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
伊曲康唑酯质体的药效学研究
真菌感染可分为浅表感染和深部感染。前者主要由表皮癣菌、发癣菌和小孢
霉菌
等引起的头癣、足癣、指
(
趾
)
癣及体癣等
;
后者主要由真菌引起的深部组织
和内脏
器官感染
,
如肺、胃肠道、泌尿道等感染
,
严重者可引起心内膜炎、
脑膜炎
和败血症
等。深部真菌感染可分为两大类
:
①由致病性真菌所致的组织胞浆菌
病、球孢子菌
病、类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足分支菌病、着色霉菌病、孢子丝
菌病等
,
多呈地区性
流行。②条件致病性真菌所致的念珠菌病、曲菌病、隐球菌< br>
病、毛霉菌病、放线菌
病、奴卡菌病等。两类深部真菌感染治疗应用的药物基本
相同。深部真菌感染多为念
珠菌
(
70%
?
80%
)
和隐球菌所传播
,
侵犯内脏器官和
血液系统。
其发病率虽较浅表
感染低
,
但危害性大、
死亡率高。
近年来
,
随着广谱
抗菌药、抗肿瘤药、糖皮质激
素、免疫抑制剂、导管插管、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
以及心脏、器官移植等深部大手术
的广泛开展
,
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
率日益增多。但传统的抗真菌药物两性
霉素
B
、制霉菌素和灰黄霉素等因疗效差
或毒性大
,
已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要。迫使
人们不得不加强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
和开发。故抗真菌药现已成为国内外研制的热点
并有了长足的发展
,
尤其唑类成
为抗真菌药开发研究的热点。
唑类
(
azole
)
抗真菌药分为:(
1
)咪唑类
:
包括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
酮康唑、塞他康唑、奈替康唑、拉诺康唑、氟咪唑
;
(
2
)三唑类
:
氟康唑、伊曲
康
唑、特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拉夫康唑。三唑类抗真菌药对人体细胞色
素
P450
的亲和力低
,
对肝药物代谢酶影响小
,
与其 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咪唑类少、半
衰期
长、药动学特性好、
抗真菌作用强、
毒性低
,
已逐渐取代咪唑类
,
是目前国内
外开发
研究的热点。
近
20
年来
,
随着临床上广谱抗生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
抗肿瘤
药物的大量应用
,
艾滋病的流行和器官移植术的开展
,
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死
亡
率正在逐年增加。一项研究表明
,1988
?
1989
年
,
念珠菌菌血症发生率较
1976
?
1979
年增加
20
倍
[3] ,
血癌病人真菌感染率达
20 %
?
40 % ,
死亡率大于
70 %[4]
。艾滋病
病人
,
真菌感染发生率
30 %
。
[5]
如何选择高效、低毒、广谱
的抗真菌药物是临床
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
,
国际上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在甾醇
14-
a
-2
去甲基
化酶抑制剂
(
三唑类抗真菌药
)
和真菌细胞壁抑制剂
(
环肽类抗真菌药
)
两大
领域。
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制中
,
主要是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进行大量的结构修
饰
研究
,
合成了数万计的三唑类新化合物
,
从中筛选出多个广谱、
高效、低毒的药物
进入临床研究。其中
,
伏立康唑已被美国
FDA
比准用于临床
,
其他进入临床和临床
前
研究的三唑类抗真菌药还有普沙康唑和拉夫康唑等。
[1]
以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为代表的第三代抗真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肺部真
菌感染
的首选药物。
[2]
遇到耐氟康唑的耐药假丝酵母菌时,可选用伊曲康唑。
该药对假丝
酵母菌属及酵母菌、霉菌、皮肤癣菌和曲霉菌、隐球菌、孢子丝菌、
组织胞浆菌、
芽生菌等致病性真菌具有活性,
抗菌谱比氟康唑更广,
除毛霉菌外,
目前对其他真
菌感染的有效率在
80%
以上,不良反应低于氟康唑。血浆蛋白结合
率为
99.8%
,主
要在肝脏内代谢并对肝脏有损害。常用剂型有
胶囊剂、口服溶液
和注射液
。胶囊剂
主要用于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
口服溶液剂具有较高的生物利
用度,可有效用于深
部真菌感染的预防。
静脉注射液对于不能接受口服药物治疗
并需持续高血药浓度的
重症患者是惟一可选的方式。
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主
要是针对曲霉菌或酵母菌感染,也可用于对氟康唑耐药或 两性霉素
B
难治性患者
的预
叮叮小文库
防和治疗。通常采用先静脉连续给药
10
天左右,达到稳态目标血药浓度后
改用口服
溶液维持血药浓度,以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效果。此治疗方案
除胃肠不良反
应外,很少发生与伊曲康唑注射液相关的不良事件。
伊曲康唑耐受
性良好,最常见
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头痛、头晕、皮肤瘙痒和过敏性皮炎
少见。有关研究结果
显示,接受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的患者多数于
14
天后临床
症状得到改善,综合疗效半数以上达到有效,但真菌清除率较低。国内外推荐的
治疗
肺部真菌感染剂量:初始剂量为
200mg bid
,连续使用
2
天;维持剂量为
200 mg qd
,
共
5
天,以后可改为口服溶液剂
200 mg qd
,疗程为
1
?
3
个月,个
别情况下疗程可延
长到
6
个月。
图
1
伊曲康唑结构图
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
是
1988
年投放市场的新一代口服三唑类抗真菌药
,
伊 曲康唑是芳基乙基三氮唑环戊缩酮类化合物
,
属于长侧链三唑类
,
其环戊缩< br>
酮氧次
甲基侧链上一般为
4
个芳环其化学结构式如
(
图
1
)
。既可抗真菌
,
又可抗
细菌和某些原虫
,
对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有高效。口
服 吸收快
,
并有
较高的组织亲和力
,
特别是肝和皮肤的浓度超过血药浓 度
,
半衰期
较长
,17
?
24 h
。
常规口服剂量
200
?
400 mg/ d
。其抗真菌活性比酮康唑高
5
?
100
倍
[< br>6
]
。易在脑膜
聚积
,
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
可用来治疗隐球菌脑膜炎
,
球抱
子菌脑膜炎
,
但并不< br>作为隐球菌脑膜炎首选药。经临床使用证明
,
伊曲康唑
100 mg/ d
对皮肤真菌病为最
适剂量
,
在治疗皮肤癣病中可达
>
80 %
的临床和真菌学
治愈或明显好转。
Ganer
等用
伊曲康唑治疗
24
例深部真菌病
,
包括肺型球抱子菌
病、组织胞浆菌病、曲霉菌病、抱
子丝菌病等
,
2/ 3
病例其他药物治疗失败或复
发
,
而用伊曲康唑治疗后获显著疗效
[
7
]
o
副作用有轻度头痛
,
胃肠道症状
,
脱发等
,
总的发生率为
2.8 %
o
伊曲康唑作为亲脂类三唑类抗真菌药
,
其作用机制同氟康唑。主要是通过抑
制细
胞色素
P450
的活性
,
干扰真菌细胞中麦角固醇的生 物合成
,
使真菌细胞膜
缺损
,
增
加膜通透性,
从而抑制真菌生长或使真菌死亡。而三唑类伊曲康唑对人
体细胞色素
P450
亲和力较低
,
对真菌细胞色素
P450
保持高亲和力
[
11
]
,因此
毒性较小
,
抗
菌活性 高
[
12
]
。
2
叮叮小文库
伊曲康唑具有较酮康唑和氟康唑更广的抗菌谱
,
是第一个对曲霉有良好作
< br>用的唑
类药
,
它对念珠菌、隐球菌、曲霉、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抱子菌 、
副球抱子
菌、抱子丝菌等引起的感染均有良好疗效
,
有效率可达
80%
以上
,
是近
数十年来抗
真菌感染治疗的一个很大进展。伊曲康唑与蛋白高度结合
(
9918%
)
;
能在大多数组织和体液中达到有效治疗 浓度
;
水性体液中药物浓度很低
;
几乎
不能渗
透 到脑脊液中
;
在肝脏中被较广泛地代谢
;
排泄到粪便和尿液中
;片剂
稳态半衰期
大约为
64h,
口服液和注射剂的半衰期分 别为
37
?
40h
和
35h
[
13
];
与两性霉素
B
对照研究证实
,
两药的有效率相等。 但当曲霉病急性发作时
,
还需
先用两性霉素
B,
然后改用 伊曲康唑维持治疗
,
非急性曲霉病可开始即用伊曲康
唑。它为不危及生命的
组织胞浆菌病和芽生菌病等的首选药
,
对轻、中度的组织
胞浆菌病可作为长期支持疗
法的辅助治疗。
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曲霉病的预防
和治疗有效
,
可用于艾滋病患
者隐球菌病的初治和长期维持治疗。由于它不易通
过血
2
脑脊屏障
,
因此治疗脑曲霉
引起的感染必须使用大剂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
果。
伊曲康唑不良反应明显较酮康唑低
,
患者易耐受
,< br>不良反应为厌食、恶心、
腹
痛、便秘等消化道反应和头痛、头晕、瘙痒等。长期治疗的患者中有
70%
发生
血清转酶升高
,
但停药后多能恢复。
[
14
]
< br>近
20
多年来
,
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和脏器的移植、皮质 激素
及免
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种导管的介入和真菌检测技术的
提高
,
念
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
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在四个不同年
代败血症血
培养的结果显示
,1994
?
1995
年真菌发生率为
811%
;
2000
年为
617% 20
年
149
例
真菌感 染的分析显示
,
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
已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 和
耐两性霉素
B
的曲霉存在。因此需要新的抗真菌药物。
目前即将 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药有
:
多烯类的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
B
脂
质
体剂型
AmB isome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复合物
A belect
、两性霉素
B
胶样分散
体
Ampho tec
、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和口服片剂以及卡泊
芬净注射剂。
[
14
]
伊曲康唑对念珠菌属、曲霉菌属及皮肤真菌具有广谱抗真 菌
活性
,
它在角
化的组织如毛发及指甲中蓄积
,
广泛用于浅表真菌感染治疗。伊曲康
唑经口服吸收并
在全身真菌感染常见部位的器官
(
如脾和肺
)
中积蓄
,
因此可用
于各种 全身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
需要较高的稳定血药浓度
[
9
]
。国外开发了
口
服溶液剂和静脉注射剂
,
提高了吸收度和生物利 用度
,
使其能更广泛地治疗全
身性真
3
叮叮小文库
菌感染。
[
10
]
而关于 伊曲康唑脂质体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
脂质体
(
Liposome)
是
1965
年由
Bangham
首次发现的
[
18
]
。它是一种人工
制
备的类脂质小球体
,
由一个或多个酷似细胞膜的类脂双分子层包裹着水相介质
组
成。构成双分子层的类脂其亲水性的首基部分形成膜的内外表面
,
而亲脂性的
尾端部分处于膜的中间
,
膜壁厚度约为
5
?
7 nm ,
而囊的直径一般在
25
?
500 nm
之
间
,< br>如图
2
所示。脂质体的这种结构使其能够携带各种亲水的、
疏水的和两
亲的物质
:
它们被包入脂质体内部水相、插入类脂双分 子层或吸附连结在脂质体
的表
面。
[
19
]
图
2
脂质体的结构
脂质体的组成成分主要是天然形成的 磷酸类脂
,
如磷脂酰胆碱
(
PC
)
和磷脂
酰
乙醇胺
(
PE
)
或者包括硬脂胺、磷脂酸
(
P A
)
、二酰基磷酸
(
DCP
)
等的胆固醇及
< br>其它两亲性分子的混合物
[
20
]
。根据形状和结构的不同
,
脂质体一般可分为多层
脂
质体
(
MLV
)
、小单层脂质体
(
SUV
)
和大单层脂质体
(
LUV
)
,
各种类型脂质体
的性能因结构不同而异
[
21
]
。
脂质体形成原 理如图
3
所示
,
加入到磷脂和胆固醇的有机溶剂的水溶液在超
声作
用下分散为小水滴
?
磷脂、胆固醇吸附在水滴表面形成一层单分子膜
,
从而
生成油包
水
(
W/O
)
微乳液< br>?
将微乳液转移到缓冲水溶液上后
,
有机溶剂中多余的
磷脂、胆固
醇在与缓冲液的油水界面迅速生成一层单分子膜
,
在离心作用下
,
油相
中的小水滴穿过油水界面的单分子 膜并被其包围
,
在水相中形成脂质体。
[
24
]
4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14:2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9174.html
-
上一篇:最新糖尿病人食谱及禁忌-糖尿病人食谱及禁忌
下一篇:糖尿病饮食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