有光
线的情况下,什么东西都看不见,色彩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光线和色彩有着非常重
要和密切的关系。光源是指本身会发光的物体,像太阳、电灯、烛光等。不同的光
源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太阳是最主要的光源,其他人工光
源,大多是模仿 太阳光源。太阳光通常感觉不出偏向某种色彩,但在晴天下,阳光
的感觉偏蓝
;
在夕阳 西下时,又明显地偏橙黄色,这是因为太阳光受到某些因素影
响而发生色彩改变。
(
三
)
色彩的感觉过程
光线由光源产生后,直接或由物 体反射进入眼睛,眼睛将光的刺激信息传入大
脑的视觉中枢,产生对光和色彩的知觉和反应,这样的过程 才是一个完整的感觉色
彩的过程。
感觉光和色彩的细胞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感 觉光和色彩的细胞有两种,一
种是感觉光线明暗的杆状细胞,另一种是感觉色彩的锥状细胞。杆状细胞分 布较
广,而且对光的强弱非常敏感
;
锥状细胞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凹,对光线的反应比
较迟钝。所以我们对光线明暗的反应,比对色彩的反应来得灵敏。
超强的光会破坏 有彩视觉。过弱的光使锥体细胞失去敏感,不能形成有彩视
觉。适中而明亮的光照才是有彩视觉形成的条 件。
- 6 -
(
四
)
视觉现象
1(
暗适应
眼睛感觉光线强弱的部分是视网膜上的杆 状细胞,当光线达到一定
程度的时候,感色的锥状细胞才开始感觉色彩。当我们忽然进入一个非常暗的环 境
时,锥状细胞也因忽然失去足够的光线而无法感色,眼睛会暂时看不见东西,过了
约
3,5min
才能渐渐看清楚,这种现象称为视觉上的暗适应。
2(
色彩的心理恒久性
在光线微弱或是光源有明显色彩偏差时,还是可以辩 认
物体原来的色彩。即使我们在昏暗的光线下,仍可分辨出物体的颜色。尽管所分辨
出物体的颜 色与实际物体的颜色存在着差异,但是,仍然与正常光源下的颜色较接
近。在黄色的灯光下,虽然白纸已 经受光线影响而成为黄色,但你仍觉得是白纸,
这说明我们在感觉色彩时,不只是靠视觉器官,还要受到 记忆和经验的心理影响,
这种现象在我们感觉色彩时非常重要,称为色彩的心理恒久性。
3(
后像
当我们凝视一样东西
5s
之后,把眼睛闭起来, 会留下刚才看到的东西
的影像,这种视觉持续的现象,称为后像现象。后像存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大多维
持不到
1s
。如果我们换成凝视一张红色的卡片一段时间,闭起眼睛以后,会发现红色卡片的色彩产生变化。
(
五
)
色彩三要素
色彩皆具备有三个基本的重要性质
:
色相、明度、彩度。一般把这三者称为色
彩三要素或色彩三属性。
1(
色相
(1)
定义:
色相,即是区分色彩的名称,也就是色彩的“名字”。色相也是对色
彩种类的界定。色相 同时确定每种颜色在光谱中的位置。理论上可以有成千上万种
色相,为了理解方便,将色相数限定在色环 内,就有
24
种色相
(
某些色环是
12
种
色相)
,当我们和别人谈到色彩时,即以色相来沟通,即使没有真正看到色彩,也
能依视觉经验 及记忆而浮现出色彩,产生共识。
(2)
色相的辨别
:
随着色彩的种类日渐繁多,使用色彩的范围日趋广泛,色彩运
用的方法愈来愈复杂,单以常 用的色相来辨别色彩已不够使用。因此,在从事专业
工作需要使用色彩时,大多用专业的标准色票及专用 的标色方法,再加上专业的能
力及经验,来准确地运用色彩。
2(
明度
(1)
定义
:
色彩的明暗程度,称为 色彩的“明度”。明度高,是指色彩明亮,而
- 7 -
明度低则是指色彩晦暗。
明度最高的是白色,最低的是黑色,在专业的色彩运用时 ,明度有准确的数值
来区分及标识,而平常使用色彩时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色相的色彩,如果< br>明度不高,则可在同一色相的情况下,产生一系列色彩的变化。例如
:
浅红、亮
红、深红、暗红,色相皆是红色,只是不同的明度变化。通常,我们在色彩中加白
来增加明度,加黑来减 少明度,使同一色相的色彩产生变化。
(2)
明度的辨别
:
在运 用色彩的时候,明度的变化和协调非常重要,眼睛中感觉
明暗的杆状细胞的分布比感觉色彩的锥状细胞的 范围广而且敏感,所以我们将眼睛
稍微眯起来,减弱色彩的感觉,可以比较容易分辨出明度上的差异。另 外,利用黑
白照片或是影印机处理后来比较,也是个简便的方法。
3(
彩度
(1)
定义
:
彩度,也可以称之为饱 和度或纯度,通常是以某色彩内含的同色相纯
色所占的比例来分辨彩度的高低。纯色比例高为彩度高,而 纯色含量低则彩度低。
(2)
彩度的辨别
:
在色彩非常鲜艳时, 我们通常可以很容易感觉出高彩度,但大
多数情况下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在分辨彩度时易受到明 度变化的干扰。假
设现在有两种红色,一种是含纯红
30%
、白色
70%的淡红色,另一种是含纯红
60%
、黑色
40%
的暗红色,你可能因为淡 红色看起来比较明亮,而认为前者彩度比
后者高,这是错误的,事实是后者的彩度 应比前者高,因为其中纯色的含量比例较
多,这种情况是不容易用眼睛来分辨判断的。
黑、白、灰属于无彩色,没有彩度的问题,只有明度的变化。一个色彩,不论
是加白或是加黑,都会 使纯色含量比例减少,而使彩度降低。一般加白时,我们会
觉得色彩变浅,色彩鲜艳的程度降低,但是加 黑时,色彩愈来愈深暗,感觉色彩愈
来愈浓,不易分辨彩度降低,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二、
天然牙的色彩
天然牙的形态、位置、大小及与相邻组织的 关系隐藏着美的特征,色彩则赋予
天然牙以生命和活力。
(
一
)
牙的组织结构
从牙体的纵剖面可见牙体由三层硬组织及一层软组织组成。
1.
牙釉质
牙釉质覆盖于牙冠表层,厚薄不均的呈透明或半透明颜色,是牙 体
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有光泽和代谢功能。
- 8 -
2.
牙骨质
牙骨质是构成牙根表层的色泽较黄的硬组织。
3.
牙本质
牙本质是构成牙体的主体,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不如牙 釉
质坚硬,其内是髓腔。牙本质形成牙齿的不同形态,由钙化基质和造牙本质细胞突
起组成,有 神经分布和感觉功能,能修复再生而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或透明牙本质。
其与釉质由釉牙本质界分隔。
4.
牙髓
牙髓是充满在髓腔中的蜂窝组织,内含血管、神经和淋巴。
(
二
)
天然牙的色彩感知
光源照射天然牙时,部分光线 会被吸收,另一部分光线将会通过反射的形式传
递到眼睛,经大脑皮层信息处理后,人们才会感知天然牙 的形态和色彩
(
图
8-7)
。
天然牙每个位置都有不同的反射光,因此,观察角度不同,牙齿的色彩表现不尽相
同。
牙釉质是天然牙的最外层,其结构、厚薄、表面形态和光源入射角度的变化是
影响牙齿颜色的重 要因素
(
图
8-8)
。当牙釉质钙化程度好和表面平滑时,釉质呈现
透明或无色,在牙齿切端和牙尖处釉质相对厚的位置,也可呈现蓝白色或乳白色的
色彩。而在牙釉质钙化 不全时,釉质不透明,与周围正常釉质形成鲜明的对照,呈
斑点样条索状的珍珠白色。牙釉质的表面形态 如釉质生长线或水平嵴等也会影响天
然牙的色彩。
牙本质位于天然的内层,是天然 牙色彩主基调的决定因素。正常时牙本质呈现
黄色。牙本质的矿化程度和牙本质的通透性变化,以及牙本 质的组织结构改变,决
定着天然牙各部位色彩的变化,也影响了天然牙色彩的主基调。
(
三
)
天然牙的透明度
评价牙齿的颜色仅用色相、明度 和彩度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牙齿的透明度。
研究物体透明度的大小,是通过测量光波穿透物体时折射回 来的光的总量百分比来
分类的。一般可将物体分成透明体、不透明体和半透明体。正常时牙釉质是呈透明
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牙釉质的透明程度来改变牙齿的色彩。将牙釉质的透明度
分三型
:A
型透明度不稳定,均匀分布于牙冠的整个表面
;B
型透明层位于牙齿的切
端部,
C
型透明层位于切端部和牙体近中部。普通瓷粉中加入少量的镧可以增加透
明 度。
(
四
)
天然牙的荧光效应
荧光是一种发光形式,只要是荧光物质,无论加热与否,它都会发出光来。荧
光
7
物质吸收能量后,经过一段可忽略时间的延迟
(1/10s)
,会释放出一种较长波
长的能量,当刺激消失时,荧光随即消失。天然牙因含羟基磷灰石复合物 和有机物
基质,
- 9 -
可以发出蓝白色荧光。瓷粉中增加微量的铀 盐,或金属铈、铕等,可以使烤瓷
冠释放出荧光。
(
图
8-9)
(
五
)
天然牙的色彩变化
天然牙的色泽存在着性别、年龄、上下颌、左右侧和部位等差异和变化。
1.
部位差异
天然牙各部位的组织结构不同,光线进入牙釉质后被吸收和反 射
的光量不同,造成天然牙各部位的色彩差异。牙颈部彩度最大,色相受牙龈影响而
偏红黄色, 牙体部明度最大,色相黄,彩度居中。牙切端彩度最低,色相最浅,明
度较大。
2.
性别差异
性别不同时天然牙的色彩和透明度在不同牙齿上的体现各有差
异。较常见的有两个变化位
:
一是按照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顺序透明度依次降低、颜色依次加重的变化,多见于年轻人和中年女性。另一变化是中切牙、侧切牙
无明显差异,而尖 牙的透明度降低,颜色加深,见于年轻人和中年男性。年龄大的
由于牙位不同,色彩变化有很大的差异。
3.
左右差异
相同的上下颌,左右同名牙是没有色差的。因此 ,在牙体缺损缺
失修复时,修复体的色彩选择,可优先考虑同名牙的色彩,尤其在前牙修复时。
4.
上下颌牙的差异
上下颌相对应的同名牙等色的约占
40%,一般下颌牙的颜色
比上颌牙的颜色彩度小半号,其透明度和明度均高于上颌。
5.
增龄差异
多数牙齿随年龄的增长,其透明度降低,色相和彩度加深,明 度
下降,呈现黄色或黄棕色。这些牙色增龄变化的原因是牙本质通透性的变化。
?
牙< br>本质因牙本质小管逐渐变窄而最终受管周基质被矿化而封闭。
?
牙本质小管内牙本
质细胞逐渐萎缩,细胞突起消失而产生了高度矿化。
?
釉质因老化而造 成渗透性降
低,表面变硬变脆,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下易造成釉质裂纹或磨损。
?
烟草 、唾液
以及食物的色素、细菌、各种金属离子易渗入牙本质内而产生透明度、色相、明度
和彩度 的变化。
(
六
)
牙齿色彩的测定方法
测定牙齿颜色的方法有视觉测色法和仪器测色法两种。
视觉测色法的原理是以孟塞 尔颜色序列为标准,分别制成含有不同等级的色
标,通过目测的方法,逐一确定和标记天然牙齿的色相、 明度和彩度。此法是在口
内进行,标准牙科比色板有
125
种颜色。影响视觉测色法的 因素主要有
:
1(
比色环境
光源、牙龈和唇颊舌粘膜及比色背景构成了比色环境。光源的种
类
- 10 -
、强度和入射量是影响视觉测色的主要因素。牙龈、唇颊舌粘膜、诊室墙壁,
服饰以及患 者面部化妆的颜色所产生的反射光,会干扰正常的测色。
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视觉测色法的可变的因素,受人的颜色感知能力、视
角和视疲劳程度的影响。人对颜 色的感知能力虽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但也可以通过
训练而得以改善。视角的影响在于比色所处的位置和角 度的反射光量的变化。视疲
劳时会降低视锥杆细胞的敏感性。人眼能够区分两种不同颜色的最小色差大约 为
ΔE=1.3,1.4,小于此值的颜色差异仅凭肉眼很难辨别。
3(
比色板的因素
最常用的视觉分析法就是把比色板作为颜色的标准来进行 与
天然牙颜色的比较。但比色板往往颜色范围不够宽,各颜色之间色差太大,且排列
不合逻辑。 因此,比色板是视觉比色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可直接影响修复效果。
4(
牙齿因素
天然牙表面颜色特征复杂多变,牙冠的颈、中、切端的彩度、 明
度、色相和透明度的差异易增加视觉分析的难度。
仪器测 色法是采用测色仪器直接测试天然牙的色度值。其原理是使用光纤或多
个传感器将牙齿的反射光线作相应 的数据处理,经比较数据,显示牙齿的三刺激
值、分光辐射亮度、光亮度、相关色温度、色度坐标、偏色 判定图、分光反射率及
分光透射率等相关的数据。常用的仪器有分光光度测色仪,三刺激值测色仪
(
图
8-
10)
,齿科用颜色分析仪、光纤饱和度扫描测色仪,摄影
-
扫描
-
计算机分析,数码
摄影
-
计算机分析等。
(
七
)
天然牙的色彩分布
天然牙的颜色范围广、 变化大,不同人种、地区、性别、年龄,甚至不同部位
的同名牙齿,其颜色都有差异。天然牙的近远中色 彩变化较小,但牙颈部到切端的
色彩变化明显,这与釉质厚度有关。掌握天然牙牙冠的色彩分布情况,有 助于指导
和帮助临床上烤瓷牙和复色树脂牙的修复。
1(
同一牙齿的各部 位颜色不同,切端到颈部颜色变化大,因此可将牙冠分成三
部分,即颈
1/3
,中1/3
,切
1/3
。牙颈部彩度最大,色相受牙龈影响偏红黄色,
牙中部 明度最大,色相偏黄,彩度其次。切端因牙釉质厚呈透明或半透明,彩度最
低,色相最浅,明度较大。切
1/3
的色彩变化,将影响患者的言语和微笑。因此在
比色过程中,应以牙冠中
1/3
作为代表,但不可忽视切
1/3
和颈
1/3
的颜色。
2(
就上前牙而言,中切牙明度最大,其次是侧切牙,再次是尖牙
;
尖 牙彩度最
大,侧切牙与中切牙彩度相近
;
中切牙的色相比侧切牙和尖牙更偏黄。比较上 下前
- 11 -
牙,上前牙黄,而下切牙稍白。
3(< br>牙齿颜色的增龄性变化。年龄越大,牙齿明度减低,彩度加大,颜色变深变
红,这与牙髓腔变窄, 牙本质颜色加深有关。女性牙齿明度大于男性,彩度稍低。
4(
天然牙齿的透明度 与牙釉质厚度有关,对其复制是最难掌握的。天然牙的色
彩变化是连续的,不会出现断裂或跳跃式。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3: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044.html
-
上一篇:治脂肪肝有一个很巧妙的方法
下一篇:口腔颌面外科学(考试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