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第16章纵隔肿瘤正式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6 13:51

-

2021年2月26日发(作者:自体软骨隆鼻)
第十六章

纵隔肿瘤

第一节

概述

纵隔肿瘤有原发和继发性之分。

原发性纵隔肿瘤组织来源可来自于纵隔内任何脏器和组

织,多见于胸腺、

神经、

淋巴、

间质组织和胚胎细胞等。

继发性纵隔肿瘤远较原发性的常
见,

最常见的为转移的淋巴结,其原发病灶以肺和隔下脏器如胰腺、胃、食管等为常见。

纵隔位于胸腔的中部,两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腔的入口,下为隔肌,前为胸骨,后为


壁。纵隔可被分为前、中及后纵隔,每区均从胸腔入口至隔肌为止。前纵隔的前界为胸骨

内板,
后为心脏及大血管前缘,中纵隔为心脏,心包,大血管周边和中央气道等所在空间,
后纵隔的前
界为中纵隔后壁,后界为后胸壁及两侧肋脊沟(见图

16-1-a
)。也有作者基于以

上纵隔的划
区的基本方法,将纵隔分为

3

4
个区(见图

16-1-b
,图

16-1-c
)。




16-1
纵隔按不同方法划区的示意图

纵隔之所以按以上划分区域,

主要从方便纵隔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考虑。

不同纵隔

区域内包含有不同组织来源的器官和组织结构。胸腺位于前纵隔内;心脏、大血管、气管、

食管
和大多数淋巴结位于中纵隔内;

交感和外周神经位于后纵隔内。

不同组织和脏器可以产

生不同
的肿瘤,

临床上在发现纵隔内有占位时,

便可据占位所在纵隔的位置,

初步分析该肿

瘤是何
种组织来源。

纵隔肿瘤虽不常见,但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

30


40
岁为多见。前纵隔肿瘤以胸

腺肿瘤为最多见,

其次淋巴瘤,

胚胎细胞性肿瘤。

中纵隔中以肠源性和心包源性囊肿为多见,

其次为淋巴瘤,

间质组织来源肿瘤。

后纵隔中以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

其次为肠源性囊肿,

间质组织来源肿瘤和内分泌组织来源性肿瘤等。

按照解剖位置来划分,纵隔肿瘤中

54
%发生在前纵隔,

20
%在中纵隔,

26
%在后纵隔。

按年龄分,儿童中以神经源性肿瘤为多见,成人以胸腺瘤、淋巴瘤为多见。

第二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症状和体征

由于纵隔内组织来源的复杂性,

因而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

其中

40%
患者无

任何症状和体征,通过体检等偶然发现,余

60%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自与肿块压迫和

/
或侵

犯到纵隔内器官和组织,或肿瘤伴发性综合症。

临床上无症状的纵隔肿瘤以良性为多见,

反之以恶性为多见。

纵隔肿瘤中恶性者的临床

症状要显著多于良性者。纵隔肿瘤常见症状和体征见表

16-1
,其中以胸痛、咳嗽、气急、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

霍纳氏综合症、

声嘶和神经功能低下为多见。

纵隔肿瘤常见的肿瘤伴

发性综合症见表

16-2




16-1
纵隔肿瘤常见症状和体征

症状

胸痛

气急

咳嗽

疲劳

吞咽困难

盗汗

声嘶

痰血


体征

体重下降

发热

喘鸣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

声带麻痹

神经功能异常

心包填塞征

心律不齐



16-2
纵隔肿瘤常见的肿瘤伴发性综合征

多见的伴发性综合征

重症肌无力

红细胞增生不良

获得性低

r
球蛋白血症

其它的伴发性综合征

血液系统

全血降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神经系统

癌性肌无力

周围神经病

脊髓神经根病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功能亢进

垂体功能不足

阿狄森病

早熟性巨
生殖器

柯兴氏综合症

其他

风湿性关节炎

皮肌炎

进行性全身
硬化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肾病综合



二、检查方法

(一)影像学

1

X
线摄片和透视

由于一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是在因有其它疾病行胸部

X
线摄片和

/
或透视时才

发现的。

X
线摄片和

/
或透视能初步显示纵隔肿块所在部位、大小、密度。据此对大多数纵

隔肿瘤来说,

临床上能初步断定其来源和良恶性。

若有以往

X
胸片比较,

则对临床诊断帮助

更大。

通过吞钡检查可清楚显示肿块与食管的关系,

这对判断中纵隔占位是来自于肿瘤或囊


有价值。

X
线透视可动态显示肿块的位置,并观察肿块与肺呼吸运动的关系,从而判断肿

块是< br>位于纵隔还是肺内。若肿块随呼吸而上下移动,提示肿块在肺内;不随呼吸而移动者,

肿块多数
在纵隔内。

2

CT
检查

胸部

CT
检查是判断纵隔内有无肿块的必需检查项目。

CT
能准确显示纵隔肿块的位置、

大小、侵犯范围以及与周边组织和器官的关系,还能帮助区分肿块性质(如实质性、囊性或

血管
等),显示软组织块影的密度和均匀性。

下述

CT
特性对判断纵隔肿块的性质十分有价值:


块内是否有无钙化;

组织密度是否均匀;

有无多种组织来源成份的混合;

用造影剂后肿块


否有强化的表现。

3

MRI
检查

MRI
可以三维显示肿块与周边组织和器官关系,精确显示血管、囊肿和神经。因此

MRI
在纵隔肿瘤诊断仍有一定价值。

特别是对判别纵隔占位是否来自于血管和后纵隔肿瘤、

是否

沿
椎间孔长入椎管内侵犯脊髓很有帮助。

但胸部

MRI
缺点是分辨率低,

体内金属假体如缝合


骨的钢丝和心脏人工瓣膜等对磁场影响,将显著影响

MRI
的临床应用。因此,

MRI
不是纵


肿瘤必需的检查项目。

(二)创伤性检查

尽管根据胸片、胸透、

CT


MRI
等非创伤性检查方法,能获得纵隔肿块部位、大小、


质以及与周边组织和

/
或器官关系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已能初步判定纵隔肿块的性质

和组
织来源,

但由于纵隔肿瘤组织来源的复杂性,

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所需要的治疗策略和

手段不
一致,因此纵隔肿瘤特别是前纵隔肿瘤,通常需要明确肿瘤病理组织学诊断。

1
、针吸活检

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获得组织和细胞学的诊断方法。该项操作可以在

CT


B
超引导下

进行,也可在放疗科常规

X
线模拟机引导下进行。

所使用的穿刺工具可为细针以获得细胞学

诊断材料,

也可为较大孔径的针以获得组织学诊断材料。

细针穿刺的标本对于多数癌性纵隔


瘤的诊断已足够,

但对其他纵隔肿瘤如胸腺瘤和淋巴瘤,

则需用较大孔径针以获得足够的

组织
标本,便于免疫组化检测和分型。多数文献显示针吸活检诊断的准确性可达

是一种对多数纵隔肿瘤适合的初步诊断方法。

针吸活检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发生率为:

单纯气胸

25%
,严重气胸需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5%
,痰血

7%-15%


90%
以上,

2
、纵隔镜检查和胸骨旁纵隔切开术

纵隔镜适用于肿块位于气管前、气管旁、左侧无名静脉
及右侧支气管上动脉区的病人。

对于隆突下、肺门及气管旁等处肿块,纵隔镜往往难以到达。对
左下气管旁及胸骨后肿块,
可采用相应的胸骨旁纵隔切开术检查。

一般是作相应部肋间切口,

自胸骨外缘向肋间延伸约

5cm
长,大多数在第二肋间,当通过第一肋间时,应注意锁骨下静脉。

对于中纵隔和后上纵隔肿块,

纵隔镜检查准确性达

90%
以上,

对于前纵隔内肿块采用胸

骨旁纵隔切开,诊断准确率达

95%
以上。

3
、胸腔镜检查

相对以上创伤性检查来说,

胸腔镜检查创伤较大,

通常需要在双腔气管导管麻醉下施行。

它常作为经过纵隔镜检查仍未获得诊断,

或诊断不明确者。

后纵隔肿瘤,

胸腔镜有时颇为有

用,

可避免剖胸探察而获得组织学标本从而可明确诊断。

但必须注意,

在后纵隔占位需行或

拟行胸腔镜检查之前,应先排除此占位是来自于主动脉瘤可能。

(三)血清和生化检查

部分纵隔肿瘤可释放某些成分进入外周血液,

可通过放射免疫方法测出它们,

可用于帮

助临床诊断,

评价治疗效果,

判断有无肿瘤复发等。

如纵隔内胚胎细胞性肿瘤可使患者血清

中甲种胎儿球蛋白(

AFP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HCG
)和乳酸脱氢酶(

LDH
)升高。另


外周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是否有升高对判断纵隔肿块性质有帮助。

三、诊断

依据病史、

体检、

影像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和一些创伤性检查,

多数纵隔肿瘤患者能获

得准确诊断。大多数患者不再需要通过开胸探察来获取病理诊断。

四、鉴别诊断

(一)囊肿

囊肿是纵隔内最常见的非新生物性肿块。

多与心包邻近,

常在心膈角附近,

肠源性囊肿

在中纵隔多无症状,一般位于心包之后,脊柱之前。在隆突部的囊肿,特别是在儿童,可引

起阻
塞感。

CT
检查除能显示肿块轮廓外,还能显示肿块内是否会有液体,对肿块性质诊断

有极大
帮助。

食管吞钡检查可了解占位与食管的关系,

进而了解此占位为囊肿还是实质性占

位。

(二)肿大的纵隔淋巴结

它可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转移性肿大的淋巴结。

前者多源于继发感染后,

可为化脓性或

肉芽肿性病变。

目前,应用

CT

/


MRI
判断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否为肿瘤转移所致,

仍依据

影像学上所见的淋巴结大小,通常以其短径大于

1cm
为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的影像学诊断标

准。


CT

/


MRI
用于诊断纵隔淋巴结是否为肿瘤转移的准确性较低,为

60%-70%
。近年

来,正电子断层扫描检查(

PET
)愈来愈多的应用于判定纵隔肿大淋巴结性质。结果显示:



CT/MRI
相比,

PET
显著提高了纵隔淋巴结是否有癌转移诊断的正确性,准确性可达

80%-
90%
,可能是一种重要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

对于肿瘤转移性肿大淋巴结,

通常伴有原发肿瘤所产生的症状诸,

如咳嗽,

痰血,


闷,

气急,

吞咽和进食困难等。

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常为多发和多部位的。

其它检查可发现原
发肿

瘤直接和间接的征象。

(三)胸骨后甲状腺

胸骨后甲状腺是颈部甲状腺沿着气管、

颈部大的血管和神经下降至纵隔内。

多数无症状,

有时会因肿物肿大而产生诸如吞咽不适、

胸闷及上腔静脉压迫等征象。

放射性核素扫描和颈



PET
检查可以将胸骨后甲状腺与其它纵隔肿瘤鉴别开来。

体检和影像学表现为颈部甲状腺

缺如,

而胸骨后有对碘高摄取

(热结节)

或不摄取

(冷结节)

或部分摄取

(温结节)

的结
节。

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

第三节

常见的纵隔肿瘤及其治疗

本节仅介绍胸腺肿瘤,

原发纵隔胚胎细胞性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有关纵

隔淋巴瘤参见本书第

37
章淋巴瘤章。

一、胸腺肿瘤

胸腺是负责使

T
淋巴细胞成熟,

功能至今尚不完全了解的免疫器官。

胚胎发育时期,



量可达到

30

-40
克。随着人的出生和发育的成熟,成人的胸腺逐渐被脂肪细胞替代。胸


由上皮间质和淋巴细胞组成。

尽管淋巴瘤,

类癌和胚胎细胞性肿瘤均可发生在胸腺内,




胸腺瘤,胸腺癌和胸腺脂肪瘤是真正来自于胸腺成份的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胸腺肿瘤组织病理学分型见表

16-3




16-3 WHO
胸腺上皮肿瘤的病理类型

A
梭形或卵圆形髓质型良性胸腺瘤

B
上皮或树枝状

I
类恶性皮质性胸腺瘤

B1
淋巴细胞为主,皮质细胞为主

B2
皮质型

B3
分化好的胸腺癌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13:5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9144.html

第16章纵隔肿瘤正式的相关文章