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叩诊
1.
腹部叩诊的临床意义。
答:
腹部叩诊的主要作用在于扣知某些脏器的大小和叩痛,胃肠道充气情况,
腹腔内有无积气、积液和肿块等。明显的鼓音为:
胃肠胀气、人工气腹和胃肠穿孔;明显的浊音或实音为:
腹腔肿瘤、肿大脏器、大量腹水等
2.
肝及胆囊的叩诊。
答:
①
从右锁骨中线脐面开始向上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时为肝下界。估计 肝
上下界间距离,正常约
9-11CM
;
②
正常肝上界于第5肋间隙 ,肝下界于右季肋
下缘;
③
肝肿大的临床意义同触诊;
④
肝浊音界消 失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或腹部
大手术后;
⑤
肝脏叩击痛肝炎和肝脓肿
3.
触诊时肝脏的大小及临床意义。
答:
1.
大小:
正常成人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一般触不到肝,少数 正常人可触及,但应在
1cm
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但不会超过剑突根部至脐距离的中 、上交
界处。
如超过上述标准,而肝上界正常或升高,则提示肝大。
2.
临床意义:
弥漫性肝大常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
Budd- Chiari
综合
征、白血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
局限性肝大常 见于肝脓肿,肝肿瘤及肝囊肿等。肝缩小常见于急性和亚急
性肝坏死、失代偿期肝硬化等。
1
/
8
4.
肺泡鼓音区及脾脏叩诊临床意义。
答:
胃泡鼓音区 (
Traube
)临床意义此区明显缩小或消失见于脾肿大,左侧胸
腔积液、心包积液 、肝左叶肿大、急性胃扩张。
脾脏叩诊方法:
采用轻叩法,在左腋中线上 进行。正常人在左腋中线第
9
~
11
肋间可叩到
脾浊音区,其长度约 为
4
~
7cm
前方不超过腋前线。临床意义:
脾的叩诊脾 浊音区增大见于脾肿大;脾浊音区缩小见于左侧胸腔积液、胃
扩张和肠胀气等。
5.
何为移动性浊音?其意义如何?
答:
让患者仰卧, 自腹中部脐平面向一侧叩诊,叩由鼓音为浊音时,扳指不
动,令患者卧转向另一侧,再叩如该处由浊音变 为鼓音,即称为移动性浊音。
用同样方法,再叩另一侧。意义:
该方法是发现有无腹 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
1000ml
以上时,就可查出移动性浊音。
6.
哪些情况易误以为腹水?应怎样注意鉴别?
答:
1
、肠腔内大量液体潴留亦可出现如肠梗阻,但肠梗阻以腹痛为主
2
、巨大卵巢囊肿鉴别点:
(
1
)卵巢囊肿的浊音区在仰卧位时位于腹中部,鼓音位于腹两侧;
(
2
)卵巢囊肿的浊音不呈移动性;
2
/
8
(
3
)尺压实验(患者仰卧 时,用一硬尺横置于腹壁上,医师两手将尺下
压,如为卵槽囊肿,则腹主动脉的搏动可经囊肿壁传到硬尺 ,使尺发出节奏性
的跳动;如为腹水,则搏动不能被传导,硬尺无此种搏动)。
7.
肋脊角叩击痛方法及临床意义。
答:
检查方法患者 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医师用左手掌平放在其肋脊角处(肾
区),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
临床意义正常时肋脊角处无叩击痛,当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
石、肾结核及 肾周围炎时,肾区有不同程度的叩击痛。
8.
膀胱叩诊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答:
检查方法耻骨联合上方叩诊
临床意义膀胱充盈与妊娠、子宫肌瘤或卵槽囊肿以及腹水相鉴别。
腹部听诊
1.
腹部听诊及内容。
2.
3.
4.
5.
6.
7.
答:
腹部听诊时,将听诊器模型体件置于腹壁上,全面 听诊各区,尤其注意上
腹部、中腹部、腹部两侧及肝、脾各区。听诊的内容主要有:
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和搔刮试验等。
3
/
8
肠鸣音听诊及临床意义。
答:
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
,
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声音(气过水
声 )称为肠鸣音。正常肠鸣音
4-5
次
/
分,听诊至少一分钟,注意肠鸣音的次
数、音调强度,如未听到肠鸣音,则应延续听到肠鸣音为止或听诊至少
5
分
钟 。
临床意义:
>
10
次
/
分为肠鸣音 活跃,见于急性肠炎、胃肠道大量出血、服用泻药如伴
声音响亮称肠鸣音亢进,见于机械性肠梗阻;几分 钟才听到一次或无肠鸣音称
为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见于便秘、低血钾和麻痹性肠梗阻。
血管杂音听诊的临床意义。
答:
临床意义左右上腹部收缩期吹风样血管杂音常提示:
肾动脉狭窄;中腹部收缩期血管杂音:
腹主动脉狭窄;下腹部收缩期喷射性血管杂音常提示:
腹主动脉瘤;两侧收缩期吹风样血管杂音应考虑:
髂动脉狭窄;脐周连续性静脉杂音提示:
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当左肝叶肝癌压迫 肝动脉或腹主动脉时,亦可在
包块部位听到吹风样血管杂音。
摩擦音的临床意义。
答:
4
/
8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22:1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9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