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幼儿教育心理学》(林泳海著)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7 19:04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女生长痔疮)
《幼儿教育心理学》

(林泳海
/
著)

儿童学习障碍的特性及其表现





一、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1
.智力正常,
IQ
一般在
70

100
之间;

2
.多有认知障碍,如表现为对位置、顺序、方向、图形等方面障碍;

3
.读、写、算等能力表现为某方面能力或某几方面能力拙劣;

4
.能完成简单的读、写、算,但对意思、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拙劣;

5
.描画、写字的能力拙劣;

6
.对部分事物的看法固执;

7
.难以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8
.行为多动,情绪易冲动。

二、学习障碍的语言特性

1
.多数在
2

3
岁才被发现语言发育迟缓;

2
.多有发音合成障碍,不能正确发出某个字母音;

3
.日常生活中绘画几乎无障碍;

4
.即使到了学龄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作文能力也表现较差。

三、学习障碍的情绪特点

1
.偏向对某一事物的关心和兴趣;

2
.注意力散漫,精神不集中;

3
.在婴幼儿期明显表现为多动;

4
.固执倾向(自闭倾向);

5
.行为不成熟、幼稚;

6
.情绪淡漠或缠人;

7
.为一点小事就引起发怒,产生粗暴行为;

8
.情绪波动大。

四、学习障碍的社会特性

1
.与朋友关系不能持久,常发生纠纷;

2
.易被人欺侮,经常逃学;

3
.有些
LD
儿童 与自闭儿童有类似的表现,在幼儿期易误诊为自闭性障碍。

五、学习障碍的身体运动能力、生活习惯特点

1
.粗大动作,动作接近普通儿童;

2
.精细动作,感觉协调运动 如手眼协调动作发育迟缓,表现在蹬三轮车、过平衡木、荡秋千、描画、写字有困难;

3
.手指不灵巧,不能很好解、扣纽扣,用剪刀等;

4
.一般都有行为散漫倾向,不遵守规则;

5
.条理性差,易丢失东西。

LD
儿童分类教育指导





LD
儿童分类教育指导

一、听、说、读、写、算有障碍儿童的教育指导

1
.听障碍
听有障碍的
LD
儿童,表现为语言接受有困难;对别人的讲话理解有困难;听后不能理解语 意。在指导时,要注意唤起他
们的注意力,尽可能地提示与听的内容有关的动作和文字信息,将听到的内 容与动作和文字联系起来。

2
.说障碍

说有障碍的
LD
儿童,
表现为对自己想说的话不能很好地表达;
不能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合乎逻辑地表 达;
说话不得要领,
对方难以理解。对这类幼儿进行指导时,首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说话 环境,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可为他们提供
图表和文字说明,给予视觉性的援助,帮助他们理清说话的逻 辑顺序。

3
.读障碍

读有障碍的
LD
儿童,表 现为,会读错形状相似的文字;读文章时跳行等。在指导时,指出形状相似的文字在读音上的区
别,对表 现为跳行阅读的儿童,让他们用手指逐行阅读。

1


写障碍

写有障碍的
LD
儿童,表现为:不能正确地辨别汉字、字母 的形状和线条方向;写字时,眼
-
手运动不协调,常常写镜像
文字(反字),如将p
写成
q
;不能记忆起汉字的笔画结构;有的表现为描画、绘画有困难。在指导时 ,让儿童多辨别
形状和线条的方向,利用电脑对他们进行眼
-
手协调运动的训练;用语 言提示,帮助他们回忆起汉字的笔画顺序;用游戏
棒让他们进行结构简单的汉字制作练习,也可让他们进 行涂色彩和简单的绘画练习以及视
-
写和听
-
写练习。

5
.算障碍

计算有障碍的
LD
儿童表现为:
量的 概念、
抽象思考能力、
对图形的理解和定位有困难;
心算能力差、
进位的数不 能记忆;
不能理解题意、逻辑思考差和推理判断有困难。对这类儿童进行指导时,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经 常接触到的数字问题,
让他们算算和数数,
帮助他们分析理解图形和应用题的题意,
让 他们学会思考的方法。
给予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多练习,
提高计算能力。要尽可能地从 易到难,分步骤,循序渐进,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

二、运动与社会适应性
LD
儿童的教育指导

1
.运动障碍

这类儿童,有的表现为不能很好地使用剪刀、系鞋带;有的表 现为对球类运动、跳绳、跳箱等全身运动协调有困难。在
进行指导时,要注意提高他们眼和手协调运动能 力和手指精细运动能力,同时为了增强运动协调能力,让他们多参加玩
沙、玩球、磨擦皮肤等触觉形式的 刺激活动,或让其躺在滑行板上,从斜坡上向下滑等本体感觉刺激活动,或让其躺、
坐在吊床上,以外力 加以推动、旋转或摇晃、荡秋千等前庭刺激活动。也可以使用镜子,让他们一边认识自己的身体部
位,一 边动作。

2
.社会适应障碍

社会适应障碍的
LD
儿童,有的表现为行为的自我控制有问题;有的表现为不能适应学校生活,
被伙伴排斥,不能融于集< br>体,不能遵守集体生活规则;有的表现为极少话语。对这类儿童进行指导,首先需要提供一个宽容的、和谐 的、使儿童
安心的人际环境,使其有一种安全感,改变对自己以及他人的看法,减少过激行为,让他们有 规律地去做每次规定的事
情。给予理解和关心,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对不安定、多动、突如其来的行动 等,可配合药物治疗。根据他们适应社
会的现有能力,设定具体任务,进行切实可行地教育指导和援助。 如果指导者采用强制的方法,使他们的行动得不到自
由,其后果为儿童的行为障碍不但得不到改善,反而 会使他们产生冲动反应。

三、认知、语言障碍
LD
儿童的教育指导

有计划地安排每天
1

2
次游戏,重视采用以下指导内容和方法:< br>
1
.稳定情感和情绪:要根据生理年龄和发育水平,还要理解儿童现在的兴趣、要求和 能力。

2
.身体运动功能(粗大运动)的训练:如进行全身性运动游戏。

3
.感觉运动功能(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运动)训练:在生活和游戏中,使用手指运动。

4
.视觉认知功能训练:在各种游戏和活动中训练儿童的视觉功能,培养其对周围事物和事 物基本性质的熟悉和识别的基
本能力,注意、辨别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判断大小、多少等。

5
.听觉认知功能训练:培养对周围声音的认知、识别的基础能力。注意辨别各种各样的音;注 意辨别并表现各种各样的
鸣叫声;注意理解语言(声音)。

6
.发音、构音 功能训练:有的孩子只会发单个声母或韵母,但不能把二者合起来读出整个音凶,因此在生活和游戏中,
应促进他们发声、发音和语言的表达,不是勉强地反复让其表现,而是在自然的扭转中自发表现,这一点是很重要 的。

7
.语言理解和表现能力训练:培养儿童用语言来表现身边事物的能力。

8
.呼吸功能调节训练:在生活中,培养儿童深呼吸和有意识地呼吸能力,这是发声、发音的基础之一。< br>
四、注意力集中障碍
LD
儿童的教育指导

1
.加 强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如让玩具汽车从窗帘里开出来,要求儿童注意这一瞬间,并按下信号按纽。还有让汽车通过
隧道的方法,让儿童注意连续声音,在这个声音转换瞬间,按下按纽,提高其注意力。

2
.延长注意力持续时间训练:如把窗帘拉向左、右两端,开始中间留出
10
厘米的 空间,让玩具汽车从左端的窗帘里开
出,仅在这
10
厘米的空间出现,再让汽车隐藏到 右端的窗帘里,让儿童追视汽车,使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下去。还要逐
渐地延长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训 练他们听取两种声音的方法,再进一步将几种音程不同的声音进行组合,让儿童听下
去。这些不同声音之 间能够构成一种子关系,以训练儿童能够理解不同声音之间的关系。

3
.扩大注意范 围训练:为了让儿童看画的一部分,开始把画遮盖起来,然后不断地扩大露出的部分;还有使儿童想象虚
线画、不完整画到完整画。

4
.数字或图形划消训练:随机排列一组数字(
0
——
9
)或图形(
8
——
10
种),要求儿童依 照顺序按指令画出某一数
字或图形,如“
3
”或“小鸭”,时限
2
分 钟,其结果有个数量问题和正误问题。每天训练一次,记录成绩,让儿童明白
自己的进步,树立上进心。 这是属于注意基本品质,即指向和集中的训练。

让儿童画出某一数字或图形前的一个符号,如 画出“
3
”之前或“小鸭”之前的符号,这是注意转移训练。指令儿童画出
某一数字或 图形前一个确定的符号,


3

之前的

5

由于

3

前面的数字符号有可能是
“< br>5


也可能不是

5


这就要 求在注意到“
3
”的同时,能辨认“
3
”前面的符号,以此来培养儿童注意力 分配能力。

五、知觉障碍
LD
儿童的教育指导

1
.视知觉训练法:运用隐蔽图形画册,让儿童在杂乱无章的各种形象中认出某一特定的形象,以培养“形象—— 背景知
觉作用”。这项训练包括:

·哑剧表演一些连续动作。如:以动作表示“拿书 ,一页一页翻书、看书、合书、背书、再看书”等。令其观看后说明
情节,培养儿童理解视觉动作或视觉 符号的意义。

·把一张主体图片分割
3

8
片,让儿童拼 图,培养儿童视觉构图能力。也可以用两套碎图混在一起,如:一是苹果,
一是橘子,让儿童拼图。对于 一些形近易错的汉字,可以用分割笔画拼字,如“八”、“人”、“入”等,从中间竖切
为两部分来拼字 。

·用“三个绕乱的线团,通向一个织毛衣的人”的图片,让儿童辨认何者是闲置的线团,进 行视觉追踪训练。

2

听知觉训练:
区别困难字组成绕口令,如< br>“十个四,
四个十,
加四十四个四,
再加一个四,
四个十,
最 后等于多少”

用录音机录下自然界的一些声响,让儿童辨听,如“听到汽车声招手”;发出连 续性动作指令,让儿童倾听后行动,如
“把前面红色的球滚到我身边来”;指出听到的错误话,例如:“ 冰是热泪盈眶的”、“小狗会飞”;教儿童学习谐音
记忆,如电话号码为
7744581
,可以视为“吃吃试试我不要”。

3
.触知觉训练:让儿童闭起眼睛触摸各种不同 形状、不同质地的物体,说出物体名称;用砂纸剪出字形,让儿童用手指
沿着笔画顺序慢慢地触写,并念 出声音来。需要指出的是,指导者不能局限于一种方法,应因人施教,采用柔和态度去
教育指导
LD
儿童。

六、对
LD
儿童的其他教育指导

1
.触觉刺激训练

·触觉刺激训练

用软毛刷、干毛巾或 丝绸等柔软的布类,轻擦儿童的背部、腹部、腕部、颜面部、手、脚等部位的皮肤。而身体的腹侧
部、面 部、足部等对刺激敏感的部位,可使用绕上骆驼毛的电动旋转轴辅助进行摩擦,产生轻快而舒适的刺激。另外,< br>摩擦口腔周围的皮肤对儿童发音器官发育起重要作用。还可以让儿童进行皮肤刺激游戏,如水中游戏,黏土 游戏,沙、
草坪上裸足游戏等。一般来说,触觉刺激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的时间约在刺激
30< br>分钟以后,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但要
根据儿童的耐受程度加以确定。

·前庭刺激训练

让儿童接受下列各种运动的训练:旋转运动、摇晃运动、平衡运动、 踊跃性运动、姿势反应性运动、速度感、位置感、
距离感的体验等。在训练中,被动性的旋转、摇晃的速 度一分钟以
25

30
次频率为宜。
LD
儿童对前庭刺激持 久力个
体差异较大,有的儿童表现为惶恐不安,要特别注意。

·本体感觉刺激训练

如果本体感觉有障碍,就不能很好地解纽扣、取物、抓物,常常 将东西弄坏、弄碎。可以让
LD
儿童接受下列训练,如游
泳、摔跤、拔河、爬绳、搬运 货物、踩童板车以及其他肌肉紧张、收缩的运动。

·感觉统合游戏

让儿童 在“小兔找家”、“顶沙包”等游戏中协调感觉统合功能,但应注意:刺激时间的长短、刺激的强弱、使用工具< br>等要充分尊重儿童意愿,由其自己选择。儿童感到舒适、愉快,才能达到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取得较好的 治疗效果。

2
.音乐疗法

音乐具有调节生理、心理功能,能改善 人体功能,促进身心障碍恢复,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要经常了角训练
对象的心情,听取他们的 意见,随时进行调整。对学习障碍儿童用语言不能表现的感情和需求,要能及时觉察,并对其
采取措施,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
.个别化指导教育

对不同类型
L D
儿童应采取不同的个别化教育指导,以便使每一个
LD
儿童在教育指导中取得明显的 效果。

以上对
LD
儿童的教育指导方法,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5< br>至
10
岁是教育指导的关键期。指导者不必局限于一种方法,应
因人施教,使< br>LD
儿童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心灵教育的基础一一一肯定、赞扬和爱

1




(关键词:问题行为、缺乏了解、衡量角度、自己的标准)

儿童的问题行 为有程度上的轻重之分,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经常哭、不听话、任性、欺负小朋友、敲打东西、咬人、
不爱学习、不听大人讲图画书、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等等。母亲在育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认为 是儿童
的问题行为。

如果不能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改正这些问题行为,以后就很难对其 产生积极影响。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把重点放在儿
童心理上。

可是,面对这样的 情况,我们发现,家长们总是不愿意把精力投向孩子的心理,往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是针对孩
子的 问题行为,希望孩子直接改掉坏习惯。家长们试图通过体罚、
训斥,
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教导,< br>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
但结果往往是,这些做法对孩子没有任何作用。

不仅如 此,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还可能恶化,家长自己则陷人一种自责的情绪中。家长很难认识到这种结果的出现是由< br>于长期以来家长过于专注对孩子的教育,才使孩子出现这些不正常的举动。

一切都源于 母亲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因此,母亲们应该做的不是去试图改变孩子,而是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看孩子
的接触方法。
如果做到了这些,
孩子就会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所以,
重要的 不是去如何改变孩子,
而是母亲自己的变化。

为此,母亲必须扔掉原来为孩子设定的 一系列的标准,丢掉那些负面的衡量尺度,找回当初孩子刚出生时那种喜悦的感
觉。这样,就能回到当初 的那种心理状态,回到那种“只要有你,妈妈、爸爸就很幸福”的状态之中。

同时,母亲还应 该改变看待自己的标准。“这样怕来不及了,必须做那件事,不这样不行”,母亲应该从这种义务感中
解 脱出来,解放自己。如果孩子不愿听讲故事,做母亲的也没有必要念给他听
;
如果孩子不想去背 单词,母亲也不必勉强
他,不要硬逼着孩子背单词、单词。

再重复一遍,家长心中都 有自己育儿的标准。由于受到这个标准的束缚,家长自然会用一种负面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
子,从而造 成家长无视儿童心理,一味地向其灌输的填鸭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家长和孩子感到无比沉重的压
力。这种教育,不能称为心灵教育,它对家长和孩子共同培育梦想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因此要放弃这种灌输式的 、用分
数来评价的、压力多多的做法,回到教育的原点二一用肯定、赞扬和爱来对待孩子,这才是“心灵 教育”首先要达到的
目标。

依赖型的话语
——
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2




(关键词:责骂型的语言、紧销心扉、关心孩子、依赖型语气)
在母亲的语言中,与责骂型的语言同样频繁出现的是“给我去做好??”、“把这个弄好”、“不许”等命令 性的、禁
止性的语言。而这些语言与训斥的语言具有同样的作用,会使孩子紧锁心扉。如果孩子每天听到 的都是这样的语言,渐
渐地他们就会将自己的心灵之门紧紧地关闭起来。

另一方面, 有些语言能让孩子紧闭的心灵之门重新开启,这就是依赖型的语言。只要家长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不使用命令
型语言,而使用依赖型的语言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例如,一个孩子在玩爸爸的打火机,他 可能会被烧伤或者造成家里的火灾。通常在这种场合,母亲脱口而出的话是这样
的“不是跟你说过不要玩 打火机吗
?
要是把自己烧伤了,或者把家给点着了,看你怎么办
!
快给我把打 火机放好
!
”全部是
命令语气和禁止语气。

当孩子接收到这种具有 强烈的禁止语气、命令语气的语言时,他们会头脑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想,把自己的心灵之门
紧紧关上 。

那么让我们来尝试一下和孩子这样说,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口“很烫,对吧
?< br>要是烧伤了或是起火了,多可怕呀
!
还是
把打火机放好吧。”

首先,母亲要用关心孩子身心的话语。其次,母亲要注意在说话时运用平稳的依赖型语气。这样才能帮助孩子真 正认识
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才不会让孩子关起自己的心灵之门。

孩子本以为会被家长 批评,没想到却得到如此细致的关心,还听到家长温柔的依赖型语气,这样母亲的话语就会一下子
钻进孩 子的心灵深处。

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玩打火机的行为真的可能会使自己烧伤,还可能会造成火 灾,就会认真反省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大家
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为他人的考虑。

命令语气、禁止语气会让孩子紧锁心灵,产生反抗心理,而依赖语气则能打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学 会为他人着想。

在让孩子帮忙做事的时候,妈妈也可以用依赖语气,“乖乖,来给妈妈帮个忙 ,好吗
?
”这种依赖语气会使平日里命令语
气都指挥不动的孩子作出让人欣喜的表现。
由于这种语气出于对对方的尊敬,
所以在成年人的世界中,
具有同样的效果。

当孩子对这些请求有所回应的时候,妈妈也应该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孩子所做的事情表示感谢。妈妈可 以抱住孩,这
样对他说“谢谢你来帮妈妈,妈妈真喜欢懂事的宝宝。”

这样,即使是 曾经存在问题的母子关系,也会在这一刻修复如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妈妈可以让孩子帮忙做更多的事,
而且不要忘记在孩子帮忙后,表示谢意,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个拥抱来表达妈妈的感谢和爱。孩子会感受到“ 自己
得到了认可”,在“妈妈的爱和感谢中“感到很充实。通过帮妈妈做事,孩子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 确认。

成功育儿的六大要点





(关键词:孩子的缺点、变化、完美主义、发展自己的特长、心灵的教育、教育的重点)
采取表扬教育还是批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永远的论题。在某些情况下绝不纵容孩子,这是可以肯定的。 要采取孩
子易于接受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总 结出以下六大要点,涉及到“心灵教育”的方方面面。记住这六大要点,可以使母亲在教育孩子
的过程中 得心应手,以得良好的效果。

不要盯着孩子的缺点

如果能对孩子的优点给予很好的表扬和赞许,缺点就会自然消失。

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

不要认为孩子现在的表现已经定型。现在的表现, 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他们会不断地成长。

不要完美主义

有的家 长给孩子设定了极高的标准,从一开始就要求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对于孩子来说,很多事情都是人生的头一回,< br>可能会做得不好;而在这么多做不好的可能中,孩子漂亮地完成了一件事,是多么的了不起,家长一定要进 行表扬。这
样,家长也不会太在意那些做不好的事情。

不要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自家的孩只要按照 自己的个性发展就非常令人满意了。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
家长要相信,只要孩子能发 展自己的特长,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成长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不要把培养学习能力作为教育的重心

学习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一味地以此作为 教育的重心会使整个教育出现倾斜。必须把对心灵的教育作为教育的重
点,以培养孩子的
EQ< br>作为重点,重视心灵教育,学习能

力自然会大大提高。

现在就是最好

不要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只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长处,对他们小 小的进步给以肯定和赞扬,就可以让那些缺点消
失。家长越是努力想去纠正孩子的缺点,就越有可能适得 其反,缺点会越固执地留在孩子身上。与其这样,不如把现在
的孩子当做最好,肯定他的优点,表扬他的 长处,孩子会自然地变得优秀起来。

寻求解答阶段





1
.算法式和启发式

要寻求问题解决,就要在问题空间中搜索算子,这里有两种途径:


1)算法式,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程序。它通过与某一个特定的课题领域相联 系。


2
)启发式,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试图去解决问题。

启发式方法包括手段:

一是目的分析法,即将目标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为许 多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

二是逆向反推法,应用反推法,从目标开始,退回到 未解决的最初问题,这种方法对解决几何证明题有时非常有效。

三是爬山法,爬山法的基本思 想是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近的示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
步逼近目标。< br>
四是类比解决问题法,指解决问题者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尝试将某一问题的解决结构用于指导解 决另一问题。


常用的启发式方法比较

方法

爬山法

目的分析法

逆推法

类比法

基本
尽量减少现有状态与起始
依据现有条件,
分析可达到目标与要达到目将最终目标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子
根据结构的相似性,应用
含义

状态之间的差异

标之间的差异,引进算子解决问题。

目标,对子目标进行推演,
逐步解
相同的原理对问题加以解
决问题

主要
以相似性为指导

特点

引进算子并使算子的应用条件适宜对问题
子目标分解是前后连锁的

的解决

可以快速地解决问题

可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



以结构的相似性为指导

主要
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思路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优点

不足
如果一味地追求相似性,
需要很强的记忆能力;
对子目标的解决必须
子目标是相互依赖的,
有可能陷入
大多数人并不擅于运用,
之处

可能会进入歧途,欲速不
受一定顺序约束;
在解决极为复杂的问题时
困境;
只适宜于解决封闭性的问题
而且容易被表面的相似性



应用
不熟悉的领域

之处

纠正
注意相似性与差异性的逻
最好利用示意图来补足记忆和思维

方法

辑含义,以退为进,欲擒
容易出错

一般情况下,对问题解决都有用

迷惑

一般的问题均可采用,特别适用于
最好是自己熟悉的特定领
数学求证问题



对子目标的分解进行自我评价,


限定解决问题的途径

故纵



2
.问题解决的内部指导策略



1
)目标递归策略

目标递归策略,其特点是在问 题解决过程中不必用眼睛看具体的东西,只要把内部目标记在脑子里,就可以一步一步循
环,
最 后解决问题。
这种策略使短时记忆承受着相当重的负担,
因为必须记住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下一步应该移动什么,
现在走到哪一步等等。


2
)模式策略

模式策略也是一种内部指导的策略。这个策略没有目标问题,只有几种可能的动作。


3
)机械记忆策略

这种策略是把做正确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 来,以此来解决相同的或者相似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内部指导策略。


4
)知觉策略

知觉策略依赖于外界刺激,是刺激指导的策略。

影响幼儿问题解决的因素及教育指导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因素

1
.问题的刺激特点

问题中的事件在空间、位置、距离、时间等及表现出的 特定功能,将影响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在解决问题时,问
题的具体性是很重要的。

2
.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 难看出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用途越重要也就
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这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3
.反应定势

反应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定 势有时有助于问题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4
.酝酿反应

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无结果时,就会把问题暂时搁置一边,经过几个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 来解
决,这样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都报告过许多类似的经历,这种现象被称 为酝酿效应。

(二)个人因素

1
.有关的背景知识
< br>问题解决者具备有关背景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探索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不能替代实质性的知识 。

2
.智慧水平

智慧水平高的儿童有助于其对问题的解决。

3
.认知特性

个体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和综合能力都明显一影响到问题解决。

4
.动机的强度

一般来说,中等强度动机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

5
.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

气质、性格等个性差异也影响着解决问题的效率。 理想远大、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谦虚勤奋、富有创造精神等优良个
性品质都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br>
二、幼儿问题解决的教育指导

(一)首先要求幼儿主动质疑,激发幼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二)给 幼儿提供的问题难度要适当,过难的题目会使幼儿丢掉自信心;而过易的题目则不能给幼儿以挑战性。

(三)帮助幼儿对问题形成正确表征,如: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问题,用草图、列表等回忆有关的信息。

(四)帮助幼儿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对问题情景、问题的目标要很好地把握。
< br>(五)辅导幼儿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鼓励幼儿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要突破原来的事实和原则限制。< br>
(六)训练幼儿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的能力。

教师要给幼儿以充分的时 间进行解答,实践证明,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让幼儿做难题,这种使幼儿草率了事的效果是不
好的。教师 也要鼓励幼儿验证解答,防止以偏概全。


思考题





1


在夏天开始时,水塘里有一株水莲花,这株 水莲花每
24
小时增加一倍,在第
60
天时,这个水塘充满了莲花。请愿书问哪一天这个水塘是半满着水莲花的?

2


约翰家有< br>5
个兄弟,每个兄弟都有一个姐姐,假如把约翰太太也算在内的话,这个家庭有几位女性?

3


一个农夫有
17
只羊,除了
9
只以外,其余都从篱笆破洞里跑出去了,请问还剩几只羊?

人格特质在创造性中的作用





儿童的一些重要的人格特质与其创造性有较高关系。

(一)冒险性

这是创造性的关键所在。不盲从别人,但最后使自己变成笑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要想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就 一定要
冒这个险。一般来说,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研究表明,在绘画领域,冒风险与绘画 创意之间有较高的相
关。教育中教师很少鼓励儿童去冒险,不论是安全方面,还是价值观念方面。

(二)面对障碍时的坚持

一个有创意的人需要有勇气站出来,一般来说,越是聪 慧的想法越是不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
19
世纪匈牙利医生西蒙威
斯,认为产褥热是产 妇接触到外科医生未洗之手的细菌感染而导致死亡的,结果受到同行的强烈抵制,最后自杀身亡。

(三)对含糊不明的容忍

对含糊不明的容忍是指,在一个问题还未界定或还未形成解 决方法时,就会遇到这种情况。但如果想使创造潜能发挥到
最高点就需要容忍含糊不明状态的不舒服感, 直到你的产品达到最满意的效果。

(四)接受新经验

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 认为,开诚布公地接受是创造性的关键。科斯塔研究认为,开放的人是对自己的内在自我及其所生
存的世 界都感到好奇的人,愿意体验别人不愿意体验的经验。开放儿童的六种形态是:
1
,对幻想的开 放,指愿意探索自
己内在心灵世界,使他们心智游荡。
2
,对美学的开放,指愿意欣赏 、重视各种艺术表达方式。
3
,对感觉的开放,指愿
意接受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正面或 负面的。
4
,对行动的开放指愿意尝试新的活动。
5
,想法的开放,指有学术 好奇心,
愿意去尝试新想法。
6
,对价值的开放,指的是人愿意并且可以重新审视他们 最基本的生活价值观。

(五)对自己的信心

有创意的儿童相信自己,信任自己的判断,
不相信别人。
自信心的表现:
1

情绪独立:
即内心稳重、
有意见不随便出口、
态度保留。
2
,智慧独立:思考问 题时自信十足,不依赖于别人。
3
,社会标准独立,
不为世俗习惯所束缚,不附和别人 。

总之,自信心是唯一使自己不气馁的精神支柱。假如儿童有信心、有勇气为理想而奋斗,就 有机会为自己的创意打出一
片天下。

幼儿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指导





(一)影响幼儿创造性学习的因素

1
.幼儿创造性的发展特点

研究者用图画、不完全物体图片和墨迹图考察儿 童创造想像,结果发现:
4
岁儿童创造想像到达最高水平;
5
岁以后逐渐下降。同样,托兰期研究也表明,
5
岁是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下降时期。

2
.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点

创造性学习是指,保护和培养幼儿创造性学习方 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自我构建、自我发现。幼儿
创造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
)幼儿创造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游戏中。游戏的不确定性给幼儿带来了问 题,从而使他们获得解决问题和做出决
定的能力。


2
)幼儿的创 造性学习主要借助于想像来实现。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想像的作用和地位很突出。


3
)幼儿创造性学习受情绪影响大。在创造过程中始终是充满明显积极情绪的,鲜明的情绪是激 发幼儿强烈创造需要的
基础。

3
.教师的态度

幼儿园能 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和富有刺激的教育活动环境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在这里,教师的态度最重要。教师应具备的特点是:


1
)教师本身具有创造性;


2
)教师有强烈的求知欲;


3
)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集体;


4
)具有与幼儿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


5
)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渴望。

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表现出的消极因素包括: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19: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119.html

《幼儿教育心理学》(林泳海著)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