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科室将以下特色针灸方法用于临床
第一部分
从脏腑和经络角度来看,疾病可分为脏腑 病和经络病,针灸
治病应采用脏腑辩证和经络辩证法,其中脏腑病采取脏腑辩
证,头面躯干四肢 的经络病症都应采取经络辩证。但无论何
种辩证都应与八纲辩证结合以确定治疗原则。
经络辩证首先辩病是在经还是在络,
第二要辩在何经或与
何经相关。如:坐骨神经痛,我们知 道此病症在足太阳膀胱
经和足少阳胆经上,但有些病按这条经去治就是不见好,这
时我们要想到 还有“络”的问题,病久或按常规循经针刺不
见效者,要看看疼痛部位有无血络,如有血络则表明病已入
络,此时应刺络放血,往往霍然而愈。
要辩病是否入络是件容易的事,
主要 是看体表是否有络脉
(细小血管)
,如有,则表明病已入络,治要刺络出血。络
青则有 寒有痛,络赤则有热。但要辩清是在何络则属不易,
人有十五络脉,络、浮络更不计其数。
< br>再就是辩病在何经了,
一:
主要是看疼痛的部位都有哪些
经经过,是何经经过就 是何经的病,如:头痛一病,前头痛
属阳明,后头痛属太阳,侧头痛属少阳,巅顶痛属厥阴。一
头顶痛患者,一生气头就痛,症属厥阴,治在足厥阴肝经,
因为此经行于巅顶,
在其原穴太冲针 刺用泻法,
立效!
再之,
如果病发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则根据发病时间也可确定是< br>
何经病。二:在病痛周围或沿经络走行路线切、循、按、弹,
看看有无疼痛、结节、条索、虚软凹陷,这些反应出现在何
经上则表时是何经之病。如膝关节痛,我们应 先在其周围按
压,看看哪些地方有疼痛、结节或是络脉(
“大络之血结而
不通”
,是实证)
,或凹陷虚软(
“虚而脉陷空者”
,是虚证)
,
针灸治 疗时,何经有病就针何经,实用泻虚用补。三:就是
找穴位,穴位并不是精确的一个点,书上所言“一寸 ”也并
非一丝不差就是一寸,而是一个大概位置,我们要在其旁边
通过手摸心会,通常相对应的 穴位按之会有酸胀痛、快感或
阳性反应物,这才是穴位。穴位望诊也是有助于诊治的,如
肝俞隆 起(多见于左侧)
,则证属肝火,如肾俞、太溪凹陷,
则肯定有肾虚。如针足三里后针孔凹陷, 则表明胃经气虚,
如针几次后针眼渐平复,表明胃气渐复,病情好转。
经络辩证应与 八纲辩证相结合,
具体为:
阴证宜灸,
阳证
宜针,表证浅刺,里证深刺,寒者 留之,热者疾之,虚则补
之,实则泻之。
关节对应取穴法
一:腕关节与对侧踝关节对应,膝关节与对侧肘关节对应,
髋关节与对侧肩关节对应。
二:阳经与阳经相对应,阴经与阴经相对应。如足太阳膀胱
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对应,足阳明胃 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对
应,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对应,足太阴脾经与手太
阴肺经相对应,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相对应,足厥阴肝
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对应 。但阴经相对应关系有时不太严
格,这时候就要按解剖关系来确定对应关系,把人的四肢想
象成
动物的四肢触地
的姿势,
则:
踝与桡骨茎突相对应。
(如:
踝尖下方的照海穴和踝后方的太溪穴处疼痛,此两穴位置都
属足少阴经,但其对应压痛点和治疗点就不在 腕关节手少阴
经上,而在桡骨茎突附近)
只要四肢有局限性痛点,
均可用关 节对应取穴法治之,
效
果远胜于常规针刺疗法。
第二部分:疼痛疾病分论
第一章:头痛
头痛可分为外感头痛,肝 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
淤血头痛,痰浊头痛。从经络方面看:前头痛为阳明,后头
痛为 太阳,侧头痛为少阳,巅顶痛为厥阴。
一:经前头痛
病症描述:经行前头痛,经行后痛自止,痛在太阳穴附
近,
用穴:头维
治法:头维刺血立效,而针刺效果则不行。
分析:
女子月事与冲任二脉关系 密切,
尤其是冲脉。
冲为
血海,而冲脉隶于阳明,并足阳明上行,月经前冲脉血海有< br>余,冲脉有热,冲脉血热循阳明上冲于头,头痛乃作,月事
下 ,
则血热下,
头痛止。
头维是足阳明胃经的最高一个穴位,
亦为标穴,又足阳 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此病不在气而
在血,针刺乃调卫调气,故不效,然刺血以泄其血热,故立效。
位置:额角发际直上
0.5
寸
二:肾虚冲气上逆头痛
病症描述:
此种头痛时作时止,
每遇用脑过 度或房事后发
作或加重,呈昏痛或胀痛或呈搏动感,喜重按,按之稍减。
用穴:肓俞
治法:针刺
分析:
肓俞为肾经之穴,
又为冲脉所过之处,
肚脐深处又
为人之元气之所聚,针肓俞能补肾降冲,但本病要治本还是< br>要休息大脑和节制房事,再以补肾中药调之。
位置:脐旁
0.5
寸
三:太阳头痛
针束骨,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赤
白肉交际处)
四:阳明头痛
针中脘,任脉穴(脐与剑突连线中点)
五:厥阴头痛
针太冲,足厥阴肝经之输 穴、原穴(
于足背第一、二跖骨
之间,
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当拇长伸肌 腱外缘处取穴
)
六:少阳头痛
针侠溪,
足少 阳胆经之荥穴
(足背
4
、
5
趾缝间,跖蹼缘
后方赤白肉交际 处
)
第二章:眉棱骨痛
足太阳膀 胱经行于眉头,
足阳明胃经行于前额,
所以眉棱
骨痛有外感和伤之分,因于外感者常伴 有外感症状,病在足
太阳膀胱经,因于伤者,胃中浊热上升为痛,酒后和食后加
重,舌红苔黄, 脉滑数,病在足阳明胃经。亦有伤外感均俱
者。东垣有专治眉棱骨痛之奇方为:防风、羌活、甘草各9
克,酒黄芩
3
克,亦是取祛风清热降浊之意。以下穴位也往
往能收到针 入痛止之效。
一:昆仑
主治:外感眉棱骨痛
治法:针 刺,一侧疼痛针同侧,双侧疼痛针双侧,提插捻
转泻法,治疗时叫患者反复皱眉活动疼处,留针
30
分钟,
一般立效,如无效,则属胃火上攻,改针解溪。
位置:
为足太阳膀胱经穴,
位于足外踝最高点与跟腱之间
的凹陷处
二:解溪
主治:胃经浊热上攻所致眉棱骨痛
治法:同昆仑
位置:
足阳明胃经之穴,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
当拇长伸
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相当于系解 鞋带之处。
临床上针昆仑和解溪取效的关键有三点:
一:辩证要准
二:先按现针(按是为了确定辩证的正确与否)
三:必须动针疗法
第三章:牙痛
牙痛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
火牙痛又分为风火、< br>虚火、
胃火,
虫牙痛龋齿牙痛。
“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
,所以牙 龈痛
肿多属胃火,要清胃;牙齿松而痛是虚火,要滋肾。从经络
角度看,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 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所
以上牙痛取胃经穴,下牙痛取大肠经穴。
一:风火牙痛
症状描述:
特点是牙痛遇风遇热则发作或加重,
遇寒 则症减,
或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多见于根尖周炎初期或急性牙髓
炎。
用穴:翳风
分析:
翳风属三焦经穴,
针之可泻三焦之火,
又为祛风要穴,
治疗风火牙痛直达病所,故针之往往立效。
位置:耳垂后方的凹陷中
二:胃火牙痛
症状描述:特点为牙痛较剧,牙龈红肿,口渴、口臭、尿黄、
便结、舌苔黄腻等胃热症状,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
炎。
用穴:庭
分析: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穴,性擅清热,针用泻法,对多
数胃火牙痛有效,如遇胃火严重,不 效者,加刺下关,颊车
等穴。
位置:足背二、三趾间缝赤白肉际处
三:虚火牙痛
症状描述:特点是隐隐
作痛,常于午后、夜间或房事后加重,牙龈多
不红肿,常出现咬物无
力,牙齿松动,牙龈出
血,可伴腰酸 、口干咽躁、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症
候。多见于慢性牙周病。
用穴:太溪
分析: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具有补肾阴降虚火之功。
< br>治法:常双侧取穴,用补法。观肾虚之人,太溪穴处往往空
虚凹陷,按之虚软,针后针孔也呈凹陷 状,随着肾气恢复,
针孔渐复。不少病人是下午
5
-
7
时发作,提前针可预防。
位置:踝最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四:龋齿牙痛
症状描述
1
、浅龋。
龋蚀破坏只 在釉质,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
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继而形成表面破坏。邻面龋开始发< br>生在接触面下方,
窝沟龋则多开始在沟,
早期都不容易看到。
只有发生在窝沟口 时才可以看到,但儿童牙齿窝沟口处又容
易有食物的色素沉着,医师检查不仔细也会误诊或漏诊。浅龋没有自觉症状。
2
、中龋。
龋蚀已达到牙本质,
形成牙本质浅层龋洞。
病人对冷水、
冷气或甜、酸食物会感到牙齿酸痛,但刺激去掉以后,症状
立即消失。这是因为牙本质对刺激感觉过敏 的缘故。中龋及
时得到治疗效果良好。
3
、深龋。
龋蚀 已达到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或已影响牙髓。患儿
对冷、热、酸、甜都有痛感,特别对热敏感,刺激去 掉以后,
疼痛仍持续一定时间才逐渐消失。这时多数需要作牙髓治疗
以保存牙齿。(此段来自网 络)
用穴:大杼
位置:足太阳膀胱经穴,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用穴:偏历
分析:治疗各种牙痛,尤其是龋齿,其它穴位不效时,用偏
历往 往能收效。凡是龋齿牙痛病人在偏历处都有条索状物和
明显压痛,往往指压就有效。
位置:手阳明大肠经穴,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
上,阳溪上三寸
五:牙和穴
此穴治疗牙痛来自爱医论坛,位于合谷 与第二掌骨之间,穴
位名称为本人所起。以下是论坛原句:
“此穴在合谷穴与第
二掌骨 之间,针入得气刺向第二掌骨牙疼立止留针
5
分钟出
针结束,决无不效者。以此献给广 大爱友共同提高,也希望
大家互相学习。”
第三章:落枕
从经络角度来看,后项疼为太阳经病,侧项疼为少阳经病。
但后颈部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经过,足太阳膀胱
经循行在后颈部距中线较近区域,而手太阳小肠 经循行在距
中线稍远区域,在足太阳经之外。故落枕症状主要在后项部
靠中线区,甚至疼痛牵至 后头及项背部者,属足太阳膀胱经
病,如果症状在项后外侧,甚至牵及耳后及肩胛者,当属手
太 阳小肠经。
一:后溪
主治: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所以主要治疗手 太阳小
肠经落枕,但由于后溪通督脉,又为八脉交会穴,而手足太
阳经气又相通,所以只要是后 项部落枕,不管是太阳经还是
督脉,后溪都常用。
二:束骨
< br>主治: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主治足太阳膀胱经之落
枕,
又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 病,
所以落枕用束骨亦有良效。
针后溪、束骨治疗落枕要点:
一:寻找穴位处的压痛点针刺
二:动针法
三:先针患侧,如未痊愈,加针对侧。
四:可加痛处刺络拔罐
三:绝骨(悬钟)
主治:少阳经落枕
位置: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缘
第四章:颈椎病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病在骨筋,本为肾虚,从经络辩证看,
主要与督脉、肾经、膀胱经有关。
一:束骨
主治:颈椎病以颈项部症状为主,项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
动不灵活者。
分 析: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项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
循经,
“荥输治外经”
,“输主体重节痛”
,又按全息理论,束
骨为颈椎对应处,故用之最宜。
位置:
(见上)
二:昆仑
主治:椎动脉性颈椎病
位置:
(见上)
三:后溪
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分析: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 穴,手太阳小肠经循经颈项
及上肢,
“荥输治外经”
“输主体重节痛”
,按全 息理论,后
溪对应颈椎,故用之宜。
治法:于后溪处查找阳性反应点针刺。
四:太溪
主治:用脑过度或有肾虚症状的颈椎病,有椎间盘病或骨质
增生者。
分析:
太溪为肾经之原穴,
补肾之 要穴,
既滋肾阴又温肾阳。
有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者用之最宜,能标本兼治。
五:大钟
颈椎病本为肾虚,肾经和膀胱经的经筋均行于后项部,所以
颈椎病 的用穴也主要是膀胱经和肾经,大钟为足少阴肾经之
络穴,一穴通肾和足膀胱两经。
位置: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侧前方凹陷处,相当于太溪下
0.5
寸稍后。
第五章:肩周炎
一般认为肩周炎是风寒侵袭,寒凝血瘀之实证,但事实并非
如此,
肩周炎其实是本虚标实之证,
这个虚主要是肝肾阴虚、
阳明气虚。这就解释了为 什么肩周炎多发生在五十岁左右,
且女性多见,因为五十岁左右肝肾渐虚,阳气也渐虚,而阳
明 经
(尤其足阳明胃经)
是多气多血之经,
三阳经中气之最,
气虚者阳明经为首 ,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而女
子与冲任关系密切,冲隶属阳明,所以肩周 炎以女性多见。
一:阳陵泉
主治:疼痛部位不是很明确又有活动障碍的肩周炎。立效。
分析:肩周炎为筋病,阳陵泉为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所
以阳陵泉统治一切筋病。
治法:于对侧阳陵泉附近寻找明显的压痛点,针。
位置:足少阳胆经穴,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二:条口
主治:阳气虚明显的肩周炎者。
分析:见肩周炎概论部分
治法:透承山
位置:
小腿前外 侧,
犊鼻下
8
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三:鱼肩
主治:肩前痛
分析: 肩前为手太阴肺经循经处,鱼肩穴为高树中发现的一
个新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鱼际穴向拇指方向0.5
寸处,
按全息理论,此处刚好对应第一掌骨肩的位置。
治法:鱼肩处找阳性反应点针
位置:鱼际穴向拇指方向
0.5
寸处
四:三间
主治:肩周炎,特别是以肩髃疼痛(肩峰稍前下方)明显者
分析:三间为手阳明大肠 经之输穴,肩周炎与阳气虚有关,
“输主体重节痛”
,而且在全息理论里,三间应对肩的位置,
所以三间治肩周炎有效,而肩峰稍前下方(肩髃)又是手阳
明 大肠经循经处,故对此类肩周炎效尤甚。
治法:于三间处向第二掌骨按压,寻找阳性反应点, 往往可
找到王不留形大小压痛点或条索状物,先斜刺穿过条索,再
于第二掌骨与条索间刺入。< br>
位置: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
2
掌指关节)后,桡侧凹
陷处
五:后溪
主治:肩后疼痛甚至牵引肩胛者
分析: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
手太阳小肠经循经肩后。
在全息理论时,后溪相当于肩的位置 。
治法:同三间
六:束骨
主治:肩后痛牵引腋下拘紧疼痛者
分析: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太阳膀胱经主筋 所生病,
而束骨按全息论应对肩的位置,又:
“足太阳筋……从腋后外
廉……结于肩髃 ……其病……肩不举……,腋支……”
。
治法:此类者在同侧束骨处按压寻找阳性反应点,针。
肩周炎针法要点:
一:牵涉的经越少,效果越好,在何经取何经穴。
二:如同时涉及几条经,应先治症状最明显的一经。
三:一次取穴不超过二穴,并非越多越好。几条经病可分日
分治。
四:症状严重者可加阿是穴,起针时,先起阿是穴,留主穴
行针再活动患处。
五:开始几次可加刮痧或火罐。
六:动针法。
来自爱医论坛—— 针灸临床
实践证明,
一针疗法
治疗
肩周炎
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疗效 迅捷,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
点。
现在,肩周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然则在许多
医院
特别是
乡镇医院,
医生
针灸治疗此疾少则五六针,多则七八针, 疗
效不甚理想。而且,临床中扎无用针现像十分普遍,有些医
生自己都浑然不觉,有用穴无用穴 但扎无妨,有效无效祈求
上苍。结果是,
患者
旧病未去又陡然增加了针刺的痛苦,苦< br>不堪言!若此,为医者岂不痛彻心扉?(一针,二针就能解
决的问题,何必多扎针?)
《 灵枢》所谓
“
用针稀疏
”“
援
物比类
”
的教诲岂是 虚言?此针道也!此为医者仁术也!一
针疗法尽得针道之神髓,为医者不可不知啊!
古语有云:
操千曲而知音,
观千剑而识器。
我们今天的话题,
就从《
中国
针灸》
(
1996.
(
9):16)
有关取丰隆穴用巨 刺法治
肩周炎的案例谈起。
刺法:患者正坐位,健侧丰隆穴常规消毒。用
28--30
号
5
寸毫 针快速刺入皮下,针尖向飞扬穴透刺,得气后行
“
烧山
火法
”
,以患 者觉穴中或全身有温热感为度,留针
60
分钟,
每隔
10
分行针一次 。同时配合患处关节
活动
,向受限方向
尽力活动,隔日一次,
3
次为 一疗程,共治
33
例,全部获
效。其中痊愈
25
例,显效
5
例,进步
3
例。
思考与争鸣:
(
1
)肩 周炎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者为阳明脉
虚,肝肾亏虚。阳明者,胃经,大肠经也,俱为多气多血之
经,故阳明虚则气血也虚。肝肾同源,肾和膀胱相表里,肝
肾阴虚则足太阳也虚。以此为据针刺之,治 本之道也!
(
2
)又及,肩周炎肩痛,肩不举也有人认为是阳明 脉虚,
肝肾亏虚基础上,湿痰流注经络引起诸症。而丰隆既是足阳
明胃经之穴,又是沟通足太阴 脾经具化痰除湿之功的络穴。
飞扬则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故针刺丰隆针向飞扬透刺,可
一针透 两穴,沟通胃经和膀胱两经,共奏补虚泻实之功。故
针灸时可取桴鼓之效。
(
3
)昔者明代继洲《针灸大成》曾记载氏医案治肩周炎云
“
用刺肺俞
”治肩不举一例。也是治湿痰流注经络致肩周炎
也。此法与针丰隆透飞扬治肩周炎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颇值
得玩味之!
(
4)
取丰隆透飞 扬治肩周炎只是足阳明胃经之一穴也,亦有
学者更多习惯于取条口透承山来治的,道理大抵相似。但也< br>有少许差别:
条口偏重泻,
丰隆在此例中偏重补,
“
烧山火
”
补泻法有补的含意在。
(
5
)
2007
年
8
月,
我偶然读到
中医
药大学针推学院院长高
树中
老师< br>《一针疗法。灵枢詮用》
(,
2007.4
)一书。高师
在论述肩周炎 的治法时,选择阳陵泉,条口,鱼肩,三间,
后溪,
束骨诸穴来说明一针疗法的神妙。
读毕,
余扼腕而叹:
高师无愧针灸大家济世良医也!对患者没有悲天悯人之心是
写不出 这样文章来的。然而,高师关于肩周炎段余读毕觉得
其取穴似有意犹未尽之感。譬如北方人看南方人用小 盅喝酒
一般,怎样看都觉得不如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来的痛快淋
漓。今余不揣浅陋,把高师肩 周炎之一针疗法未尽详谈之处
补充说明之。以就教于同道。
A.
高师言肩前 痛针鱼肩穴可速效。临床证明此言不虚。但此
处有个前提:发病越早针刺之效越宏,最好发病在一个月)
。
实践还证明,在针鱼肩穴的同时针同侧合谷穴效果会更上层
楼,一穴用泻,一穴用补
;
一穴治标,一穴治本,法度谨严,
其效必专也!
(注意:适合用鱼肩穴的肩 周炎亦可选用静山
之首尾取穴法,所谓殊途同归也!
)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发病一个月以上或
时间
更长一针疗法对
于肩前痛
如何
辩证选 穴呢?
I.
选列缺
.II.
选三阴交
.III.
选阴陵泉
.
B
.
痛在肩髎选中渚
.
绝骨亦可。
C.
夜间痛选照海。
D.
顽固型肩周炎选膏肓俞。
以上一针治疗肩周炎之法,虽则只选一穴,但临证效果远远
超过传统针法,亦优于靳三针。其治肩周 炎的效果犹如当年
常山子龙一马当先在长板坡于万马军中取上将首极一般令
人惊叹。若推广之, 则患者少了许多皮肉之苦,对家境困难
的患者还能减少许多治疗费用。
针灸为中医王 冠上的明珠,亦讲究辩证施治,灵活应用,不
可拘泥。当针则针,当灸则灸,当药则药。
“荆岫之玉,亦
有微暇
”
。以上博文,为探讨之作,有未尽之处,还请博友
指教。
列缺:
手太阴肺经穴。
在前臂桡侧缘,
桡骨茎突 上方,
腕横纹上
1.5
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侧,当足踝尖上
3
寸,胫骨侧缘后方
阴陵泉
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侧,当胫骨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足太
阴脾经的合穴。
照海
肾经穴,八脉交会穴,通阴蹻,在足侧,踝尖下方凹陷处
膏肓俞
在背部,当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第六章:急性腰扭伤(含腰痛及坐骨神经痛)
一:人中
主治:腰正中疼痛
分析:
人中是督脉之穴。
《通玄指要赋》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
< br>治法:有两种刺法,其一:从人中一侧进针,另侧出针;其
二:从人中进针朝鼻中隔方向斜刺(雀 啄刺)
,以病人眼中
流泪为度。此穴针刺较痛,应躺下刺,以免晕针。
位置:在人中沟的上
1/3
与下
2/3
交界处。
二:后溪
主治:腰痛在一侧或两侧膀胱经循行路线者,如正中和两侧
都疼者尤为适宜。
分析:后溪为手太阳膀胱经穴,手足膀胱经脉气相通,后溪
又通督脉,为八脉交会穴。
治法:一侧疼痛针患侧,双侧痛针双侧,可代替人中穴。
三:龈交异点
主治:腰正中扭伤
分析:
此点在督脉上,
急性腰扭伤后
9 0
-
120
分钟,
在龈交
穴附近上唇系带上就会出现突出的如米粒大 的血肿或硬结,
病愈后此结亦不会消失,而且扭伤的次数越多,此结越大,
所以此异点也可作为 腰扭伤史的证据。
治法:点刺出血
四:手三里
主治:挟脊穴处扭伤疼痛(处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
分析:
“手阳明之经……挟脊”
,而手三里在全息论里又相
当于腰 的位置。而对于此类腰痛,手阳明经的三间也有效。
治法:手三里处寻找阳性反应点
针。
位置:
手阳明大肠经穴,
阳溪与曲
池连线上,肘横纹下二寸
五:太冲反应点
主治:腰痛部位离正中较远,在膀胱经之外(距正中线一 巴
掌之外)的扭伤者。距离正中线越远效果越好。
分析:太冲为肝经之原穴,肝主筋 ,
“肝足厥阴之脉……是动
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又此反应点在全息论里相当于腰的
位置。
治法:腰扭伤者在太冲和行间之间往往可找到压痛点,此压
痛点不在 两穴中间,而是靠近太冲穴,在全息论里,此压痛
点相当于腰的位置。压痛与腰痛程度不成正比,而与腰 痛部
位成正比,疼痛离正中线越远压痛越明显。
位置:太冲位于足背一、二跖骨结合 部前方凹陷中,行间位
于足背,第
1
、
2
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br>
(
急性腰扭伤只太冲一穴就行,一次可 好八成以上,常用—
—来自爱医论坛
)
六:腰痛一穴―――腰痛五穴
主治:本组穴一侧各五个,分治不同部位腰扭伤
分析:本组穴为高树中从全息理论中 发展归纳而出。五个穴
位均对应全息论里腰的位置,只是分布部位不同。
治法:按腰 扭伤的疼痛部位将其分为五个区域,对应五个穴
位,不同部位的疼痛,其相应的穴位阳性反应最明显,针 相
应穴位立效:
腰正中督脉线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点和治疗点在第五掌骨
尺侧,全息论相当于腰的位置。此为腰痛一穴。
挟脊穴处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点和治疗点在 第四、五掌骨
间腰部对应区,即传统的“腰痛穴”
,此为腰痛二穴。
膀胱经一线(距后正中线约三横指左右)扭伤疼痛者,最强
反应和治疗点在第三、四掌骨间腰部对应位置,此为腰痛三
穴。
膀胱比二线 (距后正中线约一巴掌左右)扭伤疼痛者,最强
反应和治疗点在第二、三掌骨间腰部对应位置,即传统的 第
二个“腰痛穴”
,此为腰痛四穴。
膀胱线以外距离正中线较远的扭伤疼痛 ,最强反应和治疗点
在第二掌骨腰对应点,此为腰痛五穴。
以上五穴部位对应并非相 当严格,不是说不是其对应部位就
无效,只是说治疗其对应部位腰痛效果更佳。
七:光明穴
(来自爱医论坛)
急性腰扭伤大多数有腰部扭伤史,患者可立即 出现腰部剧烈
疼痛,不能活动。腰部不敢用力,轻微用力立刻疼痛剧烈,
腰部活动,咳嗽,喷嚏 ,深呼吸均可疼痛加重!!!
光明穴治疗腰部扭伤有极佳的通络柔筋,消肿止痛效果。
方法患者端坐位取健侧光明 穴直刺
1-2
寸,施强力写法,嘱
咐患者活动腰部,幅度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留针< br>20-30
分
钟。留针期间每五分钟行针一次,大多数患者留针期间腰痛
即可缓 解,消失。在临床我用了很多效果佳!
光明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
5
寸,腓骨前缘
八:肩后反应点
(来自爱医论坛)
主治:坐骨神经痛
位置:以手掌心按肩峰,大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
治法:
交叉取穴,
左边痛压右边,
右边痛压左边。
或按或针,
只要是坐骨神经痛,点到痛止,有三五次痊愈的,有七八次
痊愈的,所治之人没有超过
15< br>次的。
九:风池穴
(来自爱医论坛)
主治:坐骨神经痛
位置:足少阳胆经穴,为少阳阳维交会穴。人
体风池穴位 于项部,
当枕骨之下,
与
风府穴
相
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 的凹陷处。
治法:交叉取穴,针法,得气后捻转数次,让
病人带针行走,立效!
十:攒竹
(来自爱
医论坛)
主治:坐骨神经痛
位置:足太阳膀胱经穴,
眉头处
治法:患侧取穴刺。
第七章:膝关节疼痛
一:膝骨性关节炎
(一)用穴:大杼
治法:
于穴位处找阳性反应点,
大多能找到结节 或条索状物,
刺络拔罐或向下斜刺
0.5
寸,不可太深,以免伤及肺脏。
分析: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肾亏虚有关,本病为骨病,大杼为
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
位置: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骨关节炎是难治之疾,一针疗法虽可立效,但难以根除。
(二)用穴:背三针(来自爱医论坛)
主治:膝关节炎,滑膜炎,骨性关节炎,关节痛及各种关节
疾病有显著效果。
位置:胸椎
5.6.7
棘突左右旁开
1cm
处。
方法:用左手提起椎旁肌肉,右手持三棱针快速刺入皮下即
可,然后拔火罐
20
分钟, 时间太长易起泡,太短则达不到
疗效。有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膝关节侧疼痛(相于胫骨侧髁位置)
用穴:尺泽
分析:此处 疼痛位置相当于足太阴经的阴陵泉,按关节对应
取穴法则,应取对侧肘关节太阴经之穴位。故用尺泽。< br>
位置:手太阴肺经之合穴,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2:2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