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来源为
: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常见皮肤病诊疗常规
白疕
白疕俗 称牛皮癣,西医称之为银屑病,以红斑上层层白色鳞屑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
病病因不清,
有些学者认为与遗传、
感染、
代谢障碍、
内分泌影响、
神经精神因素及免疫等因素有关。
本病发病率约为
0.1
—
0.3< br>‰
左右,到目前为止,我国银屑病患者已超过
200
万人。由于其发病率较高, 易于复发,病程较长,尤以侵犯青壮年为多,故对
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影响非常大。因此,银屑病是当 前皮肤科领域内重点研究的疾病之一。
多认为本病因血热内蕴,外受风邪,伤营化燥,血热生 风,肌肤失养所致。治疗当清热凉血为主。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本病皮肤损害以红色炎性丘疹、斑丘疹及大小不等的斑片为主,上覆多层银 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一层
光亮的薄膜,薄膜下可有点状出血。皮疹形式可由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 、混合状等多种类型,但境界明显。皮疹可发生在
身体表面各处。发生头皮处者,毛发呈束状;法于甲板 者,可有点状凹坑,呈顶针状,或甲板不平整、变黄增厚。本病可伴有
不同程度瘙痒。病程慢,易复发。
1.2
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角化不全,可见由中性白细胞构成的小脓肿(
Munro’s
小脓肿)
,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增厚,
表皮突延长,末端呈棒状 增宽。真皮乳头血管扭曲扩张,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性细胞浸润。真皮乳头向上延伸,其顶
端棘 层便薄。
1.3
临床分期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订)
1.3.1
进行期:发病急,新疹多,且不断有新发疹出现,可见同形反应。
1.3.2
静止期(稳定期)
:病情稳定,暂时停止发展,炎症减轻,无新发皮疹。
1.3.3
恢复期(退行期)
:皮损变薄,炎症基本消退,皮肤颜色转淡,鳞屑明显 减少,直至皮损消退,留有淡褐色色素沉着
斑和淡白色色素脱失斑。
1.4
鉴别诊断
1.4.1
脂溢性皮炎:损害边缘不十分鲜明,基底部浸润较轻 ,鳞屑少而薄,呈油腻性,带黄色,刮除后无点状出血。好发于
头皮、胸、背、颈及面等部位。无束状发 ,但常伴有脱发。
1.4.2
玫瑰糠疹: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为多数椭圆形小 斑片,其长轴沿肋骨及皮纹方向排列,鳞屑细小而薄。病程仅数
周,消退后不易复发。
1.4.3
扁平苔藓:皮疹为紫红色的多角形扁平丘疹,密集成片或带状,表面有蜡样光泽, 可见网状纹理(
Wickham
纹)
,鳞
屑薄而紧贴,不易刮除。常有剧烈瘙 痒。
1.4.4
毛发红糠疹:斑片周围常常能够见到毛囊角化性丘疹,其损害表面 覆盖密集细小鳞屑,不易剥脱,掌跖部常有角化过
度。
1.4.5
副银屑病:鳞屑较薄,基底炎症轻微,发病部位不定,长期存在,无明显自觉症状。
1.4.6
慢性湿疹:发生于小腿的慢性肥厚性银屑病,应与小腿慢性湿疹鉴别。湿疹往往有 剧烈瘙痒,鳞屑不呈银白色,有皮
损浸润肥厚、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等同时存在。
1.4.7
头癣:头皮银屑病应与头癣相鉴别。头癣为灰白色糠状鳞屑,有断发及脱发,真菌 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有
致病性真菌生长,多见于儿童。
1.4.8 盘状红斑狼疮:颜面银屑病应与盘状红斑狼疮鉴别。后者损害表面覆有灰黄色粘着性鳞屑,鳞屑底面有角质栓 ,患处
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
1.4.9
甲癣:指(趾)甲银屑病需与甲 癣鉴别。甲癣先自游离缘或侧缘发病,甲屑内可查见真菌,同时可伴有手足癣。
汗 疱性湿疹:
掌跖银屑病需与汗疱性湿疹鉴别。
后者先有水疱,
鳞屑薄,
炎症明 显,
鳞屑去除后无点状出血,
伴剧烈瘙痒。
2
辨证
2.1
血热证:初发或复发,新皮疹不断出现,以丘疹、斑丘疹为主 ,疹基底皮肤颜色鲜红,刮去鳞屑见点状出血,可有同
形反应,可有不同程度瘙痒,心烦口渴或口干,便 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
2.2
血虚证:病程迁延日久,皮疹以斑片状为主 ,疹基底皮肤颜色较淡,鳞屑虽多但较薄,可有瘙痒。伴有疲乏无力,舌
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2.3
血瘀证:病程较长,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退,疹基底皮肤颜色暗红,鳞屑紧固, 可有不同程度瘙痒,全身症状不明
显,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涩。
1
文档来源为
: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本病除以上三证,还可见风热证、气虚证、痰湿证等,或诸证并见。临床 上当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酌定。
3
治疗
3.1
中医治疗
3.1.1
内服药物治疗
血热证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剂:土茯苓
30g、忍冬藤
15g
、北豆根
10g
、重楼
15g
、白鲜皮
15g
、威灵仙
10g
、板蓝根
15g
、生甘草
1 0g
。皮损红者加
白花蛇舌草
15g
、大青叶
10g
,咽痛 者加银花
15g
、牛蒡子
10g
,大便干结者加生川军
6g
。
常用中成药:
复方青黛丸、消银颗粒
使用方法:每日三次,每次
1
—
2
袋。
喜炎平注射液
使用方法:
8ml
加入
5%
葡萄糖 溶液或
0.9%
生理盐水
250
中静脉点滴,每日一次。
血虚证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消风。
方剂:生地
30g
、元参
15g
、丹参
15g
、北豆根
10g
、大青 叶
15g
、草河车
15g
、白鲜皮
15g
、连翘
1 0g
、麻仁
10g
。皮损颜
色淡者加当归
15g
、鸡血藤< br>15g
,鳞屑多而干燥者加桃杏仁各
10g
。
常用中成药:
乌鸡白凤丸
使用方法:每丸
9g
,每日二次,每次
1
—
2
丸。
血瘀证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消斑。
方剂:
桃红四物汤化裁
(生地
30g
、
丹皮
10g
、
赤芍
10g
、川牛膝15g
、
当归尾
12g
、
丹参
15g
、
三棱
6g
、莪术
6g
、
虎杖
10g
、
茜 草
15g
、桃仁
10g
、红花
10g
、北豆根
10 g
)
。皮损肥厚浸润者加夏枯草
10g
,并加大三棱、莪术用量至
9 g
;皮损瘙痒者加白鲜
皮
10g
、白蒺藜
10g
;大便干结 者加酒军
6g
。
常用中成药:
大黄蛰虫丸
< br>使用方法:每袋
3g
,每日二次,每次
1
—
2
袋。< br>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使用方法:
5
—
10ml加入
5%
葡萄糖溶液或
0.9%
生理盐水中静点,每日一次。
以上证型为临床常见证型,若辨证为其它证型,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方用药。
,常用五倍子
90g
黄柏
30g
姜黄
30g
土大黄
30g
当归
30g
补骨脂
40g
白芷
40g
皂角
30g
白芨
30g
等。
3.2
西医治疗
由于本病病因不明,故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方法。
3.2.1
内用药治疗:
维生素类药物:可采用维生素
A
、维生素
B 12
、维生素
C
、维生素
D
等。
维
A
酸制剂:常用阿维
A
等。
对于本病的重症患者,可酌情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不主张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还有研究认为可应用抗生素、免疫调节剂及某些非特异性刺激疗法等治疗。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使用方法:
80
—
120 mg
加入
5%
葡萄糖溶液或
0.9%
生理盐水中静点,每日一次。< br>
3.2.2
外用药治疗:外用药以还原剂、角质剥脱剂及细胞抑制剂为主。在急性期 不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免激发红皮病;
静止期可涂作用较强的药物,但应从低浓度开始。用药前最好 用温水肥皂洗浴,以除去鳞屑。常用药物有:焦油制剂、蒽林制
剂、皮质类固醇激素、维甲酸、活性维生 素
D3
等。
3.2.3
物理疗法:对于静止期冬季型患者,可采 用紫外线光照疗法、光化学疗法、沐浴疗法及矿泉浴疗法。
4
疗效评价标准:
2
文档来源为
: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
欢迎下载支持
.
5
难点分析:
湿疮
湿疮属于西医学“湿疹”
,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 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
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本病的发病原因很复杂,有内在因子与外在 因子的相互作用,常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复杂
的内外激发因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本病据发病部位不同分为手部“渦疮”
,耳部为“旋耳疮”等,认为本病以内因为主,由心火、 脾湿、肝风所致,外因为风
湿;泛于肌表,而为风湿热三者,有所偏重。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本病皮肤损害以丘疱疹、丘 疹或小水疱为主,基底潮红、瘙痒,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搔破
后呈明显点状渗出及小糜烂 面,浆液不断渗出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周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日久可表现为皮肤
增厚、 浸润、褐色色沉,表面粗糙,覆以少许糠秕样鳞屑、结痂。
1.2
辅助检查:
3
文档来源为
:
从网络收集 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
欢迎下载支持
.
组织病理学 检查:病理变化主要在表皮,显示细胞间及细胞内水肿,乃至海绵形成,棘层内及角质层下水疱,庖内含少数淋巴细胞、中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崩解的表皮细胞。慢性湿疹时棘层增厚,表皮突显著延长,并有角化过度 及角化不全,在
表皮内尚有轻度细胞间水肿真皮上部显示轻度血管周围炎症浸润,以淋巴细胞居多,此外 尚有嗜酸性粒细胞及纤维细胞,毛细
血管数目增多,内皮细胞肿胀和增生。
1.3
诊断标准: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皮损形态及病程。一般湿疹的形态 为多形性,弥漫性,分布对称,急性者有渗出,慢性者则有浸润
肥厚。病程不规则,常反复发作,瘙痒剧 烈。
1.4
分期分型:
1.4.1
急性湿疮
皮疹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的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可见渗出及小糜 烂面,境界不清。可
发于体表任何部位。瘙痒剧烈。
亚急性湿疮
由急性湿疹发展而来。皮损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或小水疱及糜烂,也可有轻度浸 润,
仍瘙痒剧烈。
慢性湿疮
可有急性、亚 急性反复发作不愈而致,也有最初即表现为慢性炎症。以皮肤肥厚、浸润为主,棕红色或暗褐色,
表面粗 糙,外周可有丘疹、丘疱疹散发,阵发性瘙痒。
常见特定部位湿疹如:耳部湿疮、手部湿疮、肛周湿疮、乳房湿疮。
1.5
鉴别诊断:
急性湿疹应与本病鉴别。后者有明确的接触史 ,病变局限于接触部位,皮疹多单一形态,易起大庖,境界清楚,病程短,
去除病因后,多易治愈。
1.5.2
神经性皮炎:
慢性湿疹需与本病鉴别。后者多发于颈、 肘、尾骶部,有典型的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表
现。
1.5.3
手足癣:
手足湿疹需与本病鉴别。后者皮疹境界清楚,夏季加重,常并发 指(趾)间糜烂,鳞屑内可找到菌丝。
2
辩证
2.1
风重于湿证:病发以上半身为重,瘙痒不止,出水不多。以红粟为主,水庖不多。舌红,苔薄白, 脉弦滑。
2.2
热重于湿证:发病急,皮肤潮红灼热,上有红粟为多, 水疱少,瘙痒,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苔薄布,脉滑
带数。
2.3
湿热并重:发病急,皮肤潮红灼热,以红色丘疱疹为主,渗出明显,瘙痒,口苦心烦,大便不爽,小便赤,舌红苔 黄腻,
脉滑数。
2.4
湿重于热:病程日久,下半身为重,起 水窠多,皮色黯淡不红,瘙痒出水,延绵不愈,纳食不香,身倦无力,大便汤
薄,小便清白。舌淡苔薄, 脉缓。
3.
治疗
3.1
中医治疗
治法:祛风除湿
方药:消风散加减。荆芥
10g
、防风
10g
、苦参
10g
、苍术
10g
、蝉衣
6g、川木通
6g
、当归
10g
、生地
10g
、赤芍
10g
、生
石膏
30g
、知母
10g
、胡麻仁
1 0g
、甘草
6g
。
常用中成药:
肤痒颗粒:每 日三次,每日
1
袋;皮敏消胶囊:每日三次,每日
4
粒。
治法:清热除湿
方药:凉血除湿汤加减。生地
20g
、丹皮
10g
、赤芍
10g
、忍冬藤
10g
、海桐 皮
10g
、地肤子
10g
、白鲜皮
15g
、六一散
10g
、
苍术
10g
、黄柏
10g
。
常用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每日三次,每日
1
袋。
治法:清利湿热
4
文档来源为
:
从网络收集 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
欢迎下载支持
.
方药:龙胆 泻肝汤加减。龙胆草
10g
、栀子
10g
、黄芩
10g
、柴 胡
10g
、车前子
10g
、生地
20g
、泽泻
10 g
、当归
10g
、甘草
6g
。
常用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每日三次,每日
1
袋。
治法:健脾利湿法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
10g
、厚朴
10g
、陈皮
10g
、猪苓
10g
、泽泻
1 0g
、赤茯苓
10g
、白术
10g
、滑石
10g
、 防风
6g
、
栀子
10g
、肉桂
3g
、甘草。
常用中成药:
二妙丸:每日三次,每日
1
袋。
渗水者,可用生地榆,马齿苋、黄柏各
10-20
克,任选一种或两种,煎 水,温或冷敷。
青鹏软膏:用于慢性、亚急性湿疮。
,梅花针疗法。
3.2
西医治疗
,如搔抓,肥皂热水烫洗,用力搔抓和不适当的治疗,避免饮酒、浓茶、咖啡、和酸辣等刺激事物。
,每日
1
次;
10%
葡萄糖酸钙
10ml
静脉注射,每日
1
次;维生素
C
2.5g
静脉注射,每日
1
次或
500mg
,口服,每日
3
次。
,可选用
1~2
种同时服用,如扑尔敏、赛庚定、特非那丁、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
,可用自制湿敷液或野菊花煎液等湿敷;如无渗液则应用水粉剂,如炉甘石水粉剂等。 亚急性湿疹可用糊剂或霜;慢性期
用软膏或酊剂。
预防及护理:避免热水烫洗或洗澡,忌食鱼腥羊肉等发物。
4
疗效评价标准:
5
难点分析:
蛇串疮
蛇串疮相当于西医学的带状疱疹,由疱疹病毒组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此病毒具嗜神经和皮肤特性,病毒经呼吸
道粘膜进入机体,初次或原发感染后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 见于儿童;以后病毒潜伏在脊神经后根或神经节内,在某些诱因
如劳累、感染、外伤、恶性肿瘤等刺激下 ,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潜伏的病毒再次活动,引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此即为
自源性感染;个别也 可外源性感染。疱疹痊愈后获得终生免疫。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
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发疹前往往有发热、倦怠、食 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继而局部出现皮肤灼热、感觉过敏和神经
痛,经
1
~
3d
后,患处皮肤潮红,进而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内 容透明
澄清,互不融合。皮疹沿皮神经分布,单侧发疹,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排列。常见 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
神经及腰骶神经支配区,如颜面、颈、胸背、腰腹部,亦可侵犯眼、耳、鼻、 口腔及阴部黏膜,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于
发疹前或伴随发疹出现。
疼痛沿受累神经支配区 域放射。
老年患者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全病程约需
2
~< br>3
周。
愈后可后遗暂时性色素沉着,不留疤痕,亦可因水疱破溃形成糜烂或继发感染。少 数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的有:①不全
型(顿挫型)
,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生典型水疱 。②大疱型,可形成豌豆至樱桃大的水疱。③出血性,疱内容为血性。④坏
疽型,皮疹中心发生坏疽,结 成黑色痂皮不易剥离,愈后遗留疤痕。⑤播散型,在恶性肿瘤或年老体弱的患者,在局部发疹数
日内,全 身出现类似水痘样发疹,常伴有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者可致死亡。除上述非典型性带状疱疹外,临 床
上尚可见到某些特殊部位或特殊类型,如:眼型、耳型、脑膜脑炎型、内脏型、后遗神经痛型。
1.2
鉴别诊断
有时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5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19:2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202.html
-
上一篇:《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
下一篇:皮肤性病学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