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肺弥散功能测定实用标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7 12:40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小儿支气管炎的治疗)
实用标准文档

诊疗方案

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五部分)——肺弥散功能检查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


一、概述

肺弥 散功能是指某种肺泡气通过肺泡
-
毛细血管膜
(由肺泡上皮及其基底膜、
肺泡 毛细血管皮及其基底膜以及
2
个基底膜之间的结缔组织所构成)从肺泡向毛
细血管扩散 到达血液,并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Hb
)结合的能力。在肺泡
-
毛细血管 膜中进行交换的气体主要是氧气(
O
2
)和二氧化碳(
CO
2
)。由于直接
计算氧气的弥散量需测定肺毛细血管血氧平均分压,
方法复杂;
而一氧 化碳

CO

透过肺泡
-
毛细血管膜以及与血红蛋白反应速 率与氧气相似;除大量吸烟者外,
正常人血浆中
CO
含量几乎为零,便于计算检查中< br>CO
的摄取量;
CO
与血红蛋白
的结合力比
O
2
210
倍,生理围的氧分压不是一个主要干扰因素;而且,
CO
转运过程中极少溶解在血浆中,所以
CO
成为测定肺弥散功能的理想气体。
191 5
年,
Krogh
根据弥散原理,最先提出用一氧化碳测定肺弥散量
(DL
CO)
[1]


利用
CO
进行肺弥散功 能检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2-4]

包括一口气呼吸法、

氧化碳 摄取法、恒定状态法、重复呼吸法
[5]
以及最近发展的操作简单无需屏气的
呼吸法< br>[6]
,但以
Ogilvie
[7]
建立的一口气呼吸法肺一氧化碳弥 散功能
(D
L
CO
single-breath method, D
L
CO-sb)
最为常用,本指南主要介绍
D
L
CO- sb
的检查
标准。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二、肺弥散功能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
辅助诊断、
定量评价和随访累及肺间质的疾病 ,
如间质性肺疾病、
肺气肿、
肺水肿、
肺部肿瘤等引起肺泡
-
毛细血管膜间弥散障碍或通气
-
血流比率失衡的疾

[8-11]


2.
鉴别肺气肿是否合并弥散功能障碍。

3.
呼 吸困难或活动后气促查因、不明原因低血氧、怀疑有肺损伤或毁损肺的
患者,尤其有肺总量减少,限制性 肺通气功能障碍者应进一步了解肺弥散功能。

4.
胸部外科手术或有呼吸系统相关 疾病的手术患者术前风险评估及术后变
化监测
[12]


5.
评价系统性疾病的肺部受累,如结缔组织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6. 评价化疗药物及其它药物对肺的影响,监测药物及其他干预性治疗的反
应,评估心肺疾病康复治疗的 效果
[13]


7.
运动、高原、航天及潜水等医学研究
[14

15]


8.
公共卫生流行病学调查。

9.
职业性肺疾病劳动力鉴定。

(二)禁忌证

1.
严重气短 、
剧烈咳嗽、
配合欠佳等不能配合屏气,
最大屏气时间低于
7s
[2 ]


2.
肺活量过小,如<
1L
[2]
或呼气死 腔气量未能完全排空。


三、肺弥散功能检查方法和步骤

(一)检查前准备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1.
检查仪器的准备


1
)检查仪器的质量控制标准: 选用能满足一定技术质控标准
[2]
的肺功能
仪,包括肺量计
[16]
、呼出气体采集系统、气体分析仪、标配测试气体和记录仪
系统。
气体分析仪主要分为热传导 、
电化学和红外线
3
种类型,
使用单一样品气
体分析仪的系统通常只 能提供实时的容积变化曲线;
而使用红外线快速气体分析
仪的系统,
不但可以在检查全 程实时显示一氧化碳和指示气体的浓度变化,
而且
如能保证死腔量完全排空,通过自动化采样容 积调整,甚至可以检测到
VC
小于
1L
的儿童或严重限制性疾病患者的
D
L
CO
[2

17-21]
。仪器自检包括气路阻力、 阻
断阀相应敏感度、计时器等,检查仪器技术质控标准见表
1
[2]



1

检查仪器技术质控标准

项目

肺量计

气体分析仪

标准

符合
ATS/ERS
标准,精确度:±
0.5%
气体浓度精确度:±
0.5%

6L/s
流速气体通过时<
1.5cmH
2
O/

L

s



6L/s
流速气体通过时<
10cmH
2
O
±
1.0%
(即
10s
允许有
100ms
的误差)


0.350L
气路阻力

阻断阀敏感性

计时器

管道
/
阻断阀死腔

检查仪器校准质量控 制标准见表
2
[2]
,主要包括:
1
)在每次检查之前,气
体分析仪必须做零点校正;
2
)每天开机后都必须做环境、容积和气体校准:仪
器预热 后先做室温、室压、湿度、环境大气压、水蒸气饱和气体状态
(BTPS)
的环
境校准
(
日间室温变化较大的实验室需做适时校准
)
;再做容积校准,推荐用
3.0L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定标筒,
确证该肺功 能仪容积或流量测试正常;
最后做气体校准,
详见测试气体
准备部分;
3)每周或者怀疑
D
L
CO
检查有问题时,先对仪器进行漏气检查,然后用
3L
定标筒模拟
D
L
CO
检查,数据应该接近0
,最后进行正常人测试,如果
正常人
D
L
CO
超出< br>10%
以上,则联系专业工程人员来检查与维护;
4
)每季度进
行气体 分析仪线性响应自检和计时器精度检查;
5
)保存仪器校准记录,正常人
的测试结果及 日期应记录在科室日志中以备查看。


2

检查仪器校准质量控制标准

项目

气体分析仪零点校准

环境校准

容积校准

气体校准

正常人测试

气体分析仪线性响应

计时器精确度

最小周期

每人

每天

每天

每天

每周

每季度

每季度

措施

每次检查前做一次

开机预热完成后,质控要求同肺量计

环境校准完成后,质控要求同肺量计

容积校准完成后,气体浓度:±
0.5%
最好是肺功能室同一工作人员

仪器自检

用秒表进行机械检查


2
)测试气体 准备:配备标准测试气体包括一氧化碳(
CO
)和指示气体
[22]
(
如氦气、甲烷、乙炔等
)
,由于不同实验室所用的气体分析仪不同,各实验室
工作人 员应详细了解使用的气体分析仪及测试气体,
只有通过测试气体浓度校准
后才能给受试者做检查 。
在海平面水平,
电化学气体分析仪要求的测试气体成分
为:
21
% 氧气、
10
%氦气、
0.3
%一氧化碳,剩余气体为氮气填充平衡;红外线< br>气体分析仪要求的测试气体成分为:
21
%氧气、
0.3
%甲烷、0.3
%一氧化碳,剩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余气 体为氮气填充平衡。
若超过海平面水平
[15]

则应提高
O
2
的浓度使吸入气体
的氧分压(
PIO
2
)达到
150m mHg



3
)感染控制:应防止受试者之间及与操作者之间的交 叉感染,加强通风
和使用肺功能检查专用的呼吸过滤器可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2.
受试者准备


1
)准确测量身高和体重:胸廓畸形 的受试者,如脊柱后凸者,可通过测
量指间距来估算身高;
让受试者背靠墙,
尽量展开 双臂,
测量两手中指之间的距
离,即为指间距。


2
)检 查前应详细询问受试者病史,并了解其
Hb
值,以便进行
Hb
校正之
时使用。
避免任何影响受试者肺毛细血管血容量及弥散能力的因素:
如检查前
2h应避免饱餐和剧烈运动;停止吸烟至少
24h
,吸烟者应在检查报告中注明吸烟情
况及时间;停止喝酒至少
4h
;对于吸氧的受试者,在情况许可的围建议检查前
至少停 止吸氧
10min

如果病情不允许停止吸氧,
应在检查报告中注明吸氧情况
[21]



3
)受试者检查前至少休息
5mi n
,并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保持坐位并尽量
避免运动,
建议让受试者坐在有靠背且稳固的 椅子上。
检查时受试者应挺胸坐直
不靠背,双脚着地不翘腿,头保持自然水平或稍微上仰,切勿 低头弯腰俯身。正
确的坐姿有助于受试者获得最大的呼吸量。如果受试者取站位或卧位进行检查,
应在检查报告中说明。


4
)肺弥散功能检查前应先准确测定受试者的肺 活量或用力肺活量,这是
确定受试者在肺弥散功能检查中吸气容量是否充分的重要判断标准。


5
)操作者应向受试者详细介绍检查动作,并亲自示指导受试者依次练习
文 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呼气、深吸气、屏气、呼气等动作,包括呼吸动作的 幅度和速度。正式开始检查
前受试者应熟悉并掌握这些呼吸动作,
并能根据操作者的指令连贯完 成。
如有条
件,
亦可采用播放演示录像的方式,
让受试者接受更为全面的指导 ,
有助于受试
者更快速地掌握动作要领。

(二)检查方法和步骤

受试者夹上鼻夹、
口含咬嘴后平静呼吸
4

5
个周期,待潮气末基线平稳后,
指导其呼气完全至残气量位,
然后令受试者快速均匀吸气完全至肺总 量位,
建议
2s
完成吸气,
气道阻塞者应在
4 s
完成吸气 ,
接着屏气
10s

最后均匀持续中速
呼气完全至残气量位,建议在
2

4s
完成呼气
[2,17,21]


(三)肺弥散功能检查指标

1.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D
L
CO
)和肺一氧化碳弥散因子(
T
L
CO

< br>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D
L
CO
)是指
CO
在单位时间 (
1min
)及单位压力差

1mmHg

0.133kP a
)条件下从肺泡转移至肺泡毛细血管并与
Hb
结合的量

mL
mmol
),其单位是
mL/

min

m mHg
)或
mmol/

min

kPa
),是反映肺弥散功能的主要指标
[21,23]
。因为肺弥散能力不仅受毛细血管膜的影响,
也受毛细血管血流的影响,
因此有学者提出用转移因子

T
L

代替弥散量

D
L


检测方法、单位、意义 与
D
L
CO
相同
[17]


2.
肺泡通气量(
V
A


指每分钟吸入气量中能达到肺泡并进 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用于估算肺
一氧化碳能够扩散并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肺容积,其单 位是
mL
,正常受试者
V
A
大致与
TLC
相等。< br>
3.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与肺泡通气量比值(
D
L
CO/V
A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也称单 位肺泡容积的弥散量或比弥散量,
由于弥散量受肺泡通气量影响,

泡通气量减少可导 致
D
L
CO
减少,
因此评价弥散功能时应该考虑受试者的肺泡通气量(
V
A

,以排除肺容积对弥散量的影响,其单位是
L/< br>(
min

mmHg
)或
mL/

min< br>﹒
kPa
)。临床上常用
D
L
CO/V
A
作 矫正,
D
L
CO/V
A
更容易区分肺部
的病理生理改变。但 由于
D
L
CO

V
A
的关系不是线性且显著小于< br>1:1
,因此不
能准确校正容量的影响
[21,23]


4.
每升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
KCO

Krogh
因子)
:其单位是
mL/

min

kPa
), 意义同
D
L
CO/V
A
[21]


5.
校正后
D
L
CO
值(
D
L
COc
),常用血红蛋白(
Hb
)、吸入气体的氧分压

PIO
2
)和碳氧血红蛋白(
COHb
)进行校正。


四、肺弥散功能检查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

(一)肺弥散功能检查质量控制

1.
检测过程中需要先呼气至残气量位然后快速均匀吸气。吸气不完全会影

CO
的摄入,
建议吸气容量不少于
85
%肺活量

VC< br>)

吸气时间不超过
2.5s(

康受试者
)
或不超过
4.0s(
气道阻塞者
)
。为保证受试者足够的吸气容量,必须让
其先尽可能呼气到残气量位。通过实时呼气时间
-
容量曲线监测,当该曲线显示
呼气容量不再改变而呈平台位时,
可指导受试者快速吸气。
吸气速度过慢会影响
测试 气体在肺的充分平衡和弥散而导致弥散量下降;
如果受试者达到
85%VC

吸气时间大于
4.0s
,应该在检查报告中注明
[24-25]



2.
在肺总量位屏气时间通常为
10s
。屏气时间过短使气体在 肺弥散时间不
足而致弥散量下降;
屏气时间过长则令部分受试者不能完成或引起不适。
大部分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肺功能检查仪器在屏气检查时呼气 口阀门关闭而利于受试者屏气,
但同时应注意
避免受试者故意呼气使气道压力增大。对某些受试 者确实不能达到屏气时间标
准,
但临床也确需了解肺弥散功能指标,
可依据病情需要缩 短屏气时间,
但不可
少于
7s
,在检查报告中必须注明屏气时间以便提供临床 参考。

3.
呼气时间应控制在
2.0

4.0s
,建议不超过
4s
。呼气过快或过慢会影响
呼出气体的采样。
注意整个检查 过程中都不能让受试者快速用力呼气,
尤其需要
提醒受试者呼气要平滑、无犹豫和中断。

(二)肺弥散功能检查可接受性、重复性及检查次数标准

1.
可接受 的
D
L
CO
检查标准可归纳为:①吸气容量>
85
%肺活量
(VC)
,在
2.5s(
健康人
)

4.0s(< br>气道阻塞受试者
)
完成;②平稳的屏气时间为
10
±
2s,应无
漏气、无穆勒
(Muller
,在声门关闭情况下用力吸气,使胸腔负压增 加
)
和瓦尔萨
尔瓦
(Valsalva
,在声门关闭情况下用力呼气 ,使胸腔正压增加
)
动作
[26]

屏气时
的肺压应接近大 气压,
让受试者在屏气时放松即可,
一些肺功能仪中有口压监测
功能,当监测屏气过程 中压力变化超过
±
3Kpa
时,此次测试无效;
③呼气时间

4.0s
,能排除死腔气量并有恰当的肺泡气采样。

2.
重复性及检查 次数:
检查次数由操作者依据受试者情况和配合程度决定,
至少测定
2
次,一 般<
5
次。最佳
2
次间
D
L
CO
相差<< br>3ml

min
-1

mmHg
-1
或在最大值的
10
%之。如受试者未能达到检查要求,取最高
2
次测定值 的平均
值。

(三)肺弥散功能检查参数的设定和计算标准

1.吸气时间:
(1)
吸气起始时间的定义:可参考呼气外推容量测定的方法计
算( 详见《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二部分)
:肺量计测定》
[16]
);
(2)吸气终末时间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的定义:由于准确判断 吸气终止并不容易,可取达到
90
%吸气容量的时刻为吸
气终止时间。
2
.屏气时间:常用的屏气时间计算方法有
Ogilvie

[6] (
传统方法,应用最
为广泛,从吸气开始到肺泡气样本收集开始的时间
)

Jones

Meade


(
从吸
气时间的
30
%开始到呼气采样
50
%的时间
)
和流行病学 标准计划
(ESP)


(50

吸气容量开始到肺泡样本 开始收集的时间
)

(

1)
[24]
。采用< br>Ogilive
法计算屏气
时间,
采样时间增加可使
D
LCO
增加,
但对
Jones

Meade
法计算无明显 影响
[24]

Jones

meade
法计算屏气时间不 仅从理论上考虑了吸气和呼气时间对弥散的
影响,
而且这种方法可以反映吸气流速低至
1L/s

屏气时间短至
5s

呼气流速低

0. 5L/s
的情况,建议采用。


3
.呼气时间:从呼气至分析气体采样完成的时间,一般应在
4 s
完成。

4
.分析气体采样时间:一般<
3s


5
.呼出气死腔气量:一般取
0.75

1.0L
,若受试 者肺活量<
2.0L
,则呼出
气死腔气量取
0.5L

但应 在结果报告中注明。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连续采样分析技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术可通过指示气体明确标出死腔气量
(

2)
[24]

其计算更为准确,
对受试者的
VC
要求减少。


6
.分析气体采样量:一般为
0.5

1.0L
,采样气量过少会影响肺弥散功能的
测定值,对于一些快速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可以做到数十毫升。

7
.肺泡气量计算:由于
D
L
CO
反映的是肺泡气的< br>CO
摄取,因此需测定
V
A

V
A
估测的是 分布并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转运的肺的气体容量,正常人应当近似
等于用体描测出的肺总量与估测的死腔 量之差。

8.
死腔容积(
VD
):主要有
2
部 分组成,仪器
VD
(咬嘴、过滤器、连接管
道等)和生理
VD
(在传 导性气道中未参与气体交换的容积)。仪器
VD
应该由厂
商注明,
若受试者采 用呼吸过滤器,
则过滤器的死腔容量必须记录,
建议整个检
查系统的
VD(< br>包括过滤器
)<350ml
,若采用连续采样分析技术,通过指示气体标
文案大 全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12: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9654.html

肺弥散功能测定实用标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