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学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
1.
发热的机制
⑴致热源性发热
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
① 外源性致热源包括
:
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炎性渗出物
及无菌性坏死组 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及核苷酸,
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②内源性致热源
: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
如白介素
1
,
肿瘤坏死因
子,干扰素。
⑵非致热源性发热
:
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产热过多③散热减少
2.
发热的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分为
①低热
:37.3
~
38
℃
②中等度热
:38.1
~
39
℃
③高热
:39.1
~
41
℃
④超高
热
:41
℃以上
3.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⑴体温上升期
:
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
★(填空)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
①骤升型②缓升型
⑵高热期
:
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⑶体温下降期
:
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4.
举例说明 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的定义仅为了解,背热型及临床意义即
可。
)
⑴稽留热
:
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
39
~
40< br>℃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
℃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⑵驰张热
:
又称 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
39
℃以上,波动幅度大,
24
小时内波动
范 围超过
2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 等。
⑶波状热
:
体温逐渐上升达
39
℃或以上 ,
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持续数
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 杆菌病。
⑷间歇热
: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 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
期)可持续
1
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
⑸回归热
:
体温急剧上升至
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
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 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⑹不规则热
: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 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等
5.
非感染性发热临床常见病因
⑴无菌性坏死组织⑵抗原抗体复合物⑶内分 泌代谢障碍⑷皮肤散热减少⑸体温
调节中枢功能异常⑹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第二节
水肿
1.
鉴别肾源性水肿与心源性水肿。
鉴别点
肾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
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
全身
发展快慢
迅速
水肿性质
软而移动性大
伴随改变
高血压,尿检改变,肾功
能异常
心源性水肿
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
身
缓慢
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
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
大、静脉压升高
第四节
咳嗽与咳痰
1.
咳嗽:
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气道内异物。
2.
咳痰
:
痰是气管,
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
借助咳嗽将其 排出称为咳
痰。
3.
咳嗽、咳痰的病因
:
⑴呼吸道疾病< br>:
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咳嗽,咳痰最常见的原因。
⑵胸膜疾病⑶心血管疾病⑷中枢神经因素 ⑸其他因素所致慢性咳嗽
:
如服用血管
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后咳嗽、胃食管反流病所致 咳嗽和习惯性及心理性咳嗽。
4.
(填空)咳嗽的性质
:
⑴干性咳 嗽
:
咳嗽无痰或痰量极少。常见于急慢性咽喉炎、
喉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疾病 。
⑵ 湿性咳嗽
:
咳嗽伴有咳痰。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
扩张,肺炎,肺脓肿等
5.
⑴鸡鸣样咳嗽,多见于百日咳、会厌、喉部疾患或气管受压。
⑵犬吠样咳嗽,见于会厌炎,气管受压,喉部疾患
⑶金属音咳嗽,
常见于因 纵膈肿瘤、
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气管所致的
咳嗽。
6.
⑴ 痰量增多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和支气管胸膜瘘,且排痰于体位有关,
痰量多时静置后可出现分层现 象。★
⑵恶臭痰提示有厌氧菌感染
⑶铁锈色痰为典型肺炎球菌肺炎的特征。
⑷粉红色泡沫痰是肺水肿的特征。
⑸痰白黏稠且牵拉成丝难以咳出,提示有真菌感染
⑹急性呼吸道炎症时痰量较少。
7.
咳嗽伴有杵状指(趾)
:常见于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和脓胸。
第五节
咯血
1.
咯血的原因
主要见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⑴支气管疾病
:
常见的有支气管 扩张,支气管肺癌,支气管结核和慢性支气管炎。
⑵肺部疾病
:
常见的有肺结核,肺炎,肺脓肿等。
⑶心血管疾病
:
较常见于二尖瓣狭窄。
⑷其他
:
血液病,急性传染病,风湿性疾病,气管、支气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2.
咯血的机制
⑴血管通透性增高⑵血管壁侵蚀⑶肺内高压
⑷止血,凝血功能障碍⑸机械性损伤
★咳血最常见的病因咯血。
3
咯血于呕血的鉴别
。
咯血
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
癌,肺炎,肺脓肿,心脏
病等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
出血方式
咯出
血的颜色
鲜红
血中混合物
酸碱反应
黑便
出血后痰的性状
4.
判断咯血量
一般认为每日咯血量在
100ml
以内为 小量。
100
~
500ml
为中等量。
500ml
以上或一次咯血
100
~
500ml
为大量
5.
痰色
⑴铁锈样血痰可见于典型的肺炎球菌肺炎,也可见于肺吸虫病和肺泡出血。
⑵砖红色胶冻样痰见于典型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⑶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见于左心衰竭所致咯血
⑷粉红色泡沫痰见于急性肺水肿。
⑸粘稠暗红色血痰见于肺栓塞引起的咯血。
6.
咯血伴有胸痛
多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肺结核,肺栓塞(梗死)
,支气管肺癌。
第六节
胸痛
1.
胸痛的病因
引起胸痛的原因主要为胸部疾病,常见的有
⑴胸壁疾病
:
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
⑵心血管疾病
:
冠心病,心肌病,肺栓塞。
⑶纵膈疾病⑷其他
:
痛风,肝脓肿。脾梗死。
2.
带状疱 疹所致胸痛,可见成簇的水疱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剧痛,且疱疹不超
过体表中线。带状疱疹呈刀割样或 灼热样剧痛。
3.
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疼痛多在胸骨后方和心前区或剑突下,
可向左肩和左臂内
侧放射,甚至达无名指与小指,也可放射于左颈或面颊部,误认为是牙痛。心绞痛呈绞榨样同并有重压窒息感。
4.
⑴平滑肌痉挛和血管狭窄缺血所致的疼痛为阵发性。
⑵炎症,
肿瘤,
栓塞或梗死所致疼痛呈持续性,
如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暂
(持续
1
~
5
分钟)
,而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很长(数小时或更长)且不易缓解。
5.
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胸痛特点
呕血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
性胃粘膜病变,胆道出
血,胃癌
上腹部不适,
恶心,
呕吐。
呕出,可为喷射状
暗红色,棕色,有时为鲜
红色,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碱性
酸性
无,若咽下血液量较多时
有,可为柏油样便、呕血
可有
停止后仍可持续数日
常有血痰数日
无痰
疾病
心绞痛
年龄
40
岁以上
心肌梗死
40
岁以上
疼痛部位
疼痛性质
疼痛持续时间
胸骨后或心前
呈绞榨样痛,
时间短暂,休
区
窒息感
息或含服硝酸
酯类药后缓解
胸骨后或心前
呈绞榨样痛,
持续时间长,
区
濒死感
休息或含服硝
酸酯类药后不
易缓解
< br>6.
胸痛伴呼吸困难
:
常提示病变累及范围大,
如大叶性肺炎,
自发性气胸,
渗出性
胸膜炎,肺栓塞。
第八节
呼吸困难
1.
呼吸困难
:
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 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
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
鼻翼扇动,
端 坐呼吸甚至发绀,
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
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2.
呼吸困难的病因
⑴呼吸系统疾病
:
①气道阻塞②肺部 疾病③胸壁胸廓胸膜疾病④神经肌肉疾病⑤
膈运动障碍。
⑵循环系统疾病
⑶中毒
⑷神经精神性疾病
⑸血液病
3.
根据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特点,将呼吸困难归纳分为五种类型。
⑴肺源性呼吸困难
临床常分为三种类型
① 吸气性呼吸困难
:
主要特点表现为吸气显著非力,
严重者吸气时可见
“三凹征 ”
。
★
三凹征
(
名词解释
)
:
表现为胸骨上窝,
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
此
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音。
② 呼气性呼吸困难
:
主要特点表现为呼气费力,呼气缓慢,呼吸时间明显延长,
常伴有呼 气期哮鸣音。
③混合性呼吸困难
⑵心源性呼吸困难
★
心源性哮喘
:
急性左心衰竭时 ,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夜
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
被迫坐起,
惊恐不 安。
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
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又哮 鸣音,咳浆液性粉红
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为心源性哮喘。
⑶中毒性呼吸困难
★
酸中毒大呼吸
(kussmaul)
呼吸
:
出现深长而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音。
称为酸中毒大呼吸。
⑷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⑸血源性呼吸困难
第十节
恶心与呕吐
1.
晚上或夜间呕吐见于 幽门梗阻。餐后较久或数餐后呕吐,见于幽门梗阻,呕吐
物可有隔夜宿食。
2.颅内高压性疾病
:
无恶心先兆,喷射性,顽固性,吐后不觉轻松。
3.
呕吐物带发酵,腐败气味提示胃潴留
呕吐物带粪臭味提示低位小肠梗阻。
4.
伴头痛及喷射性呕吐
,常见于颅内高压或青光眼。
第十二节
呕血
1.
呕血的临床表现
⑴呕血与黑便
⑵失血性周围循环衰 竭
:
①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
10
%以下时,患者一般无明显
的临床 表现②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
10
%
-20
%时,可有头晕,无力等症状,多
无血压,脉搏等变化③出血量达循环血容量的
20
%以上时,则有冷汗,四肢厥
冷,心慌,脉搏增快等急性失血症状。④若出血量在循环血容量的
30
%以上,
则有 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急性周
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⑶血液学的改变⑷其他。
2
。呕血伴有肝脾肿大
:
脾肿大 ,有腹壁静脉曲张或有腹水者,提示肝硬化。肝区
疼痛,肝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结节者多 为肝癌。
3.
呕血伴有头晕,黑矇,口渴,冷汗,提示血容量不足。上述症状于出血 早期可
随体位变动而发生。伴有肠鸣,黑便者,提示活动性出血。
第十三节
便血
隐血便
(
名词解释
)
:
消化道出血每日在
5-10ml
以内者,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
变,需用 隐血试验才能确定,称为隐血便。
第十四节
腹痛
< br>1.
内脏性腹痛
(
名词
)
:
是腹内某一器官的痛觉信 号由交感神经传入脊髓引起的。其
疼痛特点
(
选择
):
①疼痛部位不 确切,接近腹中线②疼痛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
适,钝痛,灼痛。③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 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2.
躯体性腹痛
(
名词
)
:
是由来自腹膜壁层及腹壁的痛觉信号,经体神经传至脊神经
根,
反映到相应脊髓节段所 支配的皮肤所引起的。
其疼痛特点
(
选择
):
①定位准确,
可在腹部一侧②程度剧烈而持续③可有局部腹肌强直④腹痛可因咳嗽,
体位变化
而加重。
3.
三种绞痛的鉴别
(
简答
)
疼痛类别
疼痛的部位
其他特点
肠绞痛
多位于脐周围,下腹部
常伴有恶心,
呕吐,
腹泻,
便秘,肠鸣音增强等
胆绞痛
位于右上腹,放射至右背
常有黄疸,发热,肝可触
与右肩胛
及或
Murphy
征阳性
肾绞痛
位于腰部并向 下放射至
常有尿频,尿急,小便含
腹股沟,外生殖器,及大
蛋白质,红细胞等,
腿内侧
4.
腹痛伴有发热寒战
提示有炎 症的存在,
见于急性胆道感染,
胆囊炎,
肝脓肿,
腹腔脓肿,也可见于腹腔外 感染性疾病,
5.
腹痛伴有黄疸
:
可能与肝胆胰疾病有关。急性溶 血性贫血也可出现腹痛与黄疸。
第二十七节
头痛
1.
头痛伴有剧烈呕吐者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在呕吐后减轻者见于偏头痛。
2.
头痛伴脑膜刺激征提示有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二十八节
眩晕
1.
周围性眩晕
(
耳性眩晕
):
是指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所引起的
眩晕。
2.
中枢性眩晕
(
脑性眩晕
):
是指前庭神经颅内段 ,
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
小脑,
大脑等病变所引起的眩晕。
第三十一节
意识障碍
1.
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
①嗜睡②意识模糊③昏睡④谵妄⑤昏迷
2.
嗜睡
:
是最轻的意识障碍,
是一种病理性倦睡,
患者陷 入持续的睡眠状态。
可被
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作出各种反应,但当笔记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3.
昏睡
:
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
患者处于熟睡 状态,
不易被唤醒。
虽在强
烈刺激下
(
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 体
)
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
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 br>4.
昏迷
(
掌握
):
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 断或完全丧失。按其程度
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⑴轻 度昏迷
:
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
激尚可出现痛 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
角膜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
眼球
运动,吞咽 反射等可存在。
⑵中度昏迷
:
对周围事物 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
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⑶深度昏迷
:
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体格检查
1.
体格检查的方法有五种
: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
2.
触诊的方法分为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
深部触诊法又分为
:①
深部滑行触诊法
②< br>双手触诊法
③
深压触诊法
④
冲击触诊法
3.(
了解
)
叩诊的方法分为直接叩诊法和间接叩诊法
间接叩诊法
:
为应用最多的叩 诊方法,医师将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
他手指稍微抬起,
勿与体表接触,
右手指自然弯曲。
用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末端指关节处
或第二节指骨的远端,
因为 该处易与被检查部位紧密接触,
而且对于被检查部位的震动较敏
感。
4.
叩诊音及其常见情况
叩诊音
鼓音
过清音
清音
浊音
实音
正常情况
胃泡区和腹部
正常不出现
正常肺部叩诊音
心,肝被肺覆盖的部分
实质脏器部分
病理情况
大量气胸,肺空洞,气腹
肺气肿,肺含气量增加
支气管炎
大叶性肺炎
大量胸腔积液,肺实变。
4.
呼吸和痰液
①
痰液呈现恶臭味,提示厌氧菌感染。
②
呼吸呈刺激性蒜味见于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③
呼吸呈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
④
呼吸呈氨味见于尿毒症
⑤
呼吸呈肝腥味见于肝性脑病者。
5.
体温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⑴
腋测法。为最常用的体温测定方法。正常值为
36-37
℃
⑵
口测法
:
该法结果较为准确,但不能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正常只有为36.3-37.2
℃
⑶
肛测法
:
该法测值稳定,多 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正常值为
36.5-37.7
℃
6.
正 常成人的脉率
:60-100
次/分。儿童较快,年龄小于
3
岁的儿童多在< br>100
次/分。
7.
短促脉
:
脉压差
8.
正常人的血压
:
收缩压<
120,舒张压<
80
9.
⑴
腺垂体功能亢进,可导致巨人。
⑵
垂体功能减退,可导致侏儒症。
⑶
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呆小病。
⑷
维生素
D
缺乏可导致佝偻病。
10.(
填空< br>)
根据
意识障碍的程度
可将其分为
嗜睡,意识模糊,昏睡,谵妄以及昏 迷
。
11.(
选择
)
⑴
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
面容惊愕,眼裂增宽,眼球凸出,目光炯炯,兴奋不安,
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症
。
⑵
黏液性水肿面容
(
甲减面容
):
面色苍黄,颜面水肿,睑厚面宽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眉毛,
头发稀疏。舌色淡,肥大,见于
甲 状腺功能减退症
。
⑶
二尖瓣面容
:
面色晦暗,双颊紫红, 口唇轻度发绀,见于
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
⑷
苦笑面容:
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呈苦笑状。见于
破伤风
。
⑸
满月面容
:
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有痤疮和胡须生长。
12.(
了解
)
强迫体位
:
⑴
强迫仰卧位
:
见于急性腹膜炎
⑵
强迫俯卧位
:
见于脊柱疾病。
⑶
强迫侧卧位
:
见于一侧胸膜炎和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
⑷
强迫坐位
:
也叫端坐呼吸。见于心肺功能不全患者。
⑸
强迫蹲位
:
见于先天性发绀型心脏病。
⑹
强迫停立位
:
见于心绞痛
⑺
辗转体位
:
见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肾绞痛。
⑻
角弓反张位
:
见于破伤风及小儿脑膜炎。
13.(
选择或填空
)
皮下出血直径
⑴
小于< br>2mm
称为瘀点。
⑵
3-5mm
称为紫癜。
⑶
大于< br>5mm
称为瘀斑。
⑷
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称为血肿
。
14.(
名词解释
)
⑴
蜘蛛痣
:
皮肤小动脉末端分 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
痣。
⑵
肝掌
: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
15.
头颈部 淋巴结检查顺序
:
耳前淋巴结,
耳后淋巴结,
枕淋巴结,
颌下淋巴结 ,
颏下淋巴结,
颈前淋巴结,颈后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16.
淋巴结肿大的意义
:
淋巴结肿大按其分布可分为
局限性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
⑴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
:①
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②
单 纯性淋巴结炎
③
淋巴结结核
④
恶性肿瘤
淋巴结转移。
⑵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
①
感染性疾病
②
非感染性疾病。
1.①
小颅常见于囟门闭合过早
②
方颅见于小儿佝偻病 或先天性梅毒。
③
巨颅见于脑积水。
2.
落日现象
:由于颅内压增高,
压迫眼球,
形成双目下视,
巩膜外露的特殊表情,
称落 日现象。
3.
检查眼球运动的一般顺序
:
左
→
左 上
→
左下,右
→
右上
→
右下。
4.
瞳孔检查
(
要熟悉
)
:
⑴
形状与大小
:
正常为圆形,双侧等大同圆,两侧对称。
⑵
对光反射
:①
直接对光反射
:
通常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 动态反应。
正常人,
当眼
收到光线刺激后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 br>②
间接对光反射
:
是指光线照射
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 线,瞳孔扩大,检查间接对光反射时,应以一手挡住
光线以免对检查眼受照射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
⑶
集合反射
:
嘱患者注视
1m
以外的目标
(
通常是检查者的示指尖
)
,
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
(
距眼 球约
5-10cm)
,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
5.
瞳孔缩小,扩大常见于什么情况?
病理情况下:
①
瞳 孔缩小,见于虹膜炎症,中毒
(
有机磷类农药
)
,药物反应
(
毛果芸香碱,
吗啡,氯丙嗪
)
等。
②
瞳孔扩大见于外伤 ,颈交感神经刺激,青光眼绝对期,药物影响
(
阿托品,
可卡因
)
③
双侧瞳孔散大并伴有对光反射消失为濒死状态的表现。
④
形状异常
:
青光
眼,肿瘤,虹膜炎。
6.
(
名词解释
)Horne r
综合征
:
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产生
Horner
综合征,出现瞳 孔缩小,眼
睑下垂和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7.
鼻窦
:
为鼻腔周围含气的骨质空腔,共四对。上额窦,额窦,筛窦,蝶窦。
8.
咽部的检查方法
:
被检查者取坐位,
头略后仰,口张大并发
“
啊< br>”
音,
此时医师用压舌板在舌
的前
2
/
3
与 后
1
/
3
交界处迅速下压,此时软腭上抬,在照明的配合下即可见软腭,腭垂 ,
软腭弓,扁桃体,咽后壁等。
9.
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
一般分为三度
:
不超过咽腭弓者为
Ⅰ
度。超过咽腭弓者为
Ⅱ
度。达到或
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
Ⅲ
度。
10.
腮腺肿大见 于
:①
急性流行性腮腺炎
(
病毒感染
)
②
急性化脓 性腮腺炎
(
细菌感染
)
③
腮腺
肿瘤。
11.
甲状腺查体的方法
:
★★
㈠视诊
:
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和对称性
㈡触诊
:
包括甲状腺峡部和甲状腺侧叶的检查
⑴
甲状腺峡 部
:
位于环状软骨下方
2-4
气管环前面。站于受检者前面用拇指或站于受检 者后
面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感到气管前软组织,
判断有无增厚,请受检者吞咽,可
感到此软组织在手指下滑动,判断有无长大和肿块。
⑵
甲状腺侧叶
①
前面触诊
:
一手拇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 指在对侧胸锁
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
可触及被推挤的甲状腺。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②
后面触诊
:
类似于前面触诊。一手示,中指施压于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
指在对侧胸锁 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配合吞咽动作,
重复检查,用同样方法检查 另一侧甲状腺。
⑶
听诊
:
血管杂音,见于甲亢。
12.
甲状腺肿大的分度
:
可分为三度。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
Ⅰ
度。
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
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
Ⅱ
度。超过 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
Ⅲ
度。
13.
引起甲状腺肿大的常见疾病:①
甲状腺功能亢进。
②
单纯性甲状腺肿
③
甲状腺癌
④
慢性
淋巴性甲状腺炎
(
桥本甲状腺炎
)
⑤
甲状旁腺 腺瘤。
14.
根据气管的偏移方向可以判断病变的性质
:
①
气管推向健侧
:
大量胸腔积液,积气,纵膈
肿瘤以及单侧甲状腺肿大。
②< br>气管推向患侧
:
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
1.
胸骨角
:
又称
Louis
角位于胸骨上切迹 下约
5cm
处,
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
成。
其两侧分 别与左右第
2
肋软骨连接,
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
胸骨角还标
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膈交界及相当于第
4
或第
5
胸椎的 水平。
2.
肺下界
:
左右两侧肺下界的位置基本相似,
前 胸部的肺下界始于第
6
肋骨,
向两侧斜行向下,
于锁骨中线处达第
6
肋间隙,
至腋中线处达于第
8
肋间隙,
后胸壁的肺下界几乎呈一水平 线,
于肩胛线处位于第
10
肋骨水平。
3.①
桶状胸常见 于肺气肿。
②
佝偻病胸,为佝偻病所致的胸廓改变,多见于儿童。
4.三凹征
:
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
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
故当吸气时呼 吸肌收缩,
造成肺
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 征。
5.
呼吸频率
: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为
12- 20
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
1:4
。新生儿的
呼吸约
44
次/分。
6.
库斯莫尔呼吸
:
当严重代谢酸中毒时,
出 现深而快的呼吸,
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
毒等,此种深长的呼吸又称为库斯莫尔呼吸。
7.
①
(
名词解释
)
潮式呼吸
:
又称陈
-
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
浅慢,随之出现一 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
潮式呼吸特点
:
①
浅慢
→
深快
→
浅慢
→< br>暂停。
②
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③
呼吸运动呈波浪状增大或减少,并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
④
常见于中枢系统疾病,某些中毒。
②
(
名词解释
)
间停呼吸
:
又称比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
间停呼 吸特点
:
…
①呼吸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比较有规则,呼吸每次深度相等。
②
机制也是由于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③
常见于脑膜炎,颅内高压,中毒,尿毒症,临终前。
8.
(名词解释
)
语音震颤
:
为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 ,支气管及肺泡,
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
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
故又称触觉震颤 。
9.
语音震颤增强主要见于
:
①
肺实变,
②< br>压迫性肺不张
③
较浅而大肺空洞如肺结核,
肺脓肿。
10.
胸膜摩擦感
:
指当急性胸膜炎时,因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使其表面变为粗糙,呼 吸
时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
可由检查者的手感觉到,
故称为胸膜摩擦感通常于呼,
吸两相
均可触及,但有时只能在吸气相末触到。
11.
肺部定界叩 诊
:①
肺上界
②
肺下界
③
肺下界移动度
(
正常人肺下界的移动范围为
6-8cm)
。
12.
肺部的正常呼吸 音
:①
气管呼吸音
②
支气管呼吸音
③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④
肺泡呼吸音。
13.(
大题,很重要
)
比较干,湿啰音的发生机制和特点。
㈠湿啰音
机制
:
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时,形成的水泡 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
称水泡音。
由于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黏着而陷闭,
当吸气时突 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
音。
特点
:①
断续而短暂,一次常连续多个出现,
②
吸气和呼气都可以听到,于吸气时或吸气终末较为明显。
③
部位较为恒定,性质不易变
④
中,小湿啰音可同时存在
(
大,中。小水泡音可同时存在。
)
⑤
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
㈡干啰音
机制
:
气流通过狭窄的支气管时产生漩涡,或气流通过有粘稠分泌物的管腔 冲
击粘稠物引起的振动所致。
特点
:①
干啰音持续时间较长,音调较高。
②
持续时间较长,吸气及呼气时均可听及,但以呼气时为明显。
③
干啰音的强度和性质易改变,部位易变换。
④
发生于主支气管以上大气道的干啰音,称之喘鸣。
14.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
书
P142)
㈠大叶性肺炎
㈡气胸
1.
心尖搏动
:
主要由于心室收缩时心脏摆动,
心尖向前冲击前胸壁相应部位而形成。
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第
5
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
0.5-1.0cm
。搏动范围< br>2.0-2.5cm
。
2.
负性心尖搏动
:
心脏收 缩时,心尖部胸壁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
3.
震颤
:
为触诊 时手掌尺侧
(
小鱼际
)
或手指指腹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猫喉部摸到的呼 吸
震颤相似,又称猫喘。
4.
心脏叩诊的顺序
:
通常的顺 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左界先叩出锁骨中线,在心尖搏动
2-3cm
处开始,由外向内,逐 个肋间向上,直至第
2
肋间。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
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 br>逐一肋间向上叩诊,
直至第
2
肋间。
对各肋间叩得的浊音界逐一作出< br>标记,并测量其与胸骨中线间的垂直距离。
5.
靴型心,梨型心,烧瓶心分别见于那些疾病?
(
选择
)
①
左心室增大,心界呈靴型。常见于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②
左心房增大及肺动脉扩大,心界如梨型,常见于
二尖瓣狭窄
。
< br>③
心包积液,心界呈烧瓶样,心浊音界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常见于
心包积液
。< br>
6.
试述心脏瓣膜听诊区名称及听诊部分?
(
简答
)
心脏瓣膜通常有
5
个听诊区,它们分别是
①
二尖瓣区
:
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
区。
②
肺动脉瓣 区
:
在胸骨左缘第
2
肋间。
③
主动脉瓣区
:
位于胸骨右缘第
2
肋间。
④
主动
脉瓣第二听诊区
:
在胸骨左缘第
3
肋间,又称
Erb
区。
⑤
三尖瓣区
:
在胸骨下端左缘,及胸骨
左缘第
4.5
肋间。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21:3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461.html
-
上一篇:呼吸科常用鉴别诊断
下一篇:内科学简答题总汇(高频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