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7 18:49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减肥食谱网)
10
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现在,
越来越多的宝贝都存在 着一些让爸爸妈妈头疼的小行为或习惯,
有时候家
长们会严厉制止,
有时候则颇为无奈 ,
不知怎样去帮他们克服改正。
那么什么才
是最好的办法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分析 宝贝产生或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

后“对症下药”得到解决。


下面例举
10
种常见的儿童行为习惯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


行为一:打人、咬人

原因
1

可能孩子对小朋 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
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
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
到家里一起吃,或拿 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
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
2
: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 法做事,
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
他想把这个
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 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
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 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
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 打
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
会用打的方式 来解决,
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
更多时候,
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
说不过就打吧。
反思一下,
其实大 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

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
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
妈妈可以告诉他 :
“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
你可以
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
’”然后告诉他,
打人
无法解决问题,
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
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 到这个程度。


原因
3
: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 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
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
: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行为二: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
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
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
、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
、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 鸣”、
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

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
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

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
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因事制宜”。
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 方法加以引导。
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
或遇到困难求助时,
千万不要因一时 恼火而当
别人的面训斥孩子,
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家长可以 跟
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
!
”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
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
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
打 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 ”,
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
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
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 会,
先征求与你交谈的
对方的意见,
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
不过,
谈 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
便插话是不对的。
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
得到了满足。



2

“相机诱导”。
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
对孩子
加以启发 和诱导,
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
使孩子受
到启迪和提高。
例如,
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
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
讲话时插在中 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
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
“刚才那个孩子做
得对不对
?
为什么
?
你喜欢他吗
?
”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

“言传身教”。
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 ,这给孩子的
影响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模仿性较强,
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
因此父母应树
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行为三: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
自己优越的孩子 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
、 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
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 中伤、讽刺、排斥等。



3
、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比自己的多。



4
、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
式补偿和替代,如 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
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br>

一般来说,
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
便可以变压力为动 力,
激发孩子
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 br>响健康成长。


对于好嫉妒的孩子,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 br>1
、对孩子严格要求。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
人利己的 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
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 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
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 藐视别的孩子。



3
、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 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
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4
、教育孩子诚实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 身处地,将
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行为四:哭


“哇??哇??”“好啦,
好啦,
别哭了。
”“哇??哇??”“叫你别哭了,
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 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
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
母亲认为,
首先应该使孩
子停止哭,
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
可越这 样孩子越委屈,
哭哭啼啼就
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
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 。
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

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


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
有时是悲 伤的感情在起作用,
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
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
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 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
赖心理所致。


此 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
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 哭起来。


总之,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
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 情问题,
是止不住哭的。


妈妈的高招:


当 孩子哭的时候,
不要只说:
“别哭了。
”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
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 情,表示同情、理
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
而无视孩子的感情。
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
孩子的心情
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行为五:撒娇

有的宝贝特别爱撒娇,
家中的老人说:
孩 子哪有不撒娇的?大了就好了;
但有人
又不时地告诫:撒娇过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纠正。这时候 该听谁的?


儿童心理分析: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br>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
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撒
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 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
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 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
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


另外,
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
当孩子情绪低 落、
心情不舒畅
时也容易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
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
不讲道 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
父母就不能听之任之、
百般迁就、百依百顺了,否则会养成孩子任 性、霸道的性格。


行为六: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 生非
,
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
,
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
孩子“不合群 ”


儿童心理分析: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18: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078.html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